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9.第三五回 孫中山倡導革命 康有為鼓吹變法(上)

作者 ︰ 若愚

第9節第三五回孫中山倡導革命康有為鼓吹變法(上)

第三五回孫中山倡導革命康有為鼓吹變法(上)

話說甲午戰爭,清政府一敗涂地,使西方列強看清了中國不是什麼「東亞睡獅」,而是一匹可以任意宰割的「死駱駝」。于是,眾列強獸心大壯,爭先恐後的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的慈禧太後抱著「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思想,只要能保住自己的金鑾寶座,什麼國家主權、領土臣民、礦產資源均毫不吝惜,慷慨資敵。而李鴻章之流則借口「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大肆鼓吹「以夷制夷」是錦囊妙計,公開宣稱要「聯絡西洋,牽制東洋」;公然引狼入室,為列強瓜分中國大開方便之門。

首先對中國進行瓜分的是沙皇俄國。甲午戰爭以後,俄國財政大臣威特上書沙皇稱︰「欲奪取中國東北,應采取和平滲入的方針;即用經濟、財政的而非軍事的手段,達到擴大在華勢力之目的。主要辦法有︰盡力把持中國的稅收、財政、貨幣發行權;在中國境內建造鐵路,架設電線;尤其以建造通往中國東北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最為重要。」沙皇覽奏大喜,當即御批道︰「鐵路所至,亦即兵力與移民之所至。而鐵路附近之礦產,亦將為我所有。故欲永遠佔有中國之東北,應盡快爭得在滿洲之築路權。」隨後,沙皇電令其駐華公使喀西尼,以與中國「合作防日」為幌子,向清政府索要東北築路權。喀西尼奉命將勘路一事照會清政府,並表示︰「中國根本無力自建東北鐵路,俄國非常重視與中國之友誼,願出錢修建東北鐵路,為共同對抗日本奠定基礎。」光緒皇帝在接到總理衙門的奏報後,大為不滿,指示駐俄公使許景澄道︰「東北鐵路惟有我國自建,在中俄交界處與彼相接,方無流弊。著許景澄照會俄國政府,拒絕其要求。」許景澄遵旨照辦,使俄國之陰謀受挫。

沙俄政府一計不成,又生一計。1896年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清政府在俄國的要求下,派李鴻章為欽差大臣出使俄國致賀。臨行前,慈禧太後召見李鴻章,密談半日。李鴻章隨後向中外記者宣稱︰「聯絡西洋,牽制東洋;為此次出訪之要策。」李鴻章到達俄國,受到了沙皇寵臣威特的熱情接待;威特一臉虔誠地表示︰「中日戰爭時,俄國有意調兵相助。但因沒有鐵路,行動過緩;待我軍趕到東北時,戰爭已經結束。實在遺憾。」他引領李鴻章入宮拜見沙皇,親遞國書。沙皇大喜,對李鴻章道︰「我們在貴國東北修建鐵路一事,實為將來調兵捷迅。中國有事,亦便于幫助。將來英、日難保不再生事,俄國可出力幫助。」覲見以後,俄方即安排財政大臣威特、外交大臣羅巴洛夫與李鴻章舉行會談。

由于談判的中心議題是「中俄結盟,互助友好」,是以「共同防日」和「幫助中國」為幌子,難免觸犯到英、日等國的利益;因此,談判始終在秘密狀態下進行。在長達二十多天的談判中,俄方利用清政府急于同俄國結盟的心理,把借地修路作為先決條件。為迫使李鴻章簽約,俄方不斷施加壓力,威脅訛詐,甚至以中斷談判相要挾。最後,俄方干脆將其單方面擬定的條約文稿交給李鴻章畫押。李鴻章心存猶豫,遲疑不決。俄方不惜采取重金賄賂的伎倆,引誘李鴻章就範。李鴻章接受了俄國一百七十萬盧布,約合一百萬兩白銀的賄賂,隨即在《中俄密約》上簽字。該密約的主要內容是︰日本如侵佔俄國遠東或中國以及朝鮮領土時,中俄兩國海軍、陸軍應互相援助,並互相接濟軍火和糧食;在對日作戰時,中國所有口岸均準俄國兵艦駛入,中國地方官吏應保障物資供應;為便于俄國運輸部隊,中國允許俄國在黑龍江、吉林兩省修造鐵路,直達海參崴,該鐵路交由俄國承建和管理。就這樣,俄國終于獲得了在中國東北的築路權,以及在鐵路沿線開采煤礦、興辦企業和任命警察的權力,把中國東北變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

