以愛之名︰首長的女人 不完美的完美

作者 ︰ 某R

網上有一段很有名的話︰近百年來,被男人傷得最慘的女人是張愛玲;近百年來,擺布男人最厲害的女人是林徽因。

張愛玲一生痴愛胡蘭成,為他墮胎為他賺錢為他和朋友翻臉,胡蘭成和別的女人同居,張愛玲忍著傷心去看個究竟,這樣一個表面冰冷內心火熱,一生只為一個男子傾心付出的張愛玲,其最注明的「標簽」,除了才情,卻是「涼薄絕決」4字。

林徽因。這位美貌與才華並重的女子,她的名字一直和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牽扯不斷,但是卻似乎段段佳話,謂之傳奇。她的才情,她的芳名為世人稱頌,似乎人們從未把她和多情聯系在一起。16歲就把大詩人徐志摩握在手心,愛而不得讓徐志摩短暫的一生魂牽夢縈;24歲嫁給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從此芳名更熾;婚後,認識一代學者金岳霖,兩人沉溺在柏拉圖式的精神愛戀中,金岳霖終生不娶,深愛了林徽因一生。

張愛玲與林徽因,都是我極喜歡和欽佩的人。但是,若在女人的角度上,我更欣賞林徽因,因為她懂得怎樣愛自己,因為她「不在乎」,所以她才能更好的愛身邊的人。

我相信林徽因與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感情,每一段都是專情和獨一無二的,她從未濫用自己的感情。對浪漫多情的徐志摩,遙遙相望其實比日日廝守更適合;對保守的金岳霖,柏拉圖式或許就是他專屬的幸福,若讓他守著一個活色生香,愛慕者眾多的林徽因,恐怕竟是折磨了……這樣一個深諳「舍和得」的女子,自然值得得到幸福。而無論是丈夫,亦或是藍顏知己,他們始終深愛她,沒有嫉妒,沒有破壞,沒有必須握在手心,只有祝福。

所以,我希望致函是另一個林徽因,希望致函懂得去把握自己的幸福。

其實幸福和愛,有太多的形態和模樣,無需評判也無從比較,每一種都不完美,但是每一種都因為真實,所以獨一無二。每一種愛,「不在乎」都不可或缺。

莫文蔚嫁給了17歲時的初戀情人,盡管我對她和馮德倫的一段感到惋惜,也曾經對她和張亞東的關系感到好奇,不過兜兜轉轉之後,如果她自己感受到了內心的幸福和歸屬,那這樣的好馬吃了回頭草,又何妨?這樣一個絲毫「不在乎」的女子,「不在乎」的自封黃金剩女,如今在陽光下,在愛人的臂彎笑的如此絢爛。

28歲的翁帆嫁給了82歲的楊振寧,如今已經走過7年,在各種探究的、揣測的、五光十色的目光中,他們淡定著自己的「小幸福」,「不在乎」著那些「秀恩愛」的質疑。我相信翁帆說的,嫁給楊老是出于對科學偉人的敬仰,沒有什麼復雜的居心;我也相信楊老對杜致禮的深情和一年之後再婚並無矛盾,翁帆確是「上帝恩賜的最後的禮物」。以近九十歲的高齡登上海拔四千多米的玉龍雪山楊老,溫婉少言繼續攻讀博士的翁帆,縱然他們相差54歲並各有婚史,但是他們的愛情何其圓滿,沒有犧牲和遷就,只有令人艷羨的比翼齊飛。

如果要愛,就要「不在乎」。

小說里的致函和小蟻,已經或者即將和兩個男人滾床單了,可是,我真的想說,請不要在乎。如果不是在使君有婦或者羅敷有夫的情況下為之,而是情之所至的滾床單,這並算不上背叛或者不自重。我不是女權主義者,我也不提倡性解放,我只崇尚真實,內心的真實。外在的只是形式。至少她們和其中一位滾床單的時候,已經決定放棄另一段感情,並非腳踏兩只船,這就夠了。

至于間隔不長就「換人「,這不是從八歲寫到八十歲史詩版的小說,在一段不長的歲月中,要展現緊湊曲折的故事情節,每個人物要特色鮮明,所以每個角色在幾天之內經歷的事情,也許是常人幾年甚至一輩子才能經歷到的。小說中人物的「人生寬度」是被放大的,所以他們會有加速的成長。人在經歷大的變化之後,就會有成長,會有不同的準則,價值觀,甚至脾性都會變化。我們在十幾歲和三十多歲,不會喜歡完全一樣的男子,因為成長的經歷讓我們逐漸放棄一些堅持,又追加一些堅持。Anyway,看小說是以怡情,所以不需要拿現實的標準去考量評價一些問題滴,太認真難免少些樂子,蟲子寫的辛苦,也是希望大家看的開心嘛︰))

心靈出軌是否比出軌高尚一點?不知道,也無需比較。貞潔本身就是一個保守爭議的話題。西施,孝莊皇太後,這些曾經因為各種原因委身于別人的女子,不純潔嗎?範蠡和梁思成,是冤大頭嗎?他們是因為太愛對方,所以「容忍/包容」了那些「瑕疵」?應該不是,我想,因為她們從未在乎,從未認為那是自己的瑕疵,所以,他們才愛的痴纏。

作為女人,總想知道男人怎樣才會鍥而不舍的愛自己?這有點像我們做銷售的,總要發掘商品的「不可替代性」。譬如隻果,盡管隻果有很多BUG,盡管它不兼容,不能導出通訊錄,有種種的不便利,但是多少人發著牢騷依然拿著隻果?因為它有著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不完美有缺陷,不需要遮掩,真實的呈現,于是不可替代。我想喬布斯從未把在意這些非議,遮掩這些問題——如果你自己可以做到不在乎,這樣真實的你就會變得不可替代,你會實現更多,得到更多。

