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唐再續 卷二 開山軍使 第082章 折家來人

作者 ︰ 雲無風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李曜雖是心中一沉,面色卻反而微笑起來︰「呵呵,呵呵。」然後施施然坐到自己席上。

咄爾壓住怒氣,身子往前傾去,粗聲問︰「軍使可是以為我等戲言爾?」

李曜擺擺手,氣度雍容,仿佛一切盡在掌握,淡淡微笑︰「豈會如此?咄爾,你且安坐,此種詳情,待某細細道來。」

咄爾本不願如此「服軟」,但見李曜這般泰然自若,不知為何,居然心中一虛,老老實實正襟危坐起來。他身邊的處木昆•克失畢見狀,也是心中一凜,又更坐直了三分。李嗣恩與史建瑭同時雙目一亮,對望一眼,面色肅然。張光遠和劉河安早已端坐,目不斜視,面帶恭謹。唯獨憨娃兒視如不見,依舊面色如常。

李曜察見眾人神情,這才淡然道︰「此戰赫連,我飛騰軍,上下齊心,奮勇克敵,以一當十,破虜甚眾!大王察之,其心甚悅,論功之際,言多嘉賞……至于爾等所憂,實屬多余。」

他環視諸將,泰然道︰「爾等與麾下兒郎並力破賊,殺敵立功,所經之戰,斬獲良多,大王明見萬里,豈吝重賞?此番論功,領軍諸將,敘功超遷,至多一轉,某為大王螟蛉,焉能獨外于眾?是故,某之獲賞,與爾等之賞,軍士之賞,全無干系,爾等但須謹守軍營待賞便是。」

咄爾是個粗豪性子,但不代表他的腦袋跟憨娃兒一般轉不動,李曜故意在這話里夾帶私貨,果然一下就讓咄爾誤會了。他以為李曜之所以得到的賞賜不算多,是因為別人的賞賜都不高,最高也就是升個一級,李曜來河東時日尚短,自然不好獨外于眾,所以李克用才不得不委屈他一下,也只是擢拔一級。

他有想到,李曜對于他們的賞賜這麼有信心,只怕是李克用論功之後特意找過他,告訴過他其中緣由,並且對軍士之賞賜另有安排,這才使得李曜說得如此信心十足。

有此一慮,咄爾果然立即釋懷,當下松了口氣,抱拳對李曜道︰「原來如此!這般說來,倒是俺咄爾誤會軍使了。軍使本就受了委屈,又被俺這混人誤會,還這般心平氣和與俺們說道,果如外間人所言,乃是君子之風。俺給軍使賠禮了!」

李曜心中松了口氣,笑著擺手︰「無妨,萬事大不過一個理字,你為麾下兒郎考慮,本是理所應當,某為兒郎請功,也是職責所在,既然俱為此事,還有甚誤會解不開的?這道理說開了,誤會自然解除,卻說道歉作甚?」

眾人見李曜絲毫不見怪責,不禁都松了口氣。其實像李克用這等藩鎮,沒有不擔心部下殺主將而造反的,而且這種事本也就是安史之亂後各藩鎮的尋常事。所以為了將這種情況扼殺,藩鎮們都很維護軍中各種階級法,只要部下還沒有相邀一道殺主將起事,那麼主將的權威就絕不是部下可以違抗,李克用對此事也很是在乎,同樣是用心維護的。因為維護下面的各級主將,到頭來也就是維護他自己。

所以當阿悉結•咄爾問完疑惑,發現自己的擔心並無道理之時,就很擔心李曜給他亂扣帽子,要不然一個「于軍中目無主將」的帽子扣下來,那可是連殺頭都有可能攤上的大罪,尤其是軍法不比國法,主將一聲令下,牙兵沖進來殺了,那也就是殺了,你待怎的?

當然,咄爾並不認為李曜敢殺他。

眾人解決了這一樁大事,當下便緩和了氣氛,談笑起來,說到此戰精彩之處,各自面有得色。

大帳之中氣氛正好,卻有李克用的牙兵前來請李曜過府一敘。

李曜剛從大同防御使府出來,卻又立刻被傳召,不禁奇怪,一問來使,卻不是李克用要安慰一下他之類的事,而是一樁他未曾想到的事情︰府谷折宗本之子折嗣倫來了!

