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入漢 第62章 民亦有責(2)

作者 ︰ 乾坤不動

第62章民亦有責(2)

經過張皇後的勸誡,劉禪也是明白終究要換其他妃嬪服侍自己。于是前往後宮去挑選,被冷落許久的後宮佳麗听聞都是濃妝艷抹,爭先恐後的來到大殿之上。劉禪高坐殿上,看著數不過來的美女們大飽眼福。

宮中的妃嬪平日里便是明爭暗斗,可劉禪對皇後張氏專情,這是誰也沒有辦法的事。甚至連長樂宮都不許妃嬪們私自進入。幾個月來後宮平靜了許多,皇上大家誰都搶不到,彼此間的爭斗也是偃旗息鼓。後宮被劉禪「大清洗」之後,妃嬪們失去了心月復宮女和太監。沒了這些耳目,連欺負人都不順手,地位不高的妃嬪借此有不少都抬起了頭。

被陳袛等人利用的高貴人等一批妃嬪明白自己能留在宮中已經是燒高香,但陛下寵幸的機會也恰是鞏固和提升自身地位的絕佳時機。皇後懷孕在身,這個時候也無須擔心皇後的插手和干擾。只是自己這一批人在陛下心目中的印象極差,估計多半不會得到陛下的恩寵。文武百官在朝中的站位是依據官職高低,地位顯貴來排列。後宮也是相同,往常高貴人得到本體劉禪的喜愛,凌駕于眾人之上。現今只能忍氣吞聲,排在她人之後。

若是幾人之中挑選一人倒還容易,這幾百名美女要挑出一個來就是折磨了。劉禪看來看去看花了眼,一時抉擇不下。見劉禪猶豫不定的樣子,底下的妃嬪們都是暗自著急,礙于禮數也只好默默的等待,不敢有什麼多余的動作。

熬得久了,劉禪隨意指了一名姿色上佳的妃嬪,便起身離開了後宮。被選中的妃嬪喜出望外,歡喜著回去收拾。余者都是一臉失望,難掩嫉妒之色。誰先得到陛下的寵幸,便有一步登天的機會。

回到書房,郤正和樊建早已恭候多時,與二人在一起的還有成都令呂辰。見到劉禪帶著司馬勝之來到,三人都是跪拜。郤正之前與楊戲一起負責處理兩大家族的善後事宜。樊建因為尚書台本身公務繁多,人員亦少,因此主動請命尋人代替自己配合楊戲。

「啟稟陛下,清尾之事已經結束,所得財產盡皆送于國庫之內。」郤正先是回報工作進度,遞上了奏折。

「南征之舉國庫消耗甚大,所抄掠之金銀填補國庫恰是時候。」劉禪接過奏折看了看笑道。

「諸葛思遠傳來消息,永昌的擴建已然開始進行。庲降都督霍弋深得南人之心,工程進度比預想的要順利得多。」樊建也是遞上了南中傳來的書信。

「不知張翼的前鋒和馬承的商隊進展如何?」劉禪邊看邊問道。

「在永昌休整之後,張伯恭的前鋒軍已然出發。霍弋遣楊稷,毛炅二將率領南中健卒相隨。出征時日尚短,因此尚無消息傳回。馬承的商隊留在永昌休息,等待前軍打通道路再行出發。」樊建答道。

「如此甚好,由當地人相助應有事半功倍之效。」劉禪點頭稱善。

「據諸葛思遠說尚挑選了一批身毒人相隨作為向導,以備不時之需。」樊建接著答道。

「諸葛思遠思慮周全小心謹慎,可免朕之憂了,哈哈哈哈。」對于諸葛瞻的安排,劉禪十分滿意,不由得大笑。

後世對于諸葛瞻的評價並不是很高。穿越之後經過觀察劉禪發現這諸葛瞻也並非是後世所傳的那麼差勁。除了為人有幾分驕傲之外,做起事來在蜀漢朝堂還算是穩妥的。經過武陽平叛之後,也顯得成熟了許多,因此把南征後勤的工作交給了諸葛瞻來辦。

「這段時日諸公多有操勞,明日朝會皆有賞賜。」劉禪道。

「謝陛下!」三人聞言皆是跪拜謝恩。

再次起身後樊建臉有猶豫的問道︰「近聞陛下整治各郡稅賦之事,臣等略有愚見不知當講不當講。」

「哦?長元有何高見?快快說來。」見樊建的態度,劉禪也感到好奇。

「陛下連日所施之政皆是維護百姓,臣以為此舉多有不妥。」樊建道。

「長元是指朕不應愛惜百姓麼?」劉禪略微一愣。

「民乃國之根本,臣怎敢進言陛下自傷國體。」樊建和呂辰兩人跪拜在地。

听出樊建話中有話,劉禪也知這樊建在朝中亦屬能臣,非是無的放矢之輩。因此劉禪凝神細听,等待下文。

訴說之間樊建難免引用大量的古典,對此劉禪早已適應。百姓作為國家的根本是需要統治者維護的。但作為被壓迫剝削的最底層,百姓也是需要管治的。造成國家衰敗的原因有很多,並非是登記為良民繳納賦稅國家就一定會富裕。

