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在明末 第八十九章 征集攤派

作者 ︰ 替你快樂著

支持新人新書,請收藏,請推薦。拉牛牛

三個師爺和張縣令興高采烈著和互相感動著後重新歸坐,繼續他們未完的話題。

張縣令沉思了一會後突然一怕腦袋咬咬牙道︰「既然做了初一,那咱們干脆就再做十五。要干我們就干個大的。」

「不知道東主又有什麼妙計?」三個師爺感興趣的湊過來問道。

「既然按照各位先生的方略,我們是完全可以守住縣城不失。那麼我們就已經是大功一件了。但是,既然那盜匪桿子的糧草不濟,三四天最遲是五七天他們將糧盡而退,那我們何不在他士氣已沮而饑餓疲憊之時,出一奇兵來個里應外合,順勢剿了這幾股桿子?」

文人就是一樣好,那就是讀的書多,而且大明重文輕武,戰事起時大多有文人統軍的傳統,所以每個文人都夢想著以文人身份出將入相,所以都多多少少的涉獵些軍事書籍,至于懂得多少還是一知半解那就是另當別論了。

「好,妙。」三個師爺都是眼楮一亮,對啊,以生力軍對精神體力都已經半死的烏合之眾,那正是其時啊。

「東主高見,這正合了孫子兵法里的擊其惰歸。東主真是文武雙全的人才啊,朝廷知道有如此人才定是將來要大用的啊。」于是阿姨奉承不止,馬屁如潮,一時間那張光也是暈暈乎乎如在雲里霧里般了。

「只是這生力軍卻在哪里得到呢?」那個雜務師爺皺眉道問道,縣里的所有人頭都被算計在內了,的確再無一個二個人頭可出。

「這卻簡單。」郭海郭師爺胸有成竹的道。

「你卻說來?」張縣令笑眯眯的道,語氣里卻是充滿了考較的味道。

「東主是在考較于學生了,那學生就獻丑了,那錢師爺哈哈一笑,湊趣道;「我想東主定是把主意著落在那些城外四鄉里地主鄉紳看家護院的莊丁身上了。」

張縣令兩手一拍︰「著啊,先生與我心戚戚焉,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了。」

大家這才恍然大悟。是啊,富縣人口稠密,土地平整,城外四鄉里多有世代大戶豪強,那里為防賊寇多養莊丁護院,一家不要多了,只要抽出十幾二十人來,那就是上千的人馬,將他們組成鄉勇,在敵人最疲憊饑餓之時,來個里應外合,定能一鼓作氣殺盜匪個潰不成軍,到那時不但縣城之圍可解,連帶著也蕩平多年的匪患,這已經是潑天的大功了。

竟然敗了賊人主力,更可以隨著敗亡的盜匪直下幾處山寨,給那些桿子盜匪來個犁庭掃穴。那些山寨里吃食定是沒有,但金珠寶玉銀錢卻定是不少,到那時更是可以大大的發財啊。眾人想到熱切處都是兩眼冒出貪婪之火。

這真是戰鼓一響黃金萬兩啊。

幾個人四個腦袋不由的湊到一起熱烈的討論謀劃起來,直到日頭正中方罷。

張縣令心里痛快,吩咐下人在廚房里準備下酒菜,端到花廳里幾個人邊吃邊聊,真個是熱火朝天,就好像那潑天的富貴就在眼前,其實這個計劃倒是真的天衣無縫,若是真的實施起來定如他們所願,但可惜,命運弄人,沒曾想這時候卻出來個呂世這個改變了一只桿子的狀況,也是存了渾水模魚的心思等著官軍上鉤。

幾個人探討到熱烈處更是酒酣耳熱處擊節大笑,一切謀劃措施便在這酒酣耳熱中完成。

也許你會問這樣的軍事大事為什麼不要那富平的軍事主官,就是千戶所千戶決斷?卻是這幾個縣令師爺在那里指手畫腳?

