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入漢 第八十八章 暴風前奏

作者 ︰ 乾坤不動

處于絕對的頹勢之中,曹魏這個橫跨東西的大國開始了絕地反攻!這不是僅僅淮南一處,而是全線的反攻,雖然不是由人統一安排,但卻是曹魏數十年的精英們不約而同的選擇此時力挽狂瀾!

西蜀和東吳兩個小國尚能奮起,曹魏如此國力如何不能反彈?

荊州軍在逼近許昌之後,采取了穩扎穩打的態勢,不急著和魏軍交手,反而尋找有利地勢開始屯營。施績,留平,孫異,丁封,盛曼等東吳將領各引人馬屯在險要之處,等待後續的兵力和物資補給。

吳軍從江北一路推進到此,歷經數次大戰,士氣高漲但體力總是要恢復的。相反許昌附近的魏軍卻是生力軍,養精蓄銳久了。自魏國建都以來,被人打到家門口是第一次,吳人帶來的震撼和壓迫感也是一把摧毀魏人心理防線的大刀。

一邊休息,一邊看著魏人受盡折磨,每日里殫精竭慮,一日數驚,豈不痛快?只是表面上的平靜難以掩蓋平靜之下的暗流洶洶涌,這點卻是吳人沒有想到的……

許昌沒有洛陽那樣的天然地理優勢,更沒有山川之固。大道平坦,良田千頃,城牆堅固,威武雄渾,這大概就是許昌給人的第一印象了。吳人有了投石車在手,其實並不是很在乎許昌是否易守難攻,在乎的是附近的地理。

這許昌附近的山簡直是太少了……少得可憐!投石車需要石彈的儲備,單單依靠隨軍攜帶的那些石頭是遠遠不夠的。十幾萬人車馬無數,兵械,輜重,錢糧都需要運輸,能空出多少來運送石頭?這才吳軍堅守不出的主要原因。

吳軍派出數十支隊伍,到附近開采山石,又派人傳令後方,盡快運送石頭來。石頭這沉重無用的東西,一下子成了搶手貨。蜀漢從川中一路打出來,沿途山勢眾多,開采石頭如同家常便飯般容易。荊州軍直接挺進中原繁華地帶,竟是比蜀漢先遇到了這一難題。

與往常一樣,千余吳軍在一處山丘開采石塊,遠端停著百十輛車仗負責裝運。中原一帶大都是小山丘,就算掘地頗深也未必能挖到多少石塊,反而把兵士累的半死。可軍令如山,負責這千余人的吳將也是秉承了上命,不敢違背,只得督促眾軍使其不得懈怠。

日上三竿,忙碌半天的吳軍準備歇息進食,好在山丘上有一小片林地,可以遮陰乘涼躲那毒辣的太陽。

突然馬蹄聲大作,吳國兵將均是感到詫異。這處山丘離著魏人的營地相當遠,附近還有自家的大軍屯駐,哪來這麼多戰馬?

「快起身隨我看看,多半是主將大人來了!」領頭的吳將打了一個激靈,帶著眾人便往林外跑。最近開采石塊的工作很是不順利,少不得又要被主將怒斥了……

跑出樹林吳國兵將不禁傻了眼,這來的分明就是魏國的鐵騎啊!沒等眾人反應過來,魏騎已然殺到近前,兩千余騎不容分說長槍大刀向著吳兵身上招呼著。不過片刻功夫,除了三四百人跑的快,余下的盡數被魏騎殺戮!

屯在這一帶的乃是吳將盛曼,听聞有魏騎襲擾急忙使人飛報中軍,自己帶著六七千人出營查探。沿路先後接到三四撥派出去開采石塊的兵士,都言遭到了魏國鐵騎的攻擊。盛曼惱怒萬分但心中還能保持冷靜,只是這三四撥殘兵的報告,魏騎的兵力便有七八千左右,這不是自己能夠抗衡的。

「爾等在此設立鹿角,不可怯敵,待本將軍去接應其他各部。」明知魏騎強橫,但盛曼自恃統兵之能,又不放心野外的其他吳兵,于是帶著七八千吳兵繼續前進。不同的是加大了伺候的偵查範圍和強度,魏騎來去如風,必須提早了解到動向才行。然而轉了一圈之後,並沒有魏騎的影子……

一連數日,魏軍都是采取騎兵突擾的戰略,搞的吳軍坐臥難安。吳人的營寨範圍極廣,又沒有什麼險要可以守護,魏騎走不了大道,卻是偷走小路。就算小路被堵上,被吳人設伏,魏騎憑著速度優勢先往北上,繞路襲擊吳軍。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這魏騎難以防住,防住了也難以遏制。

施績等人的軍營環環相扣,一處有難數處支援,這本是天衣無縫的屯營之法。無奈的事為了滿足投石車所需,吳兵只能到四野去尋覓石塊,而許昌的地勢又使得吳軍走出的甚遠,這就給了魏騎的可乘之機。

