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騎軍 第六章紅色討伐令

作者 ︰ 風似刀

第六章紅色討伐令

漢元790年1月,新羅州柳定郡柳都。

柳都在漢帝國管轄時,本名為柳城。偽突忽聯盟汗國成立後,這里被定為突忽汗國的臨時都城,故改名為柳都。

現今的突忽沒有自己的文字,沒有自己的語言,甚至沒有自己的歷史。漢帝國自征服這里之後,就禁止當地人使用本地簡單的符號文字,統一使用漢字。還逐步教導他們學習漢語。以前各族的文獻資料,統統被清繳燒毀。

應該說漢帝國初期的奴化教育還是比較成功的,向當地人不斷灌輸他們也是漢人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在一百多年間逐漸被大家接受了。

當地人紛紛為自己取了漢名,要自己的子女學習漢文化。因為漢帝國規定,要進官府,要從軍,都首先需要有漢名和會說漢語。

時光流逝,不覺間就過了一兩百年。當地人已經逐漸的忘記早先的種族,忘記以前的語言,認為自己祖祖輩輩就是漢人。

但也有例外。一些受過良好教育,有文化、有知識的當地人,發現自己和正統的漢人還是有區別的。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書讀多也不見得全是好事。

這些讀書人,通過研究漢帝國歷史,發現漢帝國以前其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有正統的漢人,也有匈奴人、鮮卑人、高句麗人、山越人、番人等等眾多的民族,其中大部分又是黃種人。而後來眾多民族的土地都被漢人佔據了,漸漸地又把那些民族給同化了。

而且他們又發現,生活在帝國老州內的人,可以得到輕徭薄稅的優惠政策,生活得豐衣足食。而生活在帝國新州之人,賦稅卻是異常的高。還有一個區別,生活在這里的新州人,基本上都是高鼻白膚的色目人種,與帝國老州之人有著天壤之別。

漢帝國對新州移居老州,有著嚴格的規定。除了新州和外國人中的特殊人才,一律拒不接受入境。當然,生意人和去帝國內地讀書的人可以進入帝國老州。只是漢帝國對生意人和讀書人的數量做了限定,每年只有少之又少的人有資格進入漢帝國老州,他們幾乎都是當地大家族的子弟。

相反,對于來新州定居的老州人,漢帝國卻給了他們最大的優惠。只要是老州人願意移民新州,他們可以享受一代人的免稅政策,以後繳稅也是比照老州政策繳納。然而即便如此優惠的移民政策,自願來新州的老州人也不多。

誰願意放棄帝國老州的繁華之地,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蠻荒之地生活?!免稅又如何?有錢也難買到東西,甚至很難將糧食、牛羊賣出去,只能以物易物,與當地人交換一些商品。沒有錦衣、沒有美食、沒有黃種美女、甚至連黃種人都難得看見。除了發配之人,自願移民到這里的老州人,實在是鳳毛麟角。

也有一些自願搬遷到此地的老州人,無一例外都是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態。他們強取豪奪強佔當地的良田,霸佔當地的優質牧場。當地人上告官府,做出的判決大多是偏向老州人。種種的不公平的現象,使得當地人逐漸對老州人產生了怨恨之心。

有思想讀書人就在思考,難道就是因為膚色不同,因為生活的區域不同,同國人的待遇相差就該如此之大?

漢帝國不公平的待遇,在他們的傳播下,更加劇了矛盾的激化。有時還會發生一些械斗事件。加之當地的守備隊,不管雙方誰有理,出手鎮壓的便是當地人。守備隊的軍官大多都是老州人,也有一些是混血。不過,守備隊的成員基本是以本地人為主,雖然他們听命行事。但對不管有理無理一概鎮壓當地人做法,也是心懷不滿。

久而久之,以上的種種矛盾愈演愈烈。再加上不時有災年發生,漢帝國又不全力賑災,只配發了少量的糧食。這些糧食本來就是杯水車薪,還要厚此薄彼,將其中的大部分,分配給本地的老州人,剩下的才分配到當地災民手中。這些糧食還不夠當地人塞牙縫的,餓死之人,橫尸荒野,其狀慘不忍睹。

俗話說的好,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新州人的最初反抗不是在西部,而是在帝國的南部。帝國南島州,本來都是黃種人,但也分了等級。南島州的本地人,也是下等人。

漢元690年,他們最先揭竿而起,起義者殺死所有移民在此地的漢人以及被徹底同化的本地人。打出了**的旗號,宣布成立自己的王國。

境內有人鬧**,漢帝國能答應嗎?唯一的答案就是出兵鎮壓。不到一年時間,新成立的王國便被剿滅。但是躲入密林之中的反抗人士,還是堅持反抗了數年之久。

這場叛亂雖小,但是對漢帝國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漢帝國自聖祖中興之後,二百余年來,還是第一次在國內出現**事件。

