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入漢 第124章 東吳(下)

作者 ︰ 乾坤不動

第124章東吳(下)

長安城內李輔剛剛率軍退回,登上城樓才發現晉公的大軍回援,暗嘆自己失去了良機。鄭恭自認能力不如李輔,把眼去看李輔,好似詢問是否要再次出城作戰。李輔一臉表情陰晴不定,一跺腳跑下城樓,點起三千人馬開門再次殺出!

城外的蜀軍處于劣勢,抵抗雖是頑強,卻撐不了太久。一旦司馬昭與張統等人的騎兵匯合,必然是一場大勝。趁著蜀軍還沒敗,前去協助晉公,自然是功勞一件。

魏軍三面夾擊,廖化和文鴦均感有心無力。阻擋魏軍進入長安是此戰最為重要的環節,更是最終的目的。二將一老一少均存了拼死之心,在陣中鏖戰不休,甚是壯烈。

司馬昭率軍匆匆趕到,只知自家軍隊與蜀軍大戰,具體的戰況並未了解。可觀蜀軍已然在長安附近設圍,便知魏軍這一仗是輸了。

蜀軍兵少,遭到兩面夾擊,依照常理來說退兵自保才是。廖化,文鴦二將是蜀漢名將,如此劣勢死戰不退,顯然其目的在于阻擋魏軍進入長安城。

司馬昭心頭籠罩一片陰影,似乎料想到了蜀軍的如意算盤。于是一招手,大將許儀率領一支精兵殺入陣中,準備將蜀軍徹底擊潰。

便在此時,司馬昭一軍的側翼,以及張統軍的後方皆是煙塵大作。遠遠望去乃是蜀主劉禪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的軍隊。

姜維正在追擊陳本的殘軍,後軍接到了廖化的傳訊,于是姜維連忙率軍回援。長安外的廖化軍是至關重要的一支人馬,必須要救!何況如今又出現了司馬昭的軍隊,恰好趁機圍殺司馬昭!

而劉禪一方在殲滅了殘余的魏騎後,命傅僉引一軍打掃戰場,收攏傷兵回營治療。劉禪帶著文虎,劉林及一萬五千蜀軍,前來追趕破圍而出的張統,夏侯劭等魏軍。

蜀人大軍來援,張統與夏侯劭不過是殘兵敗將,好不容易殺出重圍。若非有司馬昭這一路人相助,張統二將絕沒有與廖化軍一戰的勇氣。見形勢不好,夏侯劭與張統交流一下,率軍改路而走。

司馬昭回援的人馬也不過一萬來人,如何擋得住劉禪和姜維的主力漢軍?心有不甘之下,也只能遂了蜀人的心意,魏軍不敢停留,也是倉惶退走。

這兩支人馬一撤,剛殺出城的李輔頓時傻了眼。幸好廖化與文鴦所部折損甚重,無力交戰,李輔老臉一紅帶著三千魏軍原路返回退入了長安城中。

蜀軍匯聚于長安城下,見廖化和文鴦滿身是傷,不由得暗呼好險。若是晚來一步戰略計劃未能實施外還要折損兩員大將!

蜀漢與曹魏連番對戰,彼此互有勝負。然而蜀漢戰略得當,成功把魏軍在雍,涼二州的主力鎖定在祁山與長安。由大將軍姜維親引精兵一舉克定二州。蜀主劉禪更是在長安一戰擊殺了曹魏西線總指揮陳泰。

等到閻宇,龐宏的東路軍佔領了魏興,新城二郡之後,整個戰局完全傾向于蜀漢一邊了。

論國力,蜀漢先被魏軍攻入川中,損失不小;論對手,蜀漢面臨的魏軍也是不弱。可為何蜀人能一舉攻下雍,涼二周,而吳人卻難以攻破壽春,甚至在兩淮被魏軍殺退?

吳主孫亮百思不得其解,朝堂之上一片肅穆。群臣皆知陛下為何發怒,又為何發愁,只是國內的良將盡數派去了前線。前線的眾將都沒有辦法,遠在朝堂的群臣又會有什麼策略呢?

