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政府 第五章下鄉催款(1)

作者 ︰ 蘭汀梅子

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

一張嘴,一圈人,一聊聊到雲彩里。

以上是政府部門、行政機關的一大詬病。在人們的想象之中,凡在行政機關工作的人,都是四平八穩地坐在辦公室里,風吹不著,雨灑不著,冬有暖氣,夏有風扇,悠閑自得,旱澇保收,這些是指城里大機關的,鄉鎮機關可無這份清閑,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鎮是最基層的一級建制,直接面向人民群眾,國家、省、市、縣下達的各項方針政策都需要鄉鎮去具體落實,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務最終都要通過鄉鎮這一針來穿。

今天早上點名,「老ど」(一把手,也就是鄉黨委書記)、「老二」(二把手,也就是鄉長)分別傳達了縣委、縣政府的會議精神,「老ど」要求全體機關干部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引導農民擺月兌過去單一的糧食種植,大力發展經濟作物,搞多種農業經營,走共同致富的道路。「老二」著重強調解放思想,改革開放,要敢于開拓創新,想前人未所想,干前人未所干的事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以鄉鎮企業帶動農村經濟騰飛,並闡述了鄧小平「先富」、「共富」的理論。但听了他們的講話,人們普遍感覺他們的思路是有分歧的,雖然他們都在談發展農村經濟,可他們的著力點是不同的,「老ど」的主導思想在「共富」上,「老二」的主導思想在「先富」上。至此「老ど」和「老二」發展思路不同而引發的矛盾漸露端倪。

正開會著,一個人風塵僕僕地走進來,他一只褲腿高一只褲腿低地站在那里,人們一陣騷動,正在講話的關鄉長皺了皺眉頭停頓下來,侯書記隔著幾個人向這個人打招呼︰「老程,來了,家里房子蓋好了?」

「架子立起來了,等風干些時再膠泥牆面、安門窗。」

史玉林打量著土沬乎乎的老程,想必這就是分管農林的副鄉長程思元,史玉林一來到鄉里就听別人說過他,只是從未見過面,程鄉長請假在家里蓋房子。

侯書記說︰「房子干了再膠泥,牆面不蹦縫,不月兌皮。」

有人接嘴說︰「做門窗的木料也得干透了才不變形。」

石磊說︰「木料不能直接放在太陽底下暴,這樣木頭會裂縫,要慢慢地陰干。」

「黑老張」一邊吧嗒著旱煙袋一邊說︰「木頭要是能在水里泡幾天,然後再用文火慢慢地燻干,效果更好。」

「黑老張」吸完一袋煙,在鞋底上磕去煙灰,隨手把煙袋、煙盒和火柴一整套家伙遞給程鄉長,程鄉長裝滿煙袋,就含在嘴里吸了起來,一邊和屋里的人打著招呼。

關鄉長也走過來問︰「來了?」並客氣地伸出手要和程鄉長握手。

老程顯然不習慣這種禮節性的動作,他遲疑了一下笨拙地伸出手和關鄉長握了一下,答到︰「來了。」老程拿著煙袋桿比劃著說︰「關鄉長,你繼續講,你繼續講。」

可關鄉長卻失了談性,他破天荒地對眼前的工作作了簡短地安排,即中止了講話。

接著是副書記、副鄉長們安排工作,農田規劃、農網(電路老化)改造、鄉鄉通(要想富,先修路,實現鄉鄉通公路)工程、水利建設、鄉統籌、村提留、計劃生育等等,等等,要齊頭並進,哪一樣都不能耽誤,哪一樣工作都不能落後。

開完會,鄉干部們按照各自的分片包干下到所包的村。分管農林的副鄉長程思元,帶著史玉林和「老古頭」騎著自行車下到大王莊。

農村一天三頓飯吃得都比較遲,清早一般都要在地里干一泡活,才回家吃早飯,早飯吃得晚,午飯相應就推遲了,下午是天不黑不收工,所以早飯吃到九點半,午飯吃到一點半,晚飯吃到一更半是正常現象。村民們吃飯時有端著碗在街上聚堆吃飯的習慣,這些農民一邊吃飯一邊擺著龍門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家長里短,天文地理,正傳野史,民俗俚語,奇聞逸事,無不包容,農民的很多信息很多見聞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傳播的,形成了獨特的農村飯場文化。