此後漢帝國各新州的起義、**浪潮不斷。西島州、南天竺、南北波斯州、西海州、西沙州,甚至挨近帝國內地的扶南州和驃州也先後發生了叛亂。

只是這些叛亂,都沒有嚴密的組織。參加的人也是以平民為主,武器裝備缺乏,起義部隊散亂。漢帝國一般出動一個師或數千人,就能剿滅平息叛亂。

真正對漢帝國威脅最大的,還是二十年前的突忽**。那次**,為首之人劉度整整花費了二十余年的時間準備。他先是聯絡五州內的一些大族人士,而後又在帝**隊里,以同鄉會的名義發展同黨,又不斷利用一些本地官員調配所需物資。他們組織縝密、行動謹慎,就連帝國監察院也被他們瞞過。

當劉度認為時機成熟的時候,振臂一呼,五州一齊反叛,成立偽突忽汗國。在兩個月內,偽突忽汗國編成正規軍五十萬,且兵種齊全。當地的漢人全部被他們拘禁起來,用于威脅漢帝國。

劉度的最初想法是想讓漢帝國承認突忽是屬國,除行政權歸突忽掌控外,其余皆不作更改,甚至提出可以讓漢軍進駐突忽的一部分地區,用于保護大漢商隊的安全。漢帝國對此的回答還是出兵鎮壓,于是被突忽拘禁的漢人全都遭到殺害。

一開戰,漢帝國就派遣了五個甲等軍團開入西部地區。但五個軍團中的當地籍士卒和軍官大部分臨陣倒戈,致使漢軍大亂,敗退而回。

隨後,漢帝國的主力軍團清除了所有新州籍的士卒以及軍官,也做出規定,今後不再允許新州人進入帝國正規軍團服役。兩年的清理結束後,漢軍再次開入西部戰區,兩方作戰互有損傷。

當時的突忽軍中,有許多受過漢帝國專業訓練的軍官。他們了解漢軍的作戰方式,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漢軍的作戰方法。而漢軍又因多年沒有經歷過大規模作戰,適應了數年,才勉強能擊敗了突忽軍。

擊敗了突忽正規軍,漢軍的前鋒已經深入到突忽的新羅和度信兩州內,眼看著討伐戰就快結束。但隨之而來的是突忽人的游擊戰。大月、大宛、烏孫三州的反抗人士,藏身于平民之中,瞅準時機,在後方打擊漢軍的運糧隊和輜重隊。

一次,漢軍的一只大型運糧隊被突忽人襲擊,燒毀了所有的糧草。這些糧草本是運給前方一個軍團的給養,被燒毀後,那支深入敵境的漢軍團失去了後勤供應,陷入斷糧的境地。慌忙中後撤,一路上又遭遇突忽人的阻攔、襲擊。五萬大軍,能活著回到大月州的人已不足一萬人。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時任飛騎軍指揮官的張熙向內閣建議,允許前線軍團使用對待外族人的作戰方式。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打贏這場戰爭。

這個提議,在漢帝國朝堂上爭論不休,反對聲遠遠大于支持聲。什麼是對外族作戰方式?具體的說,就是燒殺搶掠。軍隊有權斬殺任何對漢軍懷有敵意之人,搶掠的財物可以分配給將士或是充當軍資。

這個作戰方式是聖祖當年提出的。在征討外族時,那時的漢軍可以隨意行事,不用擔心背上屠殺的罪名,甚至鼓勵軍隊去屠殺。在聖祖北伐、西征時,漢軍所過之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對敢于抵抗漢帝國大軍的人都是以屠殺為主,對于主動投靠的外族人則以安撫為主。

帝國的血腥政策,使得許多外族人,在漢軍還沒有到達時,就打出了投降的旗號。這樣的作戰,使漢帝國掠奪了大量的財物,將士們也能到實惠,軍隊的戰斗力也越打越強。最後在與羅馬帝國交戰時,也多次擊敗號稱「天下無敵」的羅馬軍團。

這種作戰方式,在聖祖之後被禁止使用。最先反對的是國內一些學者,到後來逐漸影響到朝廷大員。加之四海已定,漢帝國需要安養生息,懷柔政策是當時漢帝國的第一選擇。

由于這種作戰方式沒有納入聖祖制定的祖法範圍內,所以漢帝國內閣下令這種作戰方式不能在帝國境內使用。而後國內出現暴亂時,奉命前去鎮壓的漢軍也只是以擊殺主犯為主,屠殺、擾民、搶劫、等暴力行為則被明令禁止。

這種比較平和的鎮壓方式,在突忽戰場上遇到了極大的障礙。當地看似和善的平民,轉眼就會拿起武器來對抗漢軍。而當漢軍回轉過身來,他們又會放下武器,裝成一副手無寸鐵的模樣。

突忽五州在漢帝國國境內,屬于禁止使用外族作戰方式的範圍。漢軍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所謂的「平民」為所欲為,而沒有一點辦法。正是這樣的原因,才使得漢軍在後方遭受的損失,遠遠大于比與突忽正規軍作戰時的傷亡。

