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唐再續 卷一 十四太保 第057章 河東派系(上)

作者 ︰ 雲無風

李曜听完,不禁一愣,奇道︰「那兄長你……?」

原來李嗣昭說的這五親子、十五義子之中,居然沒有他自己,因此李曜才會這般驚訝。

李嗣昭笑道︰「原來正陽吾弟不知?某本姓韓,名進通,字益光,少為大王看中,命其兄弟克柔公收某為養子。後來克柔公故去,大王便讓某轉承膝下,是故……某卻隔了這一層。」

李曜這才知道其中還有這麼一出故事,當下恍然道︰「原來如此,小弟久居偏僻,竟然孤陋寡聞至此,實在慚愧。不過大王既然命克柔公收兄長為義子,後來又命兄長轉承膝下,其中愛護之情,甚厚矣,兄長何必言說隔了一層?」

李嗣昭微笑著搖了搖頭,卻不接這個話茬,反而道︰「正陽,某今日听得一事,按說不當說與你知,然則某與你甚是投緣,思前想後,覺得還是該告之于你,使你有個準備。」

李曜心中吃了一驚,突然想到小說里經常寫的︰「陰伏刀斧手五十,以摔杯為號……」,變色道︰「未知何事?」

李嗣昭道︰「有人找都校兄長告了你的刁狀,都校兄長聞之甚怒……後來,便到大王府中,慫恿大王安排一事,以試探于你。」所謂都校,乃指蕃漢馬步軍都校,也叫蕃漢馬步軍總管,都校兄長不是別人,正是李克用義子之中真正年紀最大、能通六夷語的李存信。

李曜心念一轉,已然猜到是什麼人找李存信告了自己的狀,听了下文之後,便問︰「試探?如何試探?」

李嗣昭道︰「大王長子落落,今已十七歲……唔,倒是正跟你同歲,尚未娶妻,此事你可知道?」

李曜點頭道︰「哦,昨日在王家,有下人與某說及此事,某已曾听說了。」

李嗣昭「嗯」了一聲,道︰「大王听存信說,你與王家甚為交好,落落又已年長,今歲已為鐵林軍指揮使,年少得意,將來又要克承王業,須得有一門當戶對之名門貴女為妻……既然正陽與王家交好,正可以為落落先行說個早媒……」

李曜頓時一愣。十七歲結婚?哦,十七歲在唐代是可以結婚了,只是為毛非要老子去找王家說媒?

唐代談婚論嫁的年齡要比現代人自然小得多。貞觀年間的規定是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開元年間,唐玄宗覺得這個年齡還有點大,就把結婚年齡再次進行了調整,規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青年男女一到這個年齡,就要考慮成家立業的大事了。

至于為什麼一定要找王家,卻是李曜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實際上原因很簡單。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唐代男女相親時,誰家的男女最吃香?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以現代人的思維去琢磨唐朝,多半認為唐朝男女找對象也應該追求根子硬的、腰包鼓的、長得好的、吃得胖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唐代,自然是皇帝的女兒根子最硬,但偏偏她們愁嫁也是出了名的。由于這些公主們受胡風影響,生活開放,過于隨便,為大多群體所不齒,很多年輕有為的男子,一听說要娶公主,嚇得像身上爬上了蠍子,忙不迭避而遠之。說起來,反倒是皇帝的女兒最不吃香。

皇家之外,民間相親時,真正決定男女身價的究竟是什麼呢?《唐才子傳》中的一個故事似乎可以給點啟示︰有個叫戎昱的,是一個帥哥型的才子,湖南的崔中丞想把國色天香的女兒嫁給他,可相親時這個女孩卻對戎昱的姓氏很反感,非讓他改姓氏後方才訂婚。戎昱听後心想,結個婚還得改姓氏,真丟人,于是寫了一首詩答謝︰「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這樁婚事就此告吹。由此可見,長得好、有才學的人,在唐代並不一定吃香,而姓氏似乎才是決定著青年男女的身價根本。

另外,唐代男女相親時,長相似乎也不起什麼決定作用,有些人長得丑,照樣可以相到好對象。《明皇雜記》就記載了這樣的故事︰曾擔任過禮部尚書的裴寬,年輕時長得又高又瘦,潤州刺史韋詵知道他是名家舊望,非把女兒嫁給他,可相親這天,韋詵一家在簾內一看裴寬的長相,一人家都嚇壞了,認為裴寬長得像「鸛鵲」,韋詵的妻子甚至難過得哭了起來。然而韋詵卻初衷不改,硬是把女兒嫁給了裴寬。

唐代男女相親時,為什麼對姓氏這麼看重呢?因為唐朝時期雖然風氣比較開放,但是男女找對象仍然堅守門第,講求門當戶對,而且越是高層貴族們,越講究這一點。以門第來說,山東士族中的崔、盧、李、鄭、王諸姓;南遷過江士族中的王、謝、袁、蕭;東南的士族中的朱、張、顧、陸;關中士族中的韋、裴、柳、薛、楊、杜;代北士族中的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這些都是舉世公認的名門士族。這些人家的青年男女無論長得再丑,家里再窮,都是唐朝主流社會夢想追求的對象。所以說,這些人家的男女是最吃香的,也是身價最高的。

