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星空 第四十四章 神秘的月球(二)

作者 ︰ 純牌老狼

原來只是NASA和RSA有月球岩石的記錄,其他的機構拿到的都是贈送品,人類團體之間的信任度不高,但CNSA、JAXA、ESA和ASA的月球著陸探測器返回後,一切都歸于平靜。

從月球帶回的岩石標本,經分析發現其中99%的年齡要比地球上90%年齡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長。「阿波羅」飛船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寂靜海降落後揀起的第一塊岩石的年齡是36億歲。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齡為43億歲、46億歲和45億歲。它幾乎和地球及太陽系本身的年齡一樣大,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億歲。1973年,世界月球研討會上曾測定一塊年齡為53億歲的月球岩石。

更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學家認為是月球上最年輕的區域。不過與周圍的土壤相比,岩石還算是年輕的。據分析,月球土壤的年齡至少比岩石大10億年。科學家進行化學成分測定後發現,這些土壤與岩石無關,似乎是從別處來的。

ASA發言人被問到這個時,開了一句玩笑,「也許外星飛船曾經來過,或許是某種時空現象,我們是以工程為主的機構,並不擅長理論物理學。」

此言一出,媒體便跑到頂級理論物理學家那邊挖掘時空解釋,奈何時空本就是超級復雜的課題,因為這涉及到宇宙的結構。解釋的人頭大,大多文科出身的記者傻眼,即使是理論物理專業畢業的記者也兩眼直冒金星。

同位素的衰變在特殊環境中能被加速,岩石年代鑒定中的鉀氬測定法已經落後于時代,但完美時空模型沒被建立起來之前,無法判斷這些岩石的真正年齡。

「也許史前人類或者外星人使用了某種加速同位素衰變的技術造成的,鉀40會衰變成鈣,可以被用作能源,這是我們現在已經能使用的科技。」有天體物理學家這樣解釋。

「那月球有些扁是怎麼回事?」記者問。

「它仍是個謎團,也許上帝嫌太圓,便捏扁了。」這句本是玩笑之言,被神造論者大肆夸獎,搞得物理學家很被動。

早在18世紀末,法國數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就注意到,形狀不規則的月球自轉時會發生「顫抖」。

「謎團在于月球太扁,」MIT學者給出了答案。月球不是規則球形,而是兩極直徑略小于月球赤道直徑的天體。仔細觀察月球形狀,我們會發現它好像被人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兩極「擠」過一樣。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太空探測器發現,處于月球與地球地心連線上的月球半徑被拉長,也就是說,如果沿赤道把月球分成兩半,截面不是正圓,而是像橄欖球一樣的橢圓,「球尖」指向地球。但迄今無人能就月球當前形狀的成因給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釋。

一種假設認為,天體運行軌道半徑與天體轉速有關,因此1比1的自轉公轉周期比可以解釋當前月球形狀不規則的現象。

還有科學家假設,月球形成初期的自轉公轉周期比為3比2,也就是公轉2周時間自轉3周,這種情況至多持續了幾億年,最後因為潮汐力而自轉降速,自轉公轉比穩定為現在的1比1。計算結果表明,這段自轉比公轉快的時期可能提供足夠的力,為月球形成目前的形狀準備了條件。

謎團還有很多,比如逃逸之謎和月球表面呈玻璃狀之謎等,至于月球始終只有一面面向地球,可以用潮汐鎖定來解釋。這種現象常見,冥王星和冥衛一就屬于這種情況。

拉普拉斯在18世紀末發現月球形狀不規則難能可貴,但他沒有看到的是,月球正在逐漸遠離地球,每年遠離地球約3.8厘米。這個可以用角動量守恆定律來解釋,堪稱完美,至少在現有體系內可以用這個答案。

阿波羅的宇航員們發現,月球表面有許多地方覆蓋著一層玻璃狀的物質,這表明月球表面似乎被熾熱的火球燒灼過,正如一位科學家所指出的︰月亮上鋪著玻璃。專家的分析證明,這層玻璃狀物質並不是巨大的隕星的撞擊產生的,有些科學家相信,這是太陽爆炸產生的後果或者飛船頻繁起降的結果。

