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門 第一百六十九章 新皇朝議

作者 ︰ 一語不語

李遮兒選了兩個婢女,一個十三名叫喜兒一個十五叫小英,都是小門小戶人家的女子,算不上美,手腳輕快人謙卑也會干活,主要是符合李遮兒的眼緣。

新居里的設施配套齊全,也不需要去采購什麼,唯獨要將周圍的市場和日常所需的用品店鋪模清楚,瞿書很周到地帶劉愈和李遮兒在周圍轉了轉,在安全方面瞿書很自信,因為這周圍正是車馬幫的地盤。將東西都規制好,連婢女的房間也準備完畢,天色也漸漸暗淡下來。劉愈在外一天也沒吃什麼東西,李遮兒親自下廚做了晚飯招待瞿書。

飯菜沒上桌,瞿書便借故告辭,好像刻意不想打擾劉愈和李遮兒的二人世界。劉愈給李遮兒留下一筆銀子便要離去,李遮兒親自將飯菜端來放下,問道︰「老爺,您不留下?」

第一次有人稱呼他「老爺」,劉愈乍聞听很不習慣,在他印象中「老爺」總能跟養尊處優顯得沒事只會調戲婢女的色老頭相聯系。

再者說他還年輕,談不上有多「老」。

「遮兒,能換個稱呼嗎?听著不習慣。」劉愈笑道。

李遮兒羞赧低下頭道︰「不稱呼老爺,還能稱呼什麼?遮兒現在已是您的妾侍。」

古人說是三妻四妾,但嚴格來說是一妻多妾,正妻的地位不用說,在妾上也分等級。像一般的大戶人家做妾,男人是無權將她們買賣或是送人的,她們的地位更近似「平妻」,就好像李遮兒,而如果是賣身為奴的婢女被男人寵幸而升格為「妾」,其地位還是沒有根本的改變。她們雖然也是妻,但仍類似于婢女。

李遮兒畢竟曾在藏雲坊度過了自己少女時代的大多數時間,總是會有些自慚形穢,在劉愈面前她也顯得更加謙卑,將自己當作是一般妾侍婢女的地位。在她心中,只要能在劉愈身邊,有沒有名分並不重要。

「以後還是稱呼我公子吧。」劉愈想起韓家姐妹對他的稱呼道,「以後你正式過了門,再說新的稱呼也不遲。等新皇選妃這件事過去,我也會盡快將你迎進門。早日一家人團聚。你休息,我先回了。」

劉愈雖然沒有留下與她正式行夫妻的禮節做真正夫妻,但劉愈說「一家人」團聚,就已將她列為了自己人,也讓李遮兒失落中有些感動。她也更加期盼正式進劉家門的那一天。

劉愈畢竟還是沒留下,一個人走出門。侍衛還在巷子口等候。劉愈出來。倒是很意外地見到一個人,瞿書,正站在牆角,像是故意在等他,見到劉愈,促狹笑著迎過來。

「瞿當家。還沒回?」劉愈詫異問道。

「在下就是想留下來印證一下自己的猜測,沒想到劉將軍還是不肯留下,要早早回去向夫人報到,外界所傳看來並非沒有道理。」

瞿書算是個很慧黠的女孩。說話俏皮中帶著幾分類似打趣的言語,她的打趣絕不像曲寧那樣話里藏毒。

劉愈自己知道外界所傳自己是何等一個「妻管嚴」,沒想到瞿書會拿這件事相聯系相打趣。

劉愈見瞿書身邊連隨從都支開單獨在這里等候,知道她有事,便問道︰「瞿當家到底有何事?」

「在下只是有一件事相告,最近長安城多了一伙人,來歷不明卻又很闊綽,甚至還多次向車馬幫示好許諾會以豐厚的報酬相拉攏。」

劉愈蹙眉道︰「那瞿當家的是如何應對?」

瞿書一笑道︰「若是在下所料不差,他們應是勾結興慶會對我車馬幫不利的那伙人,如今興慶會日落西山便想再打我車馬幫的主意。劉將軍放心,不論是出自私仇,還是您和我兄長的關系,在下都不會跟朝廷有半點摩擦。」

劉愈點點頭,說半點摩擦沒有言過其實,其實這些混混的幫派本來就為朝廷所不容,摩擦之事難免。

「只要車馬幫一心為長安城安寧謀福祉,朝廷也自然不會刁難。」

這算是一次君子之約,現在整個長安城的防務都在劉愈一人掌控之下,只要劉愈發話,下面的人自然不會去針對車馬幫。如此一來長安城的官面和黑面都能被朝廷一手掌握,雙贏的局面。

…………

八月初八。新皇繼位第三日,也是新皇當國以來的第一次午朝朝議。

因為長安城還處在國喪之中,皇宮里一切都以先皇喪事為先,原本在峰翠宮或是偏殿舉行的朝議改在六台衙門在皇宮的臨時辦事處舉行,不大的房間里擠進來三十多名大臣,連空氣似乎都有些渾濁。