《中俄密約》名義上是中俄兩國的軍事同盟,實際上是俄國對清政府的愚弄和欺騙。俄國獲得了它想要的一切東西,而清政府卻一無所獲;只是把日本企圖獨佔南滿的權益換成了俄國獨佔北滿的權益。因此,當李鴻章把密約文稿電奏清廷,並請光緒皇帝批準時,光緒大怒道︰「此乃前門拒狼,後門進虎之舉;是將祖宗發祥之地一舉而送與俄國也。」堅持不肯畫押,並試圖作廢密約。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見詭計一時不能得逞,便親自跑到頤和園求見慈禧太後,威逼利誘,並公開宣稱︰「此條約若不批準,就要下旗回國,斷絕兩國關系。」慈禧太後大為恐慌,當即召見光緒皇帝,痛加斥責。光緒皇帝生性懦弱,絲毫不敢反抗慈禧之婬威,只能滿口答應。回到宮中,光緒皇帝悲憤交集,揮淚批準了《中俄密約》。此後數年,俄國修建了長達二千八百多公里,縱橫東北三省的「丁」字形大鐵路,成為在中國領土上攫取鐵路線最長的帝國主義國家,從而實現了對中國資源進行瘋狂掠奪之目的。

緊步俄國之後塵,德國成為第二個伸手瓜分中國的強盜。甲午戰爭以後,德國遠東艦隊在中國沿海勘察,認為膠州灣最適宜建立海軍基地,並上報德國政府。德國政府決定制造事端,伺機佔領膠州灣。次年,兩個德國傳教士在山東曹縣為非作歹,唆使教民橫行鄉里,激起公憤而被殺。德國政府立即以此為借口,命令其遠東艦隊強行佔領了膠州灣。不久,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租借」膠州灣的條約,把膠州灣附近包括青島租與德國,並要求把山東全境作為其勢力範圍。俄國立即效仿,迅速出動艦隊搶佔了旅順和大連灣,同時迫使清政府簽訂條約,「租借」了旅順、大連灣及其附近的島嶼和海面。

隨後,法國也向清政府提出了租佔港灣和索取勢力範圍的侵略要求。清政府被迫答應︰把廣州灣租借給法國,並允許法國修築自越南至雲南省城的鐵路。這樣,法國就把雲南、廣西、廣東三省變成了其勢力範圍。英國眼紅耳熱,以南拒法國、北拒俄國為「理由」,提出了租佔九龍和威海衛的要求。清政府不敢得罪,乖乖照辦,把九龍半島和威海衛租借給英國。日本則以佔有台灣為「理由」,迫使清政府承認福建為日本的勢力範圍。美國因忙于和西班牙爭奪菲律賓而姍姍來遲,便提出了「門戶開放」的通牒,以「機會均等,利益均沾」為借口,拼命擠進瓜分中國的行列。數年之間,中國的大好河山被列強瓜分豆剖,外國侵略者到處橫行無忌。何以見得,有歌為證。歌曰︰

俄羅斯,自東北,三面包抄;英吉利,租九龍,又搶威海。法蘭西,佔廣州,窺伺黔桂;德意志,霸膠州,虎視山東。小日本,割台灣,覬覦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利益均沾。大中華,被列強,肆意瓜分;好山河,哪一處,我還有份?清政府,早已是,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忠實走狗。

