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風後 對《李世民兵敗徑州》的一點評論

作者 ︰ 離詭

作者的話︰本來我是不打算說兩句的,然而想了想,如果什麼都不說的話,那麼很有可能被當做是上述論點的支持者,所以我想了一下,還是有那麼幾點需要明確的︰

首先,薛舉的確是一個強勁的對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唐軍也就不會連吃敗仗了,連李世民都需要堅守以暫避其鋒的不世出統帥,唐軍的其他二流將領又如何能夠勝得了他呢?所以武德年間連吃敗仗,並不奇怪。

李世民當時只有二十歲,正所謂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如果你是以一生謹慎著稱的李老爹,你會將自己的四分之一的軍隊交給這樣年輕的兒子嗎?即使他是最出眾的一個。所以李世民最初的西路軍(囧)總指揮的職務,應該僅僅只是一個名義,並不具備實際職權,各地的將領主要听命于李老爹,並具備可以自行其事的權利。

薛舉的地盤的確供應不了太多的軍隊,這從薛軍的軍隊一直缺糧就可以看得出來,然而即便三十萬這個數字是夸大其詞,十幾萬人總是有的,沒有十幾萬人做後盾,薛舉又怎麼敢有稱帝的勇氣。要知道在隋末戰亂時期,作為戰爭爆發最激烈的河南、河北、江淮一帶,人民流離失所,反而是戰亂較少的偏遠地帶,隨著大量的難民的涌入,人口卻反而會不降反升。而且能夠從各自的故鄉逃難到偏遠地區的最後的幸存者,總是身強力壯的青壯年,而這些人又構成了可以大量招募的兵員的來源,所以雖然土地貧瘠,薛舉卻仍然可以十分容易的獲得數量眾多的軍隊,如果真的如上文所述,僅僅五六萬的話,那麼這五六萬人必然是精銳中選拔出來的精銳,即便是李淵盤踞太原多年的老底子部隊也有所不及,戰力恐怖自不必說,李唐的軍隊連吃敗仗,也就站所難免了。

所以,當諸路唐軍連吃敗仗,西路軍被打廢,緊急從東面調來的東路軍也被打了個灰頭土臉的時候,唐高祖為了保全自己手中保衛長安的第三野戰軍(如上文所述,第四野戰軍也是有的,在太原看著李淵的老巢呢!)而決定放棄長安退往太原的時候,只有李世民主動請纓,敢率著一班被打的士氣全無的敗軍與薛舉所部在徑州死磕。一支士氣低迷連吃敗仗的軍隊,你真要派他們出戰,還沒開戰自己人先跑了個精光的事都是有可能的,況且秦軍缺糧,而李世民的部隊卻不愁吃的,堅守不出其實最好的計策。

光光堅守當然是不夠的,在這期間,李世民又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安撫恢復將士們的士氣,後來李世民一戰而定西秦,追擊秦潰兵一晝夜,李世民的部將雖然驚懼,但還是努力奮勇向前,如果這是在最初唐軍大敗之時,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堅守期間出現了一個事件,就是困守徑州的劉憾將軍被俘,關于這個事件,上文的作者把他看做是李世民軍事無能的表現大書特書,然而事實真相呢,一只士氣低迷的軍隊根本不可能具備與強悍的西秦軍隊野外決戰的能力,李世民如果真的敢于放棄堅守,出兵救援劉憾,結局一定是又一場的大敗,而李世民在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不久都白費了嗎?所以哪怕犧牲劉憾,也一定要堅守不出。

況且劉憾的處境雖然艱難,據城而守,卻能夠力保徑州不失,反而是在李世民的便宜叔父出兵救援之後,因為敵人詐降,興沖沖的前去受降的李世民的那位叔父帶上了剛剛結束了戰斗,士兵疲憊尚未來得及休整的劉憾部隊,然後是劉憾識破了對方的詐降,親自帶兵斷後最後力盡被俘的,真的說起來的話,劉憾的被俘與其之後的壯烈犧牲,反倒是李世民的那位叔父的責任更大一些。

于是,就這麼死撐著,薛舉父子雖然勇猛,但是他們的軍隊缺糧卻是不爭的事實,況且長安的防守嚴密,急襲長安的計策從一開始就宣告破產,薛舉能不為前程憂慮麼?加上兒子不成器,薛仁杲雖然勇猛無敵,卻殘暴好殺,薛舉問一句︰「我能投降嗎?」應該並不奇怪,當然了,「以天子之事降乎」這句話估計八成是吹,畢竟後世李世民的粉絲數不勝數,就連大歷史學家司馬光也是這位的粉絲。粉絲的瘋狂勁一上來,把人神化都是有可能的。何況只是小小的吹捧幾句。然後,薛舉就死了。