孫亮見群臣少有進言,心情更加的糟糕,也沒怎麼議事,草草的退朝回宮歇息。

回到後宮不過一會兒的功夫,王蕃,賀邵兩位重臣聯袂求見。孫亮知二人必有要事,于是招二人入偏宮議事。

王蕃,賀邵二人禮畢,由王蕃先開口道︰「臣舉一人可為陛下解眼前之憂。」

孫亮聞言奇道︰「卿所舉何人?」

王蕃道︰「征北將軍陸凱謀略過人,通曉軍事,陛下何不招其來見?」

孫亮雙眼一亮,手附額頭道︰「非永元提醒,朕幾乎忘矣,可速招之。」

陸凱字敬風,是前丞相陸遜的族子,文武雙全,是江東不可多得的人才。陸遜死後,陸氏一脈的將領出眾者便是陸凱與陸抗二人。

心情轉好,孫亮便與王蕃,賀邵計議起今日朝中之事來。吳國雖然佔地廣闊,但不少山越異族藏于深山之中,憑借地勢險惡並未像吳國臣服。因此江東歷年都有山越叛亂,盜賊起義。

各郡各縣最初所轄土地有限,逐年對山越用兵,不斷的打敗和收服山越與群盜,吸納其人力作為補充,奪取其土地劃為新的縣郡,這是江東平定內患的基本模式。

一旦國內的兵力空虛,或是有所減弱,山越和群盜便會伺機而起。從孫權到孫亮都沒有一個合適的方案來解決這一問題。

山越異族大都是與世隔絕的生活在自己領地中,他們洶涌彪悍,崇尚武力,因此難以治理。加上整個江東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未經開發,其中屯駐著無數類似的族群,一時也是難以收拾。

內有隱患,使得東吳無法如同西蜀一般,上至天子,下蓋臣民全力支持北伐。

更重要的問題是江東的世家閥門,這一源遠流長的體質拖累著國家難以前行。孫策,孫權,乃至孫亮在于世家的對抗中都沒佔到什麼便宜。

江東不似北方,曹丕為了妥協對世族低頭,曹魏的大權便落入了世人的手中。東吳也不像西蜀,川中豪杰眾多,劉備之後諸葛亮獨掌大權,用法治國,蜀中無人不服。

孫策死于何故?明者是輕身為人所襲,暗地里還不是對江東大族殺戮過重才結下了冤仇。

孫權執政之後,可謂是煞費苦心,雖然一統江東六郡但依然無力擴張。山越內亂與世家閥門的制衡,讓吳國無時無刻不處于內耗之中。

曹公入荊州之時,江南世家豪族異口同聲勸孫權投降,此舉可合君臣之道?不外乎是為自身做打算罷了,對于孫氏,又有誰是忠心的呢?到頭來,還是周瑜,魯肅這兩只不屬于江東世家的骨干力量,主張與曹操一戰,如此方有了赤壁之事。

世閥豪族之中的名士奇人,盡為孫權所用,因此孫氏可以虎踞江東,歷久不衰。但世家閥門只見也有明爭暗斗,作為君主的孫權亦需要不斷平衡各方勢力的利益。

孫亮力主北伐之事,國內的世家閥門也給予支持,于是有了施績力取襄陽的戰績。但丁奉一軍在壽春與魏軍硬拼,最後因為補給線太長,經常被魏騎騷擾,丁奉不得已與魏軍決戰,不幸戰敗退回合肥新城暫住。

興師動眾的十幾萬人北伐,結果只是取得了襄陽而已。江東的世家們看不到利益所在,對于北伐明顯已經失去了興趣。因此朝堂上一片沉默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想要把大權握在自己手中,孫亮唯有重用,培養一些並非世家豪族的人物。王蕃,賀邵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只是二人不擅于軍事罷了。

君臣熱議之時,宮外一人求見,卻是太常全尚。孫亮之所以有今天,不得不說全尚的功勞不小。

「老臣參加陛下!」全尚年事已高,聲音依舊洪亮。

「全公請入座,不知全公見朕有何要事?」孫亮對于全尚十分客氣。王蕃,賀邵二人此時也起身向全尚見禮,然後才敢落座。

「老臣此番前來,乃為北方之事。」全尚開口說道。

「全公有何高見?」吳主孫亮問道。

「陛下言重了,數月以來前方未有捷報,反而敗績頻傳。老臣以為此非戰之過,而是戰略失當。」說道這里,全尚看看孫亮的表情和反應,繼續倚老賣老的說著。

「全公何出此言?」發問的並不是孫亮,而是坐在一旁的賀邵。

全尚滿臉笑容看著賀邵,心中卻知道這年輕人並不簡單。自從被陛下發掘之後,便引為左膀右臂。自己雖然是從帝首功,但在陛下的心中,某些時候絕甚至還不如這個年輕人。

「魏蜀大戰不斷,淮間布有重兵,可西方卻是空虛啊。」全尚意味深長的說了這麼一句。

吳主孫亮面無表情,反而是賀邵看了一眼同樣淡然處之的王蕃後,繼續問道︰「全公欲行背盟之事乎?」

吳國與蜀國結為攻守同盟一同北伐,這是數月前兩國數次通使後,由兩國君主親手簽下的盟約,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事情。淮間的曹魏兵力雄厚,無可趁之機,但西方的蜀國邊境軍力卻是不多。

全尚嘿嘿一笑道︰「鼎足三分,魏國獨大,是以吳蜀互為奧援。如今魏失雍涼,蜀得二州,鼎足之勢漸分,江東若不及早圖謀,恐失天時。」

這話說的並非是沒有道理,蜀國與吳國同樣弱小,所以才結為唇齒之盟。若是蜀國不斷的壯大,江東仍是沒有寸進,三足之勢便由一大二小,變化為二大一小。作為勢力最小的吳國,到時候又該如何自處呢?

