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一 正文 第二百九十九章 統一問題

作者 ︰ 玉葬沉煙

第二百九十九章統一問題

對法戰爭的勝利,使得大明從中獲得了空前的利益,而同樣作為戰爭勝利者一方的越南,卻並沒有從中得到好處,好看的小說:。

戰爭結束後不久,大明即逼迫越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明繼承了法國人在越南的一切特權,還變本加厲的擁有了外交審核權、關稅制定權等更多的特權,並將這種特權擴展到全越,越南徹底的淪為了大明的殖民地。

之後不久,大明又與德國瓜分柬埔寨,將北柬埔寨王國變成自己的附屬國。

同年十一月,大明借口老撾藏匿大明逃犯,出兵五萬,一個月之內既攻佔老撾全境,逼迫老撾國王簽訂殖民條約,將老撾變為大明附屬國。

在對法戰爭勝利之後的一年時間內,大明迅的對外擴張,經過一年多的對外戰爭,基本確立了在中南半島的殖民優勢。

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勝利,使.得大明從中獲得的利益愈加的豐厚,高層的官員們從中嘗到了甜頭,到這個時候,連李鴻章等原先的溫和派高官,也開始向激進派轉變。年初,李鴻章上了一道奏議,建議朝廷向台灣用兵,以解決中國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完成國家之一統。

「台灣乃我中華不可分割之領土,.自左氏割據海外,至今已近十年,而今我大明威凌四海,自當大舉王師,消滅台灣割據之賊,救台灣數十萬百姓于水火之中。所以臣等請皇上下旨兵,解放台灣。」

這就是李鴻章的開戰之詞,曾.紀澤不知他是怎麼靈機一動,用了「解放」二字,意識是夠前的,不過听起來卻讓曾紀澤感到搞笑。

台灣問題,自然是要解決的,不過曾紀澤卻有自己.的想法,。

「李愛卿之詞朕基本同意,不過,卻也有不實之處,不.知道李愛卿有沒有認真的了解過台灣的現狀,那里的百姓真的是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嗎?」

「這個嘛……」李鴻章一起語塞。

曾紀澤也不待他找借口,目光轉向了容閎︰「容愛.卿,你對世界各地之形勢都了如指掌,台灣的近況如何,你可與眾愛卿說一說。」

「台灣自左氏割.據之時,便仿美國之制,但當時只是在經濟、文化、教育上學習美國,其間因法國人的介入,又添入了不少法國因素。這期間,一方面是法人援助,另一方面是左氏確實治理有方,故台灣的經濟展甚快,到得左氏死之時,台灣百姓的生活水平基本已過咱們大的平均水平。」

「後來根據左氏臨終遺言,台灣在政治上也全盤模仿美國,大總統由民選而出,議會開始獲得實權,行政、司法、立法三權逐步分立。起初因變革之因,島內不太穩定,但當時我大明正與俄人作戰,無暇南顧,使得台灣獲得了政治過渡的充足時間。而此後的幾年間,台灣政治清明、官員廉潔、法律逐步完善,這些都給經濟的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後盾,截止到今年之時,台灣百姓的平均收入已高收我們大兩到三倍,算得上是小康生活了。」

听罷容閎之言,眾人皆是唏噓不已,似是難以相信,僅憑台灣那彈丸之地,展的卻是如此之快。看來這幫子大臣們,平素里對大以外的形勢變化還是了解的太少。

「李愛卿,容愛卿的話你也听到了,不知你還有何看法。」曾紀澤笑而問道。

李鴻章怔了一怔,道︰「這個,想當初左氏逃離大之時,幾乎將浙江福建一帶的金銀搜刮一空,台灣能這麼快富起來,與這是分不開的。而且,台灣諾大一個地方,不過區區幾十萬人而已,就這麼點人口,平攤下來每個人也富了,更別說有法國人的援助,所以說台灣之富,只是一個特例而已,好看的小說:。」

接著,他又道︰「再則,台灣富裕不富裕,與大明收不收復它並無直接關系,自古以來,祖國大與台灣,就好比是母親與兒子的關系,這兒子離經叛道,要背叛家庭,做母親的焉能容忍。」

「母親與兒子,哼,朕覺得李愛卿這個比喻有欠妥當。」曾紀澤道,「無論是大還是台灣,都同屬中國,便如外蒙、西藏、新疆與中原一樣,都屬于中國,談不上誰是誰的親媽,最多是兄弟之間生了爭執。」

李鴻章忙道︰「皇上說得是,不過就算是兄弟之間,也要有個長幼之分,大自然為長,所謂長兄為父,做父親的要教訓一下不听話的兒子,那也是情理之中。」

李鴻章反應機敏,口齒上十分的伶俐,但心里面卻愈加的糊涂。他原以為皇上在多次戰爭勝利的鼓舞之下,會毫不猶豫的再啟戰端,而依大明現在的軍事實力,想要攻下一個失去了列強支持的台灣小島,根本不在話下。

卻不知為何,皇上的對于武力收復台灣並不是十分的熱衷,想反還有點反對的意思,李鴻章就想不通,為皇上到底是什麼個心思,難不成不想要台灣了?