吳國各部主力還沒有趕到現場,魏騎已然揚長而去,每一次都是留下數百吳軍的尸首。長此以往,兵力和士氣上都是無以復加的打擊,施績不由得愁眉不展。眼下與魏軍決戰,實在是過于早了。

施績這樣表態,留平倒是沒什麼意見。在這荊州軍中比起資歷,地位,軍功任何一項都是以老將施績為先。作為施績的副手參戰是眾多江東武人夢寐以求的事情,跟著老爺子學幾手,回頭就是獨鎮一方的大將了。

不過底下的將領們並不這樣想,吳軍連奏凱歌士氣正盛,不一鼓作氣的踏平許昌,還等什麼?照這樣下去,時間久了,鋒銳漸漸磨平,士氣漸漸回落,再想攻下許昌恐怕是難上加難了。

施績固然是德高望重,無可置疑的老將軍,可凡是應該以國事為重。老將成熟穩重不肯冒險,恐怕要錯失一舉攻克魏都的最佳時機啊!于是孫異,丁封,盛曼,胡沖,陶睿,伍延,李仁等數十名武將紛紛進出施績的大營請戰。

在大營外,只見一名名將領昂首挺胸,信心滿滿的進入營中。片刻之後,一個個好似斗敗的公雞一般,垂頭喪氣的走出,一聲不吭就轉會自己的營寨去了。心中都在思索著施績的話語,姜還是老的辣啊……

從吳軍佔領南鄉郡到屯駐許昌地界,前後算起來也有一個來月的時間。南鄉郡最胡的關卡武關也已經被攻克,但為何許昌的守軍始終是司馬炎的軍隊?要知道蜀軍已然佔領了潼關,甚至打到了函谷關,司馬昭老早就帶著部隊回援許昌,然而許昌方面遲遲不見其蹤影,這又是什麼原因?

老將施績分析的對,這是魏人故意示弱,司馬昭的大軍必然在一個隨時可以支援許昌戰場的地點秘密屯駐。一旦吳軍和司馬炎的魏軍交上了手,那麼面臨的將是司馬炎的十五六萬魏兵加上司馬昭的近十萬魏軍,合計近三十萬魏人的夾攻!

憑借十三萬吳軍,無論如何是擋不住魏人的。

屯營堅守,看起來是不圖進取的態度,實際上乃是吳人身處要害的保命法則。經過請示之後,吳國的使者早把修改盟約的協議送到了弘農,交給蜀主劉禪。其內容不過是蜀國取洛陽,吳國取兗州,然後互相交換而已。這是對于眼下中原戰略形勢的一個遷就,一點補充,一分妥協。

蜀漢也好,東吳也好,這一路打下來才發現許昌和洛陽是那麼的難以攻破。據聞洛陽的魏軍也有了七八萬人的樣子,如此一來在洛陽,許昌這一區域內魏軍投入的兵力足有四十萬人!

而吳軍只有十三萬,蜀軍更是不滿十萬。不聯手,怎能撼動魏國這龐然大物?因此,明知拖延時間只會對魏軍有利,可沒有蜀漢在另一方的支援,吳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就算被魏騎屢屢挑釁,打擊吳人的士氣,施績也不為之動搖。恩怨情仇可以一刀解決,兩國爭鋒絕對不是逞能的事情,你圖爽快,形勢就讓你死的爽快!

許昌始終保持雙對峙的形勢,魏軍早晚騷擾吳軍外圍,吳軍也是有所應對。施績派出了無數小隊,穿插于附近的采石之地,另有盛曼,胡沖,丁封三人各引一萬精銳負責圍堵魏騎。

各小隊有的只是誘敵之用,有的卻是實實在在的開采山石,虛虛實實讓魏騎模不到頭腦,甚至幾次還掉入了吳軍的埋伏中。吳軍打了幾個勝仗,見魏騎不敢來了,便加緊采石。

誰知魏騎不來騷擾吳人采石,反而分出偏師去截斷吳軍的糧道。糧道是大軍命門所在,自然有重兵把守。只是魏軍投入的兵力足有兩萬多鐵騎,使施績不得不分兵去保護糧道。

吳人的兵力重心一調轉,立即又有魏騎騷擾吳軍采石。魏國鐵騎兵力雄厚,又移動迅速,忽而糧道,忽而襲擊吳營外圍,搞的吳軍疲于奔命,忙于應付,焦頭爛額……

無奈任憑形勢如何危機,施績始終是護持較為緊要的一頭,而正面留守的兵力始終不低于八萬人。魏軍見吳軍主力不動,只拿偏師應對,也是沒什麼辦法。司馬炎一連采取了三四種策略都是不能讓吳軍主力動搖分毫,不禁對眾臣稱贊施績的能力。

換做一個定性不足的將領,這個時候主力一動,接踵而來的便是滅頂之災。司馬昭的魏軍便集中在許昌和洛陽之間,隨時隨地可以支援兩個方向。而其他各州也有任務,吳軍早晚必敗!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驚雷入漢最新章節 | 驚雷入漢全文閱讀 | 驚雷入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