瓜分中國、輸出資本、掠奪原料是西方列強的重要目標,而要達此目標,關鍵是搶奪鐵路修築權。西方列強在報紙上公然鼓吹︰「鐵路所至,即權力所及。凡其他兵權、商權、礦權、交通權,皆操縱于鐵道兩軌,莫敢誰何。故夫鐵路者,猶人之動脈血管也,生死存亡系之。有鐵路權,即有一切權;則其國官吏,皆吾頤使之奴,其地人民,皆吾俎上之肉。是故,建鐵路實乃‘亡人國而使之不知其亡,分人土而使之不知其分’之妙方也。」誠如是,繼俄國取得中國東北鐵路權之後,俄、法集團又取得了盧漢鐵路的投資、修築和經營權;英、德聯手奪取了津鎮鐵路的投資、修築和經營權;美國奪取了粵漢鐵路的借款權和承築權。

各外國公使每天在總理衙門你爭我搶,吵鬧不休。目睹此狀,李鴻章大樂,向慈禧太後上書奏報道︰「洋人在華所圖者,利也,勢也,並非要奪我國土地。我可因勢利導之,將鐵路、礦產經營之權分給西方諸國,不許一家獨享;此乃以夷制夷之妙法,可收以毒攻毒之實效。洋人各懷鬼胎,為爭奪在華權益,必然互相牽制,可保我朝長治久安。」如此見解,是弱智?還是別有用心?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必須在三年內支付二億三千萬兩的賠款和「贖遼費」。然而,清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兩;且國庫空虛由來已久,根本無力償還如此巨額的賠款。唯一的辦法就是向列強舉借外債。列強聞訊,又爭先恐後地爭奪貸款權。英國最先出面,想趁機兜攬清政府的外債,以攫取更大的利潤,便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進行活動,在總理衙門和王公大臣中游說。但是,以干涉還遼「有功」的俄國,豈能坐視英國搶走貸款權,進而把持中國財政的機會。于是,俄國搶先答應借給中國白銀一億兩,利息五厘;一年後,再借給同樣的數目。俄國單獨承貸的舉動,遭到了法國的強烈反對。俄國只好與法國妥協,決定由俄、法兩國共同承擔貸款;借給清政府四億法郎,利息四厘,三十六年為期。這下激怒了英國,英國駐華公使跑到總理衙門大吵大鬧,表示憤怒的抗議。德國也因被俄、法丟在一邊而非常惱火,並在盛怒之下和英國攜手同行,與俄、法抗衡,並迫使清政府向英、德貸款。李鴻章誠惶誠恐,惟命是听,與英、德兩國先後簽訂了兩筆貸款協定。每次借貸一千六百萬鎊,利息分別為五厘和四厘五,期限分別為三十六年和四十五年。

列強爭奪貸款權,目的是為了掠奪超額利潤,控制中國的財政。他們通過這三次大貸款,獲得的利息超過本金的一倍半左右。清政府舉借外債完全是以海關稅收作抵押。當時,清政府每年的海關稅收約為二千萬兩;在大借款之後,每年交付的本息合計也在二千萬兩以上。這樣,清政府每年的海關稅收就全部落入了帝國主義的腰包;海關實際上就成了外國債權人的收款機關。列強控制了海關就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何以見得,有詩為證。詩曰︰

