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騎軍 第十八章新家

作者 ︰ 風似刀

第十八章新家

玄州位于黑江南北兩岸,又以北岸為主。聖祖將鮮卑人驅趕走後,便在這里開州建府。玄州東是濱海州,西是北州,南面吉州,在帝國劃分的州域面積中,玄州算是數一數二。

玄州多莽原山林,冬季寒冷,人口稀少,全州只有數萬戶,人口不足十萬,幾乎都定居在黑水南北兩岸。只有少數原鮮卑人後裔,生活在更北邊,人口不足萬。

漢元789年7月,張銳躺在玄州新家的後院樹蔭下午睡。安渡橋之戰,他身負二十余處傷,養了近三個月,才能稍做騎馬射箭之類等活動。

安渡橋之戰,是他人生經歷的第一場惡戰。此戰中,他抱著必死之念,激發了所有的身體潛能。也許,真如俗語所言「拼命的怕不要命的。」他豁出命的一戰,震懾住了數萬喪失斗志的叛軍,生生把他們擋在戰水北岸,而後盡數被趕來的騎兵俘獲。

張銳看到輕騎到來,心情松懈昏迷過去。直到十余天後,才蘇醒過來。

醒來時,他發現已躺在後方玄菟城的漢軍醫院里。此後,又是十幾日的高燒,幸虧他平日體格強壯,才硬撐了過來。

傷勢穩定下來,他申請回家養傷。軍團的批示很快下來,同意他回家養傷。5月初,他回到了安江老家。父親張逸對他在這次戰斗中的表現甚為滿意,專門安排他到夕陽城堡療養。

沒多久,朝廷的封賞就到了。這讓張銳驚訝了好一陣子,上次實習中立功,過了一年多朝廷的封賞才下來。而這次,短短兩個多月,朝廷的封賞令就來了。

後來還是從父親口中得知了事情的緣由。原來遼東四郡平叛開始後,朝廷就在尋找平叛戰斗中的典型,正巧安渡橋大捷的戰報傳來。

戰報上稱,飛騎軍游騎的一排騎士,將四萬叛軍擋在戰水北岸,使其全體被俘。作戰中,這排騎士十二人戰死,一人重傷,無一人退卻,充分體現了漢軍不畏生死、英勇奮戰的氣概。

如此輝煌的戰績,英勇的事跡,朝廷當然不會放過,在全國大肆宣傳安渡橋大捷。在這種情況下,對張銳等人的封賞自然不能拖延。在接到戰報後的第二天,封賞令就批下來了。隨即快馬加鞭的送到了張銳的手上。

張銳手捧聖旨,感慨萬千。這一戰,讓他成了子爵,這也是下等貴族中最高的等級。同時還賞了他50里封地,這更是下等貴族中很少有過的賞賜。據頒旨的欽差說,在安渡橋之戰中陣亡的騎士都被朝廷追授為男爵,活著的也成了勛爵。除了爵位,全排人都被授予了二級勇士獎章。

整整一排人都有封賞,讓張銳感激不已。起碼這樣,減輕了他的負罪感。李賜等部下沒有白白犧牲,他們不僅完成了任務,其英勇行為也得到了朝廷的賞賜,而且還會被世人所傳頌。身為軍人,有這樣的結局,也值得了。

不過,朝廷的宣傳也有言過其辭之處。張銳曾讓董小意找來一期最近的朝廷邸報,張銳看後,上面的吹噓之語,繞是他臉皮不薄,也被吹捧之語燒得臉上陣陣的發燙。

朝廷邸報將數萬逃兵說成是高句麗最具戰斗力的部隊,他們為了打通被游騎佔領的安渡橋,發起了一次次瘋狂的進攻。

說張銳所部一排騎兵勇士,在安渡橋上與敵作戰了一天一夜,其間一排騎軍勇士擊殺了數千叛軍。直到援軍到來,也沒有丟失陣地,並且配合援軍全殲了敵人。文章結尾處寫道︰這就是我們的軍人,這就是我們的騎軍勇士,帝**人永遠不可戰勝。