在所有的謎團中,以月球放射性之謎和磁場之謎最讓人迷惑不解,而且比較敏感。

月亮中厚度為8英里的表層具有放射性,這是一個驚人的現象。當阿波羅15的宇航員們使用溫度計測量時,他們發現溫度高得出奇,這表明亞平寧平原附近的熱流溫度的確很高。有人猜想,月球的核心一定更熱,令人不解的是,核心溫度並不高。這些熱量是月球表面大量放射性物質發出的,可是這些放射性物質(鈾、鉈和鐶)是從哪里來的?

至于磁場,也是「月球空心論」和「月球宇宙飛船說」的重要論據之一。早先探測和研究表明月球幾乎沒有磁場,可是對月球岩石的分析卻證明它有過強大的磁場。這個現象令科學家大惑不解,如果月球曾經有過磁場,那麼它就應該有個鐵質的核心,可是可靠的證據顯示,月球不可能有這樣一個核心;而且月亮也不可能從別的天體(諸如地球)獲得磁場,因為假如真是那樣的話,它就必須離地球很近,但這樣會被地球引力撕得粉碎。

月球表面岩石的密度並不比整個月球的平均密度小很多,因此可以認為月球核不會是較重的鐵鎳等元素組成,它可能呈塑性或部分熔融狀。在月球1000公里深處,月幔溫度不會高于1000°C。根據對月球內部狀況的了解,固體部分圈層結構並不是地球本身所特有的。月球的上述圈層結構,也是月球的演化過程中整個月球物質圈層分化的結果。

這些都是根據現象進行的假設,在沒有真正建立月球基地之前,是沒法獲得真正的證據,也無法平息懷疑。

NASA去年把人送上月球,雖然差點鬧出笑話,但終究還是順利地將一半樣品送到了地面實驗室,並取得了部分成果。事後NASA展示了實物,終于讓流言近乎消失。

阿波羅登月是騙局的流言持續了很久,但李莊屬于相信登月真實的一類人。原因很簡單,即使是前蘇聯這樣的**國家都無法封住幾十萬人的口,更不要說花旗國相對自由的政體。

如果某群人中不少于一個知道真相,只有將其他的人都 嚓掉,才有可能保守秘密,而這顯然不是花旗國能做到的。為了一個騙局向自己國內的大量精英下手,這種事情只有瘋子才能做得出來。

冷戰時期,兩超級大國的關系極為緊張,前蘇聯的宇航科技同樣發達,如果NASA造假,RSA必定會揭破NASA的謊言而讓華盛頓名聲掃地,而顯然莫斯科沒能做到這一點。

政治斗爭非常殘酷,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沖突更為激烈。當時越戰正酣,兩超級大國在越南戰場上斗得稀里嘩啦,互相妥協共同欺騙世人的可能性為零。現代人也許很難理解以前為了某些政治理念可以大打出手,但這種情況確實存在,無所不在的偏執和洗腦持續了數十年,甚至連統治階層都無法避免這種情緒,並非簡單的物質利益,而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問題。用一句話來形容,吃飽了撐著難受,這是現代文明高速發展而人類社會結構未能及時調整的直接表現。

當然這些東西涉及到社會學和歷史,非常復雜,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但至少可以證明一點,冷戰時期兩大勢力能妥協的可能性不存在。這是典型的社會學和歷史學分析,可以算間接證據。

直接證據是有的,ASA發射的巴瑟斯特級高分辨率月球探測器找到了揚基佬阿波羅計劃留下的東西,包括NASA登月艙下降級的殘骸。卡捷級大型月球著陸探測器取回了部分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目前這些石頭有兩塊留在澳洲國立博物館和雙威宇航科技館展示,其他的都在科學家們手上研究。

有媒體質疑ASA的能力,認為宇航領域的進度不會這麼快,但ASA從沒有澄清。流言愈演愈烈,甚至其他勢力的航天機構都嘲笑ASA作弊。每個人說話都有立場和目的,ASA對月球進行了大規模的探測,但幾乎沒有發布過結果,不少人心里因此惴惴不安,雖然這是聯合技術公司的習慣。

