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入漢 第一百二十八章 逆轉(下)

作者 ︰ 乾坤不動

吳國大將陸抗等人戰死柴桑的消息還沒有傳開,另一邊的戰事也進入了尾聲。便在陸抗引軍離開之後不久,留守軍中的吳國年輕將領們仍舊是垂頭喪氣,心中充滿了不服與不忿。陸喜將全尚和陶璜交入帳中一五一十的把陸抗的計劃道出,陶璜乃是知情者,全尚听罷心中一震早已老淚縱橫。

君要臣戰,臣不得不戰,然而蜀軍精銳吳人難以爭鋒。若是一戰而敗,建業以西再無屏障,若是求勝卻是天方夜譚。戰,便唯有死,不戰,也是死,君命之下無有不從。更何況朝中論調盡是主戰,陸抗據理力爭闡明事實道理也是無濟于事,此間的狀況就算是營中的少年將領們都是看不清或是不願認清現實的冷酷無情。

幻想往往置人于死地,月兌離現實的尊嚴只會使人失去位置,失去冷靜,失去判斷。陸抗是清醒的,又是不幸的,眾人皆醉吾獨醒無法力挽狂瀾,只能被當做異類對待。這一切陸抗沒有怨言,在數次上書無效後陸抗選擇了盡忠,選擇了報效國家。

若是年輕的吳國將領們不把事情鬧大,陸抗至少有六成的把握可以帶領全軍趁亂進入柴桑,如此蜀軍沒有糧草只好暫時退兵,而吳軍的傷亡也可以壓制在最低。然而頻繁的聖旨和朝中激烈的爭論引起了軒然巨浪,強令陸抗出征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蜀人有了準備,劉禪有了防備,陸抗甩開蜀漢大軍之後便沒有了退路,等待一戰的便是蜀漢最為精銳的御林軍。這般情勢下陸抗唯有犧牲自己,讓更多的吳軍能夠進入柴桑城中,保留實力也好減少損失也好,這已經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這不是萬全之策,可從陸抗的實施程度來看卻是極有可能成功的,功虧一簣,或者說在陸抗出兵之前悲劇便已注定。一個早有準備的強大敵人與一個毫無準備的強大敵人這是不同級別的對手,陸抗的智慧再高,面對的可是整個蜀漢的精英啊……

留下的吳軍在陸喜的指揮下帶著糧草輜重準備退兵,缺少了陸抗的主力,這里的吳軍根本抵抗不了蜀漢的大舉進攻。全尚護著糧草先行,陶璜引兵隨後出發,陸喜卻是不走,他要留下。前方的軍情未必傳的完整,但陸喜和千余兵卒自願留下等待消息,任憑全尚和陶璜如何勸說皆是無用。

「吾佷舍生取義,吾豈可臨陣月兌逃?」陸喜是個高傲的人,同時也是固執與倔強的老頭兒。

便在這個時候蜀漢大將黃崇引兵來攻吳國營寨,陸喜帶著僅存的吳兵奮勇抵御漸漸不支,幸好陶璜帶著三千人馬迅速回援才勉強穩住了蜀人的攻勢,力保大營不失。然而黃崇的蜀軍多達數萬,不滿五千的吳軍很快便消耗過半,難以支撐。

陶璜見營不可保力主護著陸喜逃生,然而陸喜死志早定,就是不走。二人爭執之時,佔盡優勢的蜀軍卻是突然撤兵,陸喜猛然竄起登高張望。果然,遠方裊裊黑煙代表著陸抗的成功,吳軍的勝利——可勝利的代價也是注定難以變更的。

陶璜引兵離開了大營趕赴建業,陸喜帶著百余人馬留在營中。自己一生淡泊名利,驕傲自負,可如今心中最為驕傲的是有陸抗這個子佷。生又如何,死又如何?人生百年終有一死,然死有輕于鴻毛,亦可重于泰山。陸喜要等,等陸抗的消息,等吳軍的戰果,要看著蜀軍撤退,要看著陸抗凱旋歸來。

希望渺茫,老者依然抓住一絲希望不放。然而命運之神沒有站在陸喜一邊,風吹銀髯,勾起一絲回憶。兩三年前,一襲白衣傲立皇城,黑白分明的稜角早被滄桑歲月磨平,精力充沛的男子亦是日益蒼老,曾幾何時也有過意氣風發,曾幾何時也曾鮮衣怒馬,淡泊于世泛舟江湖的日子引人懷念,卻是一去不返。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時的傲人白衣是否會想到眼下的蒼涼景象?

