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一品才俊 第52章 道破玄機

作者 ︰ 讀史書的狼

第52章道破玄機

端王倒是自詡有幾分墨水在肚子里,而小郡王雖然自知才學不足,但此時又無外人,權作娛樂之舉,不必在乎丟人顯眼。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一味心思在蘇姑娘身上,只要秦允明和蔡舉能作出好詞,讓蘇姑娘演唱出來就可以了。

當即,兩位王爺便答應了下來,秦允明和蔡舉自然也是附和。

「來人,取筆墨四副來。」小郡王傳話了道。

侍候在一旁的婢女們匆匆的去準備了,將四張桌子上的酒食稍微移了一下,空出一位置來拜訪筆墨紙硯。

秦允明忽然覺得蘇姑娘既然被譽為江南第一才女,難道這「才」僅僅是指歌聲與器樂嗎?他趁著兩位王爺興致勃勃,越性的說了道︰「蘇姑娘,在下有一個不情之請,不知蘇姑娘介意否?」

蘇小詩剛剛放下琵琶,端起酒杯小飲了一口,听到秦允明的話之後微微愕然了一下。自從上次畫舫不辭而別,她一直覺得秦允明是一個不懂風情的懵懂少年,心中甚至還有幾分嗔怪之意,此刻秦允明主動向自己發問,自然引起了幾分興趣。

「秦公子但說無妨。」她星眸直視著秦允明問道。

「在下與蘇姑娘雖然只有兩面之緣,但這兩次都只見蘇姑娘請人作詞,卻不曾見蘇姑娘親獻文采,著實讓在下覺得遺憾。不如趁著今日興頭,兩位王爺、蘇姑娘與蔡公子及在下一同來切磋一番,豈不更好?」秦允明有些擔心蘇小詩誤會自己質疑她的才華,所以一直是帶著善意的微笑說完這番話。

蔡舉听了這話,以為自己抓住了一個機會,立刻冷冷的哼了一聲,道︰「秦公子,你這話是什麼意思?蘇姑娘本來心情不好,何必又要再傷蘇姑娘的神呢?你莫不是質疑蘇姑娘的才學在你我之下嗎?」

秦允明只叫晦氣,怎麼自己擔心什麼這蔡舉就說什麼。

不過蘇姑娘倒還沒開口,端王卻深以為是的先說了道︰「對呀,小王今日倒真像見識一下蘇姑娘的文采呢,不知蘇姑娘可方便?」

端王趙佶早先就看出蔡舉與秦允明的倪端了,不過蔡舉年齡比秦允明大,卻反而顯得小家子氣,很是讓自己看不起。除此之外,他確實希望能得到蘇姑娘的詞作,這樣即便自己返京之後,也能留作紀念,因此才開口說出這番話來。

蔡舉听了端王的話,心口一涼,後悔沒有先去看王爺的臉色,這下把話說錯位了。

蘇姑娘將酒杯放了下來,沒有理會蔡舉先前的話,只笑著說道︰「奴家不過浪得虛名,只略略識得幾個字罷了,哪里敢與王爺、秦公子等人相提並論呢?」

她的這番話其實很有用意,「王爺、秦公子等人」,王爺可以代指端王和小郡王兩個人,秦公子就是指秦允明一個人,而蔡舉就直接一個「等」字給等沒了。

蘇小詩雖然不過十五、六歲的豆蔻年華,但自幼隨畫舫走南闖北,閱人無數,什麼人有多少斤兩一眼就能看出。因此她對蔡舉這樣仗著家世名聲的子弟,早就看不上心里去,故意這般出言諷刺。

蔡舉也是一個有心的人,見蘇小詩把自己給「等「沒了,羞怒不已,若是自己在逛青樓遇到這樣的事,一定一巴掌刮過去了。只是此時非彼時,只能強忍發作。

端王和小郡王都沒在乎這些細節,只是哈哈笑了一陣,一定要讓蘇小詩一起作詞。

蘇小詩客套推辭了一陣,最終還是應了下來。

于是,一旁的婢女又添加了一副筆墨之後,五人相繼便開始思索填詞。

秦允明故意遲緩了一些,他到現在還記得張師爺的話,縱然要表現也得看場合。既然兩位王爺請他與蔡舉來,不過是為了讓蘇小詩高興,那麼兩位王爺和蘇小詩才是今天的主角,自然要禮讓主角來出風頭了。

不過蔡舉就沒這樣的心思了,先是讓秦允明奪了風頭,後又讓蘇小詩冷眼,心中早就懊惱不已,只想一展自己的才華,奪回失去的面子。

大約過了兩刻的光景,端王總算寫完第一篇,接著便是蔡舉。

蘇小詩一副悠然的神態,落筆又輕又慢,雖然是一氣呵成,但是她卻有意拖延時間,卻不料自己寫完了之後,秦允明和小郡王還沒作完。

小郡王之所以慢,倒不只是因為肚子里沒墨水,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所認得的字不多,正在盡一切可能把自己所認得的字都寫上去。他本以為眾人都寫完了,都在等自己一個人,所以還有一些窘迫,可是後來一看,原來秦允明也還沒寫完,總算是松了一口氣。

