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古仙真 一 資料《淮南子》

作者 ︰ 黑熊掌

>

淮南子》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于漢景帝、漢武帝之交時撰寫的一部論文集。劉安公元前179年一前122年是漢高祖劉邦的少于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淮南厲王因「謀取」獲罪,流徒途中絕食而死,後淮南厲王的封地被一分為三,劉安被策封為淮南王。劉安曾羅致賓客數干人,內中不乏碩學之士,共同編定《淮南子》一。該共21篇,最後一篇名《要略》,是全的序言。從《要略》看,全寫作有統一的計劃和安排。但從內容看,並未完全統一。《漢•藝文志》把它列入「雜家」是有道理的。中內容,除道家思想外,還兼收了儒家、法家、陰陽家之言。範文瀾先生︰「《淮南子》雖以道為歸,但雜采眾家」,仍表現出一定的融合傾向。」

一《淮南子》與先秦道家思想

在宇宙觀本體論方面,《淮南子》繼承了先秦道家的思想,並加以唯物主義改造。該《天文訓》︰「道始于虛霩」、「道始于一」,認為在天地未形之前,整個宇宙是個渾然一體、沒有定型的「虛霩」,是個渾涵未分的道訓》︰「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所謂一者,無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獨立,塊然獨處,通九天,下貫九野,圓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如一。」據可以這樣分析︰「道」是「虛霩」之道,是「一」之道,歸根結底,是物之道。這就把先秦道家「道生物」的觀點,改造為「物有道」的觀點,這是明確的唯物主義。在宇宙生成論方面,該《天文訓》指出︰「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並認為︰宇宙之氣「清揚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陽為日,陰為月,陰陽分化為四體,這是明確的宇宙構成論,在近代科學出現以前,幾乎成為古代唯物主義公認的定論。

《淮南子》還對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觀點進行積極的改造和談釋,明確指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因勢利導的主動行為。《修務訓》中批評了「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的消極無為論,指出︰歷史公認的「先聖」都是積極有為的,如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發明醫藥,「一日而遇七十毒」;堯積極從事政治管理與社會教化,「西教沃民,東至黑齒、北撫幽郡,南到交趾,放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鯨于羽山」;舜「闢地樹谷,南征三苗,道死蒼梧」;禹休風榨雨,「決江疏河,鑿龍門,闢伊闊」;湯夙興夜寐。勤于政務。這些古聖先王,一生致力于興利除害,屢建功,「聖人憂民如此其明也,而稱以‘無為‘,豈不悖哉!」此可知︰「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成者,未之育也!」該篇給「無為」以一種正確的解釋,它,老子的無為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因勢利導︰「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長。‘听其自流,得︰之其自生,則鯨、禹之功不立,而後稷之智不用也。」這是《淮南子》關于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關系的正確明,把先秦道家思想大大升華了。

順便指出,《淮南子》與漢初黃老學派也有密切的關系。漢初假︰托黃帝以為名的著作甚多,大都失傳。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中就有《道原》、《經法》、《稱》、《十六經》四篇古佚。《淮南子》與這四篇黃老帛有一定的關聯。《原道訓》與《道原》都是論「道」專篇,言辭極為一致。此外其他相互仿佛之處也很多。如《從間訓》︰「禍福同門」,《經法》︰「禍福同道」;《原道訓》︰「萬物之總,皆閱一孔」,《十六經》︰「萬物之多,皆閱一空;《詮言訓》︰「聖人不為始,不專己,循天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因天之則」,《稱》︰「聖人不為始,不專己,不豫謀,不為得,不辭福,因天之則。」如此等等,不勝枚舉。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淮南子》汲取道家思想營養的重較大。

二《淮南子》與先秦儒家思想

首先,《淮南子》繼承並發揮了先秦儒家「仁者愛人」的原始人道思想。《主術訓》︰「國之所以存者,仁義是也。」又︰「遍知萬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謂智;遍愛群生而不愛人類,不可謂仁。仁者愛其類也,智者不可惑也。」這一觀念是來自先秦儒家而又高于先秦儒家的,特別是《淮南子》對「人道」、「人類」概念的使用,在中國文化史是有重要價值的。《淮南子》也主張以民為本。《把論訓》︰「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主術訓》︰「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在此基礎,《泰族訓》提出以仁義治國︰「所謂仁者,愛人也;所謂知者,知人也,愛人則無虐刑矣。知人則無敵政矣。治由文理,則無悖謬之事矣。刑不侵濫,則無暴虐之行矣。」這可以視為孔孟「德政」、「仁政」學的進一步弘揚。《淮南子》主張人性本善。《泰族訓》認為「人之性有仁義之資」,這是對孟子思想的繼承。不過不完全認同孟子,《淮南子》強調「仁義之資」必須與後天教育相結合,才能臻于完美︰「故無其性,不可教訓;有其性無其養,不能遵道。繭之性為絲,然非得二女煮以熱湯而抽其統紀,則不能成絲;卵之化為雛,非嘔暖覆伏累日積久,則不能為雛。人之性有仁義之資,非聖人為之法度而教導之,則不可使向方。」即是,善性是內在根據,教育是後天條件,只有兩者結合才能成人之善,這顯然與孟子偏重于反本內求有所不同。至于把外部條件歸結為「聖人之教」的觀點、是古代哲學在社會歷史觀方面的共同缺點。