「我們要不說明一下?免得媒體總是猜來猜去,現在網絡上到處都是污言穢語和神經病一樣的政治性互罵。」安德列夫年初在公司聯誼會上提起這事。

李莊搖搖頭,沒有采納建議,ASA只管做事,沒有對外話語權,發言人也由總部公關部委任。計算機專家的理由很充足,「我們是私人機構,為什麼要向那些閑人證明我們的探測飛船曾經登陸過月球?這是浪費精力和錢,他們愛信不信。」

花旗國現在有數個團體都在從事宇航方面的業務,但只有NASA面對公眾,因為它的經費都來自財政撥款。

「呵呵,陳德齊這廝不會是在耍我吧,明知道我看不懂,非要羅列一堆的數字和公式,看看下面還有什麼。」計算機專家回過神來搖搖頭,決定把這篇天書讀完。

「其實月球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我唯一有把握的是,外星人或者我們的先祖肯定在那里呆過,而我們是他們的基因後代,並非創造,否則無法解釋如此多的巧合。我敢斷定,李莊看到這篇東西肯定會氣死,而且會在看的過程中不停地抓腦袋。」

李莊吐血中,陳德齊這家伙最後來了一把,真是讓人崩潰,他寫這東西果然是專門調侃自己的。

其他的檔案能看的不多,都是專業人士寫的,包括國寶寫的研發記錄和周奇森在威森科技調整過程中給管理層聯席會議提交的報告,但李莊沒看過,他現在整天盯著已經很龐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院。

「要不看看周奇森寫的東西?這次調整眼花繚亂,我都不知道他們在琢磨什麼。」計算機專家撓撓腦袋,很佩服這家伙超級的管理能力。

(這章有不少文字來源于網絡,老狼要謝謝原始版本的作者,希望他們不要介意解釋方面的抄襲。

關于阿波羅計劃的小段評估︰

阿波羅計劃前後耗資245億美元,這個數字從今天看並不大,但按購買力算可以算出它的含金量。大眾甲殼蟲汽車的結構從六十年代到現在變化不大,1960~1970年,它在美國的平均售價不到八百美元,當時相對簡陋,但即使加上必要的配置,也不會超出太多,而現在是以一萬八千美元起,這說明美元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了至少二十倍。冷戰時期大家都拼命做事,而現在花旗國的懶人大把,GDP無法反應出特殊時期創造的價值,比如戰爭期間。

阿波羅計劃按照今天的購買力,包括參與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政治性努力加成,總耗資折成2010年標準,估計在6000~7000億美元之間,而NASA2011年的經費約190億美元。相比之下,這個計劃完全稱得上燒錢,它的成果除了政治得分,一些月球土壤和岩石樣品,對相關行業的促進,就是送一些宇航員到月球去旅游。

即使以今天的技術水準,建立帶大型提煉工廠的永久月球基地,NASA用點點錢完成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最多是個小基地。這些都是初略估計,有人用發電量來推算說這些錢只值2894億人民幣,老狼覺得沒有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阿波羅的主控電腦連我們PC的性能都比不上,但我們的火箭發動機再過二十年都未必能趕上F1火箭發動機的推力,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氫氧發動機技術還是老毛子六七十年代發展的,當時兩超級大國都瘋了,冷戰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就是個冷笑話,但確實把人的潛能都逼出來了。

科技的發展是不均衡的,不能簡單類比,有些領域進步並不大。人類未使用電腦前即已造出原子彈、二十世紀初期已經有強國的大型艦隊在海洋上進行戰斗,時至今日各主要國家科技能力都遠勝當年,卻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能力造出當年美日等級的海上艦隊以及核武器。

書友們看看即可,無需較真,老狼也是隨便算算,沒有追根究底的意思,請一笑而過。)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迷失在星空最新章節 | 迷失在星空全文閱讀 | 迷失在星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