曾紀澤忽然提高了音調,道︰「我大明自立國以來,內戰還打得少麼,因之而死去的同胞還少麼。既然只是兄弟之間的爭執,非得拼個你死我活才能解決嗎?朕這些年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李鴻章眉頭微皺,也不再拐彎,卻道︰「但自古以來,中國之強盛王朝,無不是國家一統,無論台灣是兄弟也好,兒子也罷,都必須置于中國統治之下,臣請皇上三思。」

「中國統一的大略,朕從來就沒有含糊過。」曾紀澤慷慨說道,話鋒一轉,溫和道︰「但朕卻在想,既然台灣與大情同手兄,若以武力解決統一問題,死的還不都是中國人,如此,則只能令親者痛,仇者快,。那麼,咱們何不轉變一下思維,以和平手段來統一台灣呢。」

和平手段!

眾臣無不為皇帝這個新的動議而吃驚,在他們的映像當中,以秦以來,每一個王朝的統一,無不伴隨著血腥的殺戮,鮮有割據者願意放棄野心,屈從于強者。所謂的和平統一的例子,實在是屈指可數。

「皇上以仁澤四海,不願看到台同胞流血犧牲,這個心願當然是好的,但台灣雖小,如劉松之輩在那里享受的也是至高無上的榮華富貴,若讓他們放棄現在擁有的一切,歸于朝廷,只怕他們萬萬不肯的。」這個時候,就連外交總長容閎也站在了李鴻章這一邊。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和平解決並不意味著放棄武力,朕正是要以強大的武力威脅為和平統一保駕護航。擺在台灣割據者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通過談判,和平回歸中國,要麼朕之大軍踏平台灣,他們淪為俘虜。朕相信台灣那些割據者都不是傻子,他們應該分得清該選哪一條路。」

曾紀澤既下定決心,在不放棄武力的前提前,與台灣展開談判,以期和平統一中國。

年月日,大方面正式宣布停止對台灣海峽的封鎖。幾天之後,在紀念同濟醫科大學建校十周年的校慶上,曾紀澤表了一封《告台灣同胞書》。

在該書中,曾紀澤指出,台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之領土,台灣同胞與大人民血濃于水,兩岸之間有著割不斷的聯系,無論如何,兩岸的統一是順應歷史潮流,無論是誰,都不應該做中國歷史的罪人。

大明中央政府已下令福建等沿海明軍停止對台灣的武力打擊,解除台灣海峽的封鎖,同時呼吁台灣當局也結束軍事對峙狀態。兩岸之間可以通過談判,恢復貿易、通航、通郵等民間往來,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探親訪友,文化交流。

兩岸應當通過交流,坦誠相待,消除前嫌,建立起良好的互相關系,在時機成熟之時,就如何和平統一進行磋商,好看的小說:。

大明國力日強,台灣經濟繁榮,兩岸只有攜手實現中國統一,方能完成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中國人才能在世界強國之林站有一席之地。凡是為一己私利,阻礙統一之人,都將是中華之公敵,華夏之罪人,人人得而誅之。

《告台灣同胞書》一出,立時引起了轟動,消息很快傳到台灣,同樣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民主黨陣營代表著從大而來的所謂「外省人」,這些人思鄉情切,故民主黨內對和平統一是持積極態度。而共和黨陣營的主要支持者多為台灣的土著,這些人對于統一的態度是比較冷淡的,或者說是他們更傾向于保持現狀。

對于大總統劉松來說,他身為「外省人」,從內心底里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回歸故鄉,但統一之後,他的權力是否還能夠維持現狀,卻又是他對和平統一持懷疑態度的重要因素。

而更為重要的是,台灣目前的制度,決定了劉松已不是「一言九鼎」的皇帝,他做出的任何決定,都將受到議會的監督,乃至全島民眾的監督。

在本屆任期將近,正在謀求連任的劉松來說,討好民主黨支持者固然重要,卻也不能就此失去本島土著的選票。

所以,不久之後,在台灣最大報紙《海峽報》的一次訪談中,劉松表示︰如果大能率先解除敵對狀態,台灣願意給予積極的回應,對于開展兩岸經濟、文化等交流,他也是持支持態度的,至于兩岸是否要統一,怎麼一個統一方式,還要遵從全島民眾的意思。

劉松的回應是含糊不清的,但至少兩岸邁出了交流的第一步,兩個月後,經過秘密的談判,雙方達成了《海峽通信協議》。

年月日,一艘來自于大的郵船駛進了基隆港口,時隔十年,兩岸終于恢復了斷絕以久的通信往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一八六一最新章節 | 一八六一全文閱讀 | 一八六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