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劍俠曲 第三十二章︰功過怎般

作者 ︰ 蒼月白衣

「你要出去?」宴會過後,將宋魯三人送去歇息之後,商秀珣問道。

「恩,去取一樣東西,如果沒有波折的話,很快就會回來的。」李軒說道。

「哦。」商秀珣答道,有些悶悶不樂。

「來,笑一下,我又不是不回來了,只是離開一段時間而已,還有秀兒她們陪著你呢。」李軒安慰道。

「軒哥哥要一個人出去?」趙秀驚聲問道。

「恩,我一個人的話,便于隱藏身份,也能快些回來。」李軒解釋道,「而且,總不能留下秀珣一個人吧。」

「哦,秀兒也只是問一下嘛。」趙秀白了李軒一眼道。

「小軒何不等到嶺南之行後再與秀兒成親?」第二日,四女陪著柳菁出去瀏覽牧場景色之後,宋魯說道。

「這是魯叔的意思還是閥主的意思?」李軒問道。

「是我自己的想法。」宋魯答道。

「魯叔就對小子這般沒有信心?」李軒笑道。

「那你自己可有多少信心?」宋魯反問道。

「不知道,現在還不知道,待我這次出去之後,應該就能知道了。」李軒認真說道。

「那你還?」宋魯皺眉道。

「小子定不會死在磨刀堂就是了,而且這次請魯叔過來不過先行前幾項事宜罷了。」李軒朗聲笑道。

「你自己把握就好。」說完,宋魯不再說話。

「你這次出去不只是處理牧場外的這些麻煩吧?」宋師道問道。

「恩,還有其他事情需要處理,也許還會送宋閥一份禮物。」李軒笑道。

「到底是什麼事情?」宋師道追問。

「以後你自然就知道了,恕我先賣個關子。」李軒嬉笑道,惹得一陣白眼。

「宋兄的箭術如何?」交談之後,李軒問道。

「算是嫻熟,怎麼?」宋師道疑惑問道。

「哈,那就好。」李軒欣然說道,「走,陪我打雁去。」

「打雁?」宋師道疑惑道,隨即明白過來,說道︰「你時間拿捏的倒是好,否則再過段時日,連雁都看不到,我看你何處打去。」

「不是我拿捏的好,是你們來的及時而已。」李軒笑道。

「你這箭術,真是……」飛馬山城之外,宋師道搖頭道。

等了半日才有一群大雁南飛,李軒數箭過去,除了驚嚇到那些大雁之外,全無半分成效,看得宋魯和宋師道連連搖頭。

「算了,還是我來吧,否則,以你的箭術,明年都不一定能射下半只。」見李軒不死心,還欲彎弓射箭,宋師道連忙阻止道,若真等李軒射下八只雁來,估計他今年得在牧場過年了。

李軒尷尬一笑,收了弓箭,自從知道需以雁為禮後,他就開始練習箭術,奈何對此他實在無甚天分,月余下來,你讓他近距離射人還行,遠距離射雁卻是難為他了。

「宋兄現在可有其他心儀女子?」射雁之事被宋師道接手之後,閑來無事,李軒問道。

宋師道搖頭不語,神色落寞。

「我大漢佳人無數,就無一人能入宋兄之眼?」李軒詫異道。

「縱是佳人三千,姿色秀美,可在我心中不及她展顏一笑。」宋師道臉現回憶思念之色。

「可她終究是別國之人。」李軒提醒道。

「這些真的就這般重要?」宋師道面露痛苦之色。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非是只有我們才是這般想法。」李軒感嘆道。

「難道就不能和平相處?」宋師道抬頭喃喃道。

「不能,蕭牆之內尚有禍起,更休說那些思想文化差異的不同種族了。」李軒淡淡道。

「巴蜀各族不就生活的很好?」宋師道反駁道。

「那不過是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文字,接受了漢族的統治,學習漢族的文化了而已,除相貌或是習慣上稍有不同,他們已是漢族無異。」李軒淡淡說道,「我以前听到過這麼一句話,種族不以容貌而論,心向漢族,他便是漢族,心不向漢族,他便是異族。」

