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宋 第九章 衣冠盛族的分寸

作者 ︰ 草上匪

()馬車將劉盛的身影拋在後面,車廂里,何三耳指頭敲著膝蓋,品著劉盛的抱怨,之前在莊子里向十三太爺稟報事務時,十三太爺告誡他行事謹慎的話似乎又回蕩在耳邊。

「歧公雖然籍在華陽,卻已算是舒州王氏一脈,我們華陽王氏,不過是仗著祖輩厚澤和歧公恩蔭而已。鄉里稱呼我們是王相公家,听听就算了,當起真來就要害了自己……」

歧公說的就是受封歧國公的王珪,王珪之父王準英年早逝,他隨叔父王罕定居舒州,而後開枝散葉,華陽已只算他這一枝的祖籍。

何三耳當時不解地問︰「相公太爺一直把籍貫留在華陽,大老爺不是也要回來了麼?」

王珪一輩在族中已以太爺稱呼,如今華陽王氏的當家人正是這一輩的十三太爺。而何三耳口里的「大老爺」則是王珪長子王仲修,年前已致仕,準備回華陽養老。

何三耳話外之意是,華陽王氏終究是王家根脈,處事謹慎沒錯,也沒必要太過束手束腳,真當起大善人了。

十三太爺呵呵笑著,一股豪氣油然勃發︰「大宋這百多年來,以文華辭藻論,我們華陽王氏不如眉州蘇氏,以仕宦顯赫論,我們不如相州韓家。以名望權柄論,歧公不如寇晏富韓,不如範文正公和王荊公,更不如當今的蔡太師,但是……」

「眉州蘇氏,就留下一堆詩詞文章,現今還被禁著。相州韓家,空留名聲,已遠了朝堂。範文正公更是往世風流,至于王荊公,還不知身後會留下何等名聲,蔡太師……更不好說。」

「獨有我們華陽王氏,如你大老爺所言,‘六世詞科只一家’,天下無雙!唯一能跟我們比的濟州晁氏,有一世還是賜進士出身。厚積而薄發,方成就了歧公之業。歧公被士林諷為三旨相公,卻不知正因歧公之謹,方有我們王氏之固。即便歧公被打入元佑黨籍,不還是另作別論,近前復了故官賜謚麼?」

「不光如此,我們華陽王氏根脈已經深植士林。鄧資政(鄧洵仁)是王家的女婿,許翰林(許光凝)是王家的女婿,如今再知樞密院事,已是士林所望的鄭達夫(鄭居中),也是我們王家的女婿!相公之下的出s 人物,李格非、余中、閭丘吁之輩,都是我們王家的女婿!我們華陽王氏不稱衣冠盛族,天下再無人能稱得……」

十三太爺雖只有恩蔭的將仕郎官身,但道出這番話時,何三耳只覺便是他親眼見過的翰林學士、成都知府許光凝,氣度也不如十三太爺。

因此當十三太爺再淳淳訓誡時,何三耳當時就屏息靜氣,束手而立,一個字也不敢放過。

「華陽王氏至今穩穩立著,憑的是什麼?就是歧公所奉的準則!時時省己心,遠惡行,不逞一時之氣,不爭一時之名。今時鄭達夫、鄧子常(鄧洵武)在相,與蔡太師同仰官家鼻息,安知我們的作為,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不會被有心人捏在手里,作了爭斗之柄?」

那時十三太爺看著何三耳的目光有若實質,讓何三耳心中惴惴,生怕要追究自己借相公家名聲強佔田地,置辦莊園的事。

「眼下這世道,君子小人相爭,我們華陽王氏,終究還是站在君子這一邊,總得撐起君子的顏面。若是行止有差,即便許翰林知成都,也難一手遮了蜀地,總有小人,或是自號真君子,實則偽君子之輩跳出來,你……記下了麼?」

何三耳就覺背心ch o熱,趕緊點頭,盤算著回去後好好清查佔地之事,看有沒有什麼後患。

「當然,這些話也不是要你自縛手腳,c o持這麼大個家,行事已難純以善惡計較,你在外經辦雜事,也是一般道理,要緊的是注意分寸。」

最後十三太爺交代了這麼一句,讓何三耳放下心來。

思緒拉回,何三耳正敲著的指頭停了下來,沒錯,分寸!這分寸說的可不是對下,而是對外,對上。被自己強佔了田地的幾戶人家都是升斗細民,再要鬧,給點小錢打發便是。再關照那一都的都保,把事情捂在都保下,不會傳了出去,怎麼都起不了風浪。

