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騎軍 第二百六十四章強渡烏河

作者 ︰ 風似刀

三月十四日,當張銳在馬水峽口對前來增援的鮮卑部隊展開圍殲行動時,遠在烏河城堡的陸柯指揮包括陷陣軍團的四個師以及飛騎軍的兩個師在內的六萬余漢軍,發起了對鮮卑的第一次攻勢。97小說網

攻擊部隊在昨日太陽剛落山就到達了預定的出發地點,整整一夜都在緊鑼密鼓地做著進攻前的準備工作。凌晨四點,分配了早餐,每人一個面餅,一個煮雞蛋和一小塊腌牛肉。

早晨五點,幾個小分隊火速往烏河岸邊進發。他們中包括投石塔部隊和首批搶渡部隊。六點整,所有作戰部隊像鐘表一樣準確到達攻擊地點,現在只等陸柯下達最後的攻擊命令。

三月十四日上午八點,朝陽正努力掙月兌遮擋在她前面的層層雲彩的束縛,露出了半邊臉,看得出來今日是個晴朗的好天氣。烏河早已解凍,洶涌的河水夾雜的大量的冰塊和冰屑,發出轟隆隆的聲音。

八點剛過,所屬陷陣軍團和烏河的百余具投石塔一起向對岸投去火油彈。火油彈最初的落點良好,基本上都落在情報表明有鮮卑軍把守的小堡壘附近。然而,隨著火油彈熊熊燃氣的煙火沖天而起,那些被打擊的目標就被在煙霧中遮蓋了,無法判斷具體效果如何,只能憑感覺盡可能照著預定的區域投彈。

半個小時里,漢軍一共向對岸發射了6000千多枚火油彈,平均每輛投石塔每分鐘發射兩次。這樣密集的發射頻率,漢軍投石塔將士們也是第一次遇到。為了保證順利渡河,前線指揮部從後方運來了大量的火油彈。陸柯曾對投石塔指揮官說道︰「不管你發射了多少,我只關心結果。你要是有本事,就把這五萬火油彈一起投過去,反正渡河部隊過去後,不能再遇到頑固的抵抗。」

有了陸柯這句話。投石塔部隊的將士們可是過足了癮。平時,他們都是用訓練彈代替真正的火油彈。現在可以沒有限制地使用這種昂貴的彈藥,心情極端亢奮,手腳也比平日快了不少。可是即便如此,在規定時間,他們投出去的火油彈的量只達到總量地五分之一。

八點半,第一波渡河部隊出現在一道支流回合處。他們乘坐著八艘大型平底運兵船,向著一千二百米外的烏河對面駛去。

陸柯的指揮部設立在距離烏河僅八百米的一處小山上,七八具望塔早早地就樹起來了。他坐在一張馬扎上,面色平靜地听著望塔傳來的戰報。

「登陸部隊正越過烏河中界。進入鮮卑境內。」

「登陸第一波距離對岸不到百米,未遇到敵人大型武器的攻擊。」

「第一波已登上河岸。正在向縱深前進。」

「第一波發來信號,他們已經控制了預定地點,後續部隊可以隨後跟進。」

陸柯掏出懷表看了看,現在是上午八點五十,第一波攻擊部隊,比預定時間提前了十分鐘完成任務。陸柯滿意地點點頭,隨後下令,第二波部隊開始渡河。

當命令傳達到第二波攻擊部隊時,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陷陣軍團前師二團。如出閘的猛虎一般,朝河岸撲去。

這里早等著了一支有八艘運兵船組成的船隊,他們是隨運載第一波部隊的船一起到達。在第一波登陸時,他們就靠到本方地河岸邊,準備搭載第二波攻擊部隊。

柳大江也在第二波攻擊部隊中,當他看見部下都登上了其中的一艘運兵船,才有空閑擦了擦臉上地汗水。雖然他是第一參加實戰。又是第一次單獨指揮一個營的部隊,可是胸有成竹,毫無緊張情緒。他早就盼著這天。為了今天,他整整準備了十年,如果因為緊張而導致部隊表現不佳甚至損失慘重,他是不會原諒自己的,也對不起看重自己的陸柯。