「宋兄如何看待始皇帝的?」沒有給宋師道太多的思考時間,李軒又問道。

「雖秦施暴政,使得民不聊生,然其統一之功卻是無法抹去的。」宋師道嘆道。

「那是暴政之時生民疾苦還是七國亂戰之時民生更為疾苦?」李軒沒有對宋師道的看法提出任何意見,又問道。

「應是亂戰之時吧。」宋師道不敢確定的答道。

「秦施暴政起于何?」李軒再問。

「一是焚書二是修築長城。」宋師道答道。

「緣何焚書?」李軒繼續問道。

「文字不通。」宋師道答道。

「是啊,文字不通,政令則不達,商賈亦不通。」李軒嘆道,「而且,書籍不焚,六國之民念及故國,定會是戰亂不休的。只有將他們同化為秦民,天下的戰亂才會少一些。若無始皇帝的焚書之舉,便無現在一統的漢族。」

「緣何修築長城?」李軒嘆完又問。

「自是抵御外胡入侵。」宋師道答道。

「是啊,始皇帝的立足之處均是好的,只是這萬里長城豈是一國之力就能修成的。」李軒感嘆道,「若非修築長城之舉掏空了國力,二世無能,有長城為屏障,給大秦十數年休養的機會,而今的外胡緣何不會亦是漢族?」

「可自漢朝以來,凡是對域外作戰,均是勝即歸,數萬數十萬士卒的尸骨換得的只是顏面之功的四方來朝八方稱臣,反倒對那些域外之國大肆賞賜,以增他們國力;一旦國力衰弱,域外之民再度重來,則以女子和親,任由外族掠我中原之地,漢族子民被牛羊待之。」

「數百年來,我漢族與外族征戰不斷,域外之地埋有多少英骨,中原之地添有多少冤魂。」李軒目露哀色,「昔時,霍驃騎襲殺千里,斬首數萬,令匈奴遠遁,一時令草原人口凋零,卻不知盡全功,否則……儒家之過也,一群酸腐儒生。」李軒嘆道。

「三國爭霸,七王暴亂,本是蕭牆之禍,卻被域外所乘,五胡亂華,北地漢族被屠八百余萬,赤土千里,江河斷流,漢人竟是被稱為兩腳羊而被烹食,若無冉閔,江北漢族怕是會被滅族了,所以,對外族,我也無甚好感,除非他們願意融進漢族。」李軒緊握的拳頭青筋暴起,指節泛白,眼眶微紅。

宋師道嘴唇微動,卻沒有說出話來,這些典籍中都有記載,他也都是知曉,只是不知該說些什麼,今日被李軒所引,他的心中也泛起了一些仇恨之意。只是他到現在還是沒有明白為何本是談及傅君婥的事情,卻被李軒突然轉到了這些上面來。

「師道兄如何看待當今聖上?」李軒又問起宋師道對楊廣的看法。

「荒婬無度、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這些世人皆知。」宋師道疑惑答道。

「師道兄竟也如世人一般只看煬帝的過處,如忽略了他的功勞?」李軒苦笑道。

宋師道愕然。

「誠然,這六年來,煬帝確實使得中原民不聊生,烽煙四起,卻也不能掩蓋他的功勞。」李軒嘆道。

「荒婬無度,我們不是煬帝本人,自不好斷論,所有言論不過是他人口中傳出而已,自古帝王又有哪個不是**佳麗三千呢?」

「至于窮兵黷武,師道兄是想說他三征高麗勞民傷財虧損國力吧?」李軒談談道︰「想煬帝年輕之時何等的英明神武,南平吳會北闕突厥,親率大軍完成統一,分裂西域重開絲綢之路,豈是區區窮兵黷武四個字就能掩蓋他所有的光芒。」

「至于三征高麗,遼東一帶本是我中原王土,他高麗乘我國力空虛伺機侵佔,難道有不討伐之理。」

「所以討伐高麗一事,煬帝並未做錯什麼,只是他選錯了時機,他沒料到傅采林會刺殺東征軍統帥,他若是在修建運河之前東征,即便是失敗了,也未嘗沒有再次組起精銳大軍平定高麗的機會。」