居然是府谷折家!居然是折嗣倫!

李曜一下子興趣上來了。

在後世人熟悉的楊家將故事中,有一位文武雙全的老太君——楊業的妻子、佘賽花。說起佘賽花,民間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說佘賽花是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中豪杰。實際上歷史上的佘賽花,應該叫折賽花,出身于折氏將門之家,折楊兩家為世家,折氏家族對楊家將誓死抗遼,忠心報國,有很大影響。折賽花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弟弟及後人都是名將。折家數代,東抗契丹,西御西夏,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尊稱為折家軍。

可以說,在真實的歷史上,折家的影響力是遠遠超過了楊家將的,楊家將在許多地方是在向折家軍學習,是以折家軍為榜樣的。折氏,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家族,在宋、遼、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躍了兩百多年。這樣一個在當時的名門大族,一個名將輩出的地方世襲軍閥之家,李曜一直都是很有興趣的。

歷史上關于折氏最早的記錄是在清朝。根據其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定都今陝西咸陽,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政權。此時,仍然處于奴隸制政權的北部匈奴經常率部攻打秦王朝的北部邊境,這給秦王朝的北大門造成很大的威脅。于是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部隊橫掃北疆。匈奴自然沒有能力和強大的秦王朝相抗衡,最終無力抵擋,逐漸向北退卻,秦王朝佔領了大片疆土,當時稱為「新秦地」,並在這一大塊領土上分設了四個郡和若干個縣的建制。其中一個郡,叫雲中郡,雲中郡轄區內有一個叫府谷的地方,即後世的陝西省府谷縣所在地。這就是歷史上關于折氏的最早的居住地的記錄。漢朝時由于與北部匈奴連年征戰,折氏一族也經受著連年戰爭的洗禮,在邊境線上奮雪浴戰,誓死守衛著自己的家園。不過歷史上也有關于折氏是羌族的一支,是從川藏地區遷徙而來的說法。

李曜其實比較偏向于支持後一種看法,在他看來,折氏,屬黨項族。

到唐朝中期的時候,黨項族分為實力較強的兩派,一派為折氏,一派為拓跋氏,拓跋氏後來建立了西夏國,與折氏一族世代成為死敵。

在原先的歷史上,唐朝末年的時候,國家四分五裂,戰亂四起,這時候折氏一族的領袖折宗本,也就是折賽花的玄曾祖父在戰亂中崛起。

折宗本曾任振武軍所隸五鎮都知兵馬使之官,這里說的鎮武軍在歷史上記錄不祥,大致在現在的陝西府谷縣一帶,所謂的兵馬使也就是地方上的軍事長官之類的官職。

折宗本死後,他的兒子也就是折賽花的曾祖父折嗣倫繼任麟州府(現陝西神木縣)的刺史。據史料記載折嗣倫不但具有抵御外族侵擾的將才,也有團結部族、安定民心、經營農牧的能力。

折嗣倫的兒子折從阮,也就是折賽花的祖父,在前兩代努力的基礎上,成為了當時折氏家族最杰出的人物。折從阮從小受父輩的影響,就崇尚武功練成了一身本領,青年時就成為了河東節度使手下的將領,到了後唐同光年代,成年的折從阮成為了府州的刺史。到了後晉的時候,幽雲十六州落被契丹人佔領,府州也落入了契丹人的手中,契丹人為了直接控制府州,要將折氏一族強行遷往遼東,折從阮堅決拒絕,率族人進行了頑強的斗爭,最後終于重歸後晉。回歸後晉的折從阮奉命率部隊北征,從此,折氏與契丹完全處于對立的地位。折從阮率領折家軍,在邊境線上開始了持續不斷的戰爭生活。到後漢的時候,折從阮已經官至兵馬節度使;到後周,折從阮被封為鄭國公,成為後周的顯貴。後周顯德年間,折從阮去世。雖然從唐末到後周折氏一族社會地位在不斷上升,但其家族固守邊境線上,奮勇殺敵、抵御外敵的戰爭生活卻沒有變。