三《淮南子》與先秦法家思想

《淮南子》繼承、發揮了商鞅、韓非的歷史進化觀念,提出︰社會生活是變遷的,法令制度也應當隨時代變遷而更改,即令是「先王之制,不宜則廢之」。《記論訓》︰「聖人制禮樂而不制于禮樂。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苟利民主,。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舊。」又︰「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是也。」這些言論,從思想觀點到具體言詞,與商、韓是一脈貫通的。從當時社會現實看,「漢承秦制」,未加徹底改造。景、武之交,漢王朝的經濟已經恢復,客觀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制度,當然這套制度決不完全等同于商、韓所鼓吹的制度,但是法家更法改制的思想原則,仍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可貴的是,《淮南子》認為法令制度的制定,應適乎人群之需要,應考慮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主術訓》︰「法生于義,義生于眾適,眾適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這顯然是先秦法家更進步的觀點,其所以如此,也是儒法融合的結果。

《淮南子》與《呂氏春秋》有沒有關系?從原著看,《淮南子》無一字提到《呂氏春秋》,這可能與漢初反秦氣氛有關。但事實,正是《呂氏春秋》給予《淮南子》以最大和最直接的影響。兩本都是由層貴族親自主持,招攬眾多學者集體寫成的。成的程序都是先擬定計劃,次分頭撰寫,最後綜合編纂。的結構統一,篇目規整,理事相連,言辭精審。兩都是總結先秦各家學,博采眾家之長,形成一個綜合性的、能貫通天地人的龐大理論體系,為統一的封建大帝國提供全面的思想理論根據。所不同的是,《淮南子》成之時,處于黃老盛行的文化氛圍之中,因此對道家學特別看重,因此在某種意義,也可以《淮南子》是集黃老思想之大成的著作,當然這絕不妨礙它也融和攝取了道家之外其他學派的思想精華。

《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鴻烈」,系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0年∼公元前123年招引賓客集體編寫而成。該是對西漢前期道家思想系統而詳盡的總結,是研究黃老思想的極其寶貴而豐富的資料。中不乏其醫學內容,值得我們探討研究。

倡學,陰陽五行

該倡導陰陽五行學。首先,論述了陰陽概括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如《本經訓》指出︰「陰陽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終始虛滿,轉于無原。」此言陰陽囊括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其變化是無窮無盡的。這與《黃帝內經》中的陰陽學一脈相承。

中以水、火、日、月喻陰陽。如《天文訓》雲︰「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又雲︰「日者,陽之主也;月者,陰之宗也。」這里用人們常見的水、火、日、月來明陰陽的屬性,這種形象而生動的喻,使學者對枯燥、抽象的陰陽學易于理解。

其次,闡明了五行的屬性及其生克乘侮規律。如「東方,木也,……。北方,水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故禾春生秋死,……。」此處五行學內容與《黃帝內經》所論是一致的,可見當時的陰陽五行學已滲透到多個學科。

中還以五行所屬的方位論及人體的形體特征及勇怯、智愚、壽夭等。如「東方,……其人兌形,頭、隆鼻大口,鳶肩企行,竅通于目,筋氣屬焉,蒼色主肝,長大早知而不壽;南方,……竅通于耳,血脈屬焉,赤色主心,早壯而夭;西方,……白色主肺,勇敢不仁;北方,……其人蠢愚;中央四達,……其人慧聖而好治。」以所述雖未必盡然,但大體明了五行所屬的方位及地域不同對人體的影響。

整體觀,天人相應

該強調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如《本經訓》雲︰「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之內,一人之制也。」「孔竅肢體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指出人生活在宇宙間,和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這與《素問•生氣通天論》所雲「天地之間,**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的天人合一觀點不謀而合。

四時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人體而形成疾病。如《時則訓》記有︰「孟春之月,……行秋令則民病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瘧疾。……季秋行夏令,……民多鼽窒。」文明示,非其時氣,其氣不和則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同時告誡人們︰人體必須順應四時,適應自然界季節氣候的變化,才能在宇宙間健康生存,正如《本經訓》所言︰「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

還有整體觀對疾病癥候的影響,如「夫有病于內者,必有色于外矣。」「癰疽發于指,其痛遍于體。」前者言其體內髒腑患病,而引起體表的色澤變化,即「有諸內必形諸外」;後者指出局部的病變可影響整個人體。