如若不信,可以舉例說明,唐代很多顯官高貴都夢想同這些人家通婚,借以抬高自己的身價。魏征、房玄齡等人都想方設法與名門世家通婚。高宗時候的宰相李敬玄「前後三娶,皆山東士族」。武則天時期的酷吏來俊臣「棄故妻,奏娶太原王慶銑女。」中宗時的宰相李日知︰「諸子方總角,皆通婚名族」。玄宗時名相張說「好求山東婚」……

名門士族家的子女,成了當時達官貴人爭相求親的搶手貨,甚至很多士族家庭為此還通過買賣婚姻從中擼到不少財富。

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唐代的這些名門士族自恃子女有過良好教育,知書達理,門風純正,就建立了一個相互通婚獨立王國,把很多當朝高官甚至皇親國戚都排除在外,就是萬不得已與外族結婚,也要趁機撈上一把,這讓李唐王朝相當不高興,唐朝的幾代皇帝通過修改《氏族志》等抑制手段,對這些士族進行不同程度在打壓,然而收效甚微。

唐高宗時,右相李義府很想與名門世家通婚,但當時都知道這個人笑里藏刀,是個小人,于是敬而遠之。李義府達不到目的,就讓唐高宗下了一道禁婚令,禁止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範陽盧子遷、盧澤、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再次對士族門第進行打壓。然而,「望族為時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婚。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唐高宗的這一記昏招,除了在七姓十家制造了一批「剩女」之外,似乎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讓七姓十家撿到了一個大便宜︰子女的身價倍高。如果在唐代也開辦一個《非誠勿擾》什麼的相親節目,報名的有名門士族的男女參加,相信現場絕對會排長隊、擠破頭,有些人說不定為了找個名門之後,會不顧斯文,抄家伙搶人,從而使相親現場出現失控。

當然,唐朝相親中的「非誠勿擾」的誠,不是指誠心,也不是指金錢、財富、長相、肥美、黑白,而是指姓氏。姓氏好,才有資格找得好。姓氏不好,再有錢有才,吃得再胖,長得再好,皮膚再白,管你是高富帥還是白富美,都不一定能相到一個如意的對象。

當然,也有些個案比較出乎人的預料。《堯山堂外紀》記載的唐朝名將郭元振長得「美豐姿」,中書令張嘉貞想納其為婚,說︰「吾五女各持一絲幔後,子牽之,得者為婦。」郭元振牽一紅絲,得第三女,有姿色。郭元振這種牽線相親的方式可謂一絕,不過不管怎麼說,這也不是唐代相親的主流觀念。

李克用名聲高不高?本來當然是高的,不過從朝廷的角度來看,至少在目前這幾個月,他的身份其實不高。為什麼?因為大唐天子李曄前不久剛剛宣布奪去了李克用一切官職爵位,還派兵來討伐不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克用不僅是平頭百姓一個,而且還是叛臣、逆臣,是天下人人得而誅之的大壞蛋一個。這名聲高是高……可惜是倒著高。

而王氏呢?毫不客氣的說,就是頂尖名門!

李克用目前的情況,李曜倒是知道他一定會打贏南北兩場大戰,從而底定河東根基,為五代中整個代北軍事集團四朝政權奠定基礎。可是別的人不一定這麼認為啊!

朝廷號稱要出大軍五十二萬掃平李克用,李克用手下雖然一貫被人尊稱為精兵,但人數實在太少,哪怕滿打滿算,也不知道夠不夠十萬!

更何況朝廷討伐不臣,無論怎麼說都是師出有名,又有大把方鎮之兵扈從,其中還包括朱全忠這等強大的藩鎮,這個聲勢一拉開,相信李克用能在今年就擺平此事的,全天下只怕也沒有多少!

那麼在這個時候,王氏能同意嫁女給李落落麼?

李曜頓時冒出一身冷汗!

好你個李存信,老子沒招你沒惹你,你居然一出手就要讓老子失去李克用的信任!

此時,李曜想起當初自己在代州時,也是因為李存信暗中陷害李衎,才使得代州李家面臨了那麼大一場禍事。李曜毫不愧疚地相信,如果不是因為有他這個穿越者在,李衎此時只怕早已被害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不過因為這次割發斷恩的事,李曜對李存信本來已經沒有多少恨意了,可是今天听了李嗣昭這一席話,李曜又再次生起了對李存信的不滿。

這個人,莫非天生就是喜歡搞這些陰謀詭計?天生就是這般惹人厭?

歷史上,這人讒言李存孝,最終導致李存孝據邢洺二州反了李克用,失敗後背五馬分尸而死,以李存孝之死為分界點,前期梁晉爭霸是晉陽佔優,李存孝一死,很快就是汴梁佔優了。李存信這小人,害人著實不淺!

