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未央 正文 第十五章 暗戰

作者 ︰ 悲傷的白娘子

是夜,劉霄和謝玄見完支遁大師,看看時辰卻是更深露重,建康城中四門緊閉,就是想回屯騎營也回不成了。再加上支遁大師再三挽留,劉霄和謝玄盛情難卻,只好在東安寺中留宿一夜,于第二日清早趕回屯騎軍營。

回營之後,主薄朱江早已等候主將劉霄多時,當即又把開拔行軍準備上的事情擇重點細細加以稟明。劉霄見萬事齊備,再把心中幾處不放心的地方和謝玄及朱江略作商量後,隨即上書一封奏于尚書省,下午接到尚書省回復,于是點齊三百八十六人開拔,向豫州進發。

其時,中原原本的豫州已經落入慕容燕國之手,為標榜大晉不忘故土,東晉朝廷就在國都建康以西的淮南、廬江一帶重置豫州,州治歷陽,因在建康以西,又稱為「西府」。這個做法,就是東晉一朝獨有的所謂「僑置」。

歷陽距離建康本就不遠,屯騎全營上下皆為騎兵,是以一路進軍頗為順利,不過五日,劉霄就率軍抵達豫州治所歷陽。刺史豫州的謝萬先前已至歷陽赴任,叔佷相見,少不得一番親熱,倒也是人之常情。自此,劉霄便在歷陽城北扎下營盤,有了三叔父謝萬的鼎力支持,招兵買馬倒也忙的四腳朝天。再過半月,劉霄相中的兩匹千里馬——石城縣令刁協和營將賀鐘也自揚州轉任豫州而來,劉霄便抱著悶聲發大財的主意,也不報請朝廷知曉,私自做主將朱江執掌的主薄一攤事情全部交給了刁協,讓謝玄、朱江、賀鐘三人全力練兵。

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息,不等劉霄完全站穩腳跟,大晉就和北面接壤豫、徐二州的慕容燕國鬧起了紛爭。

慕容燕國國都,鄴城。

夜已深,燕國大都督慕容恪府邸卻仍舊燈燭煌煌,一形容消瘦、年約五旬的男子一身便服,卻不減久居上位者的氣勢,正好應了那句話——威武不在衣冠。

「你說晉國發兵來攻我東阿?」,說話的消瘦男子正是眼下燕國皇帝跟前的紅人,燕國大都督、太原王慕容恪。

慕容恪為當下燕國皇帝慕容俊之弟,自幼心慕中原漢家文化,及至成年,一路輔佐父親慕容皝和兄長慕容俊征撫遼東,曾以兩千騎破石虎的趙國十萬眾,後又攻破冉閔的魏國,奪冉魏國都鄴城,據為燕國都城,使得燕國揮軍中原,與符秦和東晉一並逐鹿天下,出將入相,威風赫赫。依慕容俊看來,東南的晉國偏安江南,如秋後寒蟬,只等假以時日揮軍擒其君臣,滅其國。且自打燕國定都鄴城之後,大燕國和晉國邊境一直沒有消停幾天,兩方交戰不斷,大燕國從來勝多敗少。如今倒好,羊群反而主動送上門來,想要咬下狼身上一塊肉了,真是咄咄怪事!

想到此處,慕容恪于心中不住地冷笑,忽地又一驚,追問一句道︰「陽尚書,晉國統兵者可是桓溫?」。

「卻不是,統兵者乃是晉國泰山郡太守諸葛攸,率水陸大軍兩萬,現已進入石門,屯兵在河渚」,答話的為燕國尚書令陽驁。

「哦……」,慕容恪松下一口氣,幽幽說道,「晉國能戰者唯桓溫一人罷了,其他人,不足為慮。對了,司徒和太宰可曾知曉此事?」。慕容恪口中的司徒即為燕國上庸王慕容評,慕容恪和尚書令陽驁、司徒慕容評及太宰慕輿根四人皆為燕國皇帝慕容俊的左膀右臂,堪稱心月復,常被燕國皇帝慕容俊贊之為大燕的國之柱石。

「司徒和太宰此刻應該還不知曉,前方戰報剛送入尚書省,我便攜戰報來府上拜見大都督了」,陽驁答道。

「嗯」,慕容恪顯然對陽驁的舉動表示滿意,權衡片刻後又交代道,「此事,我即行稟明陛下,司徒和太宰處,也需知會一聲為好,听听他們是何意見。只是你我清楚,陛下自八月起染疾,邊關與晉國交戰非止一日,見怪不怪了,我料到時候大的主意,還需我等來拿」。

陽驁心中明白,大都督諸葛恪所說的「我等來拿」,其實就是大都督他自己來拿主意了。燕國眼下的局勢作為尚書令的他豈能不知,雖然大都督慕容恪與他們三人同為皇帝慕容俊所信賴,但四人當中,大都督慕容恪卻隱以為首。

