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傳奇 第五章(79——80回)

作者 ︰ 苦行僧也

()第七十九回

天台山上留草鞋奉化縣令上奏章

卻說王知縣派兒子王永德將書信送到雪竇寺後。不久,王仁佶接到擔任奉化知縣的調令。他想帶小兒子一起赴任,在與親人告別時,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大清早起來,王仁佶在家中整理行囊,準備走馬上任。無意中看到一本《彌勒下生經》。想起布袋和尚家居奉化長汀村,是彌勒佛化身。坐寂後,經常化現。他還在天興寺親眼所見,更證實了布袋和尚即彌勒佛轉世這一說法。他命家人點起香燭,朝彌勒小像拜了幾下,祈求道︰「彌勒佛,我今前往你的家鄉奉化主政事,家分兩地,大佛保佑我全家安康,保我仕途順利,下官不求飛黃騰達,只求為天下百姓辦事。」然後,坐下翻看那本佛經。突然,听見有人敲門。他放下書本將門打開,不見門外有人,以為是被風所刮發出的響聲。他又坐了下來,繼續看書。如此經過三次,王仁佶好生奇怪。干脆敞開大門,坐著又看起書來。這時,听見布袋和尚笑聲,接著對他道︰「阿彌陀佛,大施主,貧僧看你來了。」

王知縣听見聲音,連忙站起,朝門外看,他東張西望一陣子,不見布袋和尚,以為自己耳朵出毛病。但剛才那笑聲和說話聲,分明是布袋和尚的聲音,怎麼不見他的影子呢?他壯起膽,開口喊道︰「活佛,你既然來了,快些進門看看下官呀。」話還有說完,布袋和尚出現在王仁佶面前,對他笑道︰

「貧僧與你天興寺見面,對你說過後會有期,今r 與你再見一面。貧僧非為別事,你赴奉化主政,保一方鄉土平安富庶,替貧僧弘法生利、布施樂事。如實向皇上啟奏民間發生之事,不得有誤。」

王仁佶一見布袋和尚站在門口,慌忙丟開書本迎了出來,他跑出門外,布袋和尚往後退去,與王仁佶保持一段距離。急得王仁佶雙手合十,大聲喊道︰「彌勒大佛,你既來凡塵,要進下官家稍坐,不要急于離開。」話還沒說完,布袋和尚已飄逸而去,王仁佶如夢中驚醒。馬上打點行裝起程。

且說王知縣與兒子坐著轎子趕到台州府,改乘坐騎。父子二人坐在馬上,飛奔北上。但過高山峻嶺時,只好下馬,牽繩步行。走到天台華頂山,已半月有余。兩人從山上下來,路過國清寺。王永德道︰「父親,此處有幾個僧人是活佛弟子,我送信到雪竇寺見到他們時談起。听說活佛生前常在寺內講經傳佛,咱們進去探听一下,如遇熟人,趁機認識一下活佛諸位弟子,順便朝拜此寺菩薩,父親意下如何?」

「咱們路上待得太久,恐有公事急等辦理。也罷,我們先進寺院,此寺名傳海內外,佛法高深,為佛教一大宗。咱們先拜過菩薩,再作計議。」

父子二人將坐騎栓在寺院門外大毛竹上,朝寺院走去。進得大門,見廟宇整然,氣魄非凡。正值仲ch n時節,寺院內香火繚繞,廟宇四周,栽培一批山蘭,香氣撲鼻。木魚聲響了幾下,一批僧人身穿僧服,手拿清香,排著長長的隊伍,在大殿前練習串陣腳步,不少比尼夾雜其中,念起的經聲男女相雜,分外動听。如此場面,別說王永德未曾見過,便是上了年歲的王知縣也看得應接不暇。他們正看得入迷,看得忘情,忽然傳來喊聲︰「 ,誰的馬跑掉嘍。」

王永德听見喊聲,連忙跑出寺院,看見一個人騎走了他的馬匹。他慌忙追了上去,邊追邊喊︰「抓賊。抓賊啊!」不小心,右腳崴了一下,當即跌在地上,不能動彈。待王仁佶跑來,見兒子倒在地上,听說坐騎被賊骨頭偷走,兒子又崴了腳,真有點出征不利之感。他只好背起兒子,往寺院走去。走到門邊,僧人們練步結束,里面走出一個比尼,從父子身邊穿過,此人就是亞嬋。王永德是認得她的,誰知他腳痛得雙眼都睜不開,沒有看見對方。而亞嬋急于庵堂取經,沒注意王永德。她也不可能想到王永德與他父親會趕到他們寺院點香。

