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 第二卷《權柄》第九集《賀蘭悲歌》 第二十九節

作者 ︰ 阿越

「哎!」石越將樞密院發來的文書丟到公案上,長嘆一聲,半晌無語。

這一天是熙寧十三年的冬至,宋人三大節之一。每年到了這一日,宋人無論貧富,都要更易新衣,祭祀祖先,彼此饋送禮物。所以,盡管從早上起就下起了大雪,但長安街頭,來來往往的車馬行人,卻依然是絡繹不絕。家長也任由小孩子們穿著新衣,在街坊間堆起雪人,呼喊追逐打鬧,決不制止。如若不是街上到處都是身著軍袍便服的禁軍將士,善忘的人們幾乎已經記不起戰爭還沒有結束。

但石越與他的僚佐們,卻無法享受這一切。

就在這一天,石越接到樞密院的通報︰歸來州乞弟反!

「呂惠卿!呂惠卿!」石越幾乎是咬牙切齒地念著這個名字,此時廳中只有李丁文與侍劍在,他可以暫時放縱一下自己的情緒。

李丁文端起茶,送到嘴邊,旋即似想起什麼,又放下來,道︰「我記得何畏之是歸來州人……」

石越擺擺手,苦笑道︰「乞弟不值一提。」

「那?」李丁文不禁怔住了。

石越從厚厚一疊文書中檢出一份來,遞給李丁文。

李丁文接過來打開,原來是一份與樞府文書一道發來的邸報,他只略略掃過,臉色立時變了。

「這……」

「乞弟在京師以眥睚殺人,潛回歸來州,抗拒官兵追逋,進而叛逆,這根本不過是小事一樁。歸來州雖遠,朝廷要誅此小丑,亦不是甚難事。」石越顯然沒有將乞弟放在眼里,事實上他早已淡忘了自己曾經見過乞弟此人,「但呂惠卿……呂惠卿……哎!這實是要逼人造反!此策若行,自此西南無寧日矣!」

在這邸報之上,有一份呂惠卿的奏折全文。呂惠卿以歸來州乞弟叛亂之事,大做文章。認為這件事情證明了石越之前的「懷柔」之策失敗,他要八路中文求朝廷發兵平叛,斬乞弟以正法紀,並且認為宋廷不應當只滿足于石越建蕃學等懷柔的策略,而應當借乞弟之事立威,然後要將天下所有的羈縻州逐步變成普通的州縣,將不納稅不服役的蠻夷,變成編戶齊民。如此,宋廷可以變相的開疆闢土,增加土地、人民與稅收。

換句話說,這是宋朝版的改土歸流。

石越當然知道「改土歸流」的後果是什麼︰一波又一波的叛亂,無止境的用兵,還有無意義的殺戮。

無論哪一樣,都是石越不希望看到的。在平定西夏之後,宋朝應當有至少十年的時間休養生息,鞏固、消化目前的成果。歷史上有多少帝國,都是在無止境的急速擴張中崩潰的,他可不願意宋朝重蹈覆轍。

帝國的疆域,也絕非越大越好。

南方遲早要鞏固,要改變,但是不必通過這種激進的手段。

雙方的代價都太大了。

軍事手段無法避免,但是必須慎重。寧可多用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的時間,進行慢慢的影響。畢竟,他們對宋朝既無敵意亦無威脅。畢竟,那些人也是自己的同胞。

「呂惠卿無非是想爭寵固位而已。」李丁文並沒有石越的那些感慨,他一眼就看穿了事件的本質,當宰相的,比功勞不是比誰砍的首級多,而是看誰倡議推行的政策更成功,更能被皇帝賞識。征伐西夏,石越之功肯定大于呂惠卿,呂惠卿借著機會,在西夏戰事將定之時,拿西南夷開刀,也不失為固位爭寵之良策。「眼見平定西夏這種不世奇功落到公子手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紅嫉妒。他們見著公子屢戰屢勝,便以為西夏尚且如此,西南之蠻夷豈足平哉?朝廷與西南蠻夷不是沒打過仗,章惇收峒蠻、熊本平瀘夷,薛奕在海外,何嘗不是征收貢物賦稅?呂惠卿亦不是不知道這會招致叛亂,他乃是有恃無恐!若果真能將那些蠻夷變成編戶齊民,這功勞亦不在公子之下。」