薛舉一死,其實戰爭的勝負就已經成了定局,薛仁杲有勇無謀,殘暴好殺,又不尊敬當地的名門望族,西秦帝國內部矛盾急劇激化,最後被李世民一戰擊破,薛仁杲也被生擒送到了長安,最後被殺。西秦帝國煙消雲散,李唐則徹底的穩定了在關中的勢力範圍。

李世民到底會不會分身術,他是怎麼這個時候在西線,那個時候又突然到了東線的,他是妖怪嗎?因為歷史記載的不詳,我也是在最近,因為寫書的緣故,查到了許多東西,才稍稍看明白一點的。你們說,李老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壓制李世民的呢?最初我們都以為應該是在劉武周進犯太原之前,劉文靜被殺的時候開始的,直到我查到了李唐攻克關中的詳細時間列表,才稍稍的發覺了一些端倪。在進軍關中的時候,李世民作為李淵大軍的前部,沖的最猛,深入敵境,當其他的軍隊還在河東圍困屈突通的時候,李世民的部隊卻已經沖到了長安的郊區一帶,直接的威脅著長安城池內部的安全,然而,當一個月之後,唐軍發動對長安城的總攻的時候,在諸路參戰的隊伍里,卻已經沒有了李世民所部的記錄,最後經過激烈的戰爭率先登上城牆的將士,是李建成麾下的人。

眾所周知,李建成既不像平陽公主那樣有勇氣留在家鄉招兵買馬,聚起一支人馬,也不像李世民一樣,很早就和李淵呆在太原,有自己的一個小團體,能夠在關中大地上狂飆突進的時候瘋狂的擴充軍隊。倉促趕到太原的李建成是沒有自己的軍隊的,能夠那麼迅速的參加長安攻防戰,應該是李老爹派出了自己的班底,收攏義軍才快速成軍的。即便如此,長安的守軍還是激烈抵抗,為唐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孫華是關中的巨寇,被李淵收服後封為什麼大夫(沒記住)就因為身先士卒,親自登城而戰死的,可見長安雖然已經是一座孤城,兵少將寡卻不可輕視。李建成能夠得到攻陷長安的首功,也是因為在唐軍的輪番攻打之下,守軍堅持不住的情況之下才能夠得到的,水分,還真的不是一般的大。

那麼這個時候,不在長安城下的李世民去哪了,哦對了,他去了西邊抵御薛舉去了,薛舉厲不厲害,到了後來我們當然異口同聲︰當然厲害,簡直是太厲害了,要不是李家出了李世民這個妖孽的話,這天下沒準就要姓薛了。然而在當時李唐之中的人卻沒有對薛舉引起足夠的重視,李世民初戰得勝之後就去了東面,配合太子進攻洛陽,西面的戰事則被推給了劉世讓、竇軌、劉憾、李叔良等各個地方將領負責,不說這些將領的是否全部都有足夠的才干擋得住薛舉凶猛的攻勢,就是各路人馬自行其事,在戰略大局觀上也是一處大敗筆,結果徑州劉憾壯烈犧牲,劉世讓被生擒活拿,勇將常達也被薛仁杲用計活捉。李叔良發兵救援徑州,然而最後卻也只能做困于徑州自守,唐軍的一系列戰績失利不但嚴重的損耗了自己的實力,還震動關中,唐高祖的守財奴的性格發作,想要保住自己的老本,于是萌生了退出關中,回到太原的想法。

關中是可以被丟失的嗎?當然不行,因為關中一失,士氣也就散了,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關中絕對不能放棄,所以李唐不得不放棄了東面進攻洛陽的有利局面,大軍回師征討薛舉。而就在這個時候,唐軍從上到下,又犯了一個心理上急功近利的錯誤,就是因為這種心理,想著能夠盡快的結束西線戰事,繼續東面持續有利局面的攻勢,所以才會忽略了李世民的忠告,妄圖憑借著人數上的優勢而出兵爭利,卻被人數雖少,卻更加的勇悍也更加堅忍的薛舉一舉擊敗,造成了淺水原的驚人慘敗,李唐的根基甚至由此而動搖。如果不是李世民最後主動請纓,率領著這支一敗涂地之後的殘兵據險死守,牢牢的卡住薛舉使其不能進軍關中的話,那麼或許歷史真的就要改寫,薛舉佔據了關中,而李淵撤退回太原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唐風後最新章節 | 大唐風後全文閱讀 | 大唐風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