這一日小雨,每個朝臣來時身上所穿的孝服都或多或少淋濕了一些,本來同僚間邊走邊還漫不經心聊著,進了六台衙門,見到新皇在當首的位置端坐,也就沒人再出聲。

右相袁博朗、御林軍總統領劉愈和信竹君蘇碧,算是如今新皇身邊最得權勢的三個輔政大臣,此時也都赫然在列,三司六部的高級官吏,除了有特別差事的也都在今日朝議的人員名單中。

朝議照理是由右相袁博朗來主持,而新皇只作為旁听者,今天所議的內容,按照規矩皇帝有任何時候詰問的權力,當然皇帝也可以自始至終不說話,朝議的根本是解決問題,問題都解決了,皇帝是否發表意見無關緊要。到朝議最後,才是朝臣單獨奏本的時間。

朝議內容也不算太多,第一便是長安城的治安,兩位京府少尹隋乂和柴錦要向皇帝和朝臣稟明,柴錦嘴笨,這種事還是由隋乂來說,大致總結起來就是「長安沒事」,百姓日常生活並未因國喪有太多的影響。長安沒事,兩個京府少尹功不可沒,蘇彥也禮節性贊揚了幾句,這時蘇碧卻提議,將隋乂提拔為京兆府尹。

蘇碧提議時特地看了劉愈一眼,意思就是「互利互惠」,隋乂算是劉愈的人,提拔了盟友的屬下等于是為自己增加一個籌碼。本身這提議也合乎情理,長安城的京兆府尹的確在緝盜案之後空缺了很久,是該從兩個京府少尹中扶正一個。隋乂和柴錦,明眼人一看就能明辨好壞,柴錦在任上最多算是個混事混經驗的駙馬。

這提議出發點是好,但袁博朗卻有異議,他認為隋乂既然是都察院副都御史兼京府少尹,要提拔,應該是在都察院中再擢升,而不是從「中央」下放到「地方」,等同降職。而袁博朗提議是由這次在關中賑災中表現優良的地方太守升任京兆府尹,算是平級征調。

現在長安城的治安至關緊要,劉愈不想將這京兆府尹的空缺留給他人,在這個職務上,他跟蘇碧的心思一樣,就是一定要留在自己人的手上,方便他對長安城內外情況的掌控。

「皇上,京畿安危涉及皇室安危,臣以為當找熟悉長安城的人來擔當京兆府尹的職位,在這點上,隋少尹更加適合。」劉愈當眾提議道。

本來隋乂跟劉愈的關系不一般,劉愈並不適合發表意見,但這時提出來,也並沒有人會覺得怎樣,畢竟劉愈其實在婉言謝絕袁博朗給隋乂升官的「好意」。

凡有事不決,事情就要交給皇帝來裁決,而恰恰京兆府尹的空缺涉及地方官的任免,本是吏部的差事,劉愈打個眼色,蘇彥在劉愈寫的今日朝議總結上已清楚明白,這事情要先問問吏部尚書阮萬齊的意見。阮萬齊是那種很會見風使舵的人,這時很謙卑地請皇帝「聖裁」。

「朕覺得還是劉統領的意見比較中肯。」蘇彥道,「京兆府尹事關長安城的安危,在朕新當國之後,是應該找個熟悉長安城的人來擔當此任。」

話都是劉愈提前教蘇彥說的,蘇彥說出來雖然還是有幾分沒底氣,好在有幾分君威,令人懾服。

京兆府尹的空缺有了著落,第一件朝議也算結束。之後戶部和都察院的人分別匯報了關中的旱情和救災,以及在這次救災中辦事不利的地方官員的任免情況,最近都察院的人基本都被老皇帝派到了地方監督官員賑災,連國喪都沒來得及趕回來。

這些基本沒什麼可議的,災要全力救,而救災不力的該免就免該罰就罰,就怕有的官員借著災情中飽私囊,但在這次奏報中並未提到中飽私囊者,真的有沒有還不好說。

朝議在一種稍顯悲痛的氣氛中進行,畢竟是國喪,有些事能避諱還是要避諱,但凡與先皇旨意相關的,很多要跳開甚至要寫下奏本單獨奏對。直到過了午時,六台衙門的辦公所里還是沒有要開午飯的跡象。

最後一個議題,也是今日議題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賣官以及設立商貿司的事。

本來已成定案,皇帝只需要當眾宣布一下即可。但也許是當日袁博朗不服氣,又或是這事太有傷國本,今日在朝議中,提出反對意見的大臣很多,近乎人人都反對設立商貿司,連賣一些閑官的提議也暫時無法獲得通過。

朝議沒有結果,若是新皇擅自作出決定會認為是武斷,不尊重朝臣的意見。本準備朝議完各自回家吃飯,現在也只能暫時先開午飯,算是中場休息。(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庶門最新章節 | 庶門全文閱讀 | 庶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