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入漢 第54章 江東有變(2)

作者 ︰ 乾坤不動

第54章江東有變(2)

丁奉字承淵,少年時期便跟隨甘寧,潘璋等人征戰四方。作為驍將英勇非常,經常是沖鋒在前斬將奪旗。與全懌,朱異這些世家子弟不同,丁奉是實實在在的草根階級。沒有靠山,沒有背景,只是依靠一股拼勁兒。幾十年來積累功勛,也不過剛剛坐到虎威將軍,安豐侯的位置。雖然職位不高,可在吳人心中卻是功勛之臣。與丁奉相同黎斐也是草根出身,幾十年打熬得到了蕩寇將軍的官位,也是一名實干型的將領。

丁奉,黎斐加上朱異便是這次攻打魏軍,營救壽春的策劃者和指揮者。不過如今營中卻是有四名東吳將領在商議如何進軍。這第四人叫做陸抗,官拜奮威將軍領柴桑督,是朱異的副手。江東陸家是江東最大的豪族之一,陸抗的父親正是鼎鼎大名的陸遜。

全懌稀里糊涂的投降,朱異之前又敗了一仗,天下人必然看低東吳。幾人都是東吳第一流的將領,聚在一起只有一個心思便是擊敗魏軍出一口惡氣,彰顯東吳的軍威!

四人掌控的兵力只有五萬,想突破魏軍的包圍顯然是不可能的。幸好孫琳也沒有這個意思,這次進軍的目的是盡可能的靠近壽春,建立一處據點為孫綝的東吳大軍前來做好準備。地點的選擇便是關鍵所在。如今吳軍在壽春的東南方,吳軍往南壽春向北之間可以屯駐大軍的地點很多。

既然是為了攻打魏軍,營救壽春的淮南軍,這個據點便不能離得魏軍所在太遠。可離得過近也是不行,即便是五萬人馬離得近了也是會被魏軍吃掉。除了這點考究之外,該據點還應該具備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環境。

選來選去目標便定在了黎漿,黎漿在壽春南方六十里處,北面是前往壽春的大道,南面挨著黎水。只要佔據了黎漿便可以背倚黎水建立供大軍屯駐的據點。倚靠河流安營本是兵家的大忌,不過兵法卻是要靈活運用的。若是大軍屯駐在黎水以北,那麼進攻魏人之時便要先渡過黎水才行,這是極其不利和冒險的攻擊手法。為了保證日後的推進可以順暢,只有趁著魏軍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搶先渡過黎水站穩腳跟。

朱異當下傳令,命丁奉帶領一萬吳軍為先鋒負責搶渡黎水,抵擋北岸的魏軍。自己和陸抗統領中軍三萬隨後支援,黎斐帶著剩余的一萬吳軍負責押運糧草物資隨後而行。于是各軍拔營而起,向北進發。

為了防止國內的動蕩,孫綝一口氣把四個兄弟都派回國內。孫據,孫恩,孫干,孫兄弟四人听了大哥孫綝的指示,回到朝中便把持住了建業上下的軍權。這個時候吳主孫亮已經臨政,孫據等四人雖然和孫綝同心,畢竟沒有孫綝那麼強勢。所以只是把持軍權,朝政之事甚少干預。

從全尚的觀點來看,並非是孫氏兄弟不想插手朝政,而是力有未逮。孫綝不過二十七八歲,幾個兄弟更是年輕。作為王公貴族平時就沒什麼才干,掌控兵權已經是極限,涉足朝政怎會是群臣的對手?

最近幾年慘遭不幸的名門望族不少,大部分的世家對于朝綱都無心維持。有心依靠吳主孫亮,擔心其年紀過小,難以成事。滕胤,呂據兩大元勛被孫綝殺害的事情已經證明站在吳主孫亮一側是多麼的錯誤。孫綝的崛起代表著皇室強權的誕生,這是各大家族不希望看見的。孫綝本身對于這些久居江東的名門望族也沒什麼好感,不過是一群阿諛奉承隨風擺舵的家伙。如此態度下江東的名門望族都是百余年的歷史,誰也不好熱臉去貼個冷。于是世家豪族大部分都做了中間派,人心惶惶的觀察局勢。

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在孫亮和全尚正在發愁如何奪回軍權之時,吳國境內發生了規模不小的叛亂。會稽南部有百姓造反,殺了南部都尉。同時鄱陽,新都皆有亂民揭竿而起,對于附近各郡都影響不小。吳國常年都遭受南越異族叛亂騷擾之苦,牽扯了國內很大一部分的軍力。如今見孫綝的大軍北上,江東守軍空虛,不少亂黨都趁此鬧事。

各地的人馬大都隨著孫綝北上,想要平亂是遠遠不夠的。建業的軍隊都在孫據等兄弟的掌握之中,于是只好請孫據兄弟出兵討伐。孫綝老早就吩咐了四個兄弟,只要穩坐建業等自己大軍回來便可,不可輕易離開。孫據沒什麼大才,可兄長的囑咐是一直放在心上的。于是接連幾次拒絕了朝中各位大臣的提議,京師建業也是需要防衛的地點,不可輕易出兵。

雙方你來我往幾個回合,孫據心知如此拖延也不是辦法。朝廷反應若是遲鈍,再出現幾處亂黨,可就是真的忙不過來了。起初只是少數人和孫據爭執,現在見自己沒有出兵的意思,不少世族都漸漸的站在了要求出兵的一方。再拖延下去,局勢絕非自己可以控制了。