老程他們來到村里時正是九點鐘左右村民們吃早飯的時間,街上有很多人,一進村頭,有人就舉著煙袋遠遠地喊︰「老程,過來吸袋煙,」

八十年代以前官本位思想還比較淡,人們對當官的,尤其是鄉鎮這一級的,很少以官位稱之,所以人們見了程鄉長都喊老程。

老程他們幾個人就騎著自行車走過去,在那個人跟前停下來,老程問︰「老要,吃飯了沒?」

那人指指身邊的一只空碗說︰「剛吃過。」

早些年中國人最關心的是吃飯問題。中國人歷史上是一個饑餓的民族,自然災害不斷,戰亂頻仍、人口眾多……造成中國人長期掙扎在饑餓的貧困線上,餓得皮包骨頭的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從陳勝、吳廣的「均田地」到**黨的「打土豪,分田地」,一直是中國人追求的理想,雖然解放後**黨基本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並引起國際社會普遍驚奇,但中國人世世代代挨餓的記憶是消弭在血液里、骨髓里的,這種記憶是刻骨銘心的,是一時半會忘不了的,所以人們見了面習慣性地問「吃過了沒?」,這是當時最貼近民生、最體現中國人生存環境的問候語。這些問候語曾經被外國人譏諷為「中國人只記得吃」,被80後、90後笑話為「老土」,那是他們沒挨過餓吃飽了撐的,如果他們被餓得前心貼後心,他們再不會說這種風涼話。

老程和村民們相互問候過後,那個被稱為老要的人將煙袋和煙盒遞給老程,老程接過來熟練地裝上煙草,就蹲在地上吸開了煙。

大家都知道「老古頭「不吸煙,所以也沒人讓他煙,老要從下騰出板凳,客氣地給「老古頭」讓座,「老古,你坐下,坐下歇歇。」

大家都听說「老古頭」有潔癖,他下鄉有三不︰從不在農戶家吃飯,而寧肯餓著;從不用別人的杯子,而寧肯渴著;盡量不坐別人的凳子,而寧肯站著。所以大家也就是禮貌性地虛讓他一下。

「老古頭」也客氣地對老要推讓到︰「你坐,你坐,我在鄉里一直坐著,現在正好活動活動。」

老要就重新把凳子塞在下。

「老古頭」嫌煙霧嗆得慌,就借故躲到房角拐彎處的瓜棚下去看瓜了。

不遠處王利良正蹲在自家門口吃飯,看到史玉林他們,就端著大海碗一邊吃著一邊走過來,

史玉林隔多遠就和他招呼上了︰「正吃呢?」

王利良答應了一聲,他把吃了一半的飯碗擱在老要家門口的一塊青石上,騰下手從腰間掏出煙袋遞給史玉林,史玉林接過煙袋指指飯碗說︰「你吃,你吃,別管我。」

在吸煙的功夫又圍攏過來幾個人,他們就或站或蹲地在一起拉呱。

有人指著程鄉長的自行車開玩笑︰「老程,你的自行車是除了鈴不響,哪都響。」

老程看看自己的破自行車說︰「是啊,俺的自行車騎十來年了,出力了。」

老要說︰「可換了。」

「新的都要騎舊了,換他干啥,這樣多安全,不用鎖小偷都不偷。」

老程一邊慢悠悠地裝著煙絲,一邊講著他的自行車經歷,他說︰「有一次,俺到縣城開會,把車放在縣委後門外,也沒落鎖,開完會出來,車不見了,俺就奇了怪了,俺的爛車還有人偷,俺也沒怎麼找,就隨著開會的人到外地去出差了,等俺出差三天回來,俺的自行車又好好地回到了原地方,和俺一起開會的同志猜測,肯定是誰臨時有急事騎走去辦事了,辦完事又把車給你送回來了,他們都說我的自行車這幾天學雷鋒去了。」