「這怎可一概而論?!」石越憤然道,「這根本是個泥潭!」

「皇上未必會這麼想。以我大宋之兵勢,而今又有幾人會將西南蠻夷放在眼里?」李丁文語帶譏刺,「何況薛奕在海外一帆風順,憑什麼到了國中就會有波折?更何況,呂相公此策一定,未曉得讓多少人看到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但如今西夏未破,豈可兩面用兵?」

「公子但謂‘西夏未破’,不曉得他人看來,卻是‘西夏大定’。況且這是乞弟先叛亂,非是他們逼起叛亂。」

石越雖然知道李丁文說的都是此時的人心,但卻依然無法釋懷。他默然良久,方沉聲道︰「無論如何,我定會上疏反對。國庫本來就並不寬裕,西南用兵,卻是個無底洞。」

「我料斷不會有用。」李丁文毫不留情地潑著冷水,「當此之時,人人能看到的,不過是西南易定耳。況且公子若上疏,惟有更遭人嫉恨,難道天下之功,只許公子立得,不許旁人立麼?」

「司馬君實……」

李丁文苦笑著,將邸報遞給石越,「公子看看邸報下面那一段……」

石越接過來讀時,便覺腦袋嗡地響了一下。「司馬君實告病?!」

「千頭萬緒,多半是被累倒的。」李丁文搖頭道︰「司馬君實告病,文彥博孤掌難鳴。他將這些發給公子,自然有他的用意。但文彥博老矣,且畢竟是樞密使,豈能干預尚書省之事?而其余的朝中大臣,能看到呂惠卿之策會激致叛亂的不少,能看到西南叛亂不易平定的,如今卻是少之又少。而今雖然連平乞弟之軍都尚未出然,但大宋的一只腳,卻是已經踩進這泥潭中了!」

「且盡人事,听天命吧。」石越捏著那張邸報,指甲幾乎將紙背掐透。他自然會上疏,但是他也明白,他遠在陝西,想要改變一個由宰相力主推行的政策,其希望微乎其微。

「朝廷對乞弟用兵,可能亦會等到春季……」李丁文沉吟道。

石越不由得眼楮一亮,仿佛看到了一線希望。若能早定西夏之事,在朝廷明頒詔令之前回汴京……但他隨即便無奈地搖了搖頭,西夏又豈是「早定」兩個字可以輕易解決的?

「且看耶寅回報罷。」

興慶府。某處。

耶寅低著頭,跪在暗紅的地毯上。十步以外,秉常坐在一張鋪著虎皮的大椅子上,打量著這個從宋朝歸來的年輕人,葉悖麻的兒子。

在一個多月前,秉常設法繞開梁太後,向石越派去了密使,希望能夠了解石越的底線,看看是否能夠與宋朝達成和議。戰爭絕無勝利的希望,這一點秉常已經了解得清清楚楚,但是,無論如何,他也要盡最後的努力。

一個多月以後,密使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個人。

這個跪在自己面前的人,就是葉悖麻的兒子,也是石越的「幕僚」。據說,這個耶寅是主動求見石越,要求隨密使回來面見自己的。出乎秉常意料的是,耶寅一見到自己,竟然是以臣禮參拜。

「你便是耶寅?」

「臣。」

「令尊是葉悖麻?」

「正是先父。」

簡短的對答之後,秉常沉默了一會。

「葉將軍殉國,是國家失一棟梁。」秉常感慨地說道,所謂「國難思良將」,秉常的確很困擾于人材的凋零。「你是在西平府城破之時被俘,而後入石越幕府的?」

「陛下明鑒,臣苟且偷生,不過負國恨家仇,欲有所為也。」耶寅咬牙道。

「我听聞石越為人精細多智,你又如何入得他幕府?」秉常狐疑地問道。

「行大事者,欲招攬人材,不宜過于挑剔。石越入西平府後,網羅吾國為梁氏所抑、素不得志之文武計數十人,或薦之為官,或舉之為將。無非是收攬人心,網羅豪杰之意。其蓄臣,不過是備非常之用,非引為月復心者。臣亦算不得入其幕府,不過暫隨其府中,以備咨詢而已。」