秦允明確實是有意在等小郡王,可是縱然他落筆再慢,將一闋詞寫完了,小郡王依然在抓耳撓腮、困苦無比。

端王看了這位比自己小三歲的佷兒一眼,揮了揮手說道︰「罷了罷了,你就不用寫了,詞不像詞、詩不像詩的。」

小郡王無奈,只能哈哈笑了笑,擱下了毛筆,打趣的說道︰「皇叔你也真是的,偏不讓我寫完。既如此,我雖棄權了,但不可罰我呀!」

秦允明和蔡舉陪著小郡王笑了一陣。

這時,蘇小詩說道︰「既然王爺和兩位公子都作好了文章不妨請諸位先點評一下小詩的拙作吧。」

端王立刻笑道︰「好,甚好,讓小王先看看吧。」

蘇小詩將自己的作品交給了一位婢女,再由婢女轉交到了端王手上。

端王急不可耐的接過了文章只見是一手非常娟秀的隸書,頗為好看。看到這里,他心情已然大好,先有了對蘇小詩文采的三分認定。接著他又細細的品味起來,這才發現原來蘇小詩所作並不是詞,而是一首詩︰

悠悠綠水傍林偎,日落觀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鷗飛滿浦漁舟泛,鶴伴閑亭仙客來。

游徑踏花煙上走,流溪遠棹一篷開。

讀完之後,只覺得這詩平平無奇,沒有任何驚艷的地方,不過是遐想了一片景物而已。相比秦允明先前那一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來說,意境和詩意相差得太遠了一些。

不過端王為了討好蘇小詩,猶是拍了一下手,笑吟吟的贊道︰「好詩,好詩呀!」

他說完,將這詩又傳給了小郡王、蔡舉和秦允明欣賞。

小郡王自是不必說,只是附和端王的意思,也連連叫好不已。

傳到蔡舉手里後,他仔細留心了一番,自己是讀書頗深的人,詩歌好壞細細品味之後立刻就能見分曉,只覺得蘇小詩這詩不過爾爾。看到這里,他不由更輕視了蘇小詩幾分,想來這風塵女子不過只會唱歌彈琴罷了,毫無文采可言。

他淡然的笑了笑,因為是背對著兩位王爺而面向著蘇小詩,所以也不掩飾的露出了幾分輕蔑之意。他沒做任何評價,只是遞給了秦允明,說道︰「秦公子來鑒賞一番吧。」

秦允明接過了詩,從頭到尾只略看了一遍,心中一下子叫糟了起來︰這……….蘇姑娘怎麼會跟我所作的詩體不謀而合?

他遲疑了好一陣,在眾人越來越奇怪的目光之下,忍不住還是說了道︰「這首詩,真妙!」

一旁蔡舉忍不住冷笑了起來,心道這秦允明不過是阿諛奉承之輩而已,剛想開口諷刺,但秦允明緊接著又說了道︰「這可是一首通體回文詩呀!」

此言一出,眾人都驚訝不已。但凡讀過詩的人都知道回文詩是什麼意思,就在十多年前還曾風靡一時過,就連半文盲的小郡王因為與才子佳人混跡久了,都是听說過這種詩體的。所謂通體回文詩,就是一首詩由頭到尾來念是一個意思,由尾到頭來念又是一個意思。

雖然此類詩因為要講究通體回文,並且同時掌握兩個韻腳,所以很難出得精品,但是能作出這樣詩的人,思維之寬廣、學識之豐富自然是超出常人的。

十多年前之所以通體回文詩能流行,關鍵還是因為兩個極為著名的人物酷愛此好。這兩個人便是蘇東坡和蘇小妹,尤其是後者,所作的回文詩流傳至今都讓人贊不絕口。

端王听了秦允明這話,倒吸了一口冷氣,只恨自己當時沒看出來,連忙叫道︰「快,快拿給我再看看。」

婢女忙又將詩文從秦允明手里取了過來。

端王將這詩從末尾開頭,念出聲來,道︰

「開篷一棹遠溪流,走上煙花踏徑游。

來客仙亭閑伴鶴,泛舟漁浦滿飛鷗。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觀落日,偎林傍水綠悠悠。」

先前還滿是輕蔑的蔡舉,此刻突然有一種撞上南牆的感覺,為何自己今日事事總不順心呢?他苦惱不已,想到剛才自己剛才的德行蘇小詩必然是看到了,真是後悔莫及。不過好在他對自己的詞頗有信心,也許能挽回幾分面子。

這時,一直波瀾不驚的蘇小詩倒是對秦允明越來越欽佩了。起初她在听到端王、小郡王等人討好似的叫好,便忍不住心中好笑。後來她又看到蔡舉輕蔑之態,不由對這人更加討厭了幾分。卻沒想到最終還是讓秦允明一語道破了。

不過,她依然很是疑惑,自己雖然閱人無數,但至今卻仍然看不明白秦允明。

這位小才子滿月復學問、才高八斗,時而有一種清高,時而又是一股青澀,時而還是一副拘謹。恰才秦允明一眼看出這首詩是通體回文詩,非但沒有得意洋洋,相反倒像是看穿陰謀詭計似的,竟是驚慌的表現,真是讓人搞不懂。

然而越是好奇,越是忍不住想去了解!

冥冥之中,她對秦允明的感覺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一品才俊最新章節 | 大宋一品才俊全文閱讀 | 大宋一品才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