賀邵聞言,默不作聲,似在思索什麼。作為吳主孫亮的左膀右臂,賀邵一貫是擋在孫亮身前,過濾朝堂群臣的建言和詰難。

提出陛下感到疑惑的問題,解答群臣的詰難,在交流之中秉持正理,這是賀邵的作用。孫亮執政一年有余,朝堂群臣無論是宿老還是新銳,都難以在賀邵這里佔得什麼便宜,更無法越過賀邵對吳主孫亮造成損害。

一句失言由天子口中說出,和從作為臣子的賀邵口中說出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性質。即便群臣都明白賀邵的意思其實就是孫亮的意思,可斗不倒賀邵又有什麼用呢?

全尚這番話自然難不倒賀邵,眼下的形勢孫亮也與賀邵,王蕃二人多次討論。吳國的位置何在,吳國又將何去何從,直到今天君臣依然沒有探尋到答案。眼下全尚也是論及此事,並且以此作為毀盟襲蜀的論點,賀邵需要仔細思索如何應對。

王蕃接過話題道︰「自古以來,成大業者未有失信于天下之人。全公此言,尚需斟酌。」

王蕃作為孫亮的另一個依靠,甚至比賀邵還要難纏。因為王蕃為人高風亮節,正直不阿,而且才華橫溢,為人處事都是秉承先賢正道,讓人無從挑剔。

全尚心中暗罵王蕃不識時務,嘴上依舊是掛著副笑容道︰「王永元此言差矣,昔年周公瑾,魯子敬便有二分天下之意,如今豈非正是時候?蜀有山川之固,吳有長江之險,取蜀而連山川吳越,足與天下抗衡!怎可坐視蜀人壯大,自掘墳墓耶?」

孫亮見全尚與王蕃爭論,心內卻有自己的想法。全尚雖然有大功于自己,可畢竟全氏一族大都北遷,留下了污點。想在江東這世家林立的土壤上吃得開,全尚只有兩條路走,依靠自己或是站在世閥一邊。

現在看來,全尚是腳踩兩條船,左右逢源才對。北伐沒有利益,又找不到收兵的口實,所以才有全尚提出偷襲蜀國的建議。

若是應允了,便等于告知天下人吳主孫亮背信棄義,偷襲盟友;若是不應允,眼下北伐無力的困境總要有一個說法。

世家豪族利用全尚來提出這一點,不外乎是不願意和自己正面對抗而已。某峻,某綝的慘劇便是前車之鑒。掌握荊州兵力的施績,是孫氏的死忠;北伐領軍的丁奉更是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草根將領。手中握有這兩只力量,才是這些世家懼怕自己的主要原因。

去襲蜀,自然是荊州施績為主,勝了這些人撈取實惠,敗了則趁機削施績的兵權。丁奉這里也是同樣,北伐無功,損兵折將,回到國內後便再難執掌重兵。朝中可為自己用的人物並不多,大都是各大世家的官僚,一個不慎便是滿盤皆輸啊。

孫亮左右為難之時,只見全尚與王蕃爭論的聲音越來越大。王蕃正氣凜然指責全尚誤國之議,全尚倚老賣老譏諷王蕃不識時務。賀邵在一邊也不做聲,似乎有難以抉擇的問題。

「臣陸凱,參加陛下!」爭執不休之時,鎮北將軍陸凱聞召而來。

「敬風不須多禮,永元言卿可解朕憂,此言屬實否?。」陸氏是江東的名門望族,陸遜雖然因為派系的爭斗,郁郁而終,但其忠誠是毋庸置疑的。

「陛下所慮盡在微臣心中,以臣觀之實無可擔憂之事。」陸凱穩穩站在堂下道。

听陸凱如此自信,王蕃與全尚也停止了爭論,都想听听陸凱有什麼高見。作為陸凱的朋友,王蕃和賀邵都知陸凱忠心于國,有出將入相的本事;作為世家的代表,全尚也想了解下陸家兩大人物之一的陸敬風,對于眼下的局勢是如何判斷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驚雷入漢最新章節 | 驚雷入漢全文閱讀 | 驚雷入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