柳大江能當上營長。還要從頭說起。他從張銳處回來後。听說前師二團的一名營長突然身患重病,已被送到後方風鈴城去了。現在這個職務正空著,陸柯正在全軍挑選合適的繼任者。

柳大江感覺這是個機會,不能錯失。于是借著給陸柯匯報這次與張銳見面的情況時,大著膽子毛遂自薦,說自己願意擔任這個營長職務。他也是想踫踫運氣,沒有想到陸柯看了他幾眼,又問了他幾個簡單的問題後,當即拍板,決定任命他。

就這樣柳大江如做夢般到了前師二團的五營。為了不辜負陸柯地信任,他自上任後,就努力融入部隊中去。他個性敦厚,又善于助人,加之他是軍團指揮官陸柯欽點的,所以也沒有人找他的麻煩,短短十天,他就在五營站穩了腳。

「快,快,快!能不能再快一點少校?」他不斷催促運兵船上的船長。

「你看看,我的人已經在盡最大的努力了。」那名少校指著正汗流浹背拼命劃槳的士卒,毫不客氣地對柳大江吼道︰「我敢保證,這幾只船中,沒有哪只會快過我們,難道這樣你還不滿意?」

柳大江悻悻而退,不久又沖著自己地部下吼道︰「檢查你們鞋子,抓緊你們的武器,等會兒登岸時,不要掉在水里。」

五營的將士們算是見識了柳大江地婆婆媽媽,這些事情,他昨夜加今晨,至少說了不下十遍,現在臨上陣了,還在不厭其煩地叮囑。無奈,只能照著他的話,把行裝再次整理了一番。

這艘運兵船的船長沒有說大話,他們的確比所有的船只都快,第一個接近到了岸邊。到了離岸還有三十四米時,運兵船停了下來。還未等前板完全放下,一名五營地上尉連長和兩名武士迫不及待地跳進水里。

然而,被認為很淺地這片灘頭卻意外的深,三人下水後,旋即就被滾滾激流卷得不見了蹤影。柳大江見狀大聲下令,任何人不得擅自下水。他命一名水性較佳地武士試了試。發現這里的水深至少在兩米以上,于是對運兵船地船長說道︰「此處不宜登岸,換個地方吧。」

那名船長指著剛才第一波登陸時,一支運兵船停泊的位置,對他說道︰「那里應該可以。」「好,就那里。」柳大江當機立斷,立即命令運兵船轉向。不過這一耽誤,本來落後很遠的其他運兵船都比柳大江所坐的船早靠岸,並且部隊都順利的登上岸。

柳大江罵罵咧咧地帶著部下登上岸,在岸上稍稍整好隊形。就極速朝著前面推進。岸上到處是還冒著煙的火油彈落點,一些地方只能繞著走過。空氣中充滿了濃烈的焦油味兒和腐爛蛋般的臭味兒。

一些武士不能適應這種氣味,把早上吃的東西都吐了出來。他們邊跑邊吐,沒有一個落後。柳大江見狀,將一名吐得厲害的武士地背包搶了過來,背在自己身上。別的將士看見了,也學著他幫助狀況不適地戰友背行裝。

部隊在前進千余米後,看見第一波攻擊部隊的身影。他們正在多數人正平躺在地上,大口大口呼吸著,仿佛剛才一直沒有出氣似的。他們看到後續援軍。也沒有歡呼,甚至沒有看一眼,像是剛才耗盡他們所有的力氣。

越過第一波攻擊,他們便遭遇鮮卑人的抵抗。鮮卑人躲在一座座洞窟里,朝著漢軍發射箭雨。這些洞窟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工挖掘的,都不大。最大地能藏二三十人,最小的只能容納幾個人。它們的數量非常多,內部縱橫交錯。相互形成掩護。

在烏河城堡,鮮卑人沒有修建城堡。當初鮮卑人學著漢人在馬水峽口外修建了一座城堡後,就發覺城堡是奢侈品,它的建造費用就不用說了,只每年的養護費一項。在鮮卑人看來是無法承受的巨大負擔。

