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騎軍 第四百一十七章樓平之戰(2)

作者 ︰ 風似刀

第四百一十七章樓平之戰(2)

漢元795年7月23日上午9時,鮮卑軍開始在樓平西北部布陣。全軍騎兵八千人,步兵二萬人,弓弩手二千人,輜重隊三千人,總兵力合計三萬三千人。主將勿忸定現任鮮卑軍烏河防線副統帥,他在右賢王勢力中位居武將地位,只比右賢王的第一心月復獨孤康城和現任烏河防線統帥嵇凌略低,名列第三位。

前幾日,漢軍剛剛攻破羊腸山營壘,勿忸定與嵇凌便接到報告。他倆緊急商議對策,都一致認為,必須盡快剿滅這股闖入防區的漢軍。因為之前不久他們已收到消息,烏河對面的十萬漢軍已盡數渡過河來與陸柯的陷陣軍團成功會合,漢軍即將發起的大規模進攻已迫在眉睫。

主帥嵇凌認為,瘋虎在這個時候從防線後方突入,很可能是為了接應正面陸柯主力部隊的進攻。很顯然,兩部漢軍是在行動時間上出了差錯,不是瘋虎提早進攻,便是陸柯耽誤了進攻,幸好不是兩邊同時夾擊,否則烏河防線很難保住,很可能被漢軍一舉突破。

勿忸定也同意嵇凌的看法,瘋虎所部已進入國境活動長達四個多月,早不來,晚不來,偏巧防線對面漢軍要進攻的時候來了。而且一連數日他們都沒有見到普六城的信使,證明瘋虎已切斷了烏河防線與普六城之間的聯系。

一切跡象表明,這是漢軍有計劃的一次配合進攻行動。只是不知什麼原因,配合行動的兩方在行動上沒有同步。想想這種失誤也屬正常,瘋虎所部自進入國境後,就沒有與本方取得過聯系,即使陸柯的部隊遇到問題改變發起進攻的時間,也無法通知瘋虎。

想明白這點,勿忸定還暗自佩服漢軍這一大膽的計劃。漢軍統帥部怎麼就敢認定瘋虎能在我國境內呆上四個多月?難道真如朝廷所說的一樣,尉遲暉是漢軍內應。似乎也只有尉遲暉做接應,漢軍才有膽量、而且也才有可能實施這項及其冒險的作戰計劃。

可是轉念一想,又感覺疑點重重。如果尉遲暉真是漢軍內應,為什麼不先安排好自家的退路?難道不知道有掉腦袋和株連九族的危險?即使他自己不怕死,也得把一家老少安頓好,怎麼可能輕易地就被朝廷給拿獲,並且整個家族也不費吹灰之力就被剿滅了呢?以尉遲家族的實力,如果真想造反,要和朝廷對抗,那麼,即使朝廷派重兵去剿滅,至少也需要半年時間。

尉遲暉叛國之事疑點太多,他一時也想不明白,干脆不去多想。現在趁兩部漢軍的行動時間出現偏差之時,剿滅瘋虎才是關鍵。于是他向嵇凌建議,立即由城堡派出援軍,去奧蘭地區消滅瘋虎。嵇凌同意了他的建議,委任他為作戰指揮。

雖然勿忸定建議剿滅瘋虎,但他不情願親自去與瘋虎對陣。他雖在烏河前線,沒有與瘋虎交過手,但對瘋虎這幾個月在國內游擊作戰的情況多少也知道一些。瘋虎在本方數十萬大軍的圍剿中兩次奪得基普城,兩次將單于逼迫得狼狽逃跑,最後還能安全地繞到烏河防線身後,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瘋虎卻有如神助,一一做到了。一想到自己要與瘋虎這樣凶猛而又狡猾的敵人交戰,他就從心底感到畏懼。

願意不願意,這可由不得他。嵇凌身為烏河防線的統帥,不可能親自率軍前去圍剿瘋虎,而其他將領之中,最有資格與瘋虎對陣的就是他了。他只好硬著頭皮領命出戰。所幸主帥嵇凌也知道瘋虎不好對付,從三個城堡派出七萬人歸他調遣,這多少給他增加了一點信心。

