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劉尚傳 第四十八章 整頓內政

作者 ︰ 師友祭酒

更新時間︰2012-09-22

事實確實如劉尚所料,左伯紙質量上乘,便于書寫,凡是接到紙張商人皆是心頭震動,無人不知其中巨大的利潤,最先反應過來的就是揚州的商人,左伯紙一出,整個揚州的商界都引發了一場地震,原本毫不起眼,被他們認為偏遠之地的豫章突然冒出這樣一宗暴利的物事,誰不想前去分一杯羹,隨後荊州的商人、益州的商人,還有遠在河北的商人紛紛南下,以至于劉尚不得不調集了大量人手投入左伯紙的制造之中,但是還是供不應求,每天都有無數的商人往來豫章,只為等候新的左伯紙產出,而造紙業,也正式成為豫章最有名的產業,其中產生的利潤,多的讓劉尚做夢都會笑醒。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畢竟左伯發明出來是一回事,想要大量制造又是一回事,其中牽涉的東西太多太多,也不是三兩天就能理清。反正劉尚已經封了左伯作為工官,專門負責造紙,所有的技術活自有左伯費神,他只需偶爾過問罷了。

財政的問題有了解決的辦法,豫章其他的各項措施也漸漸的提上日程,盡管時間短暫,該做的,劉尚決不少做一件,通過與華歆等人連續數日討論,日後影響深遠的一系列法令也漸漸開始在豫章各處施行。

首先是勸農令,不管豫章的商業如何興旺,但是農業才是劉尚的根本,豫章存在大量的荒地,這些都需要人前去開墾,而且正在使用的農地,因為江南地處偏遠,很多種植手段比起北方來明顯差了許多,為了發展農業,劉尚可是費盡心思,不但大量招募北方流民進入豫章,更是嚴令各處地方官員必須把農事作為第一要務,大量的耕牛從各地流入豫章,然後被劉尚統一調配,分給各地的官員,以備來年春耕所用,更有的新式種植技術也開始廣為流傳,傳統的絲織業作為農業最重要的副產品,劉尚更是下令每戶農家必須種植桑麻,

緊跟著勸農令一起施行的,還有開墾令,劉尚根據後世的經驗,興平二年末正式頒布了後來被稱為三世一身法的墾荒令,所謂三世,就是指,凡是豫章新開墾的土地,準許開墾百姓三世佔有,三世之後才會收取賦稅,凡是利用原來的荒地重新開墾的百姓,允許終身佔有,終身不收賦稅。

這條法令的頒布,不但刺激了豫章所有百姓的熱情,還吸引了荊揚兩地的流民大量涌入豫章,到了豫章,他們親眼見到了豫章的興旺,又紛紛給各自的親朋好友去信,訴說豫章的好處,這樣一來,又帶動了更多的流民往豫章涌來,整個豫章境內,到處都是涌動的流民,他們懷著希望,往往不顧天寒地凍,遠走豫章荒野之中,開闢出大量的良田,只等來年春季,就要灑下希望的種子。

如果說開荒令的頒布得到了眾人的一致擁護,那麼鴻都門學的重立卻給劉尚惹來了不少的非議。蓋因鴻都門學是宦官最先設立的,他們為了對抗日益壯大的太學生對自己權位的威脅,曾經在桓靈之時專門設立了鴻都門學,教授各種雜技,可以說,這個學校完全就是培養各種專門技術人才的搖籃,後來隨著十常侍的失勢,加上董卓之亂,諸侯混戰,鴻都門學也被眾人打上了閹黨的烙印,不得不中止辦學。

劉尚知道技術的力量,當然不想放過每一分壯大實力的機會,他花了三天時間,同劉曄魯肅兩人詳細商討了恢復鴻都門學的事宜,魯肅表示支持,劉曄也不反對,但是到了正式下令的時候,豫章的讀書人卻堅決發對,更有激動的老儒在鴻都門學之外提筆大書「閹黨余孽」四個大字。劉尚面子被掃,心底當然不悅,當即令人把此人逮捕,隨後又連續下了三道求賢令,命令各處縣令務必詳查各地有才士人,依照才能大小,分別舉薦。更在湖口、武昌兩地設立了兩座華麗的求賢館,館內設立千金亭一座,亭子里放置黃金千兩,只要自認為胸中有才之人,皆可前去求賢館求官,此令一出,雖然還有許多人對鴻都門學耿耿于懷,到底大多數看到劉尚招賢,紛紛轉移目光,前去求賢館一試身手。

原本平靜的豫章之地,也因為劉尚的這一連串舉動而瞬間沸騰起來,整個內政自有華歆等人料理,還有劉曄魯肅總攬全局,也不會出什麼太大的亂子。決絕完內政問題,劉尚最緊要的就是關于軍事方面的改革。

他的軍隊數量雖然眾多,也大多按照自己設定的新式訓練法訓練過了,但是時日畢竟太短,還沒有形成定制,加之各地的駐兵良莠不齊,最小的十二三歲就嚷著入伍,最老的五六十歲還不肯離開,劉尚又施行的一日三餐制,飯食也是頗為豐盛,不光是豫章百姓羨慕,涌入的流民,但覺身體強壯的都想當兵,雖然劉尚還沒有招兵的打算,但是每日圍著軍營的壯漢也不再少數。