「而且寧道奇若是肯攔下傅采林,又怎會有襄平之敗,他寧道奇只知跟在慈航靜齋之後充當慈航靜齋的打手,不思為生民出力,也不思興盛道教,只知跟著一群尼姑和尚廝混,為這域外教派造勢,若非是這域外教派的思想理論太過消極,又怎會有當初的侯景之亂?使得江南尸骸盈城?」說起兵敗之事,李軒對寧道奇也是頗有怨言。

宋師道驚訝的看向李軒,以前雖有感覺李軒對寧道奇沒有太多的好感,卻也沒有想到會是如此的怨念,也是第一次明白了李軒對于佛家的態度。

「或許‘散真人’只是不喜參與這些俗事罷了。」宋師道替寧道奇辯駁了一句。

「不喜參與俗事?嘿,好個不喜參與俗事,那麼象征著皇權的和氏璧又怎會落在他們的手中,又怎會有他攜和氏璧前往洛陽交給師妃暄讓師妃暄選擇天下明主的消息!」李軒不屑道。

「這……」宋師道頓時不知該如何作答,卻也開始思慮這個一直被人遺忘的事情,「是啊,他們怎麼會有和氏璧的?」

「若是第一次遠征高麗就已功成,那麼這天下可會如此?」李軒問道。

「應是不會,平添三百萬壯丁,天下自不會這般。」宋師道思慮片刻答道。

「師道兄對煬帝開創的科舉一事有何看法?」李軒又問。

「從世家角度來說,這會損及世家利益,但從天下角度來說,這的確是利國利民之事。」宋師道如實回答。

「煬帝此舉可算是英明敏慧?」李軒笑問。

「自然算。」對于楊廣開創的這一制度,宋師道贊賞不已,如此一來,就可減少叛亂的機會,而成立學堂,也可讓百姓研讀聖人之言,減少一些暴力事件,會讓人才少被埋沒一些。

可以說,楊廣此舉,為社會的進步邁出了很大的一步,為中央集權做出了極大的表率。隨著年代的變遷,接觸書籍的人也越來越來,那些掌權者的愚民政策已是行不通的,既然愚民不行,那麼就換個方法來教誨民眾,由此可見楊廣的睿智和遠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皇帝,為何會有後來性格上的兩極分歧?為後世史書所惡呢?對此,李軒一直不解,卻也不想去了解,而今的大隋,即便是楊廣能恢復到以前的英明神武,卻也是無能為力了,天下諸侯俱已離心或是叛亂,人力又豈能挽回覆滅之局。

「至于好大喜功,師道兄說的可是修建永濟渠和通濟渠?」李軒笑道。

「剛才我問過師道兄關于始皇帝修建長城之事,這兩件事是何等的相似,它們的起始目的俱是為了國家,一為抵御外族,一為發展漁商,前者單是從軍事出發,後者不但是政治漁商,即便是對軍事也是有極大益處的。」

「只是,縱觀以往列國,可有哪朝哪代能獨自一朝支撐起這兩項事宜中的一項而不倒的?」

「沒有。」宋師道搖頭道。

「萬里長城雖然是大秦顛覆的導火索,可它卻庇佑了後世數百年。」

「師道兄可敢否認這大運河對後世的影響?」

「不能。」宋師道搖頭承認。

「如果說三征高麗是誘發各地義軍反隋的起因,那麼這運河的修建就是伏筆之作,如此之大的手筆,如此動搖國家根本,秦隋二朝又怎會不亡呢?」李軒嘆道︰「只是不知煬帝可會後悔行此事?」

「為了修建運河,動搖了國家的根本,本想借著遠征轉移百姓的話題,以一場勝利抵消自己的失誤,可還是失敗了,覆國在那時已是定局了,或許他就是看清了這些才會在現在縱情聲色的吧?」李軒猜測道。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想及後世的一首汴河懷古,李軒感慨念道。

「竟未發現李兄還有此才學。」宋師道贊道。

隨後又嘆道︰「沒想到,你對他竟是這般的肯定。只是,你今日為何會與我說這些?」宋師道有些疑惑。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唐劍俠曲最新章節 | 大唐劍俠曲全文閱讀 | 大唐劍俠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