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三世 正文 第一百二十九章 秦陵地宮(三)

作者 ︰ 雅格

皇陛下的遺體其實不在驪山。

當年跟著子楚第一次去秦陵的時候,秦旭就知道了這件事。同時他還從蒙僖的口中知道了始皇不但建造了一個驪山陵---那只是他老人家一個地底的離宮而已——-還建造了五座皇陵。

這五座皇陵加上驪山那座,正好是六座皇陵,符合大秦以六數為尊的習慣。

而這六座皇陵中,論地面建築之雄偉,無出驪山陵之右者。然論地底建築之復雜和雄偉,當屬季常家族負責守衛的龍鼎山陵為尊。

季常家族負責守衛的皇陵叫龍鼎山陵。其余四座皇陵分別名為「蜇龍陵」「翔龍陵」「阜殤陵」「長生陵」。

龍鼎山陵是始剛剛登基的時候開始修建的,剛開始修建的時候並沒有能將活人封存的辦法。在秦工匠最初的設想里,是用陶佣代替人殉來為始皇陪葬。所以在李斯主持修建的~山陵墓里,用的就是陶佣陪葬。可是,事情在始皇統一全國後的第三年發生了變化。一個自稱「方升」的術士來告訴始皇他能讓一個活人保存千年之久,借此可以讓始皇永生。他的方法就是用一種在秦軍進攻越的時候發現的一種蟲,也就是「豸」,用他獨家的秘法封印到人體里。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這個處于沉睡狀態的時候不會攻擊人體,而且在瞬間能釋放近零下五十度的超低溫來冰凍住人體內髒的一切器官機能。可是如果人體在這以後吸入一口空氣的話,豸就會開始蘇醒。開始的時候豸的蘇醒是緩慢的過一系列的蘇醒,為了保護自身,所以會進行慢慢的收回冷氣,而人體因為冷氣而冰凍的機能也在這時慢慢恢復,等到三個小時以後,才真正開始攻擊人體……這種方法顯然是不能讓貪圖了世間享受的始皇滿意的。不過,他並沒有放棄這種方法,于是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準備用這種方法來為秦朝萬萬世的基業做另一番保障。但是這種事情又是不能讓群臣知道的,因為如果讓群臣知道了這事,這層為後世子孫計的後著就會被有心人給破壞掉。正是處于這種考慮皇決定用新人。不過只要知道這個秘密的人全部都要被封印進這個龍嶺鎮的陵墓。而陵墓的選址是始皇自己選擇的。始皇年輕時曾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听說了這個地方有一個原始的遺跡。從這份古老的地圖上看,當時這個叫「靈山」現在叫龍嶺鎮的地方,海拔是非常高的,有很多原始部落殘留下來的石刻,而且在這里修建了一個深達千米通八達的山里隧道。只是兩千年的桑海滄田,這里山脈的海拔降低到了一個可怕的級別甚至很多已經埋藏在了地下。始皇來過一次以後就決定這個地方作為「天宮」所在。而且親自拜求「五德始終說」的創始人鄒衍先生幫助修建。「天宮」在始皇三十六年修建完畢。然後徹底封死。始皇自以為天下固若金湯,也就放心的去東巡,結果不幸生病,暴斃在沙丘平台。而唯一知道這個「天宮」存在的公子扶蘇又被趙高李斯等人以始皇的名義賜死。龍鼎山陵建造就像一個巨大的俄羅斯輪盤。一共有五層。中間一個軸心——也就是由那個原始甬道貫通的長生殿是永遠不會動的,周圍有無數個「小」房間,利用不同的自然力量—有些是利用移動房屋設計些則是利用地下河流的水力,更多的是利用水銀的力量進行定時的轉動。(據考證早的移動房屋在春秋時期由魯班的後人在魯國建造而成。使用的動力原理是以滑輪為主的風動力量。)而這些「小」房間每個的空間大小是有規定的。秦朝的數學家已經發現了九和零這兩個數字間的關系,也如後世一般認為「九」是至尊之數以都是這些小房間都是以「九」的數字來建造的。如秦旭等人踫到的九人組成的小陪葬室,而後又踫見十八人的陪葬室果陵墓沒有移動的話,秦旭等人見到的下一個陪葬室應該是由三十六人組成的,依次類推,直到第九間。以九間一組,分四個方向排列,各個方向分別代表了「金」、「木」、「火」、「土」,每一組一共由兩千三百一十四人組成。秦旭等人進入的第一個陪葬室就是「金甲室」,第二個就是「金乙室」。其中,「金」那一組是排列在最外面的,由風動滑輪組成,擋住了外人進入原始甬道的可能;「木」的那一組緊跟其後,由地下河水帶動;「火」和「土」皆由水銀造成的河流來推動轉換。大概每一個小時轉換一次。以「金克木」、「木克土」、「土克火」、「火克金」的順序進行輪流轉換。同時,按照風水學的原理,將出口設在「九龍吐珠」的地形之上,以保秦朝江山,萬年不倒。由于這個山體下方是一個巨大的黃河地下支流,水的動力非常大,秦人用分流,截洪等辦法引地下水按時定量的灌輸進天宮最下層的機關內,由水流的力量來傳送。可以這樣說,只要一天黃河水不干,這個陵墓就會永無止境地運轉下去。