吳營大火四起,蜀軍去而復返,黃崇與羊祜帶著大軍回援,羊琇卻是料定吳軍大營空虛返身殺回。若是得勝可取吳人糧草補給蜀漢大軍,若是不勝也有足夠的時間和余地撤回柴桑。

營中的百余吳軍毫無戰力,卻是沒有一人逃走,在幾名校尉的指揮下,百余人各司其責寧死不退。遍尋不到糧草的蜀軍帶著滿腔怨恨吶喊殺來,陸喜翩然起身,大笑不停的走入一處起火的營帳中,身後是幾名侍衛的頹然倒地,一切自此不再重要。

消息傳到建業,建業軍民悲喜交加,悲得是陸抗等人死的雄壯,喜的是蜀軍糧草不濟暫時撤退。吳國大臣薛悌在府邸中見到了陸抗派來增書的陸氏家將,抱書痛哭。朝堂上原本力主出擊的一班文武也是鴉雀無聲,一臉悲戚之色。

想起陸喜曾經對自己說過的話語,老臣全尚哭訴軍前之事,聞著無不落淚。孫亮紅著眼楮一言不發,無盡的悔恨與遺憾讓這少年君主倍感失落。這一戰吳國是贏了,然而自己卻是輸了,若是自己足夠堅強,足夠冷靜,足夠耐心,這一戰本不該是這般的結局……

抬首望去虞汜,周處等一班大臣垂頭而立,皆有慚愧之色。突然間孫奉,孫旅挺身而出,哭訴無法隨軍出征被陸抗剝奪部曲之事,二人倒不是為了說陸抗不好,只是想替自己有個開月兌。

孫亮強忍著性子听完二人的哭訴,猛的一躍而起一腳踹翻了龍案,滕騰騰幾步到了二人面前抬腿便是一人一腳戟指罵道︰「豎子仍不知錯!若非如此,安能保全汝等性命!可惜陸幼節一番苦心,汝等非但不識,尚欲強辯,來人啊,拖出去砍了!」

滿朝文武何曾見過龍顏如此震怒?孫奉,孫旅二人更是跪在地上目瞪口呆,若不是剝奪了眾人兵權,使眾人無法興風作浪,眾人豈非早就私自出戰?若非是被剝奪了兵權,今日朝堂之上還有這些人麼?

道破一番苦心,方覺恍然大悟,孫奉和孫旅二人虎目落淚,叩頭不語。虞汜,全尚等人此時反應過來皆是跪地為二人說情,不為別的,真是斬殺此二人豈非辜負了死者的良苦用心?

孫亮自與一班大臣商議追謚陸抗等殉國將領之事,更是封賞撫慰有功之臣,犒賞三軍。然而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陸抗等人盡數戰死的消息同樣傳到了魏營之中,魏將王基聞之大喜,當下點兵八萬殺奔建業,欲一鼓作氣奪下江東!

吳人聞之皆是咬牙切齒,虞汜與周處等人慨然請戰,其中虞汜更是下了軍令狀。哀兵必勝,哀兵可用?吳主孫亮沉思良久允諾虞汜等人發兵與魏軍決一死戰!

虞汜領命之後回到府中便點兵發令,江東文武盡數出席,人人臉帶悲痛。虞汜正自調兵遣將之間,忽然有守城兵將來報,皇室宗親孫奉,孫旅引本部兩千人馬出城往南而去,留下一封書信與虞汜。

虞汜聞之愕然,急忙拆開信件一看,只見上書道︰「罪將無顏苟活于世,今引宗族兄弟家兵為大軍開道,誓死沖擊魏軍,望大都督發兵為罪將後繼伺機而戰,勿以罪將等生死為念,大局為重,罪臣再三叩首,此為訣別!」

虞汜見狀大驚,急忙點兵三萬使周處為先鋒趕往救援孫奉,更是調撥薛瑩等人引兵為偏師牽制魏軍動向。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驚雷入漢最新章節 | 驚雷入漢全文閱讀 | 驚雷入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