劉禪之前的做法無疑是打壓了士族,給百姓一個相對寬松的生存環境。但作為穿越者的劉禪對這個時代的百姓還沒有深刻的認識。這個時代的百姓有一個共同性便是逃稅。天下之大,何處皆可安家。無論是貧窮富有,都不喜歡自己的財產拿出去交給國家。

曹魏實行的是按照戶頭收稅,既是每年每戶人家都要繳納一定數額的稅金。這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之一,在放寬了田賦之後更顯得尤為重要。百姓的生活是實實在在的,多一分錢生活品質便會提升一分。當家中有人娶妻生子,打算另立門戶生活的時候。形式上是獨立生活,但並不登記入戶,這導致了官方的戶口上仍然是一戶,只收得到一戶的賦稅。更多的人嫌這樣做麻煩,獨立生活之後索性根本不登記入冊,這樣國家一樣沒有收入。

蜀漢實行的是按照人頭收稅,有多少人收多少稅。不想交納人頭稅的百姓家里添丁加口,也不會告知官府。如此一來一戶人家可能有七八口人,但交納的只是三口人的賦稅。這和曹魏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即是曹魏以戶收稅,所以戶少人多;蜀漢以人收稅,所以戶多人少。

劉禪一味的維護百姓采取寬容的政策,時間久了難免讓百姓生起了驕縱之心。樊建的出發點並非是維護士族,而是建議劉禪在士族和百姓間采取一種較為平衡的政策。

成都令呂辰也做了詳細的補充。諸葛亮為政期間執法甚嚴,官僚百姓就算有投機之心但在當時嚴密的執法體系下卻沒有機會做投機之舉。所以當時的蜀漢國力增增日上,就算是諸葛亮屢次興兵北伐,國內也是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百姓的生活不因為長年的征戰受到絲毫影響,這也是諸葛亮治國為人稱道的地方。

但是當諸葛亮去世之後,繼承者不能像諸葛亮般嚴格執法,面面俱到。沒有了強勢的維護和統治,國家體系開始迅速崩潰。大批的官僚和百姓看到了投機的美好前景,于是貪墨,逃稅等開始泛濫。僅僅諸葛亮去世的那一年,只是蜀郡地區便少了一萬多戶百姓。這些百姓都逃出了蜀郡,跑到了別的地方做起了黑戶。放眼到全國,會流失多少百姓?

後世經常把諸葛亮的事必躬親作為詬病諸葛亮為人的特例。可誰又知道只能依靠人制的三國時代,諸葛亮只有事必躬親才能保持國家體系的健康和完善。蜀漢的政治根基是無法和秦朝相提並論的,根本沒有條件讓統治者或是諸葛亮做如商鞅般的,根本性的體質改革。

听完樊建的陳述,劉禪深吸了口氣,事必躬親,是不得已而為之。國家的根本是百姓,但力量來自于世族。劉備入川到今不過幾十年光景,這點時間並不夠蜀漢扎根。所謂的改革首先觸動的便是士族的利益,包括命令文立等人抓緊鹽脈,打擊貪墨等事在內皆是如此。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天高皇帝遠,最近發生的事情已經多次證明了這個事實。沒有忠心可靠不畏強權的臣子盯著,任何法令的執行程度都是大打折扣。換而言之,人是決定興衰的關鍵。

想從根本上轉變國家的體質是做不到的,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監察體系來輔助政令的順利執行,達到最佳的執行效果。送走了眾人後,劉禪坐在房中冥思苦想。

諸葛誕等人費盡心力成功的把魏軍吸引在東門之外,帶著親軍和文欽的東吳人馬在城中整裝待發。只等焦彝等人回來,便開始突圍。李平和施全明白焦彝放棄逃生,留在陣中舍命拖延魏軍的良苦用心,只好帶著親隨入城和諸葛誕匯合。

到了城門處回首望去,只見諸葛誕的旗號在陣中飄揚,人群之中難以望見焦彝的身影。淮南軍參差不齊,人心渙散久戰必敗。焦彝非是不想走,而是不能走。一旦東側的大軍迅速的崩潰,諸葛誕成功突圍的幾率便會大幅減少。這樣一來,這十幾萬人的犧牲便沒了意義。能指揮十萬大軍作戰的,除了諸葛誕便是焦彝。或許文欽也能,但文欽是吳將怎麼指揮得動淮南的軍馬。

李平長嘆一聲道︰「走吧,主公等急了。」

施全目視遠方沒有動靜,忽然調轉馬頭奔向諸葛誕大旗方向。李平見狀疾呼道︰「你……」還沒說完便听施全叫道︰「焦將軍身為大將尚且不顧生死,他日地下豈不孤單!替某轉告主公,施全必定拖住魏人步伐,至死方休!」

「至死方休」四字傳來之時,聲音已然漸遠。李平面色變幻,一咬牙飛馳入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驚雷入漢最新章節 | 驚雷入漢全文閱讀 | 驚雷入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