老程說到這里,大家都笑了。

笑過之後,老程問︰「馬上就到‘三秋’了,大家伙都思量來沒有,秋後準備種些啥?」

老要說︰「反正糧食是不能再種了,夠自家吃、夠交公糧算球。」

有一個人說︰「俺家的存糧吃三、五年也吃不完,俺準備秋後全部種成菜。」

「是的,大家伙種糧食真種傷了,吃又吃不完,賣又賣不出去,這幾年真受痛癥了。」

老程說︰「是啊,是啊,要想解決咱們農民賣糧難問題,農村就必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林、牧、副全面發展,多種植些經濟作物,這樣既可緩解賣糧難問題,又可以增加咱農民的收入。」

有個村民問︰「啥是經濟作物?」

史玉林接過來說︰「經濟作物,就是除了糧食的其他作物,如蔬菜、瓜果、棉花、煙草等農作物,比之糧食產量高,收入好,這些農產品可以自由貿易,經濟又實惠,所以叫經濟作物。」

「老古頭」這時踱過來,他說︰「在我們南方,有的整個村子都種桔子,有的村每家每戶都種茶煙,種桔子的被稱為果農,種茶葉的被稱為茶農,一畝桔子收益上千元,茶葉被稱為軟黃金,象龍井茶一斤就能賣好幾十塊。」

老要嘖嘖到︰「乖乖,那你們一個月干下來,不吃不喝,工資還不知夠不夠買一斤茶葉呢。」

王利良停止了吃飯,說︰「要不怎麼叫經濟作物呢,經濟就是價值,啥東西有價值了,就有錢了。」

老要說︰「這幾年,蔬菜行情看好,就是普通的蘿卜、白菜一斤都賣五、六分。」他給大家算了一筆帳︰「種一畝蘿卜、白菜,平均畝產三千斤,一畝地一季下來少說也能收入一百多塊,比種糧食強多了。」

在場的人都紛紛點頭。

有人說︰「老程,這還用你們下來動員、做工作,俺們自己就農業結構調整了,你們該哪涼快就哪涼快去。」

王利良說︰「但大伙也不能種啥都一窩蜂,啥種多了都不值錢。」

史玉林點點頭︰「你們最好搞一下市場調查,根據市場的需求決定種什麼。」

老程也說︰「種地也要種出自己的特色,也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大家正議論著,遠處傳來收糧食的聲音,大家循聲望去,只見遠處有一男一女趕著一輛毛驢車向這邊走來,走到近前,趕毛驢車的年輕後生扯著嗓子喊道︰「收糧食啦,有多少要多少唻。」喊了一嗓子後扭過頭向人們問︰「家中可有糧食要賣?」

老要問︰「多少錢一斤?」

收糧食的年輕人答︰「市價,一毛五一斤。」說著就將車停下來,走將過來。他用衣襟擦擦臉上的汗,然後月兌去頭上戴著的草帽拿在手上扇風,他問老要︰「老哥,賣不?」

史玉林盯著收糧食的人的臉,叫了一聲︰「楊得喜。」

楊得喜回過頭來,見是史玉林,驚喜的大叫到︰「是你,想不到會在這踫到你。」

王利良也高興地站起來問︰「還認得俺不,楊得喜。」

楊得喜一拳砸在王利良的胸口上,︰「怎不認得,那次多虧你們拉架,才沒打起來,俺還吸過你的煙呢,怎會忘記。」

楊得喜對和他一起收糧食的那個女的說︰「玉香,你過來,認識一下這幾位兄弟,這是鄉里的史玉林,這是大王莊的王利良。這是俺媳婦。」

楊得喜媳婦就搓著手向史玉林和王利良笑笑算是打了招呼。

史玉林和王利良也朝著她笑笑算是回應。

王利良把楊得喜介紹給大家,楊得喜賣糧打架緩解了糧站壓等級的事很多人都知道,當時人們都把他當英雄一樣的擁戴著,所以人們一听說收糧食的是楊得喜,都對他很熱情,紛紛掏出煙袋請他吸煙。

