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特戰隊 第一一0章 被困峪口山(4)

作者 ︰ 紅燒螃蟹

第一一0章被困峪口山(4)

日偽軍趕到橡樹坡附近,時間已過下午兩點鐘。

穿過一道溝壑,又爬上一座崗嶺,橡樹坡完整地展現在石川四郎的眼前。

石川四郎急忙勒韁停馬,舉起望遠鏡朝橡樹坡仔細瞭望。

此時的橡樹坡鴉默鵲靜,沒有任何異常,唯獨透過樹隙可以看到一棟棟顏色變烏的麥草房。

鑒于崗嶺與橡樹坡之間的距離不足四百米,況且視野開闊,及利于觀兵瞭陣,于是石川四郎決定,將此處作為後方指揮中心,並將由三十六門89式擲彈筒組成的炮擊陣地布設在這里。

陪同石川四郎留在指揮中心的除一位助手、一名報務員、兩個勤務兵,另外還保安團長朱元魁、一支六人組成的醫護隊、一支後勤保障隊。

接到石川四郎的指令,富田良平指揮大部隊迅速拉開進攻陣勢,如潮水一般直奔橡樹坡撲去,擲彈筒射擊手也開始布設炮擊陣地。

在這次清剿行動中,富田良平依然擔任副指揮官。

然而就在這時,只听橡樹坡上突然一聲槍響,開槍的戰士繼而扯開嗓門,一邊飛跑一邊喊︰「不好了,鬼子來了。」

佯裝放哨的戰士喊完後,又听一座草房前有人喊︰「通訊員,快傳達我的命令,**營緊急轉移。」

听罷槍聲和喊聲,富田良平刷地抽出指揮刀,喝令部隊快速追擊。

石川四郎隨即下令,擲彈筒瞄準坡頂營區,對其展開猛烈炮擊。

早在前文「火燒敵營」一章中就曾介紹過,89式擲彈筒是日軍二戰期間主要武器裝備,可單兵攜帶、二人操作,在120∼700米範圍內,任意打擊手榴彈與遠程迫擊炮無法達到的空白地帶。

不僅如此,由于擲彈筒總重不超過三公斤,發射手和彈藥手可隨主力部隊及時發起沖鋒。

伴隨石川四郎發出開火的口令,一枚枚擲榴彈宛若流星閃過,朝橡樹坡嗖嗖飛去,霎那間,橡樹坡上爆炸聲連綿不斷、濃煙大火滾滾沖天。

如此同時,山子下令我方擲彈筒予以還擊,徹底摧毀敵方炮火陣地。

畢竟我們的擲彈筒發射手沒經過實戰鍛煉,平日里只在宋連長的指導下掌握基本操作程序,況且擲彈筒本身沒有觀瞄裝置,完全憑發射手自我感覺發射,因此在沒有純熟經驗的情況下,很難命中目標。

負責指揮擲彈筒陣地的宋連長知道,一旦第一輪發射不能有效壓制敵人,便會招至敵人毀滅性的反擊。

為了確保第一輪打擊有效壓制敵人,不給敵人還擊的機會,宋連長蹲在草叢中不停挪動,親自給每一位發射手調節彈筒長度和角度。

準備完畢,宋連長有節奏地發出口令︰「裝彈——發射。」

話音剛落,十八門擲彈筒同時發出震耳的響聲,十八枚擲榴彈從敵人的炮擊陣地上瞬息爆炸。

因發射手第一次實彈發射,難免心慌手顫,所發射的擲榴彈無一精確命中目標,但都在目標前後近距離爆炸,強大的沖擊波將多數鬼子****在地。

石川四郎倒地後,迅速被兩個勤務兵拖拉到一處剛被炸開的土坑里,而朱元魁則和勤務兵連滾帶爬,從一塊草叢後面躲藏起來。

被****的鬼子尚未來得及調整射擊目標,又一輪擲榴彈落地開花,其中一枚居然將兩個操作手和擲彈筒一同掀到半空中。

一波接一波的打擊,讓敵人完全失去還擊的機會,有的只是逐漸增多的傷亡,這正應了「先發制人」的用兵之道。

石川四郎一看情勢不妙,帶領所有人馬倉惶退出崗嶺陣地,撤離到擲榴彈射程以外的安全地帶。

見此情形,宋連長吩咐發射手密切注意石川四郎的動向,視情況隨時展開炮擊,絕不給對方一絲反擊的機會。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抗日特戰隊最新章節 | 抗日特戰隊全文閱讀 | 抗日特戰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