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唐再續 卷一 十四太保 第005章 今非昔比

作者 ︰ 雲無風

為李存孝打造一把精鋼長槊這個話,李曜並不是說著玩的。他對馬槊有一定了解,這種騎戰兵器不像後世拍武打戲用的那種白蠟桿長槍,對于槍身韌性要求並不高,關鍵在于硬度要高,重量分配要均衡。

硬度不用多說,重量分配均衡主要是指騎士在馬上手提馬槊之時前後須得均重,不必在控制馬槊平衡上浪費力量,所以若是以精鋼制成馬槊,必然可以達到要求。

精鋼打造的馬槊必然過重,非是尋常武將所能施展,不過李存孝在後世一貫被尊為五代第一猛將,力大無窮,以他的力量來施展,想來當可無礙。而且按照他作戰喜歡配備兩把馬槊來看,他的力氣極有可能已經達到了一個令人恐怖的境界,以至于馬槊那等強度的兵器都很可能在戰場上被他打壞,那麼如果能給他特制一把精鋼馬槊,想來他應該是相當高興的。

對于武將來說,除了自身武力,在戰場上拼殺最關鍵的就是三樣︰兵器、馬匹、盔甲。李克用麾下最精銳的便是沙陀精騎,代州李家不可能找到更好的戰馬來送給李存孝;而盔甲的制造技藝大多是祖傳,不僅結構復雜精密,代州李家並沒有這方面的人才,而且也無法取得官府關防,按律是不能制造的。

這後一點李曜知道原因,他們李家有利器署和州府關防,可以制造兵器,那麼按照相應的規定,就不可能再得到制造盔甲的關防,這自然是防止私蓄家兵、意圖不軌。不過在事實上,巢賊過後,天下紛亂,如今許多地方豪強或多或少都有些家兵,是以這種防備的效果如何,也就只有天知道了。

那麼代州李家要想準備一件能博李存孝歡心的東西,就只能在兵器上想辦法——精鋼馬槊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李曜心里清楚,李存孝其實並非一個很好的奧援,因為按照「歷史」的發展,這位猛將兄三年後就會因為李存信的讒言而不敢留在河東,因而謀求自立,割據邢洺二州反出河東,最終被李克用平定,一代無敵勇將,竟然落得個五馬分尸的淒涼下場……總而言之,李曜對李存孝的態度就是︰此人目前暫可引為奧援,但今後卻要逐漸疏離,以免被牽連進謀叛大案。至于勸說李存孝,李曜自問沒那個資格,別說根本不認識,便是認識也是白搭,更何況如今才大順元年,李存孝顯然毫無反意,這話又從何說起?

「鋼槊……」楊氏想了想,最後搖搖頭︰「這些事為娘不懂,你自己看著辦吧。」

「是,孩兒知道了。」李曜垂手應命。

「不過曜兒,你今天的表現,的確讓為娘的很是好奇……」楊氏說著,偏過頭緊盯著李曜的雙眼。

李曜心道︰眼神威懾?這我可不怕,咱從幾歲鍛煉到二十幾歲,歷經十幾年久經考驗,想當初,任憑老師怎麼擠眉弄眼,咱還不是該睡覺照樣睡覺,該看小說照樣看小說,該傳紙條照樣傳紙條……

「孩兒也覺得奇怪,彼時被砸之後,孩兒隱約間仿佛身處雲端,正頭疼欲裂,卻有一位穿著七彩霞衣的仙女,腳踏一朵五彩祥雲忽然出現……她看了孩兒一眼,蹙眉問︰‘事未畢,何故擅歸?’孩兒自是不知她何出此言,待要開口相詢,卻竟發不出聲音。而後,她便揮手從袖中射出一道華光,那華光包住了孩兒的腦袋,再後來……再後來孩兒就醒過來了。醒來之後,本也未曾覺得有甚古怪,只是以前許多想不明白的事竟然一想就通……」

楊氏听著,慢慢地眼楮越睜越大。她還是把李曜當作自己兒子的,而在她看來,她的曜兒從來不會騙她,再加上李曜這番話說得煞有介事,目光中還隱隱帶著一些疑惑,就仿佛他自己也不肯定似的,這就更讓楊氏相信兒子說的是真的了。