卻原來這大明朝有個怪現象,那就是幾個皇帝多愛武力,其中還有幾個皇帝親征外敵,還有個皇帝雖然不能親征卻給自己封了個大將軍的封號,但骨子里卻是極其輕賤武人,對武人也是多方防範。

在朝廷地方,同品級的武官在文官面前只能是下人听差的角色。更有那強勢的文臣對高過自己幾品的武官呼來喝去形同下人。也是大明以武人粗魯不明而自己輕賤,被文人輕賤也是習以為常了,所以終大明一朝便沒有軍鎮和強勢武人割據地方。直到後來大明已經沒落了,而文人內斗中大傷了元氣,才在南明時候出來幾個軍鎮不服朝廷調遣。

所以張縣令等自是不必去看一個手下只有幾百人的千戶的臉色,對他只是指揮他怎麼干就成了。

酒酣耳熱時候,郭師爺拿下了到外面征闢鄉勇的勾當事,這里也是個肥缺,不但張縣令拍著胸脯保證,自己到府上拜見巡撫,一定求些低級胥吏告身給那些出力有功的地主家的子弟,同時自己也還在這期間能得到許多銀錢外撈,此去定能撈個盆滿缽滿。

另外兩師爺眼熱之時也有了主意,既然是保衛縣城,使縣城里士紳豪強買賣鋪戶不受盜匪荼毒,那麼大家就要捐輸些銀錢來攘助義舉,所以事不宜遲下午就要召集富商士紳以及小民代表來縣衙認捐。

這事宜早不宜晚,酒飯過後,撒下人馬,通知所有縣里略有資材的家主來衙門共商大事。

王員外本是縣里的糧商大戶,家里頗有資材,也和歷任縣里交好,所以也頗得縣上父母照顧。生意倒是做的風生水起。

這日正在家里獨坐,盤數著這次秋糧賦稅中自己的油水收入。

大明經過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得稅收統一收錢不收物(秋糧夏糧除外),但小民手里哪里有銀錢交稅?只有變賣自己手里的糧食換取銀錢,這時候的糧商就趁此機會開始打壓糧食價格,甚至打壓到正常的一半,于其間牟利囤積,等下民繳納完了賦稅手里沒了糧食,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再高價賣出。

現在王老板在各地已經囤積了近十萬石的糧食,單單就這富縣里的倉庫里就有大約三萬石的樣子,這樣算下來,等到來年春天,或外運蒙古或當地銷售,轉手就是上十萬的收入,這筆收入怎麼不讓他偷笑?看看這老天的樣子怕是明年也不會是個好年景,草原那里也好不到哪里,那樣糧食的價格也許更會飆升,到那時自己可以賺的更多。扣除雜七雜八的使費,在西安起棟大屋,再添上幾房妻妾應該不是難事。

正盤算間,有下人來報說是縣尊來請到縣衙議事。

王老板一愣,縣尊大人有請,除了銀錢事物還能有什麼事情?上個月這位父母官才給他那個第十一房小妾過了十九歲大壽的,大家也都送了厚禮,怎麼這又是有了什麼故事?

但縣尊老父母有請哪里還敢不去,忙換了身粗布衣服,(按照朝廷規矩,商賈是沒有資格穿綾羅綢緞衣服的,但在人後卻是各隨自便)吩咐管家來,再準備些禮物預備著,自己坐了轎子趕往縣衙。

不一時到了縣衙外,只見縣里有點頭面的士紳商宦都陸陸續續的到來,大家也都不知所以的互相打探。

那王老板見問了也沒下文,就不去猜想,反正不過是一些銀錢事情,答案馬上就會揭曉,也是急不來的。

不一會一個衙役出來,笑著對各位拱拱手言道是縣尊有請,王老板便隨著眾人一起入內,在縣衙大堂里站好,等著縣上老父母出來。

不一時,縣令在幾個師爺的陪同下施施然走了進來。身邊還多了一位亦步亦趨的武將,這位就是本縣的千戶所千戶大人。

大家站好一起跪下施禮,齊聲道;「草民等參見縣尊大人。」(老父母的稱呼只能是在不正式的場合才能稱呼,那樣顯得親近)