以上折宗本、折嗣倫、折從阮三代壯大了其家族在府州的勢力,提升了家族在府州的地位,奠定了家族世襲府州的基礎。折宗本、折嗣倫、折從阮三人是折氏的第一代將領,特別是折從阮,獨自據守府州,經營西北,那時中央政權軟弱,但是由于折從阮勇武過人,少數民族因此不敢進犯陝北,史稱「中國賴之」,大有西北棟梁,一柱擎天的感覺。

到了後周和後漢時期,折氏歸附于後周;而劉姓家的後漢政權卻歸順了契丹國。當時應該說北漢政權對折氏家族還是相當優厚的,但折氏一族卻由于北漢臣屬于自家世代的敵人契丹人,與自己的立場完全相反。無奈之下,折氏一族不得不歸附于後周。

折氏一族作出這樣的選擇是痛苦的,因為這樣的選擇,就使其家族立即面臨嚴峻的形勢︰府州在地理位置上與契丹、北漢交界,很容易受到兩者的夾攻;另一方面卻離後周的的政治中心比較遠,一旦受到夾擊很難得到及時的援助,要想生存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實力生存,也就是說折氏選擇的是一條與戰爭為伴的生存之路,必須在戰爭的夾縫中依靠自己的實力生存下來。

折氏經受住了考驗,還在這嚴酷的考驗中培育出了新一代將領。折德扆,是折從阮的兒子,也就是折賽花的父親,就是第二代將領中的代表人物。在折德扆35歲時,北漢大舉進攻府州,折德扆率領族人勇敢迎戰,消滅北漢軍2000多人,隨即乘勝追擊渡過黃河,佔領大片北漢屬地。為此,他受到後周皇帝的賞賜,封為節度使。

折氏地位的上升,引起實力更大的黨項族拓跋氏一族的不安,當時拓跋氏的首領叫李彝興,當時他也是節度使,控制著府州通往中原的道路。為了消除折氏一族的威脅,他下令切斷折氏與中原聯系的通道,這等于逼折氏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雖然這一事件後來在後周皇帝的干涉下得以解決,折氏通道得以打通,但是折氏與拓跋氏的矛盾依然存在。事實上這時的折氏已經處于契丹、北漢、夏州(後來拓跋氏一族建立了夏國),三大勢力的包圍之中,這給折氏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簡直無法安枕。

要說當時形勢到底有多危急,身為後人,可能無法了解,但是從折氏都要求內遷以保全家族就足以說明其形勢之糟糕。雖然折氏一族後來為了邊境的安穩著想沒有內遷,卻得到了後周的支持和優厚賞賜。但是為了生存主要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實力,也再次證明了折氏一族對邊境線的重要性。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折氏隨即歸附于宋朝,折氏希望宋廷早日平定北漢,以便打通通往中原的道路,擺月兌孤立無援的困境。為此折德扆多次主動向北漢進攻,取得了不少的功績。對此宋太祖趙匡胤給予了優厚賞賜,並允許折氏可世襲府州知府,事實上這等于確立了折氏近乎藩鎮的地位。這在堅決抵-制藩鎮割據和官職世襲的宋朝,是難能可貴的、絕無僅有的,這也反映了折氏一族對于宋朝的重要性。

有意思的是折德扆把女兒折賽花嫁給在北漢為將的楊業,自己卻是後周的鐵桿,屢次與北漢交戰,並因打北漢而多次立功。其實當時楊業的哥哥楊重勛在麟州也服從北周,說起來,倒是楊業屬于有點兒一根筋,跟著北漢一條道跑到黑,直到劉氏滅亡才歸順北周的後身宋朝。楊業才與老丈人一家在同一朝下為官。不知道當時的楊業是否與老丈人對峙沙場,現在可能無從考究。因為這種種原因,折德扆也成為了折氏第二代將領中的代表人物。

折德扆的兒子折御卿,也就是折賽花的弟弟,也是一位能干的武將,十九歲時就擔任了府州的知府,後多次率領折家軍配合宋軍攻打北漢,在平定北漢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折德扆死後,折御卿成了折氏的領袖,率領折家軍繼續鎮守府州,守衛著宋朝的邊境,折御卿的主要作戰對象是契丹人,在契丹軍中聲名遠揚,令契丹人望而生畏。可惜折御卿後來因病早逝,年僅三十八歲,屬于天妒英才。折御卿可以算是是折氏第三代將領中的代表人物。

