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回到漢朝 正文 第十八章 畫皮(2)

作者 ︰ 滄海逐龍

****酈生的昏招

說到酈食其,酈食其就來了。

話說項羽多次侵奪漢國的糧道,漢軍因此出現了糧荒,劉邦同志就找來酈生謀劃對策。

話題只有一個,如何削弱楚國的力量,保護好通往敖倉的甬道。

酈食其說,商湯伐夏桀,把夏朝的後代封在杞國,周武伐商紂,把商朝的後代封在了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政,六國的後代流離失所,陛下您如果分封六國的後代為王,六國的百姓必定對陛下您感恩戴德,甘願做陛下的臣民,天下可定也,到時,說不定項羽都要跟著大伙來參加朝拜。

酈生的一席胡話,劉邦全听了。說好,馬上就去為六國刻印,刻好了印,你就可以出了。

酈生還沒出,張良就來了。

劉邦興致很高,一邊吃飯,一邊把酈生的話告訴了張良。說我認為這是個克楚良方,你看怎樣。

張來說,這是誰給陛下出的主意,果真如此,陛下的大業就要完蛋了。

劉邦說,為什麼呢?

張良說,臣請求借用大王您面前的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天下大勢。

劉邦就給了張良一雙筷子,張良就像一位音樂指揮家一樣比劃起來。

張良說,商湯把夏桀的後代封在杞國,那是因為估模著夏桀就要完蛋,如今陛下能制項羽于死地嗎?劉邦說不能,張良說,這就是你不能那麼做的第一個原因。

周武王討伐商紂,把紂的後代分封在宋國,那是已經得到了商紂的頭顱,陛下您得到了項羽的頭顱嗎?劉邦說沒有,張良說那好,這就是你不能那麼做的第二個原因。

周武王攻了殷朝的都城,釋放被囚的箕子,修理比干的的墳墓,表彰(舊朝中)賢者的德行,向前朝的智者致敬,請問陛下能做到嗎?劉邦說我哪能呢,張良說,我知道,這就是你不能那麼做的第三個原因。

周武王放巨橋的積糧,散放鹿台的存錢,賞賜貧苦的百姓,陛下能嗎?劉邦說,當然不能,老子能少收點稅就不錯了,哪能打倒貼呢?張良說,那好,這就是你不能那麼做的第四個原因。

殷朝滅亡後,周武王廢棄兵車,武器倒掛,用虎皮蓋著,向天下顯示不再動武的決心,現在陛下能停止攻伐,推行文治,不再用兵嗎?劉邦說,萬萬不能,我要停兵,不要說奪天下,就是項上人頭也不保了,讓我干那事,還不如讓我去死。張良說,我知道,這就是你不能那麼做的第五個原因。

周武王把戰馬放在華山的南邊,表示不再需要戰馬了,陛下能嗎?劉邦說不能,張良說,ok,這就是你不能那麼做的第六個原因。(滄海曰︰張良一般不說廢話,但這句絕對是廢話,因為這個意思早在第五條就表達得很透徹了,此條畫蛇添足,純屬多余,該打**。)

周武王把牛放在桃林的北邊,表示不再運送糧草,陛下能嗎,劉邦說不能,沒得說,這就是你不能那麼做的第七個原因。(滄海曰︰難得的廢話,再打一板!)

天下的豪杰,舍棄他們的祖墳,離開他們的妻兒,從繁華的東部來到偏僻的關中,圖的是什麼,不就是想得到一塊地嗎?如果陛下采用昏招,果真分封六國的後代為諸侯,那些豪俠之士立馬就可以掉轉身體,返回各自的故國去輔佐他們的君王,在獲利的同時既可守護祖墳,又可與妻兒父母團聚。如此一來,還有誰願意和陛下一起征戰呢?到時,您可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這就是你不能那麼做的第八個原因。

張良同學一揮動筷子,就停不下來了。他就像站在法庭上的大律師,在質詢過當事人(大叔)後,還不忘進行最後的總結陳詞。

張良說︰

目前楚國最強大,在這種形勢下,陛下即使分封六國的後代為王,他們也不會念及陛下的恩德,只會反過來轉投楚國,壯大項羽的力量,您又有什麼實力使他們臣服呢?您找人謀劃削弱楚國,采取的計謀卻是壯大楚國,這和「南轅北轍」的那位趕車人有什麼兩樣。如果陛下您不緊急剎車,那就完了。

劉邦當然不想完蛋,所以,他懊悔不迭,罵道,那個笨儒生呀,幾乎就敗壞了你老子的大事了。

他緊急傳令酈生,立即銷毀那些剛剛刻好的印綬。說,分封六國的事從此不得再提,誰提我就跟誰急。

事情就這麼完了,但留給我們的思索卻還沒有完。

有人會問,這位名叫酈食其的流氓儒生是不是像趙括那樣,只能紙上談兵而無法切合實際呢?

事實並非如此,酈生絕對相當有才,也能屢屢奉獻奇計。事實上,我覺得酈生在歷史上受了很大的「委屈」,因為人們總是把他看成是一個犀利的說客,而掩飾他作為謀士的另一個側面。

真實的情形是,酈生不僅嘴上功夫了得,腦子也是相當好使。比如建議劉邦攻打陳留,就是一個大手筆,那一策使劉邦的實力攀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意義非凡。

再比如,劉邦在彭城大潰敗後,退守滎陽。當時,漢軍一邊組織戰斗,一邊修築甬道,連接黃河,直通敖倉,獲取那里的糧草。這一舉動對穩定漢軍、恢復元氣、逐步擴張,直到最後反敗為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也是一個大手筆,而貢獻這一良策的人也是這位酈食其。

所以,劉邦罵酈生愚笨,那是隨口罵罵。如果酈生真的很笨,那采納酈生笨主意的劉大叔又能聰明到哪呢?就是為了不埋汰自己,那也不能承認酈生就是笨蛋。

其實,這就叫犯糊涂。

犯糊涂和笨是不同的。

聰明人偶爾也會犯糊涂,而笨蛋則永遠糊涂。

酈生貢獻昏招,劉邦采納昏招,這都是犯糊涂的表現。

然而,不論是酈生,還是劉邦,他們都是絕頂聰明的人。

從劉邦的內心深處,他也依然認定酈生是個奇才,所以,他一邊罵,一邊拒絕透露出昏招者的個人信息,大搞不點名批評那一套,目的還是為了維護酈生的信譽,大叔用心良苦。

酈生,你也不必沮喪,人嘛,總有打盹的時候。

一打盹,腦袋就短路,就那麼一回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這回到漢朝最新章節 | 從這回到漢朝全文閱讀 | 從這回到漢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