而且城堡又在偏遠地區。修好之後,常年要派部隊駐守在里面。這樣又是一項巨大的開支。所以在烏河城堡地段,鮮卑人就沒有再修建城堡,而是從岸邊開始到十里外,修建了數千個洞窟。

修建洞窟好處很多,第一,可以節省修城堡地錢。第二,可以節省養護城堡的錢。第三,平日不需要駐守部隊,臨戰時就可以使用。第四,它的防守效果並不比城堡差多少,如果要漢軍要強行奪取這些洞窟,損失肯定是巨大地。

漢軍雖然用火油彈摧毀了靠著岸邊的那些洞窟,可是剩下的這些小型防御體系,仍然對漢軍構成極大的威脅。漢軍想要繼續前進,必須一座座攻取。鮮卑人也有一個常備的防御計劃,其計劃就是利用洞窟,阻擋漢軍地攻勢,待後援部隊集結後,再伺機發動反擊。

可惜這個計劃是數十年前制定地,當時鮮卑人沒有想到漢軍的武器在發生變化。前年,張銳在北波斯州進攻黑蘭城時,就遇到過敵軍地頑強抵抗。為了減少將士的傷亡,張銳發明了一種叫火龍車的進攻武器。

準確地說,這種進攻武器並非新發明,其實是對水龍車的改造成果。不過是把水龍車縮小比例,里面裝滿未提煉的黑油,遇到難攻取之處,就利用壓桿把黑油噴灑過去,然後一把火燒之。這個想法是張銳借鑒了前世的火焰噴射器。

火龍車自身的毛病很多,當然不能與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比。它需要五六個人一同使用,還需要發射火箭引燃,有時發射數次火箭才能成功,而且有時燃燒不久還會無緣無故地熄滅。但不管怎麼說,此項武器在現今還是有絕對的領先技術。它一出場,就變成了敵人的噩夢。

漢軍進攻部隊在遭遇不可逾越的防御時,會把一輛火龍車推到需要攻擊目標的射程內,然後向洞窟內注入黑油,再往後是喊話,最後不听警告,便發射火箭點火。于是,沖天的火焰和夾雜著撕心裂肺地慘叫聲響起,一個個渾身冒火的鮮卑人,沖出洞窟,然而沒跑幾步便一頭栽倒在地,無助地翻滾著、申吟著,直至被燒成一團黑炭。

這樣的情景,摧毀了鮮卑守軍的士氣和意志。當漢軍抵達自己把守的洞窟,還沒有來得及噴出黑油,絕大多數鮮卑人便高舉著雙手從洞中走出來投降。

這已經不是憑著勇敢精神就可以堅持抵抗的,在沒有辦法抵抗,甚至沒有辦法逃跑的情況下,投降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並且隨著投降的人越來越多,其余的人也也不再觀望,在漢軍還沒有進攻之前,就已做出了投降的決定,他們迫不及待地走出洞窟等待漢軍的到來。

到了下午四點,計劃當天過河的五波進攻部隊,都已經渡過烏河,並且都提前完成進攻任務。又經過一個小時的掃蕩,前方確認鮮卑人的烏河防線徹底被突破,距離烏河二十里內,再沒有任何有組織的鮮卑軍隊存在。

陸柯心情愉悅,對諸葛詡下令道︰「指揮部立即過河。」

諸葛詡大吃一驚,戰前部署計劃時,並沒有說指揮部要在第一天就渡河。他連忙勸道︰「將軍不可,你的安全系著全軍安危,怎能冒險而進呢?依屬下看,還是過兩天再過河為好。」

陸柯遙望西方,說道︰「現在張銳就在那邊,他處在數十萬敵人中間,都穩如泰山、毫發無損。我怎能落後呢?傳令,指揮部立即過河,我要在河對岸吃晚飯。」

諸葛詡沒有再勸阻,他知道陸柯與張銳較量上了。陸柯的脾氣他很了解,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勸也是白勸。他心想,可不要為了一較高低,而影響了作戰計劃。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漢騎軍最新章節 | 大漢騎軍全文閱讀 | 大漢騎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