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三世 正文 第九十一章 咸陽解圍

作者 ︰ 雅格

聯軍內部必定生了劇烈的內訌!」

李平眉毛一豎,自豪地道︰「這就是秦皇的想法。送死的事很少人會去做,既然我們這麼做了,那秦皇必定會認為是我和菟裘將軍鬧翻,然後鼓動將軍您逼迫菟裘將軍去送死!」

羅文斯德曼心里一咯 ,暗道︰難道不是嗎?

「有了這個想法的秦皇必定不會再甘心選擇坐殲我們,事實上,依照秦皇那麼鐵血的性格,若非實在兵力不濟,他絕不會困守孤城的。所以,只要菟裘將軍肯去,依照秦皇的性格必定會對將軍提出要匯合白虎口外的秦軍,然後與我軍在雲澤決斗的條件。

到時候只要將軍順勢答應下來,等我軍離開了白虎口,到達雲澤谷地,嘿嘿,那時候我軍已經擺月兌了被秦軍包圍的局面,不管是背水一戰還是遠遠逃逸,秦軍能奈我何?」

「妙,妙,太妙了!」

對于李平的計劃,羅文斯德曼實在想不出別的詞匯來恭維。他不禁又有些後悔,怎麼會放過這麼個人才的呢?或許當初不听臼毒的,而選擇听李平的計劃,說不定咸陽都打下來了。

不過現在後悔也沒有辦法,李平對人心的揣測已經通神,聯軍如今深陷困境,只有這個法子才能解救。

「好!我這就去安排!」羅文斯德曼轉念一想,又為難地道︰「可是,又如何讓菟裘將軍情願去呢?」

不知不覺,羅文斯德曼已經打算放棄菟裘慎了。

「呵呵。將軍放心。只要將軍讓我和菟裘將軍見一面。我自然有法子勸動他自願前去!」李平微笑著道。

突然之間。羅文斯德曼又有些厭惡起李平那個人畜無害還很富有親和力地微笑。因為每次李平露出這樣地微笑時。總有人要倒霉。

不過轉瞬。他又釋然︰是啊。只要自己繼續保持強大地實力。他又能怎樣?一樣要繼續依附我!

看見羅文斯德曼同意了自己地計劃。李平地心里已經樂開了花。

哼。敢得罪我李平地人。我絕對不會讓他好過。羅文斯德曼。你雖說是E國最有智慧地將領。不過你那些小腦筋在我面前只是小兒科。等到了雲澤。我就會讓你失去所有。

想到自己的雙腿,李平的恨意就充斥著整個胸腔。

死,羅文斯德曼必須死!

李平心里狠狠地道。

但臉上依舊是那副人畜無害的微笑,靜靜對著羅文斯德曼。

--------

「聯軍內部必定生了劇烈地內訌!」

還是中宮議事廳。秦旭對季常,終黎佐天,秦節等三人解釋道。

「菟裘慎是原裘家的將領,是一個純粹地軍人。相比起來,菟裘慎對秦軍的了解絕對高于李平。而且菟裘慎作為菟裘家的新任繼承,他在秦軍中的影響力是要遠遠大于李平的,這樣一個人物羅文斯德曼都舍得放棄,那只能說明聯軍除了出現了糧食危機,還出現了內部協調問題。

外有強敵,內部不穩,在這種局面下,唯有月兌離秦軍地包圍才有可能逃出生天---在雲澤決戰,勝敗還在兩可之間。所以朕斷定羅文斯德曼決計會答應朕的條件地。」

听完秦旭的話,終黎佐天等三人都露出了贊許的表情。

秦節道︰「可是,陛下,如果到了雲澤聯軍使金蟬月兌殼,那該如何?」

秦旭一轉頭,瀟灑地笑道︰「哈哈,如果他們金蟬月兌殼,那朕就讓他們月兌層皮吧。從這里要逃走只有兩條路。第一,按原路,走西安,駐銅川,過榆林,踏進內蒙古,然後從內蒙逃到蒙古國。這條路,無疑是一條死路。只要子戍,郭名譽,王楚,王克,蕭然,黃斌諸人與朕在咸陽會合,朕會立即命令左斗出擊,同時讓豐鎮出兵銅川。再加上中華第一,第四騎兵已經歸防巴彥淖爾,榆林地區不再是一個空虛地帶,哼哼,在這重兵防守之下,聯軍這十幾萬人馬能逃到蒙古國的決計不超過一萬人。這還是看在他們能決死拼殺,絕不投降的基礎上。不過朕不認為他們有和中華軍拼命的勇氣,估計能沖到榆林就全體向中華第一,第四騎兵師投降了。