倒是董小意知他心思,笑著安慰他︰「銳郎,朝廷如此宣傳也是為了鼓舞帝**人的士氣。軍人們士氣高漲,對平叛也是一件好事情啊。你就別想那麼多了。」

張銳搖頭不語,心里卻知道了,原來英雄就是這樣誕生的!為了需要,就可以睜眼說瞎話,篡改事實。

其實他心里十分清楚,他能在安渡橋之戰中活下實屬幸運。首先,從國內城逃來的叛軍,已經不間斷跑了一天一夜,幾乎耗盡了體力,並且手中連一件兵器也沒有。

其次,逃來的叛軍中沒有軍官,缺乏組織。攻上橋的叛軍各自為戰,在初次攻擊失敗後,就沒有勇氣再戰。

再次,最初在橋上搏斗,雙方隔著一棵大樹干。這是至關重要的,不然蜂擁而至的叛軍,在一開始,就象在最後時刻一樣,把騎士們一個個的推倒在地。如果要是那樣,即使張銳被項羽附身,也必死無疑。

最後,他和屬下都懷著必死決心,才與叛匪在橋上搏斗二十分鐘左右,直到叛軍士氣皆無才險險守住大橋。如象朝廷邸報上宣傳的,與叛軍主力作戰一天一夜,估計一營人馬,在防御不完善的情況下也不一定能守住。

安渡橋之戰,也給了張銳許多啟示。養傷期間,也開始總結領兵經驗。他發現騎兵在突擊沒有完善防御的敵人時,最容易擊垮敵軍。

如實習時,他率十騎擊垮數百叛匪,就是這種情況下得手的。後來,在大霧天遭遇敵人運糧隊,也是在敵人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擊敗敵人,就更加肯定了這種突襲方式的正確性。所以突襲作戰,才是騎兵最好的作戰方式。

騎兵靠的就是機動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讓敵人永遠模不到蹤跡,這才是騎兵應該做的,特別是游騎更應該用這樣的戰術。

而安渡橋之戰,看似轟轟烈烈,充滿了英雄氣概,但這樣的慘烈之戰,並不是張銳心目中理想的作戰方式。死拼硬沖不僅自身傷亡慘重,而且稍有不甚就會失敗。這次他走運,不代表下次運氣還會這麼好。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之時,安渡橋之類的慘烈戰斗能免則免。

說到底,安渡橋之戰發生,也是軍令所致。為了能俘獲數萬叛軍去拍賣,他就只能誓死守住橋。如果還有別的選擇,他寧願不要這樣慘烈的勝利。一想到,親手訓練出來的李賜等部下的陣亡,他就感到痛心不已。

不管張銳願不願意,安渡橋之戰讓他一戰成名。家族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告祖儀式,親人們雖然心痛他的傷勢,但沒有一人勸他今後要保命為先。在親人們看來,他們寧願看到張銳戰死,也不願看到他為保性命逃跑。

由此可見,漢軍家屬對待從軍家人的態度。都是以勇士為榮,以逃跑為恥。加之帝國對待軍功從來是重賞,對逃兵卻是立斬不赦,還要連累家族受辱,妻兒被貶賤民。正是這樣的風氣,才使得漢軍在對敵作戰時,幾乎從來沒有出現過逃兵。戰場上只要上級沒有下達撤退的命令,即使全軍戰死,也沒有人逃跑或投降。

朝廷的大肆宣傳,讓張銳這個名字響遍全國。他本人從此與勇猛劃上了等號。榮譽得了,實際的獎賞也不少,五十里土地是什麼概念,張銳一時想不出,只是知道以後自己應該不會再為錢發愁了。

不過,等他看到封地具體位置時,就傻眼了。五十里封地,面積不算少,可卻在人跡罕至的玄州。沒有人口,要那麼多荒野林地有什麼用?他在心里極端鄙視朝廷負責封賞的官員,這算是封賞我,還是發配我?

