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崇禎末年 明代宦官監軍制度述略

作者 ︰ 田盛公

明代宦官監軍制度述略

冷東

提要軍事關系國家以至民族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僅就明朝宦官監軍制度的原因、表現、影響等方面進行論述,結論是︰明朗宦官監軍的制度是失敗的,它導致了軍隊戰斗力下降及國防敗壞,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哈

關鍵詞宦官軍事監軍明朝

軍事關系國家以至民族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朝宦官參予軍事涉及許多方面。本文僅就宦官監軍制度略陳己見。

一、洪武朝宦官監軍制度之端倪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軍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時值百廢待興,百制待定,擺在朱元璋面前急待解決的,就有宦官和集權的問題。

宦官制度是否應該存在,朱元璋和手下的臣僚都沒有任何的懷疑。對宦官專權的隱患,則認為可以針對病端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止,再通過法制利祖訓加以固定化,宦官專權自可絕跡

為防止宦官專權的歷史在明朝重演,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明確有效的措施,如減少宦官人數,明確職掌,禁止宦官與外廷交往。在宮內立鐵牌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敕諸司不用移文往來。」1還特別強調宦官不得涉足軍事領域,更不能掌握軍機,以杜絕漢、唐宦官掌兵危害社稷的現象2。

大抵開國之初,宦官不易參政專權。制定一系列嚴密措施後,朱元璋認為宦官問題已經解決,因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控制軍權的問題上。

在明朝建立和鞏固的過程中,軍隊立下汗馬功勞。朱元璋論功行賞,使不少沙場名將列為三公,位入五等。但功高位顯的後果之一就是「武臣暴橫.數扦文法」3。這種狀況,再加上歷朝武將擁兵稱雄的教訓,不能不引起朱元璋的嚴重不安,隨之制定了一系列嚴密的軍事制度和政策,創立衛所制度作為明朝的基層軍事組織。又實行屯田自養,明初及稍後的一段時間,盡管有龐大的軍隊,但軍餉來自屯田,基本自給,解決了財政上的大問題。在兵力的配置上,「重內輕外,後重馭經。」在軍隊的管理利指揮上,為了防止軍隊集于重臣之手,洪武13年(1380)朱元璋廢除大都督府,設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領天下都司衛所,由皇帝直接管轄。其意義在于,將權分而易制,五府彼此不相統率,互相舉制,互相防範,以避免強臣握兵之害4。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制定兵將分離和挾持之法。兵不識將,將不習兵,將無專兵兵無私將,從而在縱向和橫向的關系上對將領重重限制。

除了上述一系列的軍事制度和軍事機構,洪武朝軍事部署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分封諸子為王,銷守各地。「西北遼遠,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其它則分王內地用資夾輔」5。但是「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以防止藩王作亂。

另外,朱元璋害怕開國元勛武將功高震主,成為朱家子孫的威脅,先後興胡惟庸、藍玉之獄,大肆誅殺幾萬人,元功宿將幾乎被殺盡。春秋中文社區bbs.

可見,洪武朝軍事制度的主要特點是軍政合一的領導方式,治國治軍大權集中在國君一人之手。皇帝既治理國事,又是軍隊的最高統帥,並輔以藩王參預軍事,使對軍事的控制從皇帝個人沿伸到「家族」,以減輕皇帝負擔。所確立的軍事制度體現在為適應極權統治的需要,為軍隊和軍事制定一系列的軍事原則和組織形式。其內容主要是軍事領導職位、機構的設置、軍事領導系統內部上下左右之間的權力劃分和和互關系,以及領導方式等問題。中心就是對軍隊施行有效的協調和控制,以保證君主對軍事的絕對領導。重點是兩方面︰一是在軍事制度上進一步嚴密,一是依靠同姓藩王,共同捍御皇權。