什麼是分寸?這就是分寸!若是學那些沒有底蘊的暴發戶,動不動就出手打殺,毫無遮掩,芝麻大點事也鬧得沸沸揚揚,天下人皆知,那就是失了分寸。

要拿捏好分寸,就得有眼光,二十多年前他去催租,被佃戶傷了耳朵,卻依舊笑臉相對,可不是揣著一顆菩薩心,而是他瞅見了旁觀者里有知府呂大防的家僕。相公家用他為干人,也不是用他的菩薩心,而是用他的眼光。

用這眼光審視過了自己的事,再審視劉盛所辦的王家林院事,何三耳心中篤定,王秀才不在了,王二郎還小,又隔了王麻子夫婦一層,怎麼也沾不上腥。

轉念將此事放下,何三耳踏踏廂板,吩咐車夫︰「快一點,別讓縣尊老爺搶在了我的前頭!」

他正要趕去萬里橋南的對江樓,新任華陽知縣到衙不久,這位趙知縣的父親十多年前也知過華陽縣,留下了老大善名,縣人都以「小趙知縣」敬稱。借幾位與老趙知縣有交情的鄉老搭橋,何三耳在對江樓擺酒宴請,與小趙知縣熟絡關系,這才是要務。

馬鞭爆響,瘦骨嶙峋的建昌馬加快了步子,馬車悠悠朝北行去。

「小趙知縣……」

林院書房里,王沖正一邊與毛筆作斗爭,一邊听著鄧五的回報。

鄧五不愧是包打听,兩三天里就探來了何三耳的近況,還頗有職業j ng神地作了延伸調查,將最近上任的華陽知縣也模了模底。

「十來年前,小趙知縣的父親老趙知縣重修沙坎堰,灌田三萬多畝,華陽一縣人感恩戴德。前些年老趙知縣死了,縣里鄉老還為老趙知縣修了趙侯祠,就在南面十多里處的江灣那,我跟爹娘去拜過,秀才公肯定也帶二郎去過。」

鄧五如邀功一般喋喋不休︰「朝廷就是念著老趙知縣的善緣,才又把小趙知縣派了來。小趙知縣年方三十,據說是個方正君子,不過……」

鄧五盯著筆下正龍飛鳳舞的王沖,帶著點敬畏地勸解道︰「能作到縣尊老爺,方正也該是有分寸的。二郎真要跟何三耳對上,鬧得大了,王相公家面前,小趙知縣還能不能方正,可就難說了。」

王沖擱筆,見鄧五的目光投過來,不動聲s 地將已寫滿的宣紙揉作一團。他雖融合了原主的記憶,但寫字的手感還沒完全到位,一手毛筆字慘不忍睹,可不好讓鄧五瞧見。

「我哪會跟何三耳對上呢?不過是理清與叔嬸的關系而已。既與何三耳無關,這華陽知縣,不管是老趙還是小趙,不管是君子還是小人,與我都不相干嘛。」

他一邊揣摩鄧五取來的王何氏畫押,一邊說著言不由衷的話。

鄧五可不是已自帶干糧住進家中,正揮著一根哨棒,在林子里跟虎兒比比劃劃的王十一,對王沖的盤算隱隱有些感覺,苦笑道︰「二郎還是信不過我,就不說實誠話,是怕五哥我多嘴漏出去麼?」

王沖看住鄧五,認真地道︰「當然不是了,五哥你放心,我自有分寸……」

沉吟片刻,王沖再道︰「就算跟何三耳對上,他畢竟是王相公家的人,行事也是有分寸的,毋需多慮。」

鄧五不知是敬佩還是無奈地嘆道︰「二郎你啊……真是君子。」

君子?真當我會把何三耳看作善人?如果我不是名聲在外的王二郎,而是鄧五你這樣的細民,怕早就被何三耳這種人吃得骨頭都不剩了。至于分寸,分寸是斗爭出來的,不是求人施舍來的。

王沖心中翻滾著來自上一世的感慨,又攤開一張宣紙,舉筆提腕。鄧五不好再擾他,攝著步子出了書房。

「使力得有法子,別看十一哥你力氣大,可不會法子,棍子上的力道還不如我呢!看仔細了……」

林子里,虎兒正有板有眼地教導著王十一,王家祖輩傳下來一些粗淺的武學要則,小子也是有技在身的,正在過教頭的癮。說話間一個馬步搶前,旋腰抖臂,小哨棒兜起嗚嗚風聲,啪地拍在碗口粗的青竹上,嘩啦啦落下一片竹葉。