可以說,龍鼎山陵是始皇時興起建造的秘密基地。可是,始皇只在龍鼎山陵布下三十萬軍隊作為鎮守。秦旭從一無所有到現在坐擁一片穩固江山,所依靠的就是這三十萬軍隊。

可季常和終佐天等人常說大秦帝國五十萬秦卒之語。那剩下的二十萬人在哪里呢?

剩下的二十萬人並不在龍鼎山陵。而是在蜇龍陵。

不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秦旭第一次和蒙僖等人進入天宮時所走的那條幾乎沒有盡頭的甬道。

其實。那條甬道真地是沒有「盡頭」地。為它不但在平富縣地底蔓延加遍布了整個陝南和蜀北地區。

這條甬道是遠古洪荒時代:殼運動地遺跡。華夏子孫地先祖炎帝烈山氏在一次討伐巴蜀蠻人時發現了這條勾連無數地域地神秘甬道。而後在和黃帝軒轅氏結盟之後。與黃帝共享這個秘密。

古人崇拜上天。對于這條縱橫如此之廣地甬道也是佩服不已。所以開始秘密修建這條甬道。窮盡之後地夏商周三朝。這條甬道都是屬于統治階級地最高機密。三個中華最鼎盛地奴隸制國家發動了無數地奴隸將這條甬道修建地無比精美和神秘。

這條甬道有多大呢?最北端就在陝西地平富縣。最南端卻在巴蜀地巴山。最西端在已經涉足西藏地界怒川。最東端在山西地壺口。簡直就是一個現代都無法超越地古代地下隧道。

當然。這條甬道並不是所有地方都串聯貫通地。不然早就被人發現了。它是一條地底裂痕。跡象其實在表面根本看不出來。也正是由于這一條裂痕地存在。才使得巴蜀這個內陸城市會有地震地騷擾。

始皇在這條甬道地最北段建造了龍鼎山陵最西端建造了翔龍陵最南端建造了蜇龍陵。在東端建造了阜殤陵。在最正中地位置。始皇建造了「長生陵」!

而長生陵,就是始皇陛下遺體真正存放之處。

剩余的二十萬秦卒則被安放在最南端的蜇龍陵。這也是秦旭為什麼有時候非常想使用那二十萬秦卒,但又不能用的原因---最南端在四川可是中華政府掌握最嚴厲的地區。是不可能讓秦軍踏足的。若是秦旭把那二十萬秦軍解救出來,那始皇陵寢的秘密則可能完全暴露。

迄今為止道這個秘密的人只有終黎佐天,季常,馮去疾,秦節,以及秦旭。連子楚都不知道。

始皇遺體存放處更是機密中的機密。所有秦人只知道始皇安排了五十萬軍隊入陵護,但是卻一直都沒有看見剩余的二十萬人。還都以為是秦旭認為三十萬人足以橫掃天下以不願意驚動其他同袍。