「你,你是說,你遇到天上的仙子了?」楊氏話里隱隱帶著些顫音。

李曜卻茫然搖頭︰「孩兒不知……許是,許是孩兒當時傷了腦袋,迷糊了吧?」

「不!不會!」楊氏忽然堅決起來︰「如果只是迷糊了,怎麼會一醒來就……就聰明了這麼多?」

李曜見她信了,心里嘿嘿一笑︰那是,咱現在是一個腦袋里裝了兩個腦袋的貨,其中一個還是一千多年後的先進大腦,能不聰明麼?古人畢竟是古人,這種神仙之說,他們竟是深信不疑。

楊氏面色激動,來回踱了幾步,喜道︰「此事你可曾告訴你父親?」

「未曾。」

「為何不說?這正是天大的喜事啊!」

李曜輕聲道︰「娘,孩兒並非嫡子,此事……只怕還是不說的好。」

楊氏一怔,眼中的欣喜逐漸隱去,半晌才默然點了點頭,嘆道︰「你能顧慮到這點,很好,只是你……罷了,罷了,這也是沒法子的事。為娘倦了,你也自去歇了吧。」

「是,娘。」

李曜走後,楊氏怔怔看著他的背影,半晌,深深一嘆,轉身看著雪中的寒梅,落寞的眸子中閃爍出一絲光芒——

李曜走進自己的小院,來到虛掩的房門邊,便听見里面似乎正有人收拾東西。他推門一看,卻見趙穎兒正在他的書案便整理筆墨紙硯,火盆里似乎又添了些石炭,燒得更旺了,屋子里暖融融的,絲毫不像外面那般寒冷。

趙穎兒听見房門推開的聲音,抬頭一看,見是李曜,立即露出甜甜地笑容︰「少爺。」

「不是讓你歇了嗎?怎的又來忙了,這些稿件我自己便能收拾的。」李曜一邊說著,一邊月兌了鞋走進房間,跪坐在火盆旁邊伸出雙手烤火。

趙穎兒立即走過來,站到李曜背後,輕攥著小拳頭在他兩肩上敲著,嘴里卻笑道︰「少爺說笑呢,少爺沒休息,穎兒怎麼能休息?」

李曜沒防備她過來是敲背,被她一敲,身子下意識繃緊了一下,然後才發覺她只是習慣性地過來給自己敲背,這才放松下來,苦笑道︰「我有手有腳的,你年紀小,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別自個累著自個,以後我寫寫畫畫的這些東西,你等我自己收拾就成了……怎麼了?那要不你給我研墨就好了。」

原來李曜說著,忽然發現趙穎兒的手慢了下來,不禁有些奇怪,以為自己不要她做事反而讓她傷心,連忙轉頭一看,卻看見這小丫頭臉色微微有些漲紅,倒像是有些尷尬害羞一樣,一愣之下才知道自己這句話讓小姑娘想岔了,壞就壞在那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李曜干咳一聲,下意識看了看小姑娘的胸脯。因為火盆燒得很旺,小姑娘早已把那小棉襖月兌掉,現在里頭穿的是一件淺花褙子。褙子是唐朝中期出現的服飾,是由半臂發展而來的對襟式衣衫,通常較薄,穿在其他衣服外面。趙穎兒身材縴細,這件褙子又比較薄,立時便讓李曜看見她胸前還真有兩朵微微隆起的小蓓蕾。

李曜立即挪開眼珠,作胸襟坦蕩狀,干咳一聲︰「呃……那個,有茶水嗎?」

趙穎兒也慌忙挪開眼,吃吃道︰「有,有叻!」她如釋重負地轉身走道書案邊,端起一具紫砂茶壺,往一只茶杯里倒了一杯茶水,一邊用木質茶盤給李曜端來,一邊說道︰「我見少爺方才寫的東西似乎尚未完成,以為少爺一會兒還要繼續,就把茶具放在書案上了。」

李曜心道︰這小姑娘倒是懂事細心,我十二歲的時候,還一門心思打電游呢,難怪古代女子十三歲嫁人的大有人在,還真是異常早熟,嗯……都開始發育了……咳!