把虎兒比作幼虎,那麼身後的王十一就像是頭人立的巨熊,他憨憨一笑,也不動身形,手中那足有虎兒胳膊粗細的哨棒愣愣輪了出去,就听波地一聲脆響,青竹應聲而裂,上半截喀喇喇倒栽下來。

王十一笑吟吟地問︰「是這樣嗎?」

虎兒「哇噢」驚呼,嘴巴撐得大大的,好半天都合不攏。回過了神,卻高聲喊道︰「是十一哥干的!不是我!」

果然,瓶兒的脆聲幾乎是同時自灶房里傳出來︰「三哥你又在搗蛋了!」

縴弱的身軀追著聲音出現,瓶兒一手叉腰,一手指住一大一小兩個漢子,板著小臉道︰「你們是要把這片林子刨平呀?有這力氣,還不砍柴去!老在這擾二哥!」

王十一也撓起了腦袋,跟虎兒相視苦笑,兩人乖乖丟下哨棒,取斧頭砍柴去了。看著這一幕,鄧五忽然有些妒嫉王十一,這小子沾著也姓王的便宜,快跟二郎他們混成一家人了,而自己……

瓶兒也瞧見了鄧五,甜甜招呼道︰「五哥還要忙嗎?吃過飯再走吧,二哥教了我作蛋炒飯,很好吃的。」

小姑娘的脆聲像是熨斗,燙得鄧五心頭發漲,那點妒嫉頓時沒了,他揚聲道︰「還有事要幫二郎辦,下次再嘗瓶兒的手藝。」

說完向王十一示威般的揚揚下巴,大踏步邁出了院子。一邊走一邊還翻騰著雜念,真是奇怪了,之前不是不想趟二郎這攤渾水麼?現在听二郎那話的意思,跟何三耳杠上的可能x ng很大,為什麼自己一點都不怕,還覺得做事格外有勁呢?

回味著心中那股暖流,再想想之前成年累月撅著戰黑土的r 子,鄧五又覺得,就是這樣,活著才有意思啊。

「再活一遍,最有意思的是什麼……」

夜s 已深,王沖依舊在書房里奮筆疾書,桌上已堆起了厚厚一疊紙,上面寫滿了字。若是一張張仔細地看,就能清晰看出,最初的字跡很是不堪,但越到後來越有樣子。而此時王沖筆下,一手端正清秀,又顯圓勁飛動的小楷如清泉一般,綿綿不絕地鋪灑在紙上。

「最有意思的是人生能夠從頭來過,彌補上一世的缺憾。」

一篇《尚書-五子之歌》寫成,王沖擱筆,欣慰地出了口長氣,總算將寫字的手感找回來了,不僅是原主的手感,還融入了新的變化。

原本的王沖,書法臨摹自黃庭堅,書房里還能見黃庭堅的字帖,但一板一眼,很是凝重。現在他寫出的字跡,雖還缺些j ng致謹細,卻多了一絲跳月兌靈動,再沒了宛如雕版匠刻出來的死硬之氣。

上一世的缺憾在于執迷商場,忽略了人心和親情,以至于疏遠了父母,也總留不住身邊人。而這一世的缺憾,又是受累于過目不忘的神通,不知人情冷暖。

既已再世為人,兩世的缺憾,他都要補回來,要作到這一點,現實的路子只有讀書,對讀書人來說,一手好字就是立身之基,可馬虎不得。

當然,此時還想不了那麼長遠,他連夜練字,還是要應對此時的處境,完成謀劃中最重要的一環。而他兩世為人,又熬過了靈魂之痛,意志力遠強于常人,練字的苦累根本就算不了什麼。

油燈映亮了書房的窗紙,也將王沖執筆伏案的身影投在窗上,虎兒瓶兒就坐在對面廂房的門口,痴痴地看著。直到眼皮酸澀,哈欠不斷,才依依不舍地進屋入睡。

「十一哥,要听故事嗎?」

進屋前,虎兒扯著還手握哨棒,端坐門前的王十一,來了這麼一句。

「是王三郎娶親的故事我就听。」

王十一嘿嘿笑著,舉掌握住了虎兒砸來的小拳頭。;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鼎宋最新章節 | 鼎宋全文閱讀 | 鼎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