然而明代宦官監軍,在洪武朝已露端倪,其表現形式,是作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皇帝的代表到軍隊中去「犒勞」或「觀兵」。如洪武元年(136)9月,「遣中使、奉御等官到北平,犒北征將士」6洪武9年(1376)8月,派遣宦官趙成赴軍中7,這已有監軍的性質、洪武11年(1378),派遣內臣吳誠詣總兵指揮楊仲名行營觀方略8。同年11月「楊鐘名討破五開蠻。捷奏至京」,朱元璋又命「內臣尚履奉御呂玉諸軍觀兵閱勝」9。洪武25年(1392)3月,「遣尚膳太監而聶、司禮太監慶童齎敕往諭陝西河州等衛所必番族,令其輸馬,以茶給之」10。由于這種以茶易馬,井不是單純的經濟貿易,而是軍國重事,因此談遷認為︰「此內臣監軍之使也。即不預兵事,恐為所怵也。」11夏燮認為︰「丙遣內臣出使,宦官之預兵事自此始。」12

從洪武朝歷史來看,朱元璋對宦官是比較警惕的,控制是嚴密的。雖然出于維護皇權的需要,開始任用宦官監視軍事,但仍屬臨時和個別之舉,並未制度化和固定化。

二、永樂朝宦官監軍制度之確立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皇權內部潛伏的矛盾立即激化,集中表現在以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為首的皇權正統派和各地藩王實力派之間的矛盾上。建文元年(1399)朱棣援引「祖訓」起兵史稱「靖難之役」。

在「靖難之役」中,宦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顯得到建文帝方面宦官的幫助,「漏朝廷虛實」13。另一方面是藩府舊人,如鄭和、王彥(狗兒)、鋼鐵、馬騏等人,他們同朱棣一起,出入戰陣,立下汗馬功勞14。經過4年的戰爭,朱棣率軍攻陷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即皇帝位,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從而開始了明朝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朱棣即位以後,雖然采取「瓜蔓抄」的大屠殺手段,大殺建文一派的文武百官,建立了新政權,但要鞏固自身的統治,仍面臨許多困難。首先,朱棣以藩王篡位,是為不道,面臨被天下反對的危險;其次,皇位正統繼承人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直是朱棣的心月復之患;再次,朝中官吏大量被殺,國家統治機構不能很快恢復,面臨暫時失去效能的危險;最後,西北諸將多洪武舊人,急需控制和防範;這些都成為朱棣急待解決的問題

朱棣以藩王起兵,亦深知藩王擁有兵權對皇權的威脅,于是在鞏固地位後,繼續削

藩。從此終有明一代,藩王力量大減,失去洪武封藩時的原貌,從軍事和政治的支柱而變為附庸,但這也使明初的軍事戰略和軍事思想發生變化,出現真空,極需調整和彌補。

由于永樂朝軍務繁多,軍事規模的擴大,軍隊人數的增加,軍事兵種的增多(騎兵、火器)。致使軍事活動日益復雜,戰場區域日益擴展,國君親自兼任作戰指揮的方式,已不能適應,遂要求文武分職,由專任的將帥親自指揮作戰,但出于君權統治之需要,確保軍權置于君權控制之下,當君主不能御駕親征、直接號令三軍的情況下相並行的就是軍事系統以及軍事行動中的雙重領導和監視系統,監軍制度則相應發展,以求保證軍隊在皇權的絕對控制之下。在監軍的人選上,明朝的特點就是繼承歷史上的傳統,任用宦官系統參預軍事,成為君主的代表,宦官監軍制度則相應發展。

對于軍事事務,明成祖全面繼承洪武設置的各項軍事制度,依靠新的「靖難功臣」,遷都北平,以皇帝親御北邊蒙古的威脅。最大的變化就是啟用宦官系統,將任用宦官系統參預車事的各項職能制度化、固定化。

宦臣監軍正式于永樂,「明代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水樂間始」15。

總之,自「靖難之役」始,宦官的作用不僅成為戰爭中的應急手段,也成為取代藩王的地位,彌補軍事戰略和軍事思想出現的真空制度,促使「靖難之役」以後,明朝軍事戰略的重心從藩王轉移到宦官身上,即從「家人」轉移到「家奴」身上。自永樂朝始,宦官監軍已成定制,並成為明朝宦官參預軍事的主要內容。無論平時戰時、京營邊寨、明初至明末,宦官監軍一直沒有停止。幾乎每一次軍事活動都有宦官監軍。後人對此評為,「靖難之役」以後「士大夫多縮匿,而諸奄無所顧惜,會又多域外人,文是既借其鋒,便不能如祖訓雲雲,勢使然也。」16

春秋中文社區bbs.

