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視媚行 7.7、在美國的中國人

作者 ︰ 粒粒風塵

[第18章第十八章赴美]

第7節7、在美國的中國人

7、在美國的中國人

劉娜說,在美國一年多來,她認識了幾家在美國生活的中國家庭。有早年在美國讀書後就留下來的,大部分在比較好的研究機構里工作。有後來留下來的,這些人工作壓力並不大,每天的生活也比較悠閑。平時周一到周五各自去上班,到了周末三五個家庭相約到郊外露營或者去公園劃船、野餐。他們的朋友圈子主要還是中國人為主,即使已經在美國有比較好的工作崗位及較高的社會地位,由于文化的差異,他們還是與自己國家的人交往。但是中國家庭的第二代,尤其是在美國出生接受教育的孩子,雖然膚色不一樣,但他們已經是地道的美國人,雖然能听得懂中文,但是朋友之間交流甚至在家中交流都會用英文。

為什麼朋友圈還是中國人呢?比如留學生。他們年輕,英語好,適應能力強,應該說在美國的發展前景看好,最終多半選擇在美國工作。但是,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留學生的生活比國內大學生辛苦多了,經常加班為「老板」做試驗甚至連寒暑假也不例外。好在他們經過兩到五年的奮斗,可望「苦盡甘來」,進入美國中產階層指日可待。她有個師哥,在美國加州大學獲得物理博士學位後,在這里工作5年,收入應該不菲。但加入美國籍後,他覺得真正融入美國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認為英語、工作以及和美國人相處都不成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文化的認同感和個人在這個社會的歸屬感。比如下班後與美國同事上酒吧,他們講的很多歷史典故、英文小說、名人逸事、流行文化,他常常都沒听過。久而久之,在工作之余,大多數中國人還是選擇與同胞在一起玩。

來美國定居的還有一類人是訪問學者。就像我和丈夫一樣,一般在國內讀了學位,在事業上小有成就,然後出國深造。這些人一般都在三四十歲左右,拖家帶口的。到了美國之後,他們往往面臨兩種選擇︰如果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個寬松的教育環境,最好是留在美國,但不得不放棄在國內原有的事業基礎,在美國從頭開始創業,對于中年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事。于是,多數訪問學者如期回國,少數留了下來。最令人煩惱的是,在拿到綠卡之前,不敢輕易回國探親,怕拿不到綠卡。

還有一類人是偷渡客,福建人居多。現在的紐約唐人街幾乎成了福州人的地盤,在那里听到最多的就是福州話,其次是普通話,再次是廣東話,很少人說英語。偷渡客到了美國之後,基本上在華人餐館偷打工或當幫廚,或當服務員,或送外賣,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晚上好多人擠在地下室居住,英文電視又看不懂,簡直毫無生活樂趣可言。他們的目標就是賺多多的錢,然後轉合法身份。為了達到在美國合法居留的目的,他們往往花錢請律師,向美國當局申請所謂的「政治庇護」,比如,以反對中國的一胎化政策為由。這樣,他們賺的錢,除了償還偷渡費,還要付高昂的律師費,剛開始那幾年一般剩不了幾個銀子。七八年甚至十多年後就會取得合法身份,但就是剛開始的那幾年,沒有個好身體一般人是吃不下那種苦頭的,我听好幾個人說,如果在國內有好的工作,實在沒有必要出來。

還有一類人是正常移民。這些人除了極少數「杰出人才」外,多數是由于親屬關系來美團聚的。我若將來來美國,也得等到丈夫加入國籍後才能移居美國。劉娜說「來美國的酸甜苦辣,不是國內親朋好友能夠想像得到的了,不過她從小就在村里長大,不怕吃苦,而丈夫就是武漢人,標準的小市民,他就不行,是個享受型人。」其實不經風雨,何以見彩虹?我在美國踫到過很多拿到綠卡的中國人,聊起來都是滿月復苦水,說在美國這個不爽那個又不習慣,覺得還是在國內舒適,給人的感覺似乎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我問他們為何現在不回到中國生活,他們卻一時答不上話來,也許他們壓根兒就沒想過「回國生活」這個問題。中國人在融入美國社會的艱難過程中難免時不時會想起中國的好處,心里會泛起一陣陣戀意,但既成事實又只能這樣。

就這樣我覺得中國人是在「和平」地入侵美國。有錢的、沒錢的、旅游的、留學的、投資的,偷渡的全來了。美國的中餐館有執照的就有上百萬家,散布在美國全國各地,比任何連鎖店都厲害。美國成年人能獨立用筷子吃飯的高達百分之八十,在美國的許多大學里,學生一半以上是從中國來的,教授也是從中國來的,有時講著講著課就換中文了,讓美國學生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煙視媚行最新章節 | 煙視媚行全文閱讀 | 煙視媚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