眼看豫章政務開展的熱火朝天,軍隊中當然不能一潭死水。劉尚當即找來奮威中郎將甘寧、奮武中郎將太史慈,徐晃劉尚早就見過,又令其同太史慈甘寧打過,其武藝雖然略微不如,也能堅持七十余合不敗,劉尚大感滿意,知道徐晃之才在于領軍,而不在于沖陣,所以封徐晃為領軍中郎將,統領自己的三千馬軍,其余祖郎、梅乾、雷薄、陳蘭、彭虎、牛四等人濟濟一堂,也算是將才成群。

等到眾人坐定,劉尚首先開言,道︰「現今豫章雖然穩定,但是江東孫策依然是個巨大的威脅,還有江夏黃祖,其人背後有劉表撐腰,也是不可小視,為今之計,只能先發制人,搶先攻打黃祖,才可佔據主動。只是我軍人馬雖眾,到底駁雜不堪,軍士戰力雖強,卻是各自為戰,不易指揮,所以我欲下令整頓軍隊,把大軍一分為四,勇猛者為銳士,隨我征戰沙場,強壯者為守軍,保衛豫章疆土,羸弱者分遣邊境各處,使其屯田自食,年老者發遣回家,按功勞大小賜予不同田地,使其復為良民,不知你等以為如何?」

眾將自無不可,誰都希望自己手下的兵馬精銳一些,能夠剔除老弱那是再好不過。劉尚見大家沒有意見,于是命太史慈為巡閱使,前往豫章各地,檢驗士卒數量,甘寧為副手,也隨同前往,至于徐晃,劉尚更是不遺余力,把豫章所有的馬匹收集起來,更有五千余匹,全部交給徐晃,令其選擇軍中最精銳的士卒組成騎兵大隊,並且給予徐晃便宜行事的權利,規定,凡軍中都伯以下者,只要徐晃看上,皆可編入騎兵之中,同時,提升騎兵待遇,規定凡入騎兵者,職位等同都伯,賜良田十畝。徐晃初投劉尚就能得到如此厚待,心中也是感激莫名,只得兢兢業業,努力為劉尚訓練出一直堪戰的騎兵。

之後不久,太史慈甘寧二人巡閱士卒完畢,總計豫章全境,加上各種降卒在內,劉尚有兵八萬余人,拋出三萬屯田兵,還有一萬老弱傷殘不能再戰者,還有兵四萬余人,加上各地守備之兵,豫章真正能夠調動的兵馬只有三萬人。而這三萬人,也就是劉尚軍中的全部精華。其中鄱陽等地的悍匪佔了一萬,江夏的降兵佔了一萬,其余各處挑選的勇士以及山越壯漢佔了一萬,說起來,劉尚軍中戰斗力最強的就屬一開始就追隨他的千余丹陽精兵,然後就是隨同祖郎等人歸降的各處山越之人,這些人打起仗來作風勇猛,悍不畏死,劉尚依仗極多。

清點完士卒,劉尚正式把這些精銳分成三軍,徐晃以領軍中郎將的身份統帥五千騎兵,號為破軍營,專為劉尚沖鋒破陣,甘寧深得水戰精髓,劉尚又選水戰精熟士卒萬人,由甘寧統領,屯駐鄱陽湖,防備孫策來攻,號為靖海軍,其余一萬五千人,劉尚令祖郎統兵五千,牛四為副,屯駐湖口,守衛鄱陽,兼招誘山越之民。太史慈領兵一萬,號為定難軍,屯駐武昌,加緊訓練,準備來年進攻江夏之用。

隨後,針對士卒的各項體能訓練也速度開始流傳,原來因傷不能再戰的勇猛士卒,劉尚也是物盡其用,選了許多熟悉新式訓練之法的人趕往各處軍中擔任教官,專一負責訓練新兵,留強去弱。豫章流民漸多,很多人都想加入軍隊,劉尚也不可能一概拒絕,令眾人寒心,所以,雖然財政吃緊,劉尚還是從中精選了一萬預備隊,有這些傷兵訓練,飯食雖然沒有減少,軍餉卻是一個不發,並且規定,只有通過訓練,正式加入軍隊後,他們才能享受與現役軍人同樣的待遇。盡管如此,前來投軍者依然絡繹不絕,更有江淮盜賊頭目雷緒,原是梅乾舊交,听聞劉尚招賢,也引男女萬口前來相投,劉尚也令其留在軍中,位同梅乾。

就這樣,劉尚軍中正式形成了以屯田客為前提,以預備軍為基礎,以城防軍為守備,以定難、破軍、靖海三軍為主力戰斗隊伍,加上各種軍功賞賜,良田。金銀刺激,劉尚的軍隊初次露出了強軍的影子。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之劉尚傳最新章節 | 三國之劉尚傳全文閱讀 | 三國之劉尚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