列強紛紛搶地盤,爭奪鐵路修築權。強迫清廷大貸款,操控財政霸海關。支離破碎神州地,狼來虎往陰霾天。誰使祖國蒙恥辱?千古罪人惡名傳。

清政府大借外債,用來支付對日本的賠款。為了償還外債、養活官吏和軍隊,就只有增加各種苛捐雜稅,向人民敲骨吸髓,大肆搜刮。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有土地稅、鹽稅、厘金、海關稅、內地稅、鴉片稅六大類;其中海關稅和鴉片稅由外國人把持,其他稅收均由各省地方官員直接征收。全國各地每年征收的總數約六千萬兩,地方官扣除三分之二,作為治理地方之費用;上繳戶部者,不過二千萬兩。地方官扣下的巨額稅收,名曰「治理地方之費」,實則大多被貪污肥私。為廣開財源,清政府飭令各省加征商賈執照稅、鴉片稅、煙酒稅、交易稅、車船稅等,然而除徒增滋擾,飽肥官吏外,國庫所收無幾。于是,又創行「昭信股票」,即勸借商債,令各省盡力承辦。但因朝廷喪失民心,雖然官府百計勸導,而承借者寥寥無幾。加上官吏舉措失當,民間騷然,該舉措歸于失敗。

清政府財政左支右絀,局面難以維持,遂進行財政整頓。慈禧太後召集御前會議,確定了「裁革陋習,剔除中飽,認真整頓,化私為公」的方針;飭令各省將軍、督撫詳核各項稅收冊籍,嚴杜中飽,力裁浮費,將敷余款項,上繳國庫。慈禧特派軍機大臣剛毅下江南數省大肆搜刮。剛毅先到江蘇,一舉刮得一百一十萬兩銀子,又到安徽、浙江、廣東等省,共搜刮到一千萬兩銀子回朝交差。他的辦法是勒逼各省官員,把私飽中囊的銀子上繳歸公。但各地官員轉過身來,又向人民瘋狂搜刮,成倍的補償其損失。以至于外國人辦的報紙評論道︰「剛毅此行,是慈禧太後急欲把民間的叛亂星火,煽成燎原大火。」

當是時,處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各種苛捐雜稅,夫差徭役,不斷增加。州縣橫征暴斂,民不堪命。衙役敲骨吸髓,毫無顧忌。各地監獄,無不人滿為患;酷刑催逼,慘不忍聞。清政府把全國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地獄。加之南澇北旱,天災連年,數百萬災民,顛沛流離,死亡枕藉,賣兒蠰女,哀鴻遍野。

民脂罄盡,膏血俱絕。為求得一線生路,只有鋌而走險。數年間,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等十余省先後發生群眾抗租、抗稅、暴動、搶米風潮。清政府對付的辦法是屠殺、屠殺、再屠殺。各地官府,在列強面前奴顏婢膝,俯首帖耳;但對內屠殺人民時,則是青面獠牙,毒辣殘忍。誠所謂官吏視民如草芥,百姓視官如寇仇;官民對立,漸成水火不容之勢。

當此民族危機嚴重,人民饑寒交迫之世,出現了兩個領袖式的人物,一個是孫中山,一個是康有為。孫中山,名文,字逸仙,廣東香山人。他中等身材,皮膚白淨;生的圓臉廣額,慈眉慧目,唇蓄「一」字短髭,面帶溫良儒雅。孫中山出身于貧苦農家,幼年隨父在農村生活;喜听太平天國軼事,曾以「洪秀全第二」而自詡。其兄孫眉迫于生計而出洋謀生,定居于夏威夷群島之檀香山。孫眉投身于畜牧業,經過十多年之慘淡經營而家境漸富。孫中山在其兄的支助下,先後求學于檀香山和香港,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接觸了許多近代科學知識,目睹了西方的物質文明與進步的政治制度。孫中山有感于國人受鴉片毒害,身體孱弱,遂專攻醫學,立志治病救人。畢業後在澳門、廣州行醫,交接了一批反清志士,對政治產生了濃厚興趣。中法戰爭後,孫中山對**的清政府更為不滿,希望按照西方的「真理」來改造中國。經過反復思考,孫中山認識到︰做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只能為一小部分人治病不能救國。要做一個醫治整個中國的醫生,就必須改革中國的政治。從此,他以行醫為入世之媒,以學堂為鼓吹之地,團結仁人志士,投身政治活動,立志改造中國。他和陳少白、陸皓東、鄭士良等人秘密結社,與鄭觀應等改良主義者密切交往,經常討論時局,關注國計民生,探索救亡圖存之道路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