于是兩人一番仔細商議,直到子時交更方停。兵貴神速,第二日,燕國尚書省便以大都督軍令,命司徒慕容評、長樂郡太守傅顏率步騎五萬,于東阿迎擊晉國諸葛攸。

當此戰的消息為劉霄得知時,卻是晉國敗了,而且是大敗,諸葛攸和燕軍一觸即潰,兩萬兵馬兵敗如山倒。朝廷又命豫州刺史謝萬率軍屯兵下蔡,又命徐州刺史郗愔屯軍高平,兩軍互為犄角,一面收攏諸葛攸的潰兵,一面嚴防燕國慕容評大軍順勢反撲。

十月二十五不是個好天氣,天色陰暗的江淮之地一時頗有寒意,劉霄和謝玄兩人正在營中說著前方戰事,三叔父謝萬已經屯兵在下蔡,但以史書對謝萬的評價,以及這些天劉霄自己對這位三叔父的觀察,不由得對謝萬大為擔心。劉霄回憶起歷史中的謝萬是因一次兵敗被免去豫州刺史一職的,但他不能確定是不是眼前這次。

兵敗被免,從此謝氏失豫州,剛想借屯騎一營為根基,借以大展一番拳腳的劉霄很清楚謝氏丟掉豫州意味著什麼,不免又是擔心,又是後怕。

「報——豫州刺史急書」,一名傳令親衛飛奔至劉霄帳中,單膝跪地抱拳稟報道。

劉霄一驚,生怕是敗訊,忙讓親兵將書信送至他的案頭。劉霄取信拆開急覽,先是一喜,後又一憂。原來三叔父謝萬屯于下蔡五日,不見燕軍來攻,又听聞燕軍正在急攻洛陽,鎮守洛陽的穎川太守毛穆之告急求援,于是謝萬修書一封給劉霄,說下蔡一地應該不會再有戰事,燕國調集大軍想要奪取的是洛陽,為保洛陽不失,他將親自領兵進駐潁河一線,以增援洛陽。交代劉霄可率屯騎營駐軍下蔡城,以徐州刺史郗愔軍馬為依靠,趁機收攏諸葛攸的敗軍。

「叔父此舉甚為輕敵啊!」,劉霄伸手把書信交給謝玄,一面看向行軍地圖,「洛陽孤懸北面,左面是苻堅的秦國,打下洛陽,于他燕國有何好處?留下洛陽給我大晉,還可把洛陽作為緩沖之地,燕國不至于馬上和秦國短兵相接」。

謝玄看完書信,又湊到劉霄身邊,俯身仔細看向地圖,當即皺起眉頭點頭道︰「二哥說的沒錯,恐怕燕國攻打洛陽是虛晃一槍,這里,下蔡城才是此次決戰之地!」。

「然叔父如此自信,怕是要壞事了!」,劉霄神色凝重道。

「但叔父屯于下蔡的大軍已經出發,二哥,我們怎麼辦?」,謝玄也知道事關重大,當下不由得心急起來。

「時不我待,我們得趕緊有所行動」,劉霄答道,「全營現有多少人馬了?」。

「不足一千二百人,倉促之下,還未經操練,能戰之兵還是原來那不足四百人」,謝玄有些氣餒。

「听天命,盡人事吧」,劉霄主意已定。

于是劉霄命謝玄召朱江、賀鐘、刁協等人前來帳中議事,把事情的原委略過不提,只是命諸人點齊人馬,備好軍械糧秣等物,次日全軍拔營進駐下蔡。

次日,劉霄率屯騎營一千二百人一路疾行,于午夜時分趕至下蔡縣城下。下蔡為一小縣,屬沛郡,此刻城中只有謝萬留下守城的一千兵馬,領兵者為一都統,名叫劉建。想必謝萬臨行前有過交代,在迎接劉霄兵馬入城後,劉建當即把下蔡城中防務交給劉霄,並甘願听從劉霄調遣,于劉霄帳中听命。

既然劉建能被三叔父留下守城,說得直白了是三叔父謝萬留下護衛劉霄自己的。在謝萬眼中,屯騎營多半為新募之兵,又兼劉霄和謝玄都太年輕,初經陣仗,實在難以讓謝萬徹底放心。這般一想,劉霄覺得這劉建多少還是有些能耐的,于是待之也相當客氣,仍然力主劉建主持下蔡守城事宜,自己率屯騎營在城中休整一晚後明日移駐城外。

劉建從一開始就不太同意劉霄的意見,他以為,如劉霄與他合兵一處據城而守,再加有徐州刺史郗愔的兵馬屯在高平,互相照應之下保下蔡城不失還是很有把握的。但讓劉霄駐軍城外……劉建把頭搖得撥浪鼓一般,就是不同意。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漢未央最新章節 | 漢未央全文閱讀 | 漢未央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