王永德的腳痛得鑽心,他不住地哼著。這一下,王仁佶也沒了主意,他只好伏子,雙手不停給兒子按摩。但他的心里想的是坐騎落入誰手,如何捉拿賊子歸案?在這地生人不熟的山溝里,到哪追回馬匹呢?他將王永德背到一株大楓樹下,讓他靠在樹干上,自己走進寺院,點了香燭,拜過菩薩,向菩薩討點「仙水」給兒子治傷。

那王仁佶前腳才走,亞嬋從庵堂捧著一本佛經回來,走到樹下,發現一個人躺在楓樹底下,不覺一驚,仔細辯認,大聲喊道︰「哎,這不是小施主嗎?你怎麼跑到這里來了?」

「喔唷,痛剎我哇!」王永德仍微閉著雙眼叫痛。

亞嬋走過去,推了王永德一把問道︰「施主,你怎麼啦?你看我是誰?你不認得我了?」

王永德睜開眼看,見是亞嬋,咬得牙苦笑道︰「我的腳,我這腳扭傷了,師姑,你,你救救我吧,我痛殺哉!」說罷,擦著額頭虛汗,央求亞嬋想辦法替他找人治傷。亞嬋當即喊來一個僧人,將王永德背到一個空僧房里,暫且歇息。然後,她尋找麻子阿義和趙奢,看他倆有沒有辦法?

拜了菩薩,討了「仙水」的王仁佶急匆匆走出寺院大門,他走近那株大楓樹,定神一看,不見了兒子,他呼喊幾聲,沒有人應,焦急起來,心想這麼個地方,有賊偷馬,怎麼會有人偷人呢?他一焦急,手里的「仙水」潑在地上,沒留下一點,氣得直跺腳。叫他到哪里找兒子?他朝著山谷,大聲呼喊,听到的只是幾聲回音,回音過後,是山風吹拂的可怕響聲。他對著寺院叩頭道︰「布袋活佛,我父子倆難道就這樣離別不成?你在哪里,你來救我喲。」

王仁佶的耳畔似乎響起布袋和尚的笑聲。他向四周觀望,見西山邊的太陽快被叢林遮蓋,古人雲︰山頂看r 頭,山谷點燈走。果然不到一刻時辰,天已黑下來。串在毛竹上的坐騎前蹄扒著泥土,發出長嘯。示意給它飲水吃料。而王仁佶自己的肚子也沒有東西填飽,兒子下落不明,一匹馬不知去向,他只能繞著這株大楓樹轉,轉了許多圈,仍想不出辦法。

不一會,有個麻子老僧人,臉上蓄著大把胡子,從山上下來,肩膀上杠著一根禪杖,手里提著一只草鞋,看見王仁佶,不覺愣了一下。開口問道︰「施主,天已暗了,為何還不回府?莫非有何急事嗎?」

「師父,下官來自福建,前往奉化赴任,與兒子各騎著馬,路經此寺。二人進寺院點香時,一匹馬被賊人偷走,兒子急忙追趕,不慎腳扭傷。下官進寺討仙水醫治,出來一看,不見了兒子,下官沒了主意,只有在此等待兒子回來。」王仁佶說得十分傷懷。

麻子阿義勸道︰「施主,不必焦慮,跟我去僧房,慢慢想辦法吧。」

王仁佶只好將行李丟到馬上,牽著馬,跟在麻子阿義後面,往寺院後邊的僧房走去。走了不到一里路程,只見亞嬋跑步過來,對麻子阿義道︰「大師兄,可把你盼回來了,你知不知道,施主王永德來了。他的坐騎被誰騎走了

他追趕人,腳崴重傷,正在床上趟著,你看看有沒有辦法?」

「施主王永德,他怎麼來這兒?」

王仁佶急忙插隊話道︰「師父,他是我的兒子。與下官一起走馬上任的。」

阿義好奇地問道︰「你是王仁佶大人嗎?哎呀,恕咱們有眼不識泰山。快請,師父生前多次提到你。說你的祖母是大施主,心地善良,還說到你和永德。我有兩位師弟跟師父一起曾在你家住宿。」