三、崇禎朝宦官監軍制度之高峰

崇權即位之初,深知宦官專權亂政之病,誅巨宦魏忠賢及其黨羽,並一再表示不能依靠宦官。「詔內臣奉命不得出禁門。」17諭兵部將︰「各處鎮守內官,一概撤回。凡相機度宜,約束吏士,無事修備,有事卻敵,俱听督撫便宜調度。」18決心屏絕宦官參預軍事,強調「內臣協鎮,一柄兩操,甚無謂。矧宦官觀兵,古來有戒,其概罷之」19。但不久,崇禎又重新啟用宦官系統,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受形勢所迫。當時國運已衰,農民起義遍布全國,後金虎據東北,雄視關內,明朝兵墮將驕,糧響無蓄,節節失利。崇幀7年(1634)6月,崇幀詔文中所述甚明︰「朕御極之初,撤回內鎮……已巳之冬,京都被兵,宗社震恐,此士大夫負國家也。聯不得已,用成祖監理之例,分遣各鎮覽視,添設兩部總理,雖一時權宜,亦欲諸臣自知引罪。」20其二就是認為官僚系統不力,苦于近臣陷于黨爭而不能自拔,在形勢面前束手無策。從萬歷起,盈廷爭訟幾十年,朝臣陷入無休止的黨爭之中,崇禎誅魏忠賢,定逆案,但黨爭仍無停止。同時遼東正在失沈陽、失遼陽、失廣寧,一步步敞開亡國的門戶。崇領6年(1626)副都御史王志道等上疏指劾宦官參政(21)。崇禎則不以為然,反而面斥朝臣朦徇諉飾,不肯盡力,無奈方任用宦官(22)。「既而廷臣競門戶,兵敗餉絀,不能贊一策,乃復思用近侍」。(23)其三又與崇幀的心理特點有關。史稱崇幀「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喪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喪棄則急劇失措」(24)。從而加劇了對臣僚的不信任感,君主日益凌駕于正常的國家機構之上,導向「君主多用奴僕」的規律。在這樣的情況下,宦官以獨一無二的有利條件,勢力不斷增加,活動地圍從內廷發展到外廷,成為皇帝的代筆人和代言人,成為皇帝與外界聯系的紐帶。崇幀因此重蹈復轍,不久就全面啟用宦官系統。

崇幀2年(1629)始遣「太監王應朝監視行營。太監馮元升核軍迄,始下戶部發餉又命太監呂直勞軍」(25)。

崇幀4年(1631),派宦官唐文征提督京營戎政,王坤監餉宣府,劉文忠監餉大同,劉允中監餉山西。命王應朝監軍關寧,張國元除軍東協,王之心監軍中協,鄧希詔監軍兩協。同年11月,又命太監李奇監視陝西茶馬,呂直監視群島海禁(26),12月以司禮監右少監劉芳譽提督九門(27)。

崇幀6年(1633)5月,命太監陳大金、閻思印、謝文舉、孫茂霖為內中軍,分入大帥曹文詔、左良玉、張應昌諸營監軍(28)。6月又命太監高起潛監視寧錦兵餉(29)。同年又稱「內臣在鎮,不利奸病」(30),再派宦官陳大朵、閻思印、謝文舉、孫茂霖等人為內中軍,分別至大帥曹文詔、左良玉、張應昌諸部監軍,後又將宦官楊進朝、盧九德調進總兵倪寵、王樸所率的京營中。6月又命太監高起潛等監視寧錦兵餉(31),其監視地點是︰「盧維寧往通、津、臨、德,方正化往真保,杜勛往宣府,王夢弼往大名、廣平,閻思印往順德、彰德,牛文炳往衛輝、懷慶、楊茂林召大同,李宗化、張澤民往蘇鎮中西二協。」(32)