路,走寶雞,過天水,出陝西,進入甘肅,青海,與新疆地拉莫爾會師。呵呵,這條路上原本就是中華重兵布防之地,甘肅更是中華霸王系統的關鍵所在,那里隨便一兩顆導彈就能讓聯軍全軍盡沒,等不到羅文斯德曼和拉莫爾會師他們就會全部躺在西北地漫漫黃沙中。

敢殺朕的子民,窮搜天下,萬里追殺,覆其巢,戮其身,斷其苗裔,絕其種族也難消朕心頭之恨!」

說完這些時,終黎佐天,季常兩人都登時咯 一下,對視一眼,都閃過同樣地念頭︰「暴君!?」

秦節听完這話,只是將身子上的皮祅用力緊了緊,難過地咳了幾聲,沙啞著嗓子道︰「可是,萬一羅文斯德曼走渭南,過函谷,與一直周游在晉鄂邊境地金寶廉等部會合,那該如何?」

顯然,秦旭也想到了這點,目光驟然一冷,嘿嘿一笑:「如果他真的如此選擇,所頭疼的就不是朕了。鄂豫,雲貴川乃是中華月復心重地,在東邊數省深陷兵戈的時候,這幾個省份可是吸納難民的緩沖,更是後勤保障的重地,他們深入這幾個省,就等著遭受中華的憤怒吧!

而且,朕也打算召回王克,王楚,蕭然三人,以徐州墨黎,更庶部為主體,組成神策,劍南,北庭三軍,分別負責對東亞各國的打擊。到時候,朕會著意讓蕭然負責神策軍,驚弓之鳥的聯軍,只會陷入中華而全軍盡沒。」

听見秦旭在咸陽之圍剛剛有解決的眉目時就提出了對將來戰略的規劃,又有三個軍團要組建,終黎佐天和季常都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終黎佐天道︰「陛下,神策,劍

庭三軍之事,可否緩緩,這咸陽之圍剛有解除之轉有定論,恐有新地變數。如今大戰方熄,與民休息方為仁君所為啊!」

季常也道︰「是啊,陛下。大秦斯有十個甲等軍團,還有禁衛三軍,藍田甲士,鐵騎,重騎等數軍,雖如今已收復郡,但這後勤壓力卻沒有減輕,若倉促建立三軍,戶部恐費更具,卻無效果」

秦旭擺擺手,道︰「嗯,此事朕也就是先給幾位愛卿提個醒。況且,神策,劍南,北庭三軍,朕不打算納入大秦軍隊系統。他們的軍費除去老秦甲士,其余的朕讓他們自行籌措。」

「自行籌措?」季常一愣,忙揮手道︰「不可不可。陛下,兵,國之大事也。而控兵之關鍵,即糧餉耳。若陛下讓神策,劍南,北庭三軍自行籌措糧餉,那豈不如唐之節度使?萬一再來一個安史之亂,國何以堪?」

秦旭展眉一笑︰「愛卿過慮了。徐州王楚,王克乃朕之勾股。其帶領徐州墨黎,更庶回軍救駕,一路上已經將兩萬軍擴編至六萬。朕之意思,並不要節度使,所圖是用中華軍之人口行教化四夷之舉。

兩萬老秦軍為骨架,他們的軍餉依舊由戶部負責,而其余軍隊皆由中華民眾組成,軍費由王楚,王克和蕭然負責。他們能籌措多少軍費就維持多少軍隊,而他們听調不听宣,兵指東南亞各國,于我大秦無損。卿且安。」

听秦旭如此說,季常才沒有繼續嘮叨,但是和終黎佐天一樣,還是對這三支即將組建的「听調不听宣」的軍隊頗有忌憚。可是秦旭顯然是想為自己這三個兄弟籌措出一個良好地出身,他們身為臣子又能如何?

而對秦旭的這個計劃,秦節卻有著不同地看法。或許在秦節看來,秦旭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象。深謀遠慮,借勢用力,防用並舉,所做所想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帝王了。

正在這時,秦蟄突然沖進議事廳,大喊︰「陛下,龍驤,龍驤軍回來啦!」

「什麼?龍驤軍回來了!」

終黎佐天和季常登時高興的不知所措,站了起來。

秦旭卻是平靜地點了一下頭,轉頭對趙宏道︰「起駕回宮,朕要換戎裝,親自迎接龍驤軍進城!」

-----

雖然咸陽防守戰只打了半個月,但是戰況的慘烈絕對遠遠超過古代打了一年半載地戰役。

東門被聯軍兩次攻破,這段城牆早就千瘡百孔,而內城城門早已用水泥和鋼鐵封死。而其余九門,除了南門需要出城騷擾聯軍,對龍哲峰進行補給沒有封死,西門,北門都已經封死了。