張銳心里不高興,又是董小意開導他︰「銳郎,我們可以在封地修建一座莊園,雇佣一些人幫我們種地或是種些可以賣錢的產品,我們自己經營。」

「你的意思是,封地只是一座度假的別墅和產業?我們的家還是留在安江?」張銳的反應不慢,立馬明白了妻子的意思。

「是!妾還想買一些奴隸,讓他們留在那兒干活,這樣會剩不少工錢呢。」董小意象是早有打算,連買奴隸都想到了。

「哦?說說你的想法?」董小意的想法,讓張銳感興趣又接著追問。

見夫君沒有反對,董小意信心更足,說「前些時候,濱海州在拍賣奴隸。妾打听過價格了,男性青壯大約在一百金幣上下,十二歲以上至三十歲以下的女奴價格在七十到八十之間。妾想咱們就各買十個男女奴隸,然後給他們配對。」

「配對?」董小意的這個想法,讓張銳一時模不著頭腦。

董小意微笑解釋︰「奴隸配對就有了家,有家就不會老想著逃跑呀。再則,他們以後生的子女都是我們家的家生奴,家生奴好養,也比較忠誠。」

「嗯,不錯,你的想法很好。」張銳欣然同意了妻子的提議。買奴隸雖然一次付出的費用高,但也不失是節約的好辦法。因為奴隸不需要工錢,只要能吃飽飯,不受凍,不經常打罵他們就滿足了。而且奴隸脖頸上都有烙印,逃跑很容易被抓獲。所以一般只要對他們好點,很少有奴隸逃跑。

「只是又買奴隸又修莊園,咱們家的錢夠嗎?」雖然妻子的想法不錯,但張銳擔心自家的財力不足。畢竟他一個月的俸祿才幾十金幣,什麼時候才能存夠這麼多錢。

董小意莞爾一笑,說︰「上次王叔叔送來的一萬金幣妾還沒有動用呢。再加上這次朝廷賞你的一千金幣,妾想應該足夠了。」

張銳這才想起來,年初王敬寶派人送來了一萬金幣和一封信。當時,張銳還在部隊。負傷回家後,董小意才將信取給他。

王敬寶在信上說,一萬金幣是去年的紅利,本不止這些,但為了擴大經營,他把大部分利潤又投入了生意。而且還說,近幾年每年只給送一萬金幣來,剩余的利潤繼續擴充生意。等生意做大後,再增加紅利。

對此,張銳沒有意見。想想買船、雇船員、雇武士那樣不花錢?王敬寶能每年送來一萬金幣就很不錯了,說實話已經超出了他當初的預想。

有王敬寶給的這筆錢,董小意的想法就能逐步實施。張銳又囑咐她說︰「小意,以後咱們家要善待那些奴隸,不要肆意處罰他們,越是處罰他們,他們的反叛心就越重。」

這些事董小意也早有準備,張銳提起,她便一一道出自己的打算︰「尋常人家都不會給奴隸發工錢的,但妾準備每月發給咱們家奴隸每人一個銀幣的工錢,相信他們會滿足的。此外,妾準備去父親那里要幾個武士來家里,今後讓他們輪流去莊園看管。如果修建莊園後還有余錢,妾還準備看看有什麼生意可做,把這些錢也利用上。總之,這些事你就放心交給妾辦吧,你只管安心養傷。」

張銳甚為滿意,自己能娶到這樣賢惠的妻子,真算是好福氣。加之董小意現已為他生了一兒一女,更是讓張銳疼愛她。

說起女兒,是張銳去年回家時董小意懷上的。董小意生產時他還在前線,也不知道是兒是女。回家後,才得知是個女兒。張銳大喜,兒女都有了,這個家已是完整了。

又看見小閨女長得象她二姑,于是小名取為六靈。據董小意說,這個小丫頭生下來,眼楮就是睜開的,眼珠子四處看,一副聰明機靈的樣子。

只是女兒還小,看見張銳包扎得象個木乃伊似的,見一次大哭一次,鬧得張銳後來很久不敢抱她,每次只是讓女乃媽遠遠的抱著自己看上幾眼。

在張銳養病期間,董小意果然能干,買奴隸、建莊園、請武士、雇佣農工都由她一手操辦,所有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後來在董小意的精打細算下,金幣也只用去了九千。這還是看見俘獲的高句麗俘虜多,奴隸價格下降,又多買二十個奴隸的結果。

封地上的莊園,只用了兩月就建好了。這時,張銳的傷也好得七七八八,于是告別父母,帶著全家人去視察封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漢騎軍最新章節 | 大漢騎軍全文閱讀 | 大漢騎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