崇幀7年(1654)6月,崇份下詔,罷各道監軍宦官,但並不徹底,不久又大量派出崇幀9年(1636),皇太極祭告天地,舉行受尊號大典,正式改國號為大清,年號崇德同年,率清軍第三次入關。崇禎知悉清兵入關,急令兵部尚書張鳳翼出督援軍,又特命高起潛為總監,並以司禮太監張雲漢、韓贊周副之。同時又派大監李輔國、許進忠等分守紫荊、倒馬諸關,孫惟武、劉元彬防守馬水河。力圖阻止清兵自山西進犯(33)。未幾,清軍攻陷昌平。守城總兵巢丕昌投降,戶部主事王桂、監軍宦官丁希忠等皆被殺,葬于天壽山的明熹宗陵寢被焚毀。崇幀帝采取固守城池,伺機出擊的戰略,並命各地兵馬馳援,以兵部尚書張鳳翼總之。然張鳳翼「才鄙而怯,識暗而狡,工于趨利,巧于避患」,手下諸將皆懦怯不敢戰,京畿地區遍遭躁湖(34)。言官紛紛指責張風翼罪責難逃,崇幀帝亦更不信任文臣武將,任監視關寧太監高起潛為總督,指揮明軍作戰(35)。

崇幀9年(1636)7月,兵部尚書張鳳翼出督援軍,又特命高起潛為總監,並以司禮太監張雲漢、韓贊周副之。同時又派大監季輸國、許進忠等分守紫荊、倒馬諸關,孫惟武、劉元彬防守馬水河(36),並命司禮太監魏國征守天壽山(37)。

崇禎10年(1637),派孫應元、黃得功率部至河南作戰,任宦官劉元斌、盧九德監軍(38)。

崇禎11年(1638)7月,命司禮大監張榮提督九門(39)。

崇禎15年(1642)1月,命太監王裕民、劉元彬典禁兵。11月清兵入塞,京師戒嚴,命勛臣分守九門,太監王承恩督察城守(40)。又命司禮太監方正化總督保定軍務(41)。

崇禎17年(1644)2月,派太監高起潛、杜勛等10人監視諸邊及近畿要害(42)。3月又派大監杜之秩協守居庸關(43),秉筆大監王承恩提督內外京城,總督薊遼。王永吉節制各鎮兵符,一切調度權宜進退官吏賞罰功罪等,悉听便宜行事。又起用舊司禮大監曹化淳戴罪守城(44),不久京城即陷。

四、明朝宦官監軍制度之影響

明代宦官監軍的主要作用在于代表皇帝控制軍權,成為皇權在地方的延伸,中央與地方的橋梁,成為中央控制軍隊的工具。明末以前,明朝之所以能長期控制軍隊,未出現武將專軍亂政的局面,監軍制度是一個重要因素。

從直接作用看,不能說宦官參預軍事沒有積極作用。如在遼東戰場,監軍宦官派駐遼東之初,尚可與袁崇煥同舟共濟,團結一致,有利于袁崇煥的軍事策略的貫徹執行。如袁崇煥總結出與後金作戰的經驗為戰與守相結合,築城與屯種相結合,堅壁清野與乘虛出擊相結合,其中築堅城以挫後金鐵騎是重要內容(45)。袁崇煥申請經費修復被戰火毀壞的城池,並與監軍太監劉應坤、紀用和總兵趙率教並馬巡歷錦州一帶地區,築錦州、中左所、大凌河三城,將明軍防線向前推進一百七十里。劉應坤向熹宗上的密奏中,也肯定了袁崇煥的築城業績,稱︰「今設備更嚴,城勢增高,堡壘更固,著著皆實,毫無粉飾。」(45)為表示與遼東共存亡的決心,袁崇煥更把家眷接到遼東。向監軍太監劉應坤等人表明心志(47)。