不過在作戰期限上,嵇凌毫不含糊,只給了他一周的時間,要求他一周內必須將瘋虎所部徹底剿滅。之後,率部迅速返回城堡,準備迎接漢軍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時間緊迫,也由不得他在采取壓迫圍困的方式,唯一可用的就是堵住瘋虎的退路,逼他決戰。

剛剛出兵,他又接到瘋虎已突破特拉鎮,正繼續往東行動的消息。于是他分兵三萬去了特拉鎮,在那里築起營壘以斷瘋虎的退路。在營壘修築完畢後,其中一萬留守,其余兩萬尾隨瘋虎東進。他則率領剩余四萬人,晝夜行軍趕去瘋虎前面堵截。

在昨日,大軍前鋒與瘋虎部前鋒遭遇並展開激戰。交戰結果,八千前鋒部隊最後只剩二千余人回來,好在瘋虎部前鋒在合山之戰中也損失慘重,交戰後便在合山駐扎下來。後又有斥候來報,瘋虎所部現在兵力只在萬余人左右,並有許多傷員隨行,作戰人員只有數千人。

他聞之大喜,首次交戰雖然失敗,但對方與自己的兵力懸殊巨大令他信心大增。己方兵力在瘋虎部前後,不算各處營壘的駐守兵力還有六萬人。他率領的這六萬人是右賢王麾下的正規部隊,與駐守各處營壘的戰時才召集的農兵相比戰力強大許多。以六萬人精銳對付瘋虎連續作戰四個多月的數千人疲兵,怎麼算也是自己的勝算大。所以當今日凌晨听斥候來報漢軍在樓平布陣時,他沒有猶豫立即帶領三萬余人迎了上來。

剛剛達到樓平,他又接到報告,說在對面布陣的漢軍只有五千人左右。勿忸定又信心倍增,也第一次有了戰勝瘋虎的必勝信念。在他看來,瘋虎所部現在只能派出五千迎戰,真的已到了強弩之末。還在合山的那數千漢軍,恐怕全是漢軍的傷兵和後勤部隊,所以只要消滅在樓平的這五千人,剿滅瘋虎這一大功就唾手可得了。

勿忸定一面布陣,一面與幕僚們及麾下將領們登上一座山丘查看漢軍陣勢。一看之下,勿忸定等人皆愕然,對面漢軍竟然布的是雁行陣。

陣形是古代軍隊的野戰隊形,是人類戰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盛行于冷兵器時代。氏族社會,人類的戰爭表現為部落沖突,當時還沒有軍隊,也沒有什麼指揮,戰斗大多是一擁而上,如同群毆,自然也就無所謂陣形。

隨著歷史的發展,奴隸制國家出現,奴隸主為了鞏固統治和掠取奴隸,開始編制有組織的軍隊,並且采用一定的隊形,這就是原始的「陣」。陣是在軍隊產生的過程中,因為組織軍隊和指揮戰斗的需要而出現的,融合了古代軍制學和戰術學的成果。東方的戰陣起源于中國。

中國最早的陣法,據說始于黃帝,黃帝為戰勝蚩尤,從神那里學到陣法,但這只是傳說,據可考的,陣是出現在商朝後期。從商王武乙到武丁編制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已經采用固定的陣形。

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據考為後人偽托,成書在先秦或者漢初,至今尚無定論;《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

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孫臏兵法》里面講述了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十種步騎陣形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

隨著漢帝國的強大和向外擴張,原只在中國使用的陣型,也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國。一些國家還借鑒這些陣型,創造了適合本**隊使用的陣型。但對今日世界各國影響最大的,至今仍在使用的,還是漢聖祖綜合中國歷史上歷代實用陣型而整理歸納出來並由譙公諸葛亮注解成書的《聖祖八陣》。

這八陣分別是︰魚鱗、鋒矢、鶴翼、偃月、方圓、雁行、長蛇、衡軛。這些陣型勿忸定等鮮卑將領皆全面學習過並具體使用過其中的大多數陣型。可在《聖祖八陣》里也有一些陣型,被後人認為是無用之陣。認為那些無用之陣可能是譙公為了湊數而增加進去的,其中就有長蛇陣以及雁行陣這兩個陣型。今日勿忸定等人忽見瘋虎擺出「無用」的雁行陣,均目瞪口呆、大感意外。