漢帝國內閣對張熙的提議,爭論了一兩年。眼看著國庫一天天的空虛,最後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勉強通過了這項提議,並取名為「紅色討伐令」。

此令一下達,早已心懷憤怒的漢軍便大開殺戒。此前被懷疑成叛匪的人,統統被斬殺,家眷被拍賣。殺紅眼的軍隊,即便面對一個未滿月的嬰兒,只要懷疑他有威脅,就可以將他殺死。這樣的屠殺越演越烈,到後來漢軍遇到村莊就屠殺,看見人就斬首。

不過,屠殺的成效也立刻顯現出來,除了逃入山里的突忽人外,大月等三州的平民,基本上被洗劫過一遍,所有有懷疑的人都已不存在。後勤道路,也因此暢通起來。漢帝國又盡全力調集了七個甲等軍團,三個駐扎後方,四個進入新羅、度信兩州。

突忽人潰敗了,正規軍被徹底消滅。漢軍又接著在這兩州內實行屠殺。不到兩年時間,這場曠日持久的討伐戰便結束。五州人口也從叛亂前的兩千萬,到結束時只剩下了不足一千萬。

在這場規模巨大的叛亂中,漢帝國也損失慘重。十個甲等軍團,都先後上過戰場。各軍團到戰役結束時死傷減員大半,戰後重組又耗費了巨資。此後,漢帝國國庫的虧空便一直沒能填補上。

紅色討伐令雖然殘忍,但是很有成效。如果不下達紅色討伐令,這場叛亂還要持續多長時間?沒有人知道。可是戰後,首先提出這個建議的張熙,卻遭遇了一場災難。

叛亂結束後沒有多久,國內一些人,就開始叫嚷帝國的仁義到哪兒去了?難道象我們這樣的文明人,只會去屠殺無辜的平民嗎?難道我們的軍隊只能殺害嬰兒嗎?他們有什麼罪?無辜屠殺平民,我們和野蠻民族有什麼區別?

漢國應該以仁義治國,以寬懷為本。對待有罪之人,應該善意的去教化他們,而不是趕盡殺絕。張熙是嗜殺成性的劊子手,是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犯,是披著人皮的惡魔。

反對之聲、叫罵之語,在朝野、在院校、在民間學者界,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張熙背負上了屠夫的惡名。面對紛至沓來的上書、上表甚至血書,內閣沉默了,皇帝也沉默了。面對罷免張熙職務的要求,更換胡公家族家主的要求,甚至賜死張熙的要求。一邊是功不可沒的平叛功臣,一邊是激憤難平的各階層人士,帝國高層陷入了兩難的處境。

在一片譴責聲中張熙自願辭任,申請離職回家修養,內閣及皇帝也順勢批準了他請求。張熙回家後不久,便郁郁而終。臨死之時,口中還喃喃自語︰「我問心無愧!」

對于張熙的死,朝廷只追授了他上將的軍餃,連個封號也沒有賜予,就匆匆了結。漢帝國編修司在記載張熙平生傳記時,也是了了數行字而已。

張熙之死及其遭遇,在反對屠殺的人中引起了歡慶。紛紛傳語,這就是殘暴者的下場,自古從白起始,搞屠殺的,就沒有一人會得善終。張熙還算幸運,他是胡公世家的家主,又是皇帝的姐夫。所以沒有被賜死,不然白起就是他的下場,說不定滿門都會因此獲罪。

在言論的影響下,漢帝國內閣又制定出紅色討伐令的細節規定。新的紅色討伐令規定︰戰時只能斬殺確認為叛匪之人及其親屬或者親匪之人。戰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保留下來用于拍賣。

平民在沒有證據指認他和叛匪有聯系的情況下,不能隨意屠殺。只能收繳那些通匪人家的財物,一般平民家的財物則不允許搶奪等等。

在本次的平叛突忽及高句麗戰役時,漢軍都是比較文明地執行紅色討伐令,軍法處也是嚴格監督。這樣的規定在遼東四郡效果還不錯,可是在西部五州卻是寸步難行。

大月、大宛、烏孫三州的突忽叛匪們,靠著後方的支援,靠著當地平民做為耳目,他們一直牢牢的拖住漢軍的前進步伐。讓後方新羅和度信兩州的突忽正規軍得到了充分的整備時間。

五年中,突忽正規軍已經達到了五十萬,里面包括了新組建的騎兵部隊。雖然他們的武器裝備還不能與漢軍甲等軍團相媲美,但數年的訓練,也使得軍隊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突忽又新羅、度信兩州實行平民輪訓制度,農閑時候,全體青壯年都要集中訓練。

此時,偽突忽汗國一聲令下,便可在農閑時集中一百萬人步軍、二萬騎兵,後勤人員則可達到三百萬人。突忽人已經不甘心蜷伏于後方,他們準備發起一場冬季戰役。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漢騎軍最新章節 | 大漢騎軍全文閱讀 | 大漢騎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