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令狀 正文 八一、大局(國慶快樂)

作者 ︰ 冷眼旁官

第二天,如今群臣于嘉德殿新帝登基,大赦天下,改元光熹,尊董後為太皇太後,尊何後為太後,封皇弟劉協為渤海王。

而後,太後臨朝,封賞眾臣,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以樊陵為太尉,以何苗為車騎將軍,何愚為北軍中侯,以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其他人等一並封賞,而陳昌因為才封為鎮國大將軍,故此次未加以封賞,但是賜金五千,財物無數。

何氏兄弟權頃朝野,一時間風頭無兩,眾大臣依附于何氏者無數,令十常侍暗暗惶恐,在一起商議說︰「現在何太後臨朝,何氏兄弟均權力日重,恐怕我們好日子不多了。」

「是呀,如今之計是,我們必須得重新找一靠山,才能夠繼續掌握重權,享受富貴榮華。」

「我們可以一邊以金銀珠玉結好于何進之母舞陽君,其為人頗貪,讓她于何太後面前說些好話。另一邊可以哭訴于董後面前,讓她臨朝主政,扶持其弟驃騎將軍董重以牽制大將軍何進,如此則可保我等富貴不失。」

計議已定,十常侍多出金銀珠寶結交車騎將軍何苗與其母舞陽君,讓他們在何太後面前說情,又秘密于董後面前哭訴︰「臣等侍奉太後多年,從來都是忠心不二的,但是現在何後專權,何氏兄弟權力日重,不能見容于他們,求娘娘垂憐。」

董後嘆息道︰「何進之妹,起初之時我抬舉她做了皇後,而現在她的兒子即了皇帝位,內外臣僚都是她的心月復人,權威太重,我能如何呢?」

「娘娘可臨朝垂簾听政,加封國舅董重大官,讓他掌握兵權,臣等也願意為娘娘用事,如此一來就可以慢慢地圖謀對付何進他們了,避免大漢江山改姓何氏。」

董後听了大喜,第二天設朝垂簾听政,加封皇子協為陳留王,重用董重讓其掌握兵權,而張讓、趙忠等十常坐余者皆得以用事,共預朝政。

于是,引起了董後與何後之間的矛盾,開始時還能夠互相商議,漸漸地爭執起來而至于最終互相謾罵,令朝政混亂,百官不知如何是好。

陳昌知道這段歷史,所以近來一段時間他深居簡出,每天往返于陳府與西園之間,操練軍馬,整頓收服的三營禁軍將士,漸漸地忠心之禁軍士兵增多。

經過了宮廷之變後,陳昌的功勛點又達到了一百點,于是他讓小圖再次開啟了一個新的功能,也是軍令狀里面倒數第二個初級功能——演武場。

「主人,演武場類似于校場,可以供士兵進入戰陣訓練和大規模的演武對抗,是訓練部隊的一種功能,最多可以容納十萬部隊訓練。」

訓練營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個人的實力,而演武場的作用是提升部隊整體的實力,而且在里面的訓練效果同樣具有時間的加成作用。

而且,通過演武場進行對抗訓練比起現實中訓練的效果來得更好,因為演武場中的對抗訓練是真正的生死訓練,在演武場里面對抗時就如同真正戰爭之時,會出現傷亡等真實的情況,給參加演武的士兵真實一般的感受,可以最大的激發他們的潛力,也可以讓他們感受戰爭的血腥殘酷,體會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感覺。

不過,演武場仍然有限制,那就是只有真正忠心于陳昌的禁軍士兵才能夠進入其中訓練,而忠心不夠的士兵則無法進入其中。

不過,現在陳昌手下的三千精銳禁軍之中,忠心于他的士兵足有二千人左右了,所以他將這些禁軍士兵分成了許多組,輪流進入其中進行對抗演武,讓他們的配合能力越來越強,發揮出來的整體戰力也越來越大了。