他裝模作樣以文人逸士般優雅的姿勢端起茶杯,大袖虛掩,小飲一口,卻發覺這茶水似乎有點鹽香味,不過除此之外,水溫剛好,不燙不涼,而且入口清香盈頰,一股茶香仿佛直入心肺肚腑,竟讓人覺得渾身一輕。雖然他對品茶全無研究,卻也知道這茶葉應該很是不錯。

李曜正在心中暗忖,既然一介庶子平時所飲之茶都有這等檔次,看來代州李家雖然門楣不高,但家業的確不小。不過這還得感謝陸羽,否則現在這茶里只怕還得放些姜末甚至胡椒、酥油之類七七八八的佐料,那就真是大煞風景了。

這話可不是李曜胡思亂想,如果他現在穿越在玄宗開元年代之前的唐朝,那麼他穿越之前只怕要自帶茶水。否則,除非他家里乃是高官貴族,不然平時幾乎很難喝到茶。因為在此時,「茶」是一種很高貴很有文化很裝逼的飲品,路邊小店檔次太低,尋常人家品味不夠,日常都不會準備這種東西,只能到寺廟里或者某些南方來的高官貴人家里,才有機會品茗。

在唐玄宗時代以前,中國北方地區,不但街上的飲食店里沒茶水,就是普通貴族官員家里,也不要指望誰家能動不動給來訪的客人端杯茶上來,平民百姓就更別提了。至于為什麼……難道我國人民是自盤古開天闢地以後就開始喝茶一直至今的?

可以這麼說,假如李曜在穿越之前已經養成了天天喝茶的習慣,那麼西漢之前的年代,他最好都別穿過去——穿過去要想喝口茶,那得裝病,求醫生給開藥方的時候把一味叫「茶」或者「荼」,又或者「茗」的樹葉子加進去,然後讓家人花大價錢去藥鋪買來這味藥,自己煮水喝。

如果很想穿越到西漢,又要堅持天天喝茶,那他除非能在落地時找好坐標,一定降落在西漢的蜀中也就是現代的四川省里。因為味覺特別發達的四川人民,從西漢時代就開始全民飲茶了,但也僅限于此地。要是落點不準穿到了別的地方,就只能跟群眾一起嘲笑「瓜娃子沒事成天喝藥做啥子?」

要是穿到南北朝,落點範圍倒是可以擴大到整個南方,但最好是投胎上層貴族社會,跟烏衣巷的王謝子孫們一起揮揮拂塵、喝喝茶水、談談理想、說說人生、論論境界。

而如果一定要穿越到唐朝,又想見識見識李世民或者武則天,還想在帝都長安或者東都洛陽里喝到茶,那就真有點技術上的難度。由于隋唐都是繼承了北朝的政權和價值取向、生活習慣,所以在初唐社會里,乳制品的普及程度比茶類飲料高得多,去人家里討一杯酸女乃酪或者米酒都比討茶喝容易得多。

所以說要想喝茶的話,要麼去那些保持了南方生活習慣的江東華族家里,要麼去寺院里——僧人是普及飲茶習慣比較早的群體之一,因為茶水有興奮作用,能幫助他們保持頭腦清醒多念幾卷經。

但還是有問題,因為就算到寺廟里討到了一杯茶水,李曜也不能確定他真能咽得下去。

為什麼?因為那茶水里面,除了茶葉之外,還可能有蔥、姜、胡椒、大棗、蘇桂、桔皮、薄荷、酥酪……甚至是牛羊豬肉的油脂。

就算他運氣出離的好,那里面除了茶葉,其他東西全都沒有,但是只要仰頭喝上一口——很好,這茶水百分之九十九是咸的,至少肯定要加點鹽,要不然算什麼煎茶嘛……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喝茶的習慣在中國大範圍流行開來,從那之後,普通人家和飲食飯店大多都能供應茶水了。但是,終唐之世,很多人——甚至有說是大部分人——喝茶的時候,習慣往茶里加入以上所說的種種佐料。

這些人的神奇熬茶法大致步驟是這樣的︰先拿茶葉,茶葉是用鮮葉蒸焙烘干加工出來的,有可能是零散葉狀,但更多的是緊壓成餅狀,比較象現代的生普洱餅,然後把茶葉掰碎了,上火烤……烤得又紅又干,搗碎了倒進瓷瓶里。接下來燒水,水開之前,往鍋里加入上述種種佐料。水開後,把茶葉末倒進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啊煮,煮成一鍋「茗粥」,倒出來分好杯,開喝。