如果按照馮去疾新繪制的秦時地圖來看,「長生陵」是在平富縣正南方向就是在如今巴山脈的中段。

可是,世事無常兩千年的滄海桑田,無數次的地殼運動已經讓所有的都面目全非。

始皇的「長生陵」竟被地殼運動的力量慢慢西移比地圖可以看見,「長生陵」如今的方位那里——-「思遠城!」

這個發現是三個月前馮去疾準備開始繪制秦時地圖時才發現的。而經過歷朝歷代地理疆域的對比已經借用了先進的科技技術,馮去疾才確定下來。

「即使不在思遠城下,誤差也決計不會超過三十公里。」

這是馮去疾對終黎佐天拍著胸脯保證。

秦旭自然不能去進行考察驗證。

笑話,始皇的真正死後葬身之所啊!誰敢亂動?即使他是秦三世皇帝也不行!華夏子孫一向注重「入土為安」。對于死者的尊敬有時候大于活人。更何況是始皇這樣的一個千古帝王?!

而且秦旭也相信馮去疾的能力。所以並沒有懷疑這個地點是否有誤。只是知道了這個地點後更加留意起對漢中地區的兵力駐防。

思遠城在光霧山以西十里處。光霧山是巴山最高的山峰。也是最西側的山峰。光霧山以西二十里就算是神農架範圍了。濃密的叢林,散發著遠古氣息的神農架一直都是中華最神秘的森林之一。秦旭渴望著地殼再運動運動,把始皇的長生陵直接搬到神農架最深處得了。

但沒想到,沒等到長生陵搬進神農架,長生陵頭上卻爆發了戰斗!

始皇陵寢之上發生了嚴重的爆炸,還有無數的鮮血浸潤,這是對始皇的極大不敬啊。對于老秦人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原諒的呢?

所以當听到這個消息之後,終黎佐天,季常,馮去疾和秦節都是跳了起來。

急吼吼的要秦旭立即發兵剿滅那幫敢對始皇不敬的人!

秦旭苦笑道︰「他們在始皇陵之上作戰,他們並不知情啊?西湘公主在思遠城被困已經命令鎮南王全力解救。

只是,朕想問問四位愛卿,始皇陵寢放在那里,爾等覺得還合適嗎?」

馮去疾一抬眼,惱怒地道︰「陛下這是何意?何為合適與不合適?」

季常一轉眼,有些領悟了秦旭的意思,小心地說道︰「陛下可是認為,始皇靈柩放置在那兒實不安全?想要,想要……移陵?」

說出「移陵」兩個字,所有人都是心頭一陣。秦蟄和趙宏的頭上更是冒出了層層的汗珠。

不等秦旭說話去疾已經大聲喊道︰「不可可。此事萬萬不可!長生陵乃是始皇親自所選,親自督造。乃是我大秦龍脈所在。陛下能榮登大寶,位列九五,重振我大秦國威,實乃始皇在天有靈。如果妄自移陵只會惹得天人共怒,更可能招致始皇神威大怒後果不看設想……此事萬萬不可!」

秦旭一皺眉︰「如今滄海桑田已數千載。始皇靈柩位置已經移動許多。移陵事實早已鑄成,又何來不好之說?再說,這數千載以降,始皇陵寢內部到底如何,我等後人根本不知,也不知其內部如何是否還需要添加尚:之物。這天地之威乃是世間最大的威力,豈知始皇靈柩是否安危?朕身為始皇陛下後嫡此事豈可不聞不問,裝作不知?」

秦旭的話說到這個份上黎佐天也頗覺有理。只是,移動始皇靈柩之事還是太過聳人听聞。他也不敢妄自發言。

還是秦節咳嗽了幾聲復了一下方才激動的心情,黯然道︰「陛下,如今之計似乎不是探討是否該移動始皇靈柩,而是……」

「哦,對!」秦旭突然想起,現在最要操心的是思遠城的戰局問題。現代戰爭中所常用的爆炸之物其對山川地勢的危害可謂最大最深。萬一長生陵已經被地殼運動抬高許多,這爆炸威力恰巧將長生陵暴露出來,這才是最大的不幸呀!