經過折德扆和折御卿兩代的努力和卓越戰功,折氏已經成為了宋朝德的顯貴,在朝廷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為了表彰折家軍的戰功,宋朝給予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譬如允許折氏世襲知府州一職等。

折家軍最難能可貴的是以區區府谷,對抗三大勢力。前面提到過折氏與契丹為世仇,到宋朝發展壯大了的折家軍更不會善罷甘休。宋朝滅北漢以後,宋遼之間的戰事不斷發生,折家軍經常在側翼發揮作用。折御卿更是在與遼軍的交戰中,聲名大振,多次打敗遼軍,立下了赫赫戰功,使契丹人望而生畏,避而遠之。

折御卿以後是折家軍的第四代,其中以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為代表,三個兄弟各有各的特點,折惟信作戰勇猛,很早就戰死戰陣;折惟忠足智多謀,治軍鎮定嚴格;折惟昌則勇謀兼備,文武雙全。李曜有時候會想,折老太君在楊業死後彈劾潘美等人成功,只怕其原因不在于有什麼「龍頭拐杖」,而在于老折家的如雲名將,就連趙官家也要忍讓幾分吧?畢竟她這三位兄弟都在抗擊遼軍中,舍身殺敵、浴血奮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忠于職守的守衛著宋國的邊防線。

被對遼國還不夠,上面說過,折氏與黨項族拓跋氏矛盾歷來已久,後來拓跋氏建立了西夏。宋朝成立後,宋、夏間經常發生戰爭,折氏也卷入到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先後涌現出折繼閔、折克行、折可適等一批優秀將領。折繼閔是折家軍第五代的最杰出代表;折可行、折可適則是折家軍第六代將領中的代表人物。他們都在對西夏的戰斗中,為了家仇國恨,頑強戰斗、奮勇殺敵,立下了巨大戰功。既維護了折家軍的尊嚴,也維護了宋朝的國威,即抗擊了外敵的入侵,也維護了邊境的安寧。

隨著金國的成立,宋朝遇到了最強大的敵人。抗金初期,折氏出了兩個名人,一是最後一任府州知州折可求,一是官至簽書樞密院事,進入朝廷最高領導集團的折彥質。折可求是折家軍第七代的代表,折彥質是折家軍第八代的代表。北宋靖康年間,金國軍隊攻破宋朝都城開封,擄走了徽、欽二帝,宋朝遭遇了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恥,北宋隨即滅亡。

這時守候府州的折可求,處于糧盡援絕的境地,無奈之下被迫率部投降金國。然而折可求隨後被毒死,家屬逃回中原。自此折家軍守候了近兩百年的府州淪入了他人之手,連折氏的墓地也被摧毀。折彥質是折可求的孫子,他是折氏家族中惟一的進士,文武雙全,曾在南宋做到樞密使,但是好像從這一代折家將離開了陝北的老家起,就再沒有出過名將了。

隨著里折氏離開府州,家族也四分五裂,分成了南北兩派,折家軍再沒有涌現出知名的將領,折氏從此衰弱。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折家軍連出八代名將為什麼不如楊家將出名呢?原因在于他們不在河北地區的主戰線上,府州在現在的長城線上,軍事要地,屬于對遼,夏,金的側面戰場,戰斗激烈和影響不如河北正面,因此吃了個虧。實際上,折家代代都有出色的將領,很多楊家將的故事,實際上是從折家將的事跡變化出來的。

李曜心中對折家很有興趣,但之前並未把折家和李克用聯系起來想過,現在听說折嗣倫來了李克用這里,才猛然醒悟,此時的折家好像正歸河東節度使管轄!原先沒有想起,是因為這個時期的折家才剛剛嶄露頭角,而李克用麾下一貫名將輩出,是以折宗本、折嗣倫父子雖然被後來人列為折家軍第一代領軍人物,是折家基業的奠基人,但卻聲名不顯。

此時李曜忽然聞听折家的大郎君折嗣倫親自前來,李曜幾乎一下就猜到其所為何事了,心中也立即有了一個計劃。

「哥缺的這三百五十個兵,可就著落在你折大郎身上了……嘿!」——

今天去買婚戒……別的想來不必說了,你懂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東唐再續最新章節 | 東唐再續全文閱讀 | 東唐再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