甚至,把蝴蝶效應說大一點的話,正是因為這一場大變,梁晉爭霸之中朱全忠後來佔據全面優勢,這才敢于搞出白馬之禍,敢于弒君篡位!浩浩大唐,竟終于此!

當下李曜帶著滿月復心思進了帥府後院。

河東節帥府乃是王府規制,後院自然甚大,好在李嗣昭熟門熟路,很快帶著李曜來到設宴的花廳。

李曜一到花廳,才知道自己來得還真有點遲了,花廳之中,已經有十幾人就坐,看看上首還擺著幾張空席空案,李曜心里便猜到這十幾人都是李克用的養子,而李克用和今日打算出席的五個親生兒子,現在都還沒到。

李存孝轉頭一看李曜到了,哈哈一笑,站起身來︰「十四弟來了!來來,諸兄弟都來與十四弟認識認識!」

跟他圍坐在一圈的幾個人也都笑呵呵地站了起來,跟李存孝一起朝李曜走來。

李曜眼神一瞥,卻見另一邊還圍坐著約莫七八個人,但他們听了李存孝的話,卻是半點反應也無,只是朝這邊看了幾眼,就都朝其中一名三十來歲的男子望去。

這男子面如冠玉,劍眉高挺,面白微須,本是難得的美男子,只是他狼目鷹鼻,眼色陰森,望之卻讓李曜生出一點不願與之相談的感覺。

他心中一動,心道︰「莫非此人就是李存信?」下意識深深地看了此人一眼。

那男子仿佛心有所感,也抬起頭來,朝李曜看了一眼。

這是李存孝已然走到李曜面前,笑著道︰「十四弟,來來,某來為你介紹一番。此是你三兄存進,代北振武人;此是你五兄存璋,字德璜,雲中人;此是你八兄存審,字德祥,陳州宛丘人;此是……啊,老九不必介紹了,你只須記住嗣昭是你九兄就成;此是你十兄嗣源,乃是大王沙陀旁族,應州金城人,小名邈吉烈;此是你十六弟嗣本,雁門人;此是你十七弟嗣恩,與你三兄存進一樣,代北振武人。」

李曜一邊听一邊心中大震,牛人啊……全是牛人啊!幾乎可以說,這一群人在後世,可都是青史留了名的人啊!

李曜心里數了數,連帶李存孝和跟自己一起進來的李嗣昭,一共有八人與自己見面。這其中李存孝不必再介紹了。

三兄李存進,少年習武,有勇名,李克用攻破朔州時投軍,被賜名為李存進,收為養子。此後,跟隨李克用四出征戰,入關中擊破黃巢起義軍,皆有功勞,被任命為義兒軍使。李克用死後,李存勖繼位晉王,得到魏博後,任李存進為天雄軍都部署,負責管理後梁降兵,李存進一切以法,人有犯者,必定梟首磔尸于市,因此魏博軍皆不敢冒犯。李存勖與後梁夾河苦戰,李存進又有戰功,升為振武軍節度使。

921年,成德鎮發生內亂,大將張文禮殺死成德節度使王,投降後梁,李存勖命前鋒馬軍都指揮使史建瑭率兵討伐,張文禮驚悸而死,其子張處瑾繼位,史建瑭攻克趙州,在進攻鎮州時中流矢死,李存勖又命天平節度使閻寶率兵再攻,閻寶擊破成德軍,恃勝輕敵,很快被成德軍隊打敗,閻寶憤愧而死。

接到敗報,李存勖派出昭義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嗣昭率軍討伐,李嗣昭大敗成德軍隊,但意外中流矢而死。李存勖再以天雄馬步軍都指揮使、振武節度使李存進為北面招討使,率軍攻擊鎮州。李存進扎營于東垣渡,但當地土質松軟,無法築壘,只能伐木為柵。早晨,李存進命騎兵向鎮州出發,自己守營,因輕敵派大部人馬出營放牧,張處瑾偵知李存進無備,立命其弟張處球率軍七千前來襲擊。當時,晉軍的騎兵正向鎮州出發,但雙方異道而過,未能相遇,張處球直接殺到東垣渡口。

李存進倉促之下,率領十余人出營格斗,神勇無比,竟將成德軍擊退!晉軍步兵逐漸匯集,騎兵也聞訊從途中返回,兩面夾擊,張處球的七千人馬全軍覆沒,只身逃走,但李存進卻也英勇戰死于橋上。消息傳出,李存勖十分悲憤,追贈李存進為太尉。

李曜朝李存進望去,李存進今年約莫只有二十六七,但因嚴肅非凡,反而顯得比李存孝還略大一點。李曜此時知道「十三太保」之說不可信,李存孝在義子之中,似乎只比李存信略小一點。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東唐再續最新章節 | 東唐再續全文閱讀 | 東唐再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