「鎮南王已經在朝思遠城進發。秦蟄,火速擬電,告知鎮南王,此戰必須將敵軍驅趕。不得讓其繼續在思遠城附近逗留。

此外,命令龍驤軍全部,第十軍團全部立即出發,以子戍為正,計可為輔,趕赴米倉山,剿滅敵軍。

通知成都軍區,中華軍立即加入剿匪行動中,以我大秦軍為主力,全力消滅敵軍。」

「諾!」秦蟄嘴上應諾。心上卻戚戚。

天威震怒。秦蟄知道,這樣一來,想在米倉山偷生一時的美台聯軍和八國聯軍恐怕是要遭受滅頂之災咯!

下達完軍令,秦旭突然又轉過頭對馮去疾道︰「馮愛卿,你主管禮部,也負責如今山川地理之描繪。你可否估測如今長生陵具體在何位置,會不會遭到一絲炮擊或者爆炸就曝露在天地之間?」

實話說,秦旭對始皇陵寢也是十分注重的。鄉間老農都知道,人死為大。更何況是始皇這個一個千古一帝。若是讓始皇陵寢暴露在空氣中,那簡直是對秦旭威望的最大打擊。試問一個連自己祖宗都不能保護的人,何德何能繼續帶領大秦這樣一個崇尚武力而且極度傳統的國度?

可是听見秦旭這個話,馮

難堪地低下頭︰「啟稟陛下,臣,臣實無法估測。

~山陵,龍鼎山陵,蜇龍陵,翔龍陵,阜殤陵這五座皇陵在禮部皆有據可查。但這長生陵……長生陵是始皇親自督造的,其內部結構根本不為臣等所知。其內部是否有立柱,是否以穹頂,又是否有護陵將軍……這些臣等一概不知。」

「啊?」秦旭愕然︰「連你們都不知道?那始皇當初派誰建造長生陵?」

這個問題,卻讓所有人啞然。季常是光緒九年生人,自然不可能知道。終黎佐天,馮去疾和秦節三人雖是老秦人,但是听見這個問題都無奈的搖了搖頭。

秦旭皺起眉頭︰「這可如何是好?長生陵若是有差池,這可如何是好?」

一旁的趙宏突想到了什麼,忙低聲道︰「陛下婢,奴婢或許知道……」

「嗯?」

五個人的眼楮同時盯著,這讓趙宏平添幾分不自在。

「趙宏,你知道?!」秦旭忙道。

趙宏把腰彎的更低了,「稟陛下,其實奴婢,奴婢也不完全知道……只是,只是……」

「哎,一口氣說完。急死個人!」秦旭都有些抓狂。

以前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這次可倒了。

原來宏當年可是趙高的子。趙高可是秦始皇身邊最受信任的太監。雖然始皇英明神武,但到了晚年,很多事情已經不受自己操控。所以很多時候他都是依賴趙高來負責處理政務。

這也為之後趙高能弄權導致大秦亡國埋下了伏筆。

雖然始皇沒有把五十萬秦卒這個伏筆告訴過趙高。但長生陵的督造趙高可是有所參與的。作為當時趙高信任的親戚,趙宏也有幸了解一點。

據趙宏所說,其實長生陵的建造規模並不大。它每次的建造工時只有一個月。每個月都輪換一批人去進行建造。而每一批人只有一百名工匠。最後一批工匠封殺在長生陵內。

長生陵從始皇十五年開始直建到始皇三十五年才算完工。整整建造了二十年。不過這個規模比起驪山陵和龍鼎山陵動輒數十萬人一起動工來說,實在是小巫見大巫的。正是因為這點宏才說長生陵規模並不大。

由于長生陵是始皇真正靈柩所在。其事情非常隱秘。所以始皇根本不用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負責。但他自己又非常繁忙。所以就委派了守陵大將來負責。