老程望著毛驢車上的兩袋糧食問︰「糧食好收嗎?」

「好收,幾乎家家都有余糧,俺下山從來沒放過空。」

「你收這麼多糧食,干啥用?」

「倒騰給山西煤礦,下窯的礦工以及他們的家屬大都是黑人黑戶,沒有國家糧食標準,靠吃高價糧為生,俺收的糧食就是賣給他們的。」

有人問︰「那你不成二道販了,國家允許這麼干嗎?」

「允許,在山西糧食都在集貿市場上公開買賣了,工商、稅務、公安的人看見了也沒人管。」

「這事要是放在以前非辦個投機倒把罪不可。」

「其實山西這麼多年地下糧食交易一直沒停止過,有些人跟倒騰糧食都發大財了。

老要說︰「山西人膽真大。」

「山西自古出響馬,這點事算啥。」

「這真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其實咱這也有松動,要不我敢這樣明目張膽地在大街上吆喝收糧食。」

王利良用胳肘搗了楊得喜一下,笑著問︰「你是不是也倒騰發了。」

楊得喜憨厚地笑著說︰「俺還有上家,俺收的糧食賣給他們,再由他們賣給礦工,他們吃大頭,俺只掙點魚頭小利,也就是點辛苦錢。」

老要說︰「俺信得過你,走,老弟,到俺家中喝口水,看看糧食去。」

那個說他家糧食夠三、五年吃的人也說︰「如果談好,俺家的糧食也賣給你。」

王利良見他們這樣,就對楊得喜說︰「中午來家吃飯。」

楊得喜說︰「不了,收滿車,就直接回去了。」他對著史玉林和王利良說︰「你們忙去吧。」

史玉林說︰「有事言聲,咱們回頭見。」

王利良也說︰「不要外氣,咱們回頭見。」

楊得喜說︰「回頭見。」

幾個人就此告別。

老程和「老古頭」、史玉林來到大王莊村委,他們想見見村兩委干部具體談談農田規劃等事宜,當他們掀開王魁的門簾時,意外地發現關鄉長也在這里,他們正在談村里建面粉廠的事。

關鄉長說︰「辦面粉廠投資小,見效快,既可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又可支援城市建設。糧食加工成面粉,可以直接供應到城市企業的食堂、餐飲業及食品加工廠,前景很可觀。」

王魁問︰「辦面粉廠買機器設備招模不動就得幾萬元,這事擱前幾年還可以,集體還有點錢,現在地都分下去了,每年村里收的那點提留款,入不敷出,今年村里新打了一眼機井,花了兩萬多元,還有分給村里的鄉鄉通工程任務、農網改造任務都需要錢,現在農資漲價,村民們種的糧食賣不出去,村里的提留款是越來越不好收了。」

程鄉長插了一句︰「目前村里的鄉統籌款完成的咋樣了。」

「完成了三分之一了,群眾對鄉統籌、村提留抵觸情緒很大,工作很不好開展。」

關鄉長說︰「鄉統籌、村提留必須要保證,要多宣傳,大多數群眾還是通情達理的,皇糧國稅自古有之,天經地義,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有責任有義務為國家為集體做點貢獻。」

王魁說︰「俺在下邊多做工作吧,爭取完成任務。」

關鄉長強調︰「不是爭取,是要保證。」

王魁咧咧嘴苦笑著點點頭︰「保證,保證。」

關鄉長說︰「村里辦面粉廠資金不足,可以給鄉信用社申請貸款,我回頭也給他們打個招呼,讓給你們優先辦理。也可以采取多方集資,年終分紅的辦法把廠辦起來,總之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少數村、少數人先富起來了,才能帶動大家共同致富。新鄉七里營劉莊的村辦企業搞的很紅火,他們的面粉廠已成國家利稅大戶,你們有時間可以組織村干部到那里參觀一下。」