陳昌知道,接下來洛陽城內還會有幾次大戰,是練兵與獲得功勛的最好時機,所以並沒有在此次離去,也沒有進一步去改變什麼。

因為他現在雖然說手里還掌握了一支禁軍,但是根本無法與何進的羽林軍相比,即使他想要干預朝廷什麼事情,也是有心無力,不得不暫時靜觀歷史,等待時機。

而且陳昌發現了,自己的到來雖然改變了一些歷史細節,但是卻根本無法改變歷史的大局,因為他的蝴蝶效應還沒有發揮出來,必須經過了時間的推移後再能夠扇動起巨大的風暴。

五月辛亥這一天,陳昌知道是何進向驃騎將軍董重下手的日子,所以他早早地吩咐典韋率領三百名禁軍精銳進了城來,待命于距離董府不遠的地方。

朝堂之上,何進果然讓人上奏言事︰「孝仁皇後曾經與中常侍夏輝等人,勾結朝廷各州郡官員,買賣官職,從中牟取暴利,對于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所以不應該臨朝听政。況且,我大漢舊制,藩國之後不得留住京師,故應該遷孝仁皇後于本國河間郡,限太陽下山之前離開洛陽城。另有國舅董重,驕橫跋扈,欺男霸女,應該追回其驃騎將軍的頭餃,解除其兵權。」

自然,何進及手下眾臣紛紛表示支持,何太後讓少帝下詔準奏,于是何進一邊叫人驅趕董後離開洛陽送往河間,一邊派出羽林軍前往董重府上收回驃騎將軍印綬。

「大將軍,末將禁軍正在董府附近,願意為先鋒擒拿董重,為大將軍分憂。」

陳昌適時請命,何進听了萬分歡喜,立即命令陳昌的禁軍為先鋒,另叫袁紹、曹操帶領三千羽林軍圍了董重府門,令其無處可逃。

陳昌飛馬而來,典韋率領三百名禁軍精銳出其不意沖進了董府之中,只遇到了此幾天的抵抗即控制了董府眾了,而後快速搜索了董府的密室庫藏。

「駙馬爺,董重有何罪?為何要抄我董府?」董重怒視陳昌喝問道。

「董國舅,非是本駙馬要抄你董府,實在是董後不合與何後爭權,而今天大將軍已經發羽林軍來攻董府。本駙馬提前一步到來,是想救國舅一命,只要你交出驃騎將軍印綬,帶著家人逃離洛陽城,當可有一條生路,否則必滿門被滅。」

然而董重卻猶豫不絕,陳昌見狀也知道歷史不可違,于是帶人出來,將羽林軍放進了董府之中,不一時董府老小果然滿門被滅,而董重也自刎而死了。

六月十八,何進派人于河間郡毒死了董後,消息傳出後,天下震動,洛陽城內謠言四起,皆說大將軍何進毒死董後,有不臣之心,因此民心皆偏離何氏了。

七月二十八早朝之後,眾人齊聚于大將軍府中,袁紹進言說︰「張讓、趙忠等人于坊間傳言,說是大將軍毒殺了董後,想要謀奪漢室江山,致令老百姓議論紛紛,于大將軍實為不利。莫如趁機誅殺宦官閹黨,否則必為大禍。前朝竇武、陳蕃欲誅宦官,但是事情泄露,反而遭遇宦官之禍。現在將軍兄弟皆掌兵權,府中多四方豪杰之士,何不早下決斷,誅盡閹黨,掃清朝廷障煙,得到天下老百姓的稱贊呢?」

「非本將軍不欲為,實在是太後不允,我能夠怎麼辦呢?」

「不如召集四方的英雄之士,讓他們帶兵進京來誅盡閹黨,到時候事情緊急,太後不允許也不可能了。」

何進听了眼前一亮︰「本初此計大妙,如此一來四方諸候相逼,太後不得不從,也免得我違犯太後的心意了,妙計呀。」

「大將軍且慢,此事萬萬不可。」看到何進就要差人召集,旁邊的主簿陳琳立即上前阻止。

「有何不可之處呀?」

「大將軍總掌京畿,如果要誅殺宦官,只需要一聲令下即可。何必再召集天下的英雄而來呢?要知道人心不齊,到時候眾多英雄聚集京師,怎麼知道不會發生變亂呢?假如有人趁機作亂犯上,將軍豈不是朝廷的罪人嗎?」

「無膽懦夫,有甚高見,退下。」何進听了卻喝斥道。

「大將軍,若要誅盡閹黨,確實並非難事。宦官為禍,自古皆然,只因聖上寵愛信任,假之以權柄,慢慢地就形成了宦官專權為禍國家的局面。如果要消除宦官之禍,可以除去為首的十常侍即可。大將軍完全可以將其送進大理寺中,只需要一個官吏即可給他們定罪處死,有何必興師動眾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軍令狀最新章節 | 軍令狀全文閱讀 | 軍令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