秉常再度默然。石越的舉措,他也有所風聞。據說石越在宋軍佔據的西夏各地都張掛了求賢令,無論是文是武,只須有一技之長,或德行可取,無論自薦或是他薦,皆得舉之為官。許多在過往西夏統治時不得志的人,紛紛投效宋朝,成為幫助宋朝統治地方的得力助手。對比起自己身邊的人材缺乏,秉常自然是感觸良多。

「既是如此,你回興慶府何事?欲游說我麼?」秉常的話里充滿了苦澀。

「臣不敢!」耶寅連連頓首,泣道︰「臣生為夏臣,死為夏鬼。豈肯為東朝臣?!」

秉常看著耶寅,他不知道是該相信他,還是該懷疑他。

也許自己應該效法石越,能夠容忍、接納即使是別有用心的人,才能夠真正的網羅人材。

「任何君主,身邊都不會只有而賢臣而無奸臣,亦不會只有奸臣而無賢臣。君之賢明與否,不過是看他是否能夠分辨臣之奸賢。但比此事更重要的,卻是凡為君主者,須懂得不要從臣子之動機來判斷是非,而要從事情之本身來判斷是非……」秉常忽然想起這麼一段話。這是他在讀《戰國策》之時,李清曾經對他說過的話。戰國之時,縱橫之士朝秦八路中文暮楚,難道是那些君主們不知道他們的行為麼?為何明知縱橫之士絕非忠臣,但是那些君主還會采納他們的意見,被其游說呢?當他向李清發問時,李清如此回答他。

動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本身。

況且,他也不用在乎耶寅是不是間諜,即使多上耶寅一個間諜,局勢也不可能變得更壞。石越實在沒有必要多此一舉。或者,石越之所以縱耶寅西歸,原因也不過是如此,若他能起點作用固然好,即便起不了作用,跑掉一個耶寅,也無關大局。

「難得你有此忠心。」秉常溫言贊慰著。「可惜的是,你回來得晚了一點。」

「陛下何出此言?!」

秉常低聲嘆道︰「而今大夏國不過是苟延殘喘,實是朝不保夕。」

「陛下非亡國之君,則大夏無亡國之理!」耶寅激動地說道,「臣之偷生,正為此事!」

秉常幾乎騰地從椅子上站起身來,他好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緩緩坐回椅子,問道︰「莫非石越許和?!」

耶寅卻並沒有正面回答秉常,只是緩緩說道︰「西平府城破之時,臣之兄耶亥亦為宋軍所擒。臣能來見陛下,是向石越許諾以臣兄為質,前來游說陛下,借機挑起大夏內亂。若臣一去不返,則包括臣兄在內,凡臣家在東朝者,皆當斬之于西市。」

秉常腮上的肌肉微微抽動了一下,繃了繃嘴唇。

「臣不敢欺君,然臣亦不曾誑石越。」耶寅抬頭凝視著秉常,沉聲道︰「臣為陛下所定之策,不過是‘盡誅梁氏,舉族西遷’八個字!」

室內陷入短暫的沉默當中。

耶寅從懷中小心地掏出一張發黃的紙來,雙手捧著。侍立在秉常身邊一個心月復的侍衛連忙上前來,接過去遞給秉常。

這是一張《汴京新聞》,發黃的紙上,印著一副略顯粗陋的地圖,東自高麗,遠至泰西。

秉常疑惑地望著耶寅。

「陛下,自大夏國以西,還有寬廣無垠的土地。」耶寅的聲音低沉,眼楮發亮,整個人都沉浸在對西方那廣闊大陸的遐想當中,「東朝太強大了,絕非昔日之東朝可比。而今大夏國形勢已失,若繼續抱殘守缺,與東朝針鋒相對,決不會有任何出路可言。臣冒死直言,我大夏之未來,便在那賀蘭山的西方!陛下若欲中興大夏,除此之外,再無他途!」

