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大上海皇帝 第八七四章 英美戰略分歧

作者 ︰ 最後的煙屁股

在墨索尼里被捕的第三天,也就是1943年7月27日,英國空軍空襲了德國重工業城市漢堡,造成了3.5萬人平民死亡,無數人受傷,這是盟軍首次大規模對德國進攻空襲。

戰爭進行到這種程度,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的戰斗對象已經不分平民和軍人了,就像是海上無限制海戰一樣,只要是敵國船只,不分商船還是軍艦,只要發現一律擊沉,別說是雙方的軍人了,就是各國的最高層領導人,也顧不了這麼多,否則也不會出現英國空襲漢堡造成幾萬人喪生的現象。

在8月14日至24日之間,盟國英美兩國領導人各率三軍參謀長在加拿大舉行了魁北克第一次會議,民國和華泰國都有代表作為觀察員的身份列席旁听,此次會議代號為「四分儀」。

此次會議主要議題是討論「霸王」作戰計劃問題︰英國堅持優先進軍意大利和巴爾干,企圖拖延「霸王」計劃,美國則力主應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歐洲大陸。

何謂霸王計劃?霸王計劃的核心實質就是為了反法西斯而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盟軍擬定在諾曼底實施登陸作戰,其軍事行動的代號為「霸王計劃」。如果實施霸王計劃,德國人則必須從東線戰場抽調大量兵力到西線防御,這樣一來不但給蘇聯減輕了壓力,而且還能讓德國東西不能兼顧。

而英國人為什麼要拖延霸王計劃的實施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英國人想讓蘇聯和德國繼續血拼,消耗雙方的力量,英國人不想看見德國被打敗之後,蘇聯趁勢崛起威脅它在歐洲的利益,丘吉爾是出于戰後在歐洲的政治安排而不是迅速擊敗德國。他想將蘇聯在歐洲的影響擋在多瑙河以東地區。第二。英國人早就決定進攻從意大利南部展開進攻,如果實施霸王計劃,則在兵力部署和戰爭資源上又要進行重新分配。英國人非常不滿將地海地區的資源轉投到「霸王計劃」上以及重新分配兵力為在法國南部登陸的「龍騎兵行動」提供支援。

魁北克會議前夕,意大利代表就開始與美英聯系投降事宜。于是丘吉爾力圖乘意大利投降之機。佔領巴爾干,將蘇聯的影響擋在多瑙河以東。美國雖然同意蘇聯的要求,但卻無意立即在法國開闢歐洲第二戰場。

早在今年1月份,盟軍領導人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會晤。此時美英兩國在北非的「火炬行動」尚未結束,但英國人已經準備實施他們的南部戰略了。英國人說,南部戰略的直接目標是打敗意大利,使其退出戰爭。然後奪取西西里島。

美國的馬歇爾將軍強調說,「任何精力的轉移或枝節問題對主要計劃的行動來說都相當于抽氣泵」,但是美國還是同意把奪取西西里島作為「火炬行動」結束後的下一個目標。這樣一來。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起進攻的計劃被推遲了。

4月。英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丘吉爾向羅斯福建議,一旦西西里島到手,就應該向意大利本土進攻。由于這樣做會進一步推遲進攻歐洲大陸的時間,因此這一次羅斯福支持了顧問們的意見,堅持要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起進攻,這次沒有達成一致,雙方不歡而散。

5月份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代號為「三叉戟」的會議上英美達成了一個妥協︰繼續進攻意大利南部。同時預定在1944年5月1日向法國境內發起進攻。「圍捕計劃」也被調整為「霸王計劃」。1943年夏天,丘吉爾對「霸王計劃」的可行性表示了懷疑,並提出了新的希臘和南斯拉夫計劃。

在實施霸王計劃之前,英國人的話語權是相當重的,因為美國人雖然通過租借法案對盟國大力援助,但是在歐洲並沒有多少兵力,進攻軸心國的兵力絕大部分都是英軍部隊。但是在實施霸王計劃時,美國的參戰兵力是英國人的三倍,只這一舉動就使得美國人的話語權超過了英國人。

8月份奪取西西里島之後,盟軍于9月份開始進攻意大利南部,但此後卻陷入困境。12月,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前往英國指揮「霸王計劃」,英國陸軍元帥梅特蘭?威爾遜接替艾森豪威爾擔任盟軍在地海地區的最高指揮官。丘吉爾最喜歡的將領之一、英國陸軍元帥哈羅德?亞歷山大成為盟軍在意大利的指揮官。

