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戰爭之鐵血軍閥 第二卷 三足鼎立 第五十七章 李景林下野

作者 ︰ 曾不想離開

第五十七章李景林下野

參觀完飛機制造廠,張安樂的注意力再次放到了戰事上。他關心的不是山西的戰事,而是河南直隸地區的戰斗。

自從李景林因為馮玉祥的不守承諾憤而再次倒戈,致使原本一片大好形勢的反奉戰斗急轉直下。就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奉系消滅了郭松齡,打敗了孫傳芳,拉攏了吳佩孚,原本聲勢浩大的反奉聯軍,如今只有馮玉祥和閻錫山這兩股勢力在苦苦的支撐著。

奉軍也從一開始的絕對劣勢,變成現在的絕對優勢,整個戰爭的戰局開始變的對奉系有利。張作霖為了對付馮玉祥也是為了安撫李景林,便將直隸和山東的軍隊合編為直魯聯軍。任命李景林為總司令、張宗昌為副總司令。

張宗昌對于這個任命非常不滿,他私底下對手下說「李景林這個家伙,打仗不行不說,還不講義氣,老子不稀罕和他一起共事。這直魯聯軍就讓他自己玩去吧。」

由于張宗昌的不配合,李景林空有直魯聯軍總司令的頭餃,能調動的還是自己手底下還是部隊。

吳佩孚和張作霖談好了條件之後,將‘討逆聯軍’的‘逆’由張作霖變成了馮玉祥。他調集了6萬部隊到棗陽、隨縣,準備向信陽進發。姜登選為了感謝張宗昌幫他奪回安徽,也派了兩個師到安徽和江蘇听候張宗昌的調遣。

這樣一來馮玉祥和閻錫山就成了餃子了,四面被圍。馮玉祥開始心虛了,閻錫山在山西的節節敗不但沒幫上他什麼忙,自己還得調集部隊去幫他。

如今直奉聯軍一共50余萬,自己的20萬軍隊根本就不夠看,更何況張作霖在東北正在整合大軍,不一定哪天就揮師南下。閻錫山看這個樣子也撐不了幾天,到那時候再加上西北軍足足80萬部隊,自己只有死路一條。

在這種情況下,馮玉祥的最大願望就是盡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實力。他派段其澍攜其親筆信到漢口會見吳佩孚,他先自己承認自己之前的種種不是,希望玉帥可以原諒他。並且表示20萬國民軍願意接受玉帥的領導,願為玉帥馬前卒。又言現在部隊已經打到保定,不日即可攻佔北京。到那個時候把段祺瑞和張作霖趕下台,以吳佩孚為大總統再建新政府。

可是吳佩孚此時對馮玉祥已經徹底失去了信任,之前反奉形勢良好。馮玉祥卻按兵不動,坐看孫傳芳和張宗昌拼個你死我活。郭松齡都快打到沈陽了,他也沒有揮兵北上支援,反而和李景林打起了仗。他認為正是馮玉祥的短視才使得反奉之戰的失敗,因此他認為要自己接受他的部隊可以,但是馮玉祥必須下野。馮玉祥的部隊必須無條件投降,接受繳械改編,再談其他的問題。

收到吳佩孚的條件,馮玉祥差點沒拍桌子跳起來,這個吳老三,真是想好事啊。

這個時候他手下的一個幕僚給他出主意「我听說李景林和張宗昌因為總司令的事情,鬧得很不好,張宗昌對李景林的意見很大,咱們不如將部隊從山東邊境撤出一部分。集中攻打北京,佔領了北京之後將段祺瑞趕下台,如果玉帥答應新建政府,幾家的部隊合到一處也不怕張作霖。他要是不同意,咱們可以北上熱河,再攻黑龍江,蘇聯人可以幫助咱們在那邊立足。河南現在怕是呆不住了。」

幕僚的話讓吳佩孚有些心動,但是北上熱河這是最後的打算,現在是想著怎麼保全部隊,保住河南的地盤。

既然吳佩孚說不通,那找張作霖試試。于是他派張樹聲去奉天見張作霖議和,張作霖正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又怎麼會和他和談。

兩面踫壁馮玉祥只能想辦法找外援牽制敵人的部隊,以獲取局部的優勢,將敵人各個擊破。首先是山東的部隊,馮玉祥派人去和張宗昌談,說自己不願與山東為敵,自十月以來未侵山東一分一厘,現在自己主要是想收拾李景林,希望張宗昌可以保持中立。

張宗昌本來就對李景林不爽,現在馮玉祥想收拾李景林。他自然高興,但是又不能明說,對于馮玉祥派來的人避而不見。特使連續三天去見張宗昌,下面的人都回答大帥在整編部隊。

馮玉祥知道這個消息之後,自然明白張宗昌的意思,整編部隊自然就不能出兵。

于是馮玉祥將山東和河南邊境的部隊抽出五個師,兩個師調到信陽防著吳佩孚,三個師調到了保定,這樣一來保定有七個師的兵力,他將這七個師分成兩個方面軍,第一方面軍軍長宋哲元,副軍長楊虎城。第二方面軍軍長鹿鐘麟,副軍長李虎臣。