「哎呀,我總算找到你們了,原來你們都在這里。」

亞嬋插話道︰「不,還有好多師兄弟在奉化岳林寺和雪竇寺呢。」

幾人走進王永德趟著的僧房,王永德看見父親,激動得差點掉下淚來。亞嬋連忙端來飯菜,幾人一起用繕。亞嬋問阿義道︰「師兄,今r 到哪去了?叫我們好找。」

「不瞞你們說,我與趙奢師弟到華頂山最高峰去了。昨晚,我與趙師弟兩人做了同樣一個夢,師父說他的一只草鞋掉在山頂,要我們去取回來給腳扭傷的施主穿,我們不相信,但不能不信,兩人一大早上山。你看看,果然是師父生前常穿的草鞋。想不到吧,腳扭傷的施主竟然是王永德。來,把師父的草鞋穿上,說不定真有用呢。」

「真的奇了,讓我看看。」亞嬋將草鞋拿在手里反來復去看了一下,點下頭道︰「不錯,是師父穿的草鞋。」說著,穿在王永德扭傷的腳上。

翌r 早上,王永德起來下地,一點也不覺得傷痛。父子二人起來漱洗畢,走到大殿彌勒佛神像前,納頭便拜。父子二人告辭出門,走到寺院大門口,看見趙奢手牽著一匹馬不緊不慢地走來。這匹馬正是王永德的坐騎。王仁佶大驚問道︰「師父,你從哪里找回這匹馬?」

「真對不起,這匹馬是我騎走的,來不及跟你們說聲,我們下山時,看見師父在前走,我與師兄在後頭跟。師兄走得慢,我飛奔下山,為了追上師父,我看見寺院門口毛竹上串著兩匹馬,騎上一匹便追。我追呀追,追了半夜,沒追上,回到這里已天明。正好你們回來,沒有妨礙施主上路吧?」

「這麼說,你看見師父了。」王仁佶好奇地問。

「怎麼沒看見,我以為師父來取草鞋的,沒想到跟我鬧著玩,玩了一個晚上。」他問麻子阿義道︰

「大師兄,你說,看見師父沒有?」

「看是看見的,我知道沒辦法追上他。你不听,硬要跑去追,才鬧得王公子腳都崴傷,吃了苦頭。」

王仁佶搖著手笑道︰「不礙事,不礙事,有彌勒大佛保護,有他眾弟子關照,怎麼也難不到咱們。」

自此,人們更相信布袋和尚是彌勒佛化身。王知縣把親身經歷和听到布袋和尚化現的事匯綜一起。他在奉化上任第一件辦的事,就是給皇上啟奏,

要求朝廷給布袋和尚——彌勒佛賜號。內中寫道︰

「卑職王仁佶言︰五代後梁,奉化妙林十八村,有自稱長汀子,佛號契此,布袋和尚是也。乃彌勒大佛轉世焉。師弘法利生,四出雲游之時傳佛講經,世人知之矣。師佛法震天地,神力懾山河,仰賴天恩,萬民擁戴,改舊制邪念之時風,開一代佛家之先河。貞明三年,師示寂于岳林寺,建塔封山之原,冢塔之上,累發異光,早晚均見,十分靈驗,人皆奇駭。晉天福初,卑職遇師于江南天興寺,師于懷中取圓封書,遞曰︰吾七r 不來,可開看。待r 久,未見師,所圓封,無他矣,書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與師坐寂留言無異矣。師先後多次,于奉化雪竇寺、東陽道中、臨安徑山、洛陽白馬寺等處化現。東陽道中,師兩弟子見之無疑也,又與天台華頂山峰,師丟草鞋,令其弟子揀之。卑職與人敘談,新近杭州、紹台、甬城、燕京、廣州南華寺和東瀛等地,均見師焉。東瀛已冊封大師為「七福神」之一也。今皇恩浩蕩,風調雨順,國奏民安,天下清平。故卑職冒昧天顏,求御賜師之名號,此萬民之幸,黎民百姓之願矣!」

第八十回

朝堂御賜大名號民間竟圖塑佛像

話說奉化知縣王仁佶上表啟奏朝廷,要求給布袋和尚御賜大名,奏表送到朝中,皇上看後,顧前思後,舉棋不定。上朝時,他交給文武百官商議。那些文武百官,大都是看皇上臉s 行事的,見皇上沒個態度,也不敢多發高論,有幾個高手宏論一通,有說王仁佶的奏表合民意的,應當馬上下旨;也有說待等些時間,听听各地方意思再作定奪的。誰知此事還沒議定,邊關吃緊,探馬飛奔京都,走馬燈似的一個接一個上報朝廷,弄得皇上更加沒了主意,也沒了這份心思,事情就這麼擱置下來。