張縣令在大堂公案後坐下,然後伸手安撫下道;「各位父老鄉紳免禮,請坐。」

早有三班衙役端來凳子給各位。各人謝過後紛紛坐下,都拿眼楮望向縣尊大人,等他下文。

「今天召集各位父老來確是有件及其要緊的事情與大家商量。」也不等眾人問詢,就接口道「今天早晨有城外趙員外趕來報信,言道那南山後的桿子插翅虎的,要在下月初一邀約鄰近縣里的所有桿子數萬人齊聚于咱們富縣城下,要打破縣城奪取收上來的秋糧賦稅過冬。」

一語既出立刻引得整個大堂如炸了鍋相仿。底下鄉紳富商轟然而起,有的面皮蒼白,有的兩股戰栗,有的神情呆滯,更有那膽小之人干脆坐倒在地屎尿皆流,弄的滿大堂一片騷臭。

當然也有幾位倒是神色如常的,這幾個神色如常的原因是他們平常里就暗中與某些桿子勾連,一是為桿子馬匪干些個銷贓的活計,二一個是偷賣一些桿子沒有的東西,比如藥材,食鹽、以及一些糧食等物,在期間賺些個暴利。當然他們都是第一個知道這個消息,同時也得到了桿子在城破時候的保證。那還怕得何來?

等哄鬧了好一陣,有幾個反應過來的士紳富商趨步上前跪倒在地,哭喊著道;「縣尊大人,千戶大人,一旦城破便是玉石俱焚,一定要想個辦法救救這合城老小啊,大人。」其他的人也跟著過來跪地哀告。

等大家哀告的差不多了,張縣令把驚堂木一怕,整個大堂立刻安靜下來;「各位鄉紳父老請起,坐下說話。」

眾人才戰戰兢兢的站起來坐下,等著縣尊發話拿出章程來。

「適才我與三位師爺以及千戶大人商議多時了,既然賊人來犯,當然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是,現在我們的衛所之兵久無戰事,大多荒廢操練,並久欠糧餉,毫無戰心,且賊有數萬,而衛所之兵只有近千怎麼能敵?」言于此,拿眼楮瞟了千戶大人一眼,那千戶老臉一紅,低頭不言,張縣令也不理會,接著說道;「再有,我要到延安府去求兵,但是大家也是知道的,北面正被韃靼侵擾,怕是無兵可來,也要到鄰縣借兵,但大家更是知道這官場上的事情,鄰縣那些個東西以鄰為壑本是常事,本就愛那落井下石的齷齪勾當,哪里還會出手相助?所以咱們是指不上那些外援了。」

大家一听各個臉如死灰,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縣城豈不不保?有的人已經開始打著帶著家小外出避難的心思了,但家小細軟可走,但房屋家私卻是帶不走,那可都是祖祖輩輩積攢下的東西啊,一旦城破,那些流民定是收羅的成了白地,怎麼不讓大家肉痛?也有那心思活泛的,想大家拿些銀錢給那些桿子,買個平安,但想來卻更是行不通,幾萬的桿子,那要多少的銀錢糧草才能打對?

張縣令也不顧及大家的表現,只是自說自話道;「而我縣城牆守具戰備多以崩壞,都要大加整頓,護城河也要開挖疏浚,才能有一戰之力,各位------」故意拖長話音。大家哄的站起,又是跪倒一片;「請縣尊大人憐憫和城老小,想個辦法才好。」

大家心道,縣令大人本就是外地為官,大不了找個借口一走了之,等賊人退去在回來,也不算是失土之責,可大家老小身家都在這里,哪個能逃月兌得了?這真是要了老命了。

看看火候差不多了。錢糧師爺咳書一聲站出來道;「各位父老稍安勿躁,請听我一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掙扎在明末最新章節 | 掙扎在明末全文閱讀 | 掙扎在明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