第一方面軍三個師主攻天津,第二方面軍四個師主攻北平。

12月10日鹿鐘麟帶領四個師進軍固安、房山,這里鎮守的是李景林去年收編的直系的雜牌軍六個師,人數不少,足足有十萬之多,但是這些部隊的戰斗力很弱。再加上這些部隊是收編的部隊,並不是李景林的嫡系所,因此這幾支部隊的缺餉的情況很嚴重。

這個時候當兵的腦子里並沒有什麼保家衛國,現在的情況也不是保家衛國,軍閥混戰為的是爭奪地盤。當兵打仗為的是養家糊口,在他們的腦海里跟著誰打仗都是一樣,只要有軍餉跟誰都行。可是一旦缺餉對士兵的士氣打擊很大,軍餉都沒有還想當兵的給你賣命,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

所以這場的仗打得那叫一個干脆,兩兵相接,仗打了還不到2個小時,防守的部隊就開始就往後退。當官的攔都攔不住,他們也沒有想攔。開玩笑缺餉幾個月,他們要是敢亂來,士兵陣前倒戈就麻煩了。

有些士兵不願意再給李景林賣命的,當場就扔了槍投降。六個師的部隊一上午逃了一部分,投降了一部分,大部分都在後撤。

拱衛北平的防線就這麼輕而易舉的被打破,兩天之後鹿鐘麟部隊來到北平城下,守城的軍官非常識相的開門投降。

12月12日,中華民國國民軍佔領了北平,在北平的段祺瑞政府官員全部落網。幸好馮玉祥反的是張作霖並沒有反段祺瑞,否則段祺瑞還真不知道怎麼收場才好。

12月11日,宋哲元率領3個師5個旅兩個騎兵團,從大城縣進入青縣,直逼馬廠。

河北省青縣馬廠鎮位于天津以南約60公里、青縣以北約8公里處的北運河岸邊,地理位置重要,水陸交通方便。

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後,以「青縣地近畿輔,拱衛攸關」為由,奏請同治皇帝在馬廠鎮設防獲準。于同治十年二月,將自己的淮軍部將周盛傳(字新畬,安徽合肥人)率部屯駐馬廠兵營,人稱「盛字軍」。「盛字軍」所部的騎兵、步兵23個營,唐仁廉步兵兩個營,計2.1萬余人進駐馬廠。自從馬廠建成兵營之後,始終是拱衛京津的重要軍事基地,成為聞名遐邇的戰略要地。

簽訂《辛丑條約》之後的《天津條約》規定,清政府在平津周圍20里內,駐兵不得超過300人,所以青縣馬廠和天津四周的其他軍事要地一樣變的更加重要起來。

李景林的直隸督軍辦公署在天津,所以拱衛天津的大都是他的嫡系部隊,在馬廠的部隊也不例外。宋哲元的部隊沒能像鹿鐘麟那樣一擊制勝,他們遭遇了頑強的抵抗。

雙方在馬廠激烈交火,一時之間勝負難分。

馮玉祥控制了北京之後,從郭松齡起事之後一直控制著山海關的魏益三,于12月13號發表通電投降馮玉祥。馮玉祥大喜任命魏益三為中華民國國民軍第三路軍司令,從山海關向南攻打灤縣。

戰事緊急,李景林多次向張宗昌求援,張宗昌屢次都以部隊剛打完仗需要整編為由拒絕。激戰數日的李景林部隊因為三面臨敵,知道大勢已去,將部隊撤出天津,南撤到滄州、德州一帶,自己還留在天津躲進了租界。

李景林知道自己以後沒有多少指望了,他主動給張作霖寫了辭呈,說自己能力不足不能擔任直魯聯軍司令,如今又丟了北平、天津,罪莫大焉,請求辭職下野。

張作霖十分痛快的答應了他的請求,他也知道張宗昌和李景林不合。為了安撫張宗昌便任命他為直魯聯軍總司令,他的部下諸玉璞為直魯聯軍副總司令兼戰前總指揮。

張宗昌可不想當什麼直魯聯軍的總司令,他只想當魯軍總司令,他讓諸玉璞帶著帶著本部一個軍,到德州和滄州收編李景林的部隊。

李景林見狀深知復起無望,便于1925年12月19日通電全國,宣布下野,從此不問軍政事,專心從事提倡武學。

從此中國少了一位征戰沙場的將軍,多了一位致力發揚國術的國術大師。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全面戰爭之鐵血軍閥最新章節 | 全面戰爭之鐵血軍閥全文閱讀 | 全面戰爭之鐵血軍閥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