秦始皇共委派了六個守陵大將。季氏一門是守衛龍鼎山陵的。而始皇最重視的長生陵卻是連季氏一門都不知道的所在。這麼重要的地方,只有長生陵的守陵大將後人才知道。

「守陵大將?」秦旭陡然記起。自己第一次進入秦陵,是一個老頭把自己帶入秦陵的。那個人,按照季常的描述,應該是鄒衍這個大秦兩代帝師的後人鄒。等秦旭當了皇帝之後,曾有過尋找這個人的打算。但是卻沒有絲毫蹤跡。

他仿佛還記得個鄒帶自己進入的那個秦陵有一層濃濃的煙霧,四周還有許多山洞自己就是在一個隔絕了水銀氣的山洞中第一次看見秦陵全貌。但是後來季常等人帶他進入的秦陵全沒有這些東西。

莫非,自己第一次進入的秦陵就是始皇的長生陵?

可是不對啊。那個鄒明明告訴自己里是~山陵啊!

想到這里,秦旭突然很想去~山陵看看。可是轉念又放棄了這個念頭。

雖然驪山陵是始皇的離宮不是他真正陵寢所在。但怎麼說他也算是秦始皇的繼承者,算是始皇的嫡系後人,哪有兒子帶人去挖老子墳的道理?

抱著一線希望,秦旭問趙宏︰「你可知長生陵的守陵大將是何人?」

這個問題一出,季常捂著嘴咳嗽了幾聲。示意秦旭,這個問題,他能回答。

「哦?季愛卿知道?快快告訴朕!」秦旭激動地道。

季常微微躬身,道︰「陛下,記得微臣早先已經告訴過陛下,守陵一派自黃帝始,一直就有流傳。後炎帝,神農,、瞬、禹、湯六位神君殯天前都曾赦封守陵大將。然,守陵大將一直以來都是秘密存在,無品無名。武王伐紂建立大周後幽王無道烽火戲諸侯致使犬戎來攻。當年犬戎攻陷鎬京(周王朝的都城)我大秦先祖牟由氏率軍護送周王致新都得封諸侯,自此開始確立我守陵一派地位︰司庶長之職,位等同相,享縣侯邑。守陵大將畢竟司掌陰司之事,為防止守陵一派干預陽間事物而定下並不對等的食邑。後李唐世民者,宣告守陵一派大白天下……」

秦旭听著這段熟悉的對白,突然想到了自己第一次進秦陵時的樣子,頓時有些懷念的在嘴角掛起了微笑。

可是余光看見秦旭微笑的季常還以為秦旭不耐煩自己說這些知識,于是立即道︰「守陵一族一直以來只有兩支。一支為我季氏家族,另一支則是鄒衍鄒先生一系。也許是我季氏位卑不及,故始皇隆恩未能賞賜于我族人。」

听這語氣,季常還有些幽怨。

「呵呵,」秦旭微微一笑,只是笑的有些陰森︰「可是如今你季氏一族卻成為了我大秦的頂梁支柱,那鄒氏族人卻了無音信啊!」

這話說的季常就有些誅心了。仿佛在責怪季常沒有同僚情誼,怎麼說鄒氏一族和他季氏一族都是守陵人,可是如今季氏發達了,卻好像淡忘了鄒氏族人。

「陛下,」終黎佐天看季常臉上有些掛不住,忙出聲道︰「自陛下登基以來,大小戰役無數,我大秦國威更是威懾四方宵小。當今世界通訊又如此發達,不知我大秦已建國之人恐怕幾無。但就算這樣,那鄒氏族人依舊沒有出現,可以想見,並不是季大人不努力尋找,想必是鄒氏族人還有看守始皇陵寢之重任,故特意不現身,依舊守衛著始皇陵寢吧!」

秦旭想想也對,這些守陵人都躲著兩千年了,所是正想躲起來,可真是比鑽進大海里的魚都更難尋覓。可是想到那個帶自己進入秦陵,而後失蹤的鄒。還有那不知道會不會暴露的長生陵,秦旭心里就像一團亂麻。紛紛擾擾,想的頭疼。

最後,秦旭一搖頭,大聲道︰

「傳朕旨意,天下大搜,務必找到鄒氏守陵族人!」(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秦三世最新章節 | 秦三世全文閱讀 | 秦三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