不管曾經和誰滾了床單,致函和小蟻都有資格得到幸福。且不說那些過往並非是逢場作戲,就算是曾經為賊,也並不是終生是賊。聰明的人,懂得愛自己,不會給自己貼上太多的「標簽」,「沉澱」太多的過去。釋迦牟尼說︰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系當下,由此安詳。小女子一直深以為然,力行之~

你若坦然,便沒人能看輕你。除了你自己,其實沒人能剝奪你得到幸福的權利。其實從來沒有誰看不起誰,只有自己看不起自己。

之于梁思成,林徽因的「情史」並未給他恥辱,反而讓他自豪,也讓他們的感情歷久彌新。好東西不會只有一個人欣賞,在眾多的追求者中,他娶到她,是何其的有幸;而她身邊那些仰慕的愛慕的眼神,又時時讓他感到壓力,務必好好的愛她……如若在那樣的年代,林徽因自己認為和徐志摩的一段已經是離經叛道不守婦德,那之後自覺有暇的她,以及梁思成,金岳霖,又如何能得到那些幸福?即使金岳霖並未和她相守,但是我想他一定無憾;一如Alex,也許對他來說,遇到蘇瑞,即使未曾相愛,但已知足,這定是好過他從未遇見她的寂寞。愛的味道是mixed,不是只有甜味,各種愛的味道都很復雜,所以可以一直回味。

所以我確信,不管致函最終跟了誰,致函,青岩,阿欣,都會得到屬于他們的那份既定的幸福。

如果愛一個人,便不需要遮掩,如果那些缺點和過往就是你的,坦然的讓他/她知道,這便是最大的尊重,愛是無畏的,因此無需遮瑕。如果那些缺點和過往會是一個「炸彈」,不如在開始的時候就引爆。引爆的越早,摧毀的幸福越少,就算這樣的真實有點殘忍,但是得到的選擇,才是真實的。在意的人,始終會在意;不在意的人,一直都不會在意的。

如果愛一個人,先要好好的愛自己。其實自己才是那個對自己最好的人,你自己都不愛自己,別人如何愛你。所以對致函當下的選擇,無可厚非,假使她非要和柳史言叫板,拒不接受阿欣的保護,愛的不顧一切,傷的體無完膚,自身難保,還能有和青岩相守的機會麼?也許我是有點自私吧,我一直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一個人好好的愛自己,是為了讓別人有愛他/她的機會。

曾有這樣那樣美麗的、聰慧的、賢惠的、識大體的、貞潔的、從一而終的女子,最終被辜負了。我們唾罵負心的男人。可是,這些優點,是不可替代的麼?美麗的女子很多,賢惠的女子很多,貞潔的女子,也總歸能找得到,全部的這些美德,其實都可以在別的女子身上找到,所以,最終那個深情的、付出所有的她或許並未成為不可替代的。完美可以復制,真實卻獨一無二。或許一個男人可以遇到很多美麗聰慧的女子,不過那個帶著小脾氣,或許人性,或許霸道,或許羞澀的她,卻是難以復制。所以我大約懂得為什麼致函可以得到阿欣和青岩的鐘情。

人心就是這樣奇怪的東西,如果365天都是艷陽天,你會突然懷念陰雨連綿,狂風大作……如果每天是珍饈佳肴,吃久了也很膩。當你突然吃到一份變質的食物,惡心之余,你卻對那些吃厭的飯菜思念備至……

我愛真實的坦然的致函和小蟻,我相信青岩,阿欣,宇文釋,這些最終和她們相守或者愛著她們的男子,會如珠如寶的珍視並用自己的方式一直深愛她們,因為她們真實的不可替代……

我在猜,也許元寶有自閉癥?就算真的有,未必是遺憾,在那樣的壞境中長大,誰能說其實自閉癥對他不是一個保護呢?如果元寶是個天資聰穎又活潑的完美兒童,未必對他就真的好。其實每個不完美,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我喜歡蟲子的文,就是因為真實,我喜歡看小說中出現童話的情節,實現現實中不能出現的完美,不過我更喜歡看到這樣真實的、不完美的每個角色,這麼真實的詮釋了愛情、生活和真正的「完美」

我想最後青岩或者阿欣,有一方是主動退出了。我不想稱之為「成全」,這是愛的另外一種形式,也是愛。因為他們和致函都知道,愛一個人,不在乎形式,就是要看著她/讓她過的好好的。致函一定知道,離開的那個人,一定不希望看見她的眼淚,那些眼淚並不能證明她的長情,反而其實離開的那個人,最想看到的是她的笑容。正如那句歌詞「請一定要比我幸福,才不枉費我狼狽退出」。所以,致函會幸福的笑,為了現在身邊的他,也為了離開的另外一個他,即使笑中帶淚,我想三個人都會懂的。

最後說一點跑題的話︰

關于我們自身的一切,其實沒有優點和缺點之分,那就是你的一部分而已。遇到合適的人和事,缺點也會變為優點。所以,請對自己公平一點,不妄自菲薄,不自視甚高。

請善待自己。一個善良的,正直的,上進的人,可以自省,但是不要過度的自我譴責,不要過于介意別人的評價,鮮花經常伴著臭雞蛋一起飛出來……

如若你認為那是你的缺點,別人也會把這當做你的缺點;如若你認為那是你的真實,別人也只會把這當做你的真實,你的一部分而已。只要你不在乎,其實別人沒有權利在乎。所以,信自己。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以愛之名︰首長的女人最新章節 | 以愛之名︰首長的女人全文閱讀 | 以愛之名︰首長的女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