詫異之余,勿忸定問左右︰「你等認為瘋虎擺出此陣是何打算?」

一名幕僚猶豫了一下,回答道︰「可能是瘋虎想用弓箭抵御我部進攻,之後兩翼會依次往後方撤退,從而轉換為別的陣型。」

這名幕僚的話得到大部分鮮卑將領的認可,勿忸定也連連點有認為所言有理。按譙公所著《聖祖八陣》兵書解釋,雁行陣是弓箭陣,兩翼梯次往外延伸布陣,以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因兩翼展開後形狀象一隊遷移的雁群,所以命名為雁行陣。

雁行陣雖被譙公注解為弓射陣,但在實戰中使用的並不多。因為弓箭隊歷來是和步兵配合作戰,不可能單獨列陣。如果弓箭手需要單獨列陣,還不如列純防御的方圓陣,或是采用多路縱隊並排的形式的衡軛陣。密集的射擊總比梯次射擊更容易殺傷敵人,也更不易被突破。

所以只要對方指揮官不是傻子,就不可能用弓箭兵單獨列雁行陣。這種陣型很容易被敵人騎兵分別突破,一旦陣型突破,行動相對緩慢的弓箭兵連撤退的機會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被敵人騎兵消滅干淨。

而瘋虎用這個陣型,還較為可行,因為瘋虎所部都是騎兵。漢騎善射,又機動靈活,一旦敵軍逼近兩翼陣頭的隊列,他們可以迅速地往後撤退。

勿忸定又問左右︰「那麼諸位,我們該采取那種陣型?」

一名將領回答道︰「瘋虎所部攻擊力強悍,屬下建議我軍布鶴翼陣,將騎兵也布在兩翼。」勿忸定點頭同意,傳令全軍布攻守兼備的鶴翼陣迎敵。

在鮮卑布陣之時,對面的漢軍雁頭隊列中,達須見鮮卑軍到來並開始布陣,而本方卻沒有主動出擊,便不解地問張銳道︰「虎哥,我軍趁敵軍布陣時開始攻擊不是比他們布陣完畢開始攻擊好嗎?為何現在不進攻?」

張銳呵呵而笑︰「你所言有道理,但也要看時機。比如對面的鮮卑軍雖沒有布好陣型,但士氣頗高,人數也比我方多數倍,我們這個時候貿然進攻,很可能無功而返。如果敵軍少于我方又或是敵方士氣明顯不高時,可以采取主動進攻,爭取在敵方還沒有站穩腳跟時,就將他們擊潰。」

這時達須又見鮮卑人開始布陣,問道︰「虎哥,對方布的何陣?」

張銳望了望,回答道︰「看樣子是在布鶴翼陣。」說著又對左右的郝青和百里楊等人道︰「這個鮮卑主將很穩健,雖見我軍布雁行陣,也選擇攻守兼備的鶴翼陣對之。今日,可能是一場持久戰,也許真要等到羅濟他們出現才能分出勝負。」

達須從未讀過軍事理論的書籍,對陣型區別和具體使用一直很模糊。借著這個機會,他便請教張銳。「虎哥,能否與小弟講講陣型的優劣?」

張銳點點頭,說道︰「要把所有陣型的優劣都講清楚,沒有數月功夫是不可能的。現在也只能跟你大概講講最常用的、最基本陣型,也就是聖祖的八陣。」

達須從隨身口袋中掏出小本子和鉛筆,準備記錄。這是他跟隨張銳出征以來養成的習慣,隨時隨地準備記錄張銳為講解的軍事知識,以便為今後自己能**領軍打下堅實的基礎。

張銳見他已準備好,便緩緩地說道︰「聖祖八陣被譽為陣型基礎,今天世界各**隊使用的任何一種陣型,都可以在其中看到它們的影子。所以只要掌握好這八陣,其他陣型都可以八陣的基礎上推演出優劣。這八陣分別名為︰魚鱗、鋒矢、鶴翼、偃月、方圓、雁行、長蛇、衡軛。」

「第一陣為魚鱗陣,主要特點︰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大將位于陣形中後,屬于進攻陣形。戰術主要是實行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魚鱗陣是最常見的進攻陣型,大多數將領會在已方優勢明顯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于尾側。」