英國原則上接受了「霸王計劃」,但拒絕承認其為「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而是把它稱為「主要目標」。英國還有些不情願地接受了「鐵砧行動」(後改稱「龍騎兵行動」),即在法國南部的馬賽—土倫地區登陸,以支援「霸王計劃」。

丘吉爾一再拖延霸王行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英國在進攻意大利時投入了很多,他不想這些付出都打了水漂。後來他給英**事首腦寫的一封短信說︰「就讓他們指揮他們的7個師(其美國3個師、法國4個師)好了;就讓他們獨佔得到的所有登陸艇吧。但至少應該讓我們有機會發起一次由英國人參與和指揮的決定性的戰略進攻。關于這一點我不會對任何人讓步。這次戰役要由亞歷山大來負責。」

他還在回憶錄這樣寫道︰「實施‘霸王計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件,也是最偉大的責任。但我們必須要毀掉在意大利獲得的一切嗎?要知道我國在那里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在我看來,英國部隊、英國控制的部隊及盟國部隊有百萬之眾或者更多兵力投入到了意大利戰役,這場戰役與跨海峽作戰遙相呼應,不可或缺。」

只有少數美國將軍同意丘吉爾的觀點,美國駐意大利第5軍的指揮官馬克?克拉克便是其之一。在1951年出版的自傳,克拉克寫道︰「為進攻法國南部地區而削弱意大利戰役,從而放棄向巴爾干半島推進,這是戰爭一個突出的政治錯誤。」

意大利戰役確實具有軍事價值。它使意大利退出了戰爭,並且牽制了德軍20多個師,使他們無法月兌身到其他地區作戰。戰爭結束以後,丘吉爾和英國的官員們堅持說他們當初沒有反對跨海峽作戰。當時英國人確實沒有公開表示反對,但是在跨海峽作戰問題上,英國人采取的是拖延、反復考慮或者優先考慮其他需求的態度。

此次魁北克會議確認了「霸王」計劃應比地海計劃佔有優先地位;同時英國接受了美國在太平洋的作戰方案,重申了「三叉戟」會議決定,在國戰場和西太平洋繼續發動攻勢;會議還一致決定在對德戰爭勝利一年內擊敗日本。

英國人和美國人雖然同意了加強在國和西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卻非常的不情願,因為他們不願意打敗日本人的功勞歸于華泰國和國或者是美國人,而且這樣需要加大對華泰國和國的物資供應,不過美國的態度要軟化一些,因為日本對美國有直接的威脅,要想使日本投降,就必須要攻入日本本土,而要攻入日本本土還必須借助華泰國和國的極基地和人力資源。

此時華泰國和國遠征軍已經完全佔領了印尼,華泰國的戰略意圖已經完全實現,如果華泰國停止在西太平洋繼續攻擊日軍,而轉而投入國戰場,在國的日軍很快就會消滅。為了不讓華泰國和國在這個關鍵時刻退出戰爭,美國必須保證和改善通往華泰國和國的物資運輸通道,同時加強**隊的裝備,擴大對日軍的軍事行動。

為了說服丘吉爾讓英屬印度方面加大對西太平洋戰區的物資援助,美國人還在歐洲戰場上對英國人做出了一定的讓步。

總而言之,在二次世界大戰,英美兩國雖然緊密合作,但是在戰略問題上卻存在著很多很大分歧,而這些分歧險些給盟軍擊敗軸心國造成了延誤,或者讓盟軍承受更大的損失。

在魁北克會議結束的時候,恰好也是蘇德兩國在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德軍損失兵力50萬人,其陣亡7萬人,損失坦克約248輛,損失飛機900架。蘇聯紅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兵力80多萬,損失坦克6800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3500架。

庫爾斯克戰場遍布著數以百計燒焦的坦克和飛機的殘骸,以及無數的尸體。雙方的區別在于︰蘇聯紅軍在遭受了巨大損失的情況下仍然能按照計劃開出防線發起全面反攻,而歐洲東線德軍則失去了僅有的骨干力量。

庫爾斯克會戰的失利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歐洲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歐洲東線的戰局演變成了蘇聯紅軍的長途進攻,蘇聯人收復了所有失地,征服了整個東歐,一路攻入德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抗日之大上海皇帝最新章節 | 抗日之大上海皇帝全文閱讀 | 抗日之大上海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