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回到漢朝 正文 第十二章 項羽的世界(4)

作者 ︰ 滄海逐龍

****隱患

世上根本沒有什麼絕對公平的封賞。

項羽的分封也不例外。

很顯然,他通過這次的分封抬舉了一部分人,也打壓了一部分人。

網羅自家的黨羽,排斥異己,打擊敵人,這些都無可非議。

畢竟玩政治的人不是慈善家,也不會是人道主義者。

但即便如此,項羽的分封計劃中還是出現了一些漏洞。

區別對待敵人和自家人是鞏固權力的一個原則。

但在面對待自家兄弟時,也必須展現出一視同仁的姿態,這是安定內部局勢的另一條原則。

顯然,在這方面,有人吃了虧。

第一個吃虧的同學就是英布,他為項羽博命拼殺,流的汗出的血明顯要多于張耳,可是張耳受封的隆重遠在英布之上,張耳幾乎全盤接手了趙國的地盤,而英布只擔任了一個區區的九江王。

更令英布難受的是,張耳手下一個戚戚無名的將領申陽也被封為了河南王。

這叫人如何信服呢?即使是個君子,他也會在內心深處憤憤不平。

何況這位英兄弟還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小人呢?

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這位悍匪公然反水,投向了劉邦的懷抱,不能不說,最初的病根還是出于這次不公正的分封。

英布同學的戰斗力非常強大,他的叛變對項羽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假若當初減少幾個不必要的席位,給英布曾封幾個郡的話,這位「加勒比海盜」一般的仁兄,很可能就會留在項羽軍事集團之內。

得不償失啊。

更要命的是這位受到項羽高度禮遇的張耳仁兄,最終也投靠了劉邦,項羽大哥抬舉他就顯得更加不值了。

還有一個同學也覺得吃了大虧,他同樣為此憤恨不已。

不用我說,這位同學就是成安君陳余。

而直接刺激陳余同學的不是別人,而是張耳。

高抬張耳而貶低陳余,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陳余和張耳是一對特別奇怪的兄弟,他們曾經是生死之交,後來又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如果要尋找友誼的楷模,看看陳余和張耳吧,如果要尋找仇恨的樣板,還是看看陳余和張耳吧。(這類似于說︰如果你愛一個人,請把他送到紐約;如果你恨一個人,請把他送到紐約。)

當他們兩個人要好的時候,陳余事奉張耳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

巨鹿之戰徹底摧毀了這兩個人之間的友誼。

當時張耳和趙歇被王離圍困在巨鹿城內。張耳想讓駐扎在巨鹿北面的陳余求救。

他派出了張魘和陳澤兩位同學出城責備陳余,並要求後者立即啟動沖入巨鹿救援的計劃。

陳余拒絕了張耳的請求。不是因為陳余不想搭救張耳,而是因為他評估去搭救張耳也只能白搭。

到時張耳沒救出,自己也得死,連後續援救張耳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既不能給張耳也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利益的傻事,陳余認為他沒有必要犯傻。

吵不過這兩位同學,陳余就派了五千兵馬讓這二位前往突擊,結果這五千人馬無一生還,連張魘和陳澤兩同學也被徹底撂倒了。

血的事實表明,陳余的判斷是對的。

然而張耳並不理會這些,他只想看到陳余對自己的姿態,姿態真的比本質更重要嗎?這應該是一個哲學命題。張耳認為姿態第一,陳余則認為本質才是核心。

在這個哲學命題上,我真誠地支持陳余。可是人家張耳不理解,這也沒有辦法。

巨鹿之圍被項羽大哥解除之後,這兩位生死之交的兄弟卻徹底翻臉了。

張耳甚至懷疑那兩位同學死于陳余的謀殺,陳余憤怒地解下了腰間的大將軍印信。

而張耳竟然不加推辭,收回了陳余的印信。

友誼徹底崩盤了,仇恨徹底爆了。

客觀看待張耳和陳余的翻臉事件,陳余固然也過于激動,然而張耳更有過錯。作為一個大哥,不但不體諒陳余的實際難處,還妄圖搞「道德殺人」那一套(用道德殺人,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十分過分而且很不靠譜。

很簡單,你要陳余不計成本地營救你,可問題是陳余死了也救不了你,你又何必要你的兄弟枉死呢。再說,你的兒子張敖也有一萬多人馬駐扎在巨鹿城北,你的兒子都做不到不惜成本地救你,又何必去苛求你的結拜兄弟呢?

兒子都做不到,卻要苛責兄弟,張耳大哥,您這也太不厚道了吧。

這麼說吧,陳余肯定很受傷,也很郁悶。

一受傷一郁悶就要死磕,一死磕就要出人命。

這兩位老少同學的個人恩怨,直接對項羽的革命事業產生了嚴重的後果。

但這也怨不得別人,要怪還得怪項羽的政策水平不高吧。

我在前面說過,打擊敵人無可非議。但敵人也有兩種︰

一種是自以為是你敵人而並非你敵人的「敵人」(類似于「假性近視」);另一種就是實實在在不帶水分的敵人。

坦白地說,田榮屬于第二種,你別說冷落就是爆揍他一頓都沒錯。但陳余卻屬于第一種,對這種人你最好還要特別禮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處在模糊階段,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你的對立面(假性近視轉化為真性近視)。

事實就是這樣,項羽不把陳余當自己人,陳余就把項羽當敵人。在巨鹿之戰中,在外面作戰的陳余顯然比龜縮在巨鹿城內的張耳更有功勛,而入不入關中只是一個態度的問題(進關中跟旅游差不多),即使在這個態度問題上,陳余賭氣的對象也不是項羽,項羽又何必懲罰陳余而迫使這位兄弟奮起反抗呢?

自己給自己制造了一個本來可以避免的敵人,這招實在不高明。

而且,陳余比張耳更能打,這就更麻煩了。

一句話,把寶全壓在張耳身上,項羽可虧大了(鑒于這位仁兄後來在陳余的打擊下還投降了劉邦,那吃虧的系數就更是幾何級增長了)。

假如當初項羽采取平衡政策,在分封張耳為王的情形下也同樣分封陳余為王,那陳余即使要狂揍張耳,也不會捎帶著把怒火噴到項羽身上了。

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現在還沒有作。

但作只是時間的問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這回到漢朝最新章節 | 從這回到漢朝全文閱讀 | 從這回到漢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