龍驤軍的前鋒部踏著漫天地沙塵,激起沿路貪婪啃噬尸骨的鳥禽野狗四散奔逃。

秦旭身穿騰水黑龍戰甲,屹立在北城城頭上,看著大秦的第一軍團滾滾而至。

終黎佐天等一干文臣也心情激動地站在城牆上,看著這支勤王之師的風塵鐵血。

連秦節也在侍衛的攙扶下走上了城牆。

所有人都是滿臉的激動。

從白虎口淪陷那一日起,到如今龍驤軍即將抵達咸陽城下,整整十五個晝夜,十五個所有咸陽城數百萬居民永遠也難以忘卻地日夜。

炮彈,炸藥的咆哮,戰士們殺敵地怒吼,敵軍死亡時的哀號戰場地冷酷,死亡的恐懼,戰火地無情摧殘一切的一切都在咸陽人的心底烙上了深刻的印記。

而如今,在秦旭,大秦三世皇帝的帶領下,咸陽終于等來了解圍的一天,數百萬中華居民沒有淪為聯軍的玩物,他們活下來了--還有什麼比的過這個呢?

不知不覺間,咸陽城數百萬百姓已經把自己和秦朝,秦軍,老秦人緊緊地聯系起來了。

老秦人和新秦人一起並肩作戰,一起流血犧牲,一起將憤怒的長矛插進敵人地胸膛,更一起挺起胸膛抵擋來自聯軍的大刀長矛,老秦人和新秦人的血都是熱的,都一起留在了咸陽的城牆上,匯聚在一起,才鑄就了堅不可摧的咸陽城

這一切足以讓任何感情得到升華!

「快來看啊,我們地軍隊!」

不知道誰嚷嚷了一句,全城的百姓,老幼相扶,哭喊著一起爬上城牆看著那滾滾而來地大秦軍隊。

此刻,咸陽,沒有老秦人與現代人之分。有的,是對「我們的軍隊」的無限期盼與尊敬

近了,近了

龍驤軍終于到達了城下。

龍驤軍是騎兵軍團,前鋒部足有三千騎,打頭的居然就是軍團長子戍。

可以看得出來,龍驤軍都是傾盡馬力狂奔而來地,他們每個人的黑色戰甲上都蒙上了一層黃沙,戰馬不斷喘著粗氣,疲態盡顯。

子戍看見城頭象征著帝王御駕地騰水黑龍旗。一揮手,三千騎齊刷刷地停了下來,宛如一個人一般。

登時,不管城上城下,城里城外都安靜了下來。除了天地間大風呼嘯的聲音,整個空間仿佛靜止。

就在秦旭考慮是不是該說點什麼的時候,子戍突然一甩身後的鮮紅大麾,跳下戰馬,單膝跪地,朝著城頭上的秦旭大聲道︰「大秦第一軍團,龍驤軍護駕!」

所有龍驤軍先鋒部騎兵都集體下馬,整齊劃一,鏗鏘有力地朝秦旭大吼︰「龍驤軍,護駕!」

「吾皇萬歲!」

不知道誰喊了一句,登時全城的百姓,包括城牆上地百姓也都瘋狂地跟著吶喊起來。

「吾皇萬歲!吾皇萬歲!!萬歲!!!」

「萬歲!!!」

看著征塵滿面的龍驤軍,想到這半個月來地不眠不休,終黎佐天和季常都忍不住老淚縱橫。

好多心理防線脆弱的人們更是當時就哭了起來,只知道無意識地跟著人群在大喊。

「吾皇萬歲!吾皇萬歲!!萬歲!!

大秦昭武元年五月二十六日,龍驤軍終于趕到咸陽城下護駕。

咸陽之圍解。

隨著龍驤軍解圍咸陽,秦旭地聲望頓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次不但大秦內部地所有人對秦旭這個帝王佩服的無以加復,連那些來自現代的百姓也開始打從心底接受了秦旭這個皇帝的統治。

咸陽保衛戰期間,秦旭數次親冒箭矢登上城頭,還親自斬殺兩名敵軍,這都是有目共睹的。如今咸陽之圍已解,可以說如今的秦旭為大秦,也為全城百姓立下了軍功。

背負著軍功的皇帝,不論在哪個朝代都是可以被無限崇拜的。例如漢武帝,例如唐太宗,例如宋高祖,例如明太祖,例如清高祖

秦旭,達到了帝王生涯的第一次高峰!