到了公元1098年仲ch n,便是宋哲宗元符元年,天下各地又紛紛上表,陳述布袋和尚經常化現,許多人看見他雲游四方,傳佛講經,布利弘法,不停地給萬民解難,保天下太平;他有求必應,百姓們對他無比恭敬,到處大興土木,擴展寺院,民間婦幼,出口皆能背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布袋和尚坐寂時的偈語。當今皇上宋哲宗任太子時,也已背頌默寫。他登基後,已察覺到再不給布袋和尚賜雅名大號,恐違佛規,觸怒佛家眾弟子,弄不好江山難保。于是,便派官員趕到奉化,召集岳林寺和雪竇寺兩個寺院的方丈及周邊有點名氣的僧人,集中在封山禪寺,勘踏布袋和尚墳墓。那時,墓地面目幾乎全非,掩埋布袋和尚**的土包已不顯眼,倒是信男善女們常在小土包邊走動。其中有叫馮斯道、何智的倆人在布袋和尚墳墓旁邊買了一塊山地,向香客們募捐些銀子,在小土包旁邊建了一個亭子,定名「佛塔亭」。亭子雖不怎麼顯赫,談不上宏偉,但招引了不少香客。每月逢初一、十五兩天,人們到塔前供奉布袋和尚,向彌勒大佛祈求保佑,香火漸漸旺盛起來。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佛塔亭上方時有神光出現,香客們求布袋和尚顯靈,有求必應。所以,去佛塔亭的小路漸漸踏出一條大道來。

那天,一批人士在朝官的帶領下,朝佛塔亭走去,他們走到墳墓和亭子旁邊,東看看西瞧瞧,覺得這麼個小土包太一般,沒什麼可觀賞的。但有一點已引起人們疑慮,墳墓做在封山月復地,面東稍偏北背西南,說是布袋和尚生前親口囑托這麼做的。仔細觀察,能發現一些名堂,墳墓座落在風水寶地之中。那個穿著朝服的官員,手拿把紙扇,扇上畫的是楊貴妃,上面寫著白居易的幾句詩,他邊搖著紙扇邊看著墳墓。然後,走到佛塔亭邊,不見亭上神光出現,搖著肥圓的大腦袋,很有見地似的開口道︰「哎,奇哉,怪哉,今r 無神光,往r 誰看見?以老夫之風,純屬是謊言謬論矣!」說著,折起紙扇,插在後脖脛上,拔腿想走。正在這時,一陣清風吹來,朝官感到身上有點冷,微微顫抖了幾下。他自己也不知怎麼回事,仿佛臉上有螞蟻在爬動,猛然痛了起來。不一會,嘴巴歪向一邊,頭頂和兩腮疼痛難忍,痛得他席地而坐,雙手捂著嘴巴,口水從他的手指縫里滲出來,插在脖上的紙扇也掉落在地,「喔唷,喔唷」地喊痛。剛才,朝官說的話,大家听得一清二楚,陪同人員發現他落得這副模樣,覺得既可笑又驚訝,都知道不對味。猜測朝官自以為朝廷命官,信口開河,胡說一氣,得罪了彌勒佛。彌勒佛故意給他點顏s 瞧瞧。所以,弄得他的嘴巴歪了。一些虔誠佛者連忙跪在佛塔亭前,祈求彌勒佛保佑。有些人慌忙跑回封山禪寺拿來香燭,回到佛塔亭邊點燃跪拜。這時,正坐在封山禪寺方丈室念《彌勒下生經》的岳林寺和雪竇寺方丈听說朝官帶各級官吏來此,連忙趕來。知道朝官嘴巴變歪,則他蔑視彌勒大佛之故。他倆念起解難經,並祈求彌勒佛靈驗,放出神光,光照天下,普救萬民。兩個方丈和一批僧人念得口干舌燥,手中的木魚敲得沒了力氣,仍然不見佛塔亭上露出神光,站在邊上看熱鬧的人們開始走動,有些人覺得沒意思,心灰意冷起來。開始動步,悄悄離開。這時,只听得「嘩啦」聲響,佛塔亭四周閃亮,一圈采s 光環繞著亭頂上空盤旋。又傳來布袋和尚大笑聲音。人們看見這一奇異現象,當即雙手合十,納頭便拜,無不說彌勒之靈驗。