「行,俺回頭再給大家伙好好商量商量。」

「好,其他工作也不能耽誤,有啥事,具體給包村干部說。」他向老程他們交代︰「他們有什麼困難,你們要積極幫助解決。」

老程他們說︰「中,中,一會俺幾個人和王魁他們一起到村民家中去模模底,做做工作,催催進度。」

「好,你們在吧,我還有其他事,就先走了。」

程鄉長和王魁他們就把關鄉長送出門外,見一輛吉普車在村委門口停著,王魁拍著吉普車開玩笑說︰「七十年代是省市干部兩頭停(轎車),縣里干部帆布棚,鄉里干部ど零零(自行車,一根橫梁,加倆 轆,人稱100),現在到底是快九十年代了,鄉里干部也坐上帆布棚了。」

「別的局委打下的舊車,處理給鄉里了,我們胡 轆吧。」關鄉長說著坐上車。

司機小武就和大家笑笑開著車走了。

程鄉長望著遠去的吉普車說︰「拽啥哩拽,現在關鄉長是出必有車,這輛車都快成了他的專車了。」

王魁說︰「縣里下來的干部,就是不一樣,思想超前。」幾個人听不出這話是褒是貶,就沒人接下語。

幾個人回到屋中坐下,王魁問︰「喝水不?」

老程說︰「剛才吸了幾袋煙,現在口干舌渴的。」

王魁就去倒水,掂起暖瓶一看是空的,他說︰「大隊(**時的村級建制,現在還習慣性地稱之)也沒個火,喝水都是臨時到附近的家戶去掂。」說著他就要出去搞開水。

程鄉長說︰「沒有就算了,咱一會到農戶家了再喝也不遲。」

王魁就放下暖壺,掏出煙袋吸煙。

程鄉長問︰「咱村的鄉統籌、村提留到底是啥情況,你具體說說。」

王魁說︰「年年收鄉統籌,收的錢也不知都弄哪了,農網改造、鄉鄉通工程,啥事都讓村里拿錢,你們當村里是聚寶盆、搖錢樹啊,村里意見很大。」王魁發牢騷︰「村干部干的這都是啥**刁事,俺扯急就辭職不干了,誰想干誰干。」

程鄉長听著這些話不也不火,他伸手要過煙袋,陪著王魁吸了幾袋煙,等他牢騷發夠了,才說︰「大家都不容易,你當我們願意這麼干,可上邊一級壓一級,不干又不行。話說回來,國家就象一個家戶一樣,抬腳動手都需要錢,就拿鄉鄉通工程來說吧,省、市、縣財政都投有錢,這些錢從哪來,就是從咱老百姓的稅收呀統籌中來的。牢騷歸牢騷,可工作還得干。」

「老古頭」說︰「誰不知王支書能干,王魁出馬,一個頂倆。」

「老古頭」輕易不和誰開玩笑,他猛不丁的一句玩笑話再加上他的半南不北的普通話,顯的特別有幽默效果,把大家都逗笑了。

史玉林也說︰「不是頂倆,頂仨。」

「就是,大王莊的工作哪項不是先進,哪項落後了,你們以為王魁的省勞模、市人大代表是誑來的,是人家實干出來的。」

王魁笑著說︰「你們別再給俺戴高帽了,俺快被你們的高帽壓趴下了。」

王魁嘴上雖這麼說,心里卻很受用。神要一柱香,人要一口氣,王魁心里一痛快,就要請人喝酒,他摟著程鄉長的脖子說︰「走,俺請你們去村外俺家辦的食堂喝酒去。」

程鄉長故意激他︰「任務沒完成,誰有心思喝你的酒。」

「俺保證圓滿完成任務還不行。」

「這話可是你說的,不能食言了啊。」

「俺王魁吐出的唾沫都是釘,俺要食言就是這個。」王魁用手比了個王八樣。

史玉林就順桿爬︰「王魁請喝酒啥事都有。」後來史玉林這句話就廣為流傳,十里八村、鄉里縣里的人只要提起王魁就會想起這句話,這句話幾乎成為王魁的經典寫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鄉鎮政府最新章節 | 鄉鎮政府全文閱讀 | 鄉鎮政府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