天啟7年(1627)5月,後金新國君皇太極率軍西征,兵鋒直指錦州。明廷急將遼東督師王之臣調回京師,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居中帷幄,而關內外兵馬盡歸袁崇煥調遣,親駐寧遠城,居中調停,攻守兼備;監軍太監劉應坤隨軍,便宜行事(48)。總兵趙率用與監軍太監紀用等固守錦州。趙率用與監軍太監紀用身披甲冑,親冒矢石,力督官兵拼力抵抗,挫後金軍于堅城之下。後金軍攻錦州不克,揮師攻打寧遠,也被袁崇煥及監軍太監劉應坤督軍擊退。後金軍再回攻錦州,仍不奏效,勸降信亦被太監紀用拒絕,無功而退。是次戰役,斃傷後金軍數千人,史稱「寧錦大捷」,是繼寧遠大捷」之後的一次更大勝利(49)。袁崇煥稱之︰「人人敢死,大小數十戰,解圍而去,誠數十年未有之武功也。」(50)在初期對農民軍作戰中,宦官統軍或監軍也曾取得一些局部勝利。

但宦官監軍的消極作用是十分明顯的,首先是對明朝軍制造成危害。

明朝軍事制度的基礎,乃為衛所制度,京軍又為衛所軍中最精銳的部分,是明朝控內御外的基本武力。

明初,京軍和衛所軍耕戰結合,以屯養兵,軍費基本自給。《明史》載︰永樂時「東至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于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在興屯」,由于各鎮皆有屯田,「一軍之田,足瞻一軍之用,衛所官吏俸糧皆取給焉」。因此朱元璋得意地說︰「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51)

宣德以後,軍屯漸壞,其原因主要是屯田的侵隱和佔奪,以及軍士的被役佔。在此病端中,監軍宦官佔閑買役佔有重要比例。「京軍積弱,由于佔役買閑。其病實起于紈褲之營帥,監視之中官,竟以亡國雲。」(52)春秋中文社區bbs.

此外宦官監軍,致使主將不得專兵權,號令不統一。許多監軍宦官將精銳部隊據為己有,勝則搶功,敗則卸責,使士氣渙散,軍隊戰斗力降低,對明朝軍事造成很大危害。如土木之變中,王振監軍擅權,致使英親被俘。王振及隨軍文武大臣皆死,50萬大軍死亡過半,剩下的亦皆逃散,騾馬20萬以及衣甲器械盡為也先所得,明軍的損失異常慘重,成為明朝國防危機的契機。

明中葉以後,西北農民起義軍與遼東戰場使明朝窮于應付,成為明朝滅亡的決定因素,宦官從中起很大的消極作用。

崇幀6年(1633)特命大監高起潛等人分入大帥曹文詔等營監軍,希望借此加強軍力,扭轉衰勢。但事與願違,將帥或者與監軍勾結,鋪蓋真象。「諸帥各有近侍為中軍,事易掩飾,所報功多不以實也。」監視之設,止多了一扣餉之人,監視之欲滿,則督撫鎮道皆有所持矣。邊臣反樂于有監視,功易飾敗易掩也。上性多疑,有監視,又有視監視者,多一人有一人之費,窮邊士卒,何不幸一至如此」(53)或者將帥與監軍相矛盾,致使軍心渙散。吳起曾稱︰「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何益于用?」而冒功領賞,渙散軍心,是宦官監軍的通病。監軍宦官「稟給優渥,挾勢而驕,多奪人俘獲以為功……將士益解體。」(54)監軍宦官多侵盜軍資,臨敵則擁精兵先遁(55)。進剿中,宦官借機對地方需索百端,致令汾陽知縣苦于逼迫,投井自殺(56)。以知兵著稱的高起潛,「實未嘗決一戰,惟割死人首冒功而已」(57)。將帥受監軍掣肘,「事權中制,功過莫償」(58)。對于監軍宦官,領兵諸將皆「恥為之下」(59),「意弗善也」(60),「垂首喪氣,作鼻息之仰」(61)。在圍剿的過程中「禁軍在江北,內臣所監,不受督撫節制」(62),軍力分散,調動不靈,屢失戰機。