作為現代人,李曜當然覺得這麼著煮出來的茶水根本沒法喝。而在此時的唐朝,也有一個人這麼想,比如有一個叫陸羽的家伙就會站出來,對著「茗粥」跺腳大罵︰「這也叫喝茶?」

陸茶聖大力倡導的、高雅清新有文化有品味的、被日本人學走部分且保留至今的正宗唐式煎茶法是這樣的︰先掰碎茶餅,丟容器里上火炙烤,至少火力均勻地烤兩回,越干燥越好,據說這樣可以使茶味增厚。接著把烤好的茶葉趁熱放進紙袋子里,防止香氣外溢,放涼。然後把茶葉倒進專用的茶碾子里的,碾得越細越好。碾成菱角那麼大的碎屑不成,至少要碾成細米狀,能碾成松花粉狀最佳。碾碎的茶屑再倒進茶羅子,用羅篩一遍,反正就是要細細的茶粉。茶粉收好,可以開始燒水了。陸茶聖認為用山泉水煎茶最好,江河水較差,井水最差……自來水不考慮。

接下來,用特制的風爐、上好的炭、專用的小鍋釜燒水。水面有魚眼紋,微微發聲的時候,叫「初沸」,這時候加鹽;鍋邊緣如涌泉連珠冒泡,叫「二沸」了,這時候用瓢舀起一瓢水出來,放旁邊備用。然後一邊用竹具攪動鍋里的沸水,一邊往水中心撒茶粉……很快水又開了,洶涌激蕩,于是把剛才那瓢水倒回鍋里,壓一壓火頭,別讓茶粉迸到外頭。等到「騰波鼓浪」的「三沸」一出現,這茶就算煎好了,趕緊離火別再繼續煮,端著鍋往那些高貴的青瓷白瓷茶碗里分倒吧。分茶也有要訣,要訣在于把茶水上的浮沫(茶粉不是速溶咖啡粉,大部分在水里呈飄浮狀)藝術地倒進各個茶碗里,最基本的要求是︰厚薄均勻,看著舒服,高手甚至能把這些浮沫成各種圖案各種造型來比試「斗茶」。最後要注意的是︰煎一釜茶最多只能倒五碗,限量版才值錢,再多了就不夠高貴冷艷,而是「飲牛飲騾的蠢物」了。

陸氏煎茶法公布以後,很快作為上流社會貴族人士玩高雅的標準之一,風行全國,傳諸後世,福延東瀛,經久不衰。所以如果要喝茶,只能穿越在開元天寶之後——差不多也就是安史之亂以後,在民間雖然很可能依舊只有味道奇怪的八寶亂炖茶,但是在皇室貴族或者豪商巨富家里就可以享受正宗茶道伺候了。

他正品評陸羽的歷史功績,卻听見趙穎兒問道︰「少爺,這茶湯可還適口?」

李曜怕被她瞧出破綻,故意風輕雲淡地道︰「嗯,不錯,穎兒的茶藝又有精進了。」

哪知趙穎兒卻嗤地一聲輕笑︰「少爺忒地裝腔作勢,你念叨這顧諸紫筍又不是一日兩日了,好容易夫人這次去晉陽特地給少爺你帶了半斤,怎的喝到嘴里偏就只說一句‘不錯’?莫不是穎兒手藝粗陋,糟蹋了這湖州名茶?」

李曜愕然,看了一眼杯中茶水,心道︰原來這就是陸羽《茶經》里說的,在唐朝時僅次于四川‘蒙頂石花’的紫筍茶?果然是好茶,只是……這茶給我喝豈非牛嚼牡丹了?

李曜干笑兩聲,道︰「這都被你看出來了?唉,看出來就行了,別說嘛,多沒面子……」

趙穎兒見他說得有趣,不禁輕掩小口,又見五少爺眼神「幽怨」地看著自己,就覺得自己不該一時口快,落了少爺的面子,歉然一笑,岔開話題道︰「方才憨哥兒又騎馬出門去,好像是要給附近田莊傳達老爺的吩咐,少爺,如今才過完年,田莊上便有農活要忙了嗎?」

李曜收起笑臉,搖搖頭︰「此番卻不是農活,而是我要抽調一批勞力到鐵坊幫忙。」

趙穎兒微微有些驚訝,看了李曜一眼,目光一轉,若有所思地道︰「難怪……」

「難怪什麼?」

趙穎兒微微遲疑,才小聲說︰「憨哥兒出門的時候,正踫上三少爺回來,三少爺嫌憨哥兒牽馬出門攔了道,罵了他幾句。憨哥兒口拙,來來回回只說老爺讓他立刻出門辦事,結果被三少爺搶了馬鞭抽了幾鞭子。」