與其得罪整個江東世家,倒不如及早的撲滅叛賊避免孤立無援的窘境。雙方鬧到這個份兒上,吳主孫亮依舊是不理不問的態度,想來也沒有什麼威脅。于是孫據答應了出兵,卻提出了一條要求。孫氏兄弟依舊是負責鎮守建業,兵可以出,領兵之人卻是要另覓人選。

全尚眼見支不開孫氏兄弟也只能作罷,欣慰的是孫氏兄弟在建業的軍力還是被削弱了不少。至于領兵的人選就不是全尚和背後的孫亮可以決定了。經過群臣舉薦,決定由廷尉丁密、步兵校尉鄭冑、將軍鐘離牧率兵征討各地叛亂。

孫據看手中的軍力不足一半,心知這等大事自己雖然做了決定,還是要向兄長報告的。于是作書一封,說明了當下朝中的狀況,命心月復送往孫綝大軍所在之處。

鬧騰了一陣子總算恢復平靜,只是沒平靜幾天,便又出了亂子。已經親政的孫亮突然下令抓捕了虎林督朱熊,外部都督朱損兄弟二人。這兩人都是朱氏一族的後人,只不過投靠了孫綝出賣了自己的宗族來換取榮華富貴。孫魯育因為嫁給了朱家,所以被稱之為朱公主。幾年前孫魯育含冤被害,這兄弟二人置若罔聞,如今孫亮以此為理由將二人抓捕並且直接斬首。

事情做得干脆利落,各部大臣和孫氏兄弟都沒來得及反應,人頭已然被送到了建業。遠在西蜀的劉禪要是知道此事,必然會看出這是孫亮在模仿自己的行事作風。

朱家兄弟身為孫氏的親信竟被如此處死,孫據等人的臉色無比的難堪。更為擔憂的是這年幼的皇帝出手竟是如此決絕,恐怕是蓄謀已久。東吳群臣也看出了苗頭,依然是兩面派的作風,不說支持也不提反對。

兄弟幾人中孫據還算有些能力,親信被處死也是聲色不動,依舊是控制著軍權,等待孫綝的回歸。

皇帝陛下與孫家的矛盾已然公開,自然不會放過孫家兄弟。尤其是孫綝不在建業的大好時機,又怎能錯過?可孫據抱緊了兵權不放,對身外事不聞不問,又讓孫亮和全尚以及皇後全氏無可奈何。

對于吳軍的反撲魏軍也早做好了準備。由黎水向北有一座小城,叫五木城。城內平時居住數百戶百姓,諸葛誕造反之時把百姓都遷移到了壽春內。如今駐扎著魏軍的一支部隊,是層層防御的最外一層。

丁奉的先鋒軍趕到黎水時,五木城的魏軍也得到了吳軍來襲的消息。城中只有三千魏軍,好在泰山太守胡烈帶著六千多人近來一直屯駐在附近,也算是有個照應。魏軍在黎水北岸列陣以待,準備等東吳人馬「半渡擊之」。

吳軍也應是發覺魏人的意圖,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支吳軍戰意旺盛。沒有絲毫懼怕的意思,乘著小船快舟直殺過來。丁奉在前端一支船上舉盾護身,抵擋魏人射來的弓箭。這船上滿載也只有三四十名軍卒,各自如同丁奉般撐起大盾遮掩身形。吳軍行軍倉促,這附近有沒有百姓人家,雖是準備了小船可數量有限的很。不過六七十只船,一次只能渡過兩千余人。

可魏軍的弓箭密密麻麻,如同雨水一般無間隔的射個不停,吳軍一時有不少軍卒中箭落水。丁奉右手持盾,左手提刀,冷冷盯著對岸的魏軍。看看將近岸邊,只听得丁奉大吼一聲,從船頭一躍而起沖向魏軍。見主將如此,吳軍紛紛躍下船只和魏軍做殊死搏斗。

魏兵見有船只靠近,弓弩手向後移動,一排排長槍手涌上。魏兵立足岸邊把長槍端平,吳軍多是短刀攻擊距離有限,往往是還沒砍到魏兵就身著數槍而死。

數十年的戎馬生涯積累了寶貴的戰斗經驗,丁奉是東吳兩代老臣,比眼前凶險萬分的戰場也是見過的。迎面而來便是魏人的長槍,丁奉手中大盾一擋護住身體。利用魏兵抽槍再次的空隙,丁奉手中的大盾拋出呼嘯般飛向魏兵,接著身形一矮就地一滾已然到了魏兵身前。魏兵用槍去遮攔飛來的大盾,卻來不及應付腳下的丁奉,利刃慣胸而入便是見了閻王。

不只丁奉這邊撕開了口子,不少吳軍將校也都是久經戰陣各逞其能,瞬間破了魏軍的陣勢。胡烈在後陣臉上發青,不過兩千來吳軍竟是如此的勇猛,回去如何向主將交代?抬首再看那些船只送完了這批吳人,已經回程去運送下一批的吳兵。「吳人休得猖狂,胡烈在此!」盯準了丁奉這里,胡烈縱馬殺來。

丁奉無馬,見狀一甩手短刀飛向胡烈,就地一個翻滾模起一桿長槍便來應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驚雷入漢最新章節 | 驚雷入漢全文閱讀 | 驚雷入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