養生術,靜漠恬澹

該注重養生之術,如《真訓》強調了養性、養德,雲其︰「靜漠恬澹,所以養性也;和愉虛無,所以養德也。……若然者,血脈無郁滯,五髒無蔚氣。」又《修務訓》提出精神調養,指出︰「今天道者藏精于內,盝神于心,靜漠恬淡,訟謬胸中,無邪氣所留滯,……則機樞調利,百脈九竅莫不順。」「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綜觀文可知︰心境清淨,無欲無求,則五髒安和,百脈調暢,諸竅通利而健康無病。這與《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以恬愉為務」的養生之道契合。

養生的另一個方面是禁嗜欲。如《時則訓》言其︰「孟冬,……君子齋戒,身欲靜,去聲色,禁嗜欲,寧身體,安形性。」冬為閉藏之時,應藏而不泄,故要禁欲,保精、養性。又《原道訓》雲︰「聖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也強調了養生禁欲的重要性。人類只有將養精神,和調其氣,才能形體康健,與世間萬事萬物共同在自然界的規律之中生存。故《原道訓》指出︰「是故聖人將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沉浮俯仰。」以所述《淮南子》對人類養生術的貢獻,足資後學借鑒。

推病由,情志環境

中推究疾病發生的原由,認為情志變化、地理環境對人體影響極大,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如《精神訓》和《原道訓》均指出︰「人怒破陰,大喜墜陽,……。」「薄雲發,驚怖為狂,憂悲多恚,病乃成積。」以言情志過極,積而成病。這與《黃帝內經》中「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的觀點是相同的。這種病因認識一直指導著後世臨床,目前情志致病的例愈來愈大,如楊雪琴教授調查後指出,「銀屑病的發病和復發患者中70%∼0%的人發病前有焦慮和抑郁,且有特殊不愉快的事情。」

地理環境亦直接影響人體而為致病之由。如「堅土人剛,弱土人肥,……。」「山氣多男,澤氣多女,風氣多聾,林氣多癃,……暑氣多夭,寒氣多壽。」此言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對人的體質、生育、發病和壽夭等均有影響,為導致疾病發生的原由之一。這種醫學思想本源于古代文獻而有所創新,如《呂氏春秋•盡數》記載︰「……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與傴人。」此指居住在水味辛辣地方的人,多患癰疽和生瘰 病;水味苦澀地方的人,多患雞胸和駝背。

談施治,理法兼備

該對疾病治療方法的論述亦較詳盡。如《時則訓》提出四時治療疾病的法則為︰「春治以規,秋治以矩,冬治以權,夏治以衡,……。」這里規矩權衡治法與《黃帝內經》中的規矩權衡合四時脈象不同。如《素問•脈要精微論》雲︰「四變之動,脈與之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前者言其脈象的變化隨季節不同而各異,即脈合四時;後者則根據脈象的浮、沉、滑、澀,而了解疾病產生的原因。可見,《黃帝內經》以規矩權衡論脈象;《淮南子》則以規矩權衡論治法,各有所指也。

中談及治療疾病要全面考慮,不能顧此失彼,以免釀成大病。如《林訓》中指出︰「治鼠穴而壞里閭,潰皁而發痤疽。」

中還有對疾病應早期治療的記載。如《人間訓》告誡人們︰「患至而後憂之,是猶病者已胘而索良醫也。雖有扁鵲、俞跗之巧,猶不能生也。」這里根據下文意雖是以醫學喻為政處事的道理,但其未病先防,既病早治的預防醫學思想確能啟迪後學,這與《黃帝內經》中「病已成而後藥之」,其理相同。

論藥物,首重實踐

該對藥物的記載注重實踐,從藥物采集、炮制及品種鑒別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首先,采集藥物要親口嘗試。如《修務訓》雲︰「神農乃始教民撲五谷,……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這是古代醫家在實踐中尋找和發現藥物的真實寫照。其次,根據藥物性能,按照季節采收藥物。如「蟬始鳴,半夏生」言其夏至時蟬鼓翼始嗚,正是半夏成熟的采收時間。其三,告誡人們注意藥物炮制方法。「牛膽涂目,……取八歲牛膽,桂三寸,著膽中,百日以成。」此言將桂放入牛膽中,經過百天才能藥用。其四,提出了易混淆藥物的鑒別。如「夫亂人者,芎

窮之與蒿本也,蛇床之與麋蕪也,也皆相似者。」這種注重實踐,使藥物名實相符,是安全有效用藥的保證。

他如中還有關于髒腑的論述;疾病命名的記載及形、氣、神的論述等,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綜所述,與《黃帝內經》同時代或稍晚時的《淮南子》蘊含著一定數量的醫學內容,我們應當挖掘整理取其精華,以豐富中醫學寶庫。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鑒古仙真最新章節 | 鑒古仙真全文閱讀 | 鑒古仙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