崇幀7年(1634),時農民軍力量尚弱。明將陳奇瑜調軍圍剿,高迎樣、李自成、張獻忠等主要首領率軍誤入陝西安康附近的車箱峽,「久雨弓解,馬無芻多死,困甚」,已處絕境。李自成用財貿賄賂陳奇瑜左右假稱求降。撫按明知是偽,但總兵王樸倪寵貪受降之功,監軍楊進朝為內主,力主受降(63)。農民軍借機沖出絕境,勢力大增,李自成名始著也(64)。同年3月,陝西副使賀自鏡彈劾監軍孫茂霖縱兵劫掠,玩寇殃民(65),監軍盧九德惟賄是徇,在緊急關頭,「轍募群僧誦佛號,以祈免死」(66)。

崇幀14年(1640)10月,監軍劉元斌縱軍逗留陝、洛40日,不敢接戰,惟「城門晝閉,縱諸軍大掠,殺樵汲冒功。已而欲攻城,州民斂金賂之,乃免。」(67)同年11月,李自成陷南陽,劉元斌則搶掠婦女北逃,將所掠婦女全部溺死河中(68)。

春秋中文社區bbs.張獻忠因形勢不利,欲假借「受撫」,實則修整,但不解散軍隊。楊嗣昌擔心養虎殆患,欲殺之。張獻忠知熊文燦貪婪好財,遂賂之,熊文燦大悅,同意招撫。監軍宦官劉元斌亦上疏,建議招撫,崇禎遂同意其議。未幾,張獻忠復叛(69)。

在遼東戰場上,明崇幀9年(1536),清軍第3次入關。先後克12城,大小56戰皆捷,共俘獲人口牲畜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縱橫北京城下,遍蹂畿內(70)。而明軍在高起潛的督統下,只在涿洲之戰殺敵二百余人(71),其余只敢尾隨清軍,不敢接戰,直至清軍滿載戰利品從容出關後,高起潛方敢向崇禎報捷,斬敵三級(72)。當清兵出建昌時,守將崔秉德請求力守關口,以截清軍歸路,卻遭高起潛拒絕(73)。

崇幀10年(1637),清兵再次入關,京師戒嚴。崇禎調各處兵馬勤王,命宣大總督盧象升率兵出其在,移青、登、萊、天津之兵出其右,檄總兵劉澤清以山東兵出其前,高起潛為應援。盧象升督師與清軍激戰,向50里外擁有關寧鐵騎的高起潛乞援,不應,致使盧象升全軍覆滅(74)。

崇禎11年(1638)年8月,皇太極以明朝無意議和為由,發兵分兩路征明。西路軍自密雲北邊燕子嶺毀長城而入,明守將總兵吳國俊方給監視宦官鄧希詔慶賀生日,只顧飲酒作樂,毫無戒備,聞警,倉促而還,調度失措,敗走密雲(75)。清兵大舉入關,蹂躪中原。清廷亦認為,「明代行兵,多用太監管領,以致敗亡。」(76)

還有許多宦官投向農民起義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崇禎17年(1644),李自成在陝西得宦官曹化淳、王相堯的密報,稱「國家財遏兵盡,一舉可滅」(77)。方大舉進軍,破山西太原。發檄文︰「宦官皆?糠犬豕,而借其耳目。」(78)在攻克寧武時,民軍損失慘重。李自成恐難克重兵防守的大同、宣府等重鎮,意「不如還秦休息,圖後舉」(79)。而大同、宣府等地降表先後到,方使李自成下決心進兵北京。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朱之馮集將吏于城頭,歃血誓守,但監軍宦官杜勛卻決定投降。「勛蟒袍鳴,郊迎三十里之外。」(80)其後居庸關鎮守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亦大開城門迎降(81)。至此,通往北京之路已通行無阻。