勤王軍隊細分起來有︰子戍的第一軍團,左斗名譽上遙制實際上由副軍團長成爻指揮的第九軍團,郭名譽的鐵騎營,王克的徐州墨黎部,王楚的徐州更庶部,蕭然、黃斌、極無鋒統帥的鴻臚寺部。

其中,第一軍團兩萬人,第九軍團二萬八千人,鐵騎營一萬兩千人,王克王楚部六萬人,鴻臚寺部五千人。共十二萬五千人。

當然,這些人中,除了第一軍團和第九軍團都是老秦部隊外,其余的軍隊都是老秦人與新秦人混合雜編出來的。特別是王克王楚的徐州部隊,一路上已經通過季氏集團開始了初期的擴編,從兩萬人擴編成了六萬人,戰斗力怎樣先不論,但人數上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大軍團。

這麼多軍隊混雜在一起,論軍職誰也不能統領誰,但這麼混亂自然是不能有效做到勤王救駕的。所以在剛到達白虎口的時候,各路人馬還生過一些誤會。不過還好王克王楚自知資歷有限,先退出了領導權的爭奪,郭名譽雖然有心爭奪,但實在比不過第九軍團的成爻。所以最後,鴻臚寺卿黃斌以眾望所歸地姿態登上了領導各路勤王之師的位置上,軍事行動上則交給了咸陽令極無鋒指揮。

雖然有秦旭的親筆聖旨,虎符印記也對的上,但這些東西並不能讓黃斌和極無鋒放心。兵,死生之地。不可不察。

所以極無鋒安排不能一股腦的通過白虎口,必須一部一部通過。

這樣,問題又來了。

那一支部隊第一個抵達咸陽城下,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雖然秦旭知道白虎後外各個勤王之師都到了,但知道和看見是兩個概念。

第一個抵達地勤王之師必定會得到秦旭的青睞。這是毋庸置地。

郭名譽的意思是按照軍功來排,誰第一個通過白虎口,抵達咸陽城下。熱衷于功名的郭名譽自然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第一個通過白虎口抵達咸陽城下的殊榮。誰都知道,夜襲獅子澗,殲滅M台聯軍四個軍團,又轉戰晉鄂邊境,追的金寶廉部一路敗退,如此功績,在座地所有人都不可能比過他。

為此,郭名譽還聯絡了王楚和王克。王楚和王克雖然是秦旭的兄弟,也軍好一陣子了,但說實話,對于這些軍隊內部地爭權奪利實在興趣缺缺,而且部隊一下從兩萬擴充到六萬,很多內部問題都沒來得及消化,趕上白虎口攻堅戰,作為兵力最龐大的部隊,他們的損失也極其嚴重,單單五月二十三日的攻城就傷亡達到三千余,這讓也曾是炮灰的他們感覺到心疼。所以對于郭名譽的聯絡都顯得是很熱衷。只是表示會服從黃斌和極無鋒地安排。

蕭然則認為應該按照親疏遠近來排。鴻臚寺是咸陽的直屬,理應先行通過白虎口,抵達咸陽城下。

最後還是極無鋒決定由子戍地第一軍團現行通過白虎口。

畢竟聯軍放棄白虎口,這本身就是一次賭博。肯定要拿戰斗力最強的部隊來試探。其余各部早已到達白虎口有些時日,都有損傷,而子戍地部隊來的最遲,戰斗力最充沛。而且子戍地龍驤軍是騎兵軍團,如果能先期抵達咸陽,對于咸陽的民心士氣都是極大的鼓舞。

黃斌也贊同這個觀點。

于是子戍的龍驤軍得以在咸陽軍民,在秦旭面前大出了一次風頭。

這些情況都是各個軍團陸續進入白虎口後,通過鄒見深這個軍法處高級將領對楚鎮的匯報中總結歸納出來的。

最後,秦旭安排第九軍團駐守白虎口,其余軍隊系數入城休整。

然後放聯軍退出白虎口,在雲澤扎營。

秦旭倒是有心把聯軍攔下。但他答應和聯軍決斗的事情已經明文往天下,他是不在意外國人的看法,但對于中華軍民的輿論,他還是要顧及的---一個不守誠信的帝王肯定是會受到唾棄的。

「如今大秦軍內派系叢生,各軍之間糾葛不清,尤以鐵騎營為主的新秦人為最。」

這是楚鎮遞交給秦旭的報告中所說的。

秦旭揉了揉腦袋,把這份報告隨手丟到了一邊。

軍隊內部的問題,秦旭現在實在是頭疼。還有更頭疼的事--進攻龍哲峰的聯軍早就撤退了,但是巾幗女兵和禁衛後軍卻還是不肯撤回城內-大秦的皇貴妃子楚竟然拒絕回城!原因不明!

「不行,必須把子楚接回來。」這是秦旭此時的唯一的念頭。

「傳旨,諸軍進城之後讓丞相妥善安置。各軍統領明日辰時到中宮議事廳集合。」

「再傳旨,龍驤軍子戍立即點齊人馬,王克部也集合,隨朕出城,接娘娘回宮!」

兩道聖旨登時讓一進城就有些興奮的各個將領都冷靜下來。

「娘娘?娘娘什麼時候出的宮?」

而終黎佐天,季常等人心里則是一咯 ,「糟了,娘娘怎麼不回宮?」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秦三世最新章節 | 秦三世全文閱讀 | 秦三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