李曜眉頭一皺,問︰「李……哦,我是說三哥,他抽憨娃兒的時候,知道憨娃兒是去農莊通知那些勞力們明天到鐵坊上工的嗎?」

「知道呀,憨哥兒雖然口拙,但老爺讓他去做什麼,他還是說得清的。」

李曜的臉色就沉了下來,冷哼一聲︰「我這三哥,倒是好威風。」

趙穎兒面現訝色,仿佛有些不認識李曜似的看了他一眼,終于還是忍不住道︰「三少爺……歷來如此啊。」

「是啊,歷來如此,他都習慣了。」

李曜的語氣平靜下來,但這句話在趙穎兒听來,卻直覺有些不妥。自家少爺以前可絕不會如此說話,難道……難道今天少爺險些遇難,真是三少爺暗中下手,後來卻被少爺發現,因此少爺才會一改往日唯唯諾諾、步步退讓的態度,有些做怒了?若真是如此,倒也說得過去,否則的話,三少爺過去百般欺辱少爺,少爺都沒動怒,卻為何這次就完全不同呢?

趙穎兒年紀雖小,心思卻細密,身在這一方巨富之家,又得了她母親的一些說教,自然知道一些豪門辛秘。像三少爺那種人,無非就是自己游手好閑慣了,見到身為庶子的李曜比他還得父親看重,于是心中嫉妒,便仗著嫡子身份動不動就欺負李曜,想以此來「讓他知道差別」。不過這次李晡居然弄出這一遭,差點要了五少爺的命,五少爺若還不有所防範,日後只怕當真難逃一死……

想到這里,趙穎兒不禁擔心起來,看了李曜一眼。

李曜此時正面無表情地看著火盆里的煤火。

其實他這時候也正在思索這件事情。李晡這個三哥在他的「記憶」中,是個很討厭的人。但李曜本人對他的態度也僅僅限于討厭這個層次,他很清楚自己跟三哥身份上的差別,從不敢跟三哥沖突,三哥找他麻煩,他一次次都是妥協退讓,說起來還真是把「弟則恭」演繹到了極處,只是弟恭而兄不友,他那三哥從來沒反思過自己的行為,反而只當李曜膽小怕事,因此越發囂張跋扈起來,動不動就是喝斥責罵,根本沒拿他當弟弟看。

然而即便如此,李曜也想不通李晡為何要殺他,雖然按照唐律,父親如果去世,兒子們都可得一份家產,甚至在室女(未出嫁的女兒)也能拿兒子的一半,但實際上在這個宗族社會中,大家族並不會把祖產分開,而通常是按照家長的遺囑,由嫡長子繼任為新的「家主」,總攬全家大權。

也就是說,李曜根本沒有機會染指李衎百年後的遺產,既然如此,李晡難道就因為「看不慣」,就對他生出殺心?這話說來,實在令人不敢置信。

誅心一點想,李晡就算真有壞心眼,要殺人,那也該殺大哥李暄才是,因為李暄才是嫡長子,是李衎天然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殺了他,李晡就成了唯一的嫡子,繼承家業的不二人選。而真要是得到了這份家業,只要李家的各個行當正常運行,就算李晡游手好閑甚至是整天睡在代州最大、最高檔的聞香樓里不出來,他這一輩子也花不光李衎留給他的這份偌大家業。

可是這次,李晡對自己這個毫無威脅的庶子如此費盡心機卻是為什麼呢?

李曜一時有些想不明白,只好暗忖︰還是得再觀察觀察,才好定論,眼下我又要再受「重用」,難保李晡不會再次作怪,到時候我小心一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便是,順便看看這位三哥究竟想做什麼。

他心中冷哼一聲︰李晡啊李晡,你若是還賊心不死,我便叫你看看什麼叫今非昔比,今天的李五郎,已經不再是那個任你欺辱的李五郎了!

突然,李曜抬起頭來,朝趙穎兒看去。趙穎兒定定地盯著他看,心里正出神,忽然見李曜朝她看來,不禁慌了一慌,下意識問︰「怎麼了?」

李曜燦然一笑︰「下次給我煎茶,記得不要放鹽。」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東唐再續最新章節 | 東唐再續全文閱讀 | 東唐再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