如此這般,足有個把時辰,采s 光環漸漸退去,也听不到布袋和尚的笑聲,人們站起來拍去膝蓋上的泥土。然而,那個歪著嘴巴的朝官仍匍匐在地,嚇得半死不活,屏住氣息,不敢動彈。邊上人將他拉起,小腿不能站立,坐在地上才回過神來。他的臉上即使不象剛才那麼疼痛,但嘴巴仍然歪著。

這一景況,如無腳的風那樣一下子傳到朝廷。皇上一听,也驚愕得愣了好久。他站在那里讓心情平靜下來,走到那個歪著嘴巴的官員跟前仔細瞧,瞧得對方羞得低垂著腦袋。皇帝拍拍雙手道︰「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嘿嘿。靈驗,真靈驗。有求必應,定時發神光。有了,有了!」說畢,馬上命人取紙筆,寫下「定應大師」四個大字,下旨賜布袋和尚大名號。命那個歪嘴巴的官員帶著幾個隨從,吹吹打打送到奉化,以大禮慶典。那個朝官病體康復,歪著的嘴巴才端正過來。

朝廷賜名,隆重禮拜,布袋和尚的聲名大振。到了宋徽宗祟寧三年,曇振和尚到處化緣在佛塔亭建造佛殿,宋高宗紹興年間,佛閣毀壞,重新修建,元代至元十九年,突然佛閣出現崩潰,許多善男信女要重建,因缺少財力無法動工,到了至元二十八年,僧人梵中集資重新建造佛閣。清朝廷多次作了繕修,康熙年間,作了較大的修理,同治、光緒年間先後進行兩次擴展。到了光緒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松茂和尚募捐到大量資金,建造了樓房五楹,時隔十五年,便是光緒二十七年,華盛和尚建成大悲閣三層。此時,才有了上塔、中塔、下塔之稱。布袋和尚墳冢「佛塔亭」遠揚名聲,封山禪寺達到鼎盛時期。

布袋和尚圓寂後,經常在各地化現,尤其江浙一帶,布袋和尚經常在人前露面。還有廣州、長安、洛陽、b ij ng、樂山、福建、台灣、r 本等地,那里的來人常談起布袋和尚,也說他常在那些地方雲游。當人們問到他去哪里,住在什麼地方?他總是那樣回答︰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有一次,舒州白雲守端禪師街上踫到布袋和尚,白雲端禪師心里十分清楚,布袋和尚早已成為故人,為什麼能出現在他的面前呢?他裝作不清楚的樣子,雙手合十,說了句「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兩人伸手握了一下,笑著離開。白去端走到千峰頂,結果又踫到布袋和尚。他被弄得既奇又駭,壯起膽笑問道︰「師去哪里?」布袋和尚答道︰「他人住處我不住,他人行處我不行,不是為了難共聚,大多緇素要分明。」

岳林寺方丈曇振禪師去經堂,路上踫到布袋和尚。見他的布袋開頭口,便笑問道︰「哎,布袋開口,有買賣生意做嗎?」布袋和尚回答道︰「有啊,這筆生意,不作貴,不作賤,要價格做什麼?反正我準備失利嘛。」

安吉道場有規禪師遇見布袋和尚,說了句︰「促裝已辦,秘師一言。」意思是請大師指點未來之事。布袋和尚道︰「好看前路事,莫比在家時。」

還有天童寺方丈,洪州慧安禪師,台州護國寺等處的禪師,都先後多次見到布袋和尚,由于他歸天後不斷出現人間,給人們施樂,指點迷津。因此,他深深地刻在人們心中。天下各寺院里的彌勒神像更加別出心裁,別具一格。可謂千姿百態,神像生輝,各成千秋,竟圖雕塑。大多數仿照雪竇寺、岳林寺大殿塑像。由于布袋和尚生前和化現時,留在各地許多形象。故彌勒佛神像很難一致,但布袋和尚——彌勒佛笑口常開、慈愛人生、布施樂事、皆大歡喜、包容天地、無憂無慮、向往未來、奮發向上等風采永留人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布袋和尚傳奇最新章節 | 布袋和尚傳奇全文閱讀 | 布袋和尚傳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