軍情如此危急,崇幀帝仍依靠宦官,將通州至京城全部城守交給宦官,命宦官王德完盡督天下內外軍,命宦官分守九門,王承恩提督京城內外,權勢居督撫總兵以上。但已毫無用處,昌平失守,高起潛棄關走錯西山,曹化淳等宦官公約開門迎降(82),防守之宦官皆心懷異志(83)。投降之宦官杜勛、申之秀作為李自成特使,在守城太監協助下,先射書入城勸降,及又縋城入見崇禎帝,勸宦官投降(84)。未幾,李自成軍攻城,以高木接續,魚貫而上。守城宦官非不抵御,反以手拉之城上(85)。崇禎帝在宦官王承恩陪伴下吊死景山(86)。方正化等少數宦官,亦為崇幀盡忠(87)。而皇太子定王、永王也被宦官獻于民軍,以宦官曹化淳、杜之秩為前導,李自成等首領進入皇宮,明朝最後滅亡。

結語

明朝君主對軍事絕對控制的手段和措施,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集中體現在軍事監視體制的變化之上。而明朝宦官監軍制度是失敗的,惡果就是影響了明朝軍制的變化,更導致軍隊戰斗力下降及國防敗壞。軍力的消耗,使得國防脆弱,引起外族入侵。雙重矛盾,相互影響,惡性循環,最終引起農民的空前暴動。在明朝傾全力討平之時,後金趁虛而入,內外交逼,兩條戰線,顛覆了明朝的一統江山。

(責任編委︰肖效欽責任編輯︰王治功)

(1)(13)(15)《明史》卷304。

(2)《典故紀聞》卷2。

(3)《明史》卷138。

(4)《兩國聞見錄》卷53,《京營》。

(5)參見《明史稿》列傳三,《諸王一》。

(6)(9)(10)《明太祖實錄》卷35,卷121,卷217

春秋中文社區bbs.(7)(12)《明通鑒》卷6。春秋中文社區bbs.

(8)(11)(67)(68)(71)(75)《國榷》卷6,卷6,卷67,卷97,卷95,卷96

(14)〈奉天靖難記〉卷2。春秋中文社區bbs.

(16)〈罪惟錄?宦寺列傳》,《鄭和諸傳論》

(17)(24)(26)(29)〈明史〉卷23,《莊烈帝紀一》。

(18)(30)(32)(56)(65)《烈皇小識》卷1,卷3,卷8,卷3,卷3。

(19)(25)〈明史紀事本末〉卷74。

(20)(22)《春明夢餘錄〉卷48,卷48。

(21)〈明經世文編》卷504。

(23)〈明史》卷5o5,〈張彝憲傳》。

(27)(33)(37)(39)(44)(78)(81)《明季北略〉卷8,卷12,卷12,卷1,卷20,卷20,卷17。

(28)(35)(36)(41)(57)(59)(83)(84)《明史〉卷305《高起潛傳》。

(31)(40)(42)(43)《明史》卷24,《莊烈帝紀二》。

春秋中文社區bbs.(34)《明史》卷257,《張風翼傳》

(38)(52)(54)《明史》卷89,《兵志一》。

(45)(46)(47)《明熹宗實錄》卷70,卷71,卷71。

(48)(49)《三朝遼事實錄》卷17。

(50)《袁督師遺集》頁14。春秋中文社區bbs.

(51)《續文獻通考》卷122。

(52)(85)《平寇志〉卷4,卷8

(53)《玉常薈記》下

(55)《綏寇紀略》卷11。

春秋中文社區bbs.(58)(64)〈明史〉卷309,《李自成傳》。

(60)《明史》卷273,〈左良玉傳〉。

(61)〈崇禎長編〉卷62。

(63)(77)(82)《懷陵流寇始終錄》卷6,卷18,卷17

(66)《戴南山集》卷14,〈孑遺錄〉。

(69)《孤兒吁天錄》卷3。

春秋中文社區bbs.(70)《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6。

(72)《明崇禎實錄》卷9。

(73)〈綱鑒易知錄》卷8。

春秋中文社區bbs.(74)《明史〉卷26,〈盧象升傳〉。

(76)〈明清史料〉丙編,《張文衡奏本〉。

(79)〈明史》卷268.《周遇吉傳〉。

(80)〈明史》卷263,《朱之馮傳〉

(86)《明史》卷305《王承恩傳》。

(87)《明史﹞卷305,《方正化傳》。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逐鹿崇禎末年最新章節 | 逐鹿崇禎末年全文閱讀 | 逐鹿崇禎末年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