「第二陣為鶴翼陣,也就是對面鮮卑人正在布的陣勢。布此陣時,大將位于陣形中後,以重兵圍護,左右張開如鶴的雙翅,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陣形。使用戰術︰左右包抄,兩翼張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襲敵軍兩側,又可合力夾擊突入陣型中部之敵,大將本陣防衛應嚴,防止被敵突破。」

說到這里,張銳一半認真、一半玩笑地說道︰「不過使用這個陣型,需要主將有較高的戰術指揮能力,兩翼應當機動靈活,密切協同,攻擊猛烈,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今日,我們就見識見識對面那位勿忸定的指揮水平。如果他的指揮水平比我高,我們就有可能被他打得節節後退。」

達須、郝青、百里楊聞言哈哈大笑,在他們看來鮮卑將領中,還沒有哪一位的指揮能力能與張銳比肩。張銳這樣說,分明是在諷刺對方主將不知深淺,擺出這個陣型對陣,都忍不住笑出聲來。

眾人笑罷,張銳又接著為達須講解︰「第三陣為偃月陣。全軍呈弧形配置,形如彎月,是一種非對稱的陣形,大將本陣通常位于月牙內凹的底部。作戰時注重攻擊側翼,以厚實的月輪抵擋敵軍,月牙內凹處看似薄弱,卻包藏凶險。偃月陣屬于防守反擊陣勢,大將本陣應有較強的戰力。兵強將勇者適用,也適用于某些不對稱的地形。」

「第四陣為方圓陣,是純防御陣型。大將位于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防,長槍、弓箭在外,機動兵力在內。與優勢敵軍交戰時使用,戰術使用︰密集防御。方圓陣的隊形密集,防御力強,因隊形密集限制了機動,缺少變化,敵軍敗退亦難以追擊,攻擊性較差。」

「第五陣為衡軛陣,采用多路縱隊並排的形式。大將位于陣形中央或底部,兵力也是按照步軍、弓弩手、機動兵力的順序從前到後布置。適合在與敵方兵力、戰力相當並且準備打持久戰的情況下使用。戰術較為簡單,以己方的兵力消耗敵方兵力,待敵方疲憊之時,一舉將敵軍擊潰。」

「第六陣為鋒矢陣︰大將位于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也是屬于進攻陣形。戰術︰中央突破。鋒矢陣的防御性較魚鱗陣為好,前鋒張開的‘箭頭’可以抵御來自敵軍兩翼的壓力,但進攻性稍差,陣形的弱點仍在尾側。」

「以上六種陣型,適用于軍團、師、團級別的集團作戰、兵種可以步騎混編。下面講的兩種陣型則與以上陣型不同。」

「第七種長蛇陣,這種陣型作用單一,只適用于行軍或追擊時使用。陣型為一路縱隊,特點機動力強,戰斗力弱。再有就是海戰時,艦隊可以用編排這種陣型作戰。」

「第八陣就是我們現在所布的雁行陣。兵力配置如大雁飛過的斜行,以譙公所注解,此陣乃弓箭陣,是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的一種陣型。其實則不然,大家都誤解了雁行陣的真正作用。」

听到這里郝青和百里楊臉上都露出驚訝之色,他們不像達須,都是讀過軍校,學過正規的軍事理論,歷來都認為雁行陣是弓箭陣,現在卻听張銳說這種理解是錯誤的,而且張銳還懷疑譙公的注解,這不能不讓他們感到意外。

百里楊插口問道︰「殿下,雁行陣不是弓箭陣又是何陣?」

張銳微微一笑︰「這個陣型可以說是專門為我們騎兵發明的。」

郝青也說道︰「適合騎兵?難道也是利用兩翼進攻?可此陣中間過于薄弱,一旦敵軍騎兵從中央直撲我軍本陣,兩翼鋪得太開救援不及,全軍陣型就有可能崩潰。屬下還正想提醒您,咱們今日布下此陣太過凶險了。」

張銳聞言哈哈大笑,意味深長地說道︰「如何具體使用此陣作戰,諸位等會便可以看到。保管你們看過之後,會喜歡上這個‘無用’的陣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漢騎軍最新章節 | 大漢騎軍全文閱讀 | 大漢騎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