「祖宗陵寢,一朝棄之……」秉常早已沒了與宋朝爭雄的心思,但是卻依然忍不住猶疑。

「陛下,只要大夏不亡國,東朝就不會侵犯祖宗之陵寢。若大夏亡國,則祖宗不得血食矣!」耶寅說的是鐵一般的真理。

秉常的確有點動心。西遷之議,在西夏小朝廷內,也是沸沸揚揚爭論過一段時間。但是故土難離,果真要推行起來,卻是阻力重重。連梁太後對此也無能為力。

「臣在陝西時,曾數度試探石越,臣以為宋朝之意,亦並非是欲亡我而甘心。東朝之野心,其實是在賀蘭山、西涼府以東。陛下請看地圖——石越將西涼府至沙州,稱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是大漠,以南則是黃頭回紇與吐蕃。今吐蕃依附東朝而攻我,其所欲得者,便是河西走廊之地。若其得償所願,則黃頭回紇遲早為其兼並。如此,則吐蕃可復唐時之強盛。此亦非宋朝所願見也。然宋蕃有盟,吐蕃有功無罪,東朝不願背盟,招致邊患,便不敢自取河西走廊,引發吐蕃怨恨。對于東朝而言,倒莫若由我大夏佔據河西走廊,如此我大夏、青唐吐蕃、黃頭回紇、西州回鶻,相互牽制,皆不足為東朝之患。而東朝據賀蘭山之險以守,扼西涼府控河西走廊之入口,佔盡形勝,正是進則可攻,退則可守。此乃是石越老謀深算之策。」

「故大夏若西遷,宋軍一則困于補給,二則限于地勢,三則不欲青唐強大,必不至于窮追不舍。陛下西遷之後,當效勾踐之行,卑辭厚詞,臣于宋朝;薄賦儉,致生育,訓戰士,以培元氣;鼓勵通商,以富國庫。十年之後,東顧無憂,而國力初復,則可南向兼並黃頭回紇,西向謀取高昌。自景宗皇帝大破甘州回鶻以來,黃頭回紇與西州回鶻皆弱,以陛下之明,臥薪嘗膽,不一二十年之內,兩國皆為吾有。爾後揮兵而西,擊于闐、東西黑汗,則大夏中興,當更盛祖宗之時。」

耶寅慷慨而談,指點江山,秉常听到他勾勒的美景,亦不禁怦然心動。

無論是黃頭回紇也好,還是西州回鶻也好,原本都不過是西夏人的手下敗將。若不是西夏將經營的重點放在東邊,這兩個國家早就被兼並。

「當年秦國欲東向爭霸,受阻于晉,而西並羌胡,遂稱強大。待三家分晉,中原可乘,再揮兵東向,則所向無敵。秦人能做成的事,我大夏亦能做成!」耶寅趁熱打鐵,繼續說以利害,「若是猶豫不決,困守興慶,待雪化冰消,宋軍再至,陛下何以當之?陛下甘當做東朝的違命侯麼?!」

「然……然則國中之事,實操于太後、梁乙逋、嵬名榮之手……且貴人多不欲西遷……」秉常終于說出了大實話。他心中又何曾反對過西遷,不待耶寅游說,秉常早就明白,只要西遷,他就有希望重新掌握權力!但是他卻一直被另一個死結困擾著——他若不能掌握權力,便不可能西遷!

「貴人不欲西遷,是欲為守財奴耳。彼輩目中但有家財,何曾有朝廷君王?此不必慮。」耶寅斷然道,「至于權奸之臣,臣當為陛下謀之。不除梁氏,西遷之議,終不過是鏡花水月!」

秉常听到這話,心中頓時激蕩起來。西遷也好,固守也好,怎麼樣也好,對于秉常而言,還都在其次。畢竟他若不重新掌握大權,說什麼也是白搭。重新掌握權力,才是秉常夢寐以求的,也是一切的基礎,為了這個,他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爾若能助朕鏟除權奸,朕當以爾為國相。」毫不猶豫的,秉常便鄭重地許下了諾言。

「祿位非臣所求。但梁氏專權,忠臣義士無不切齒,君父之仇,不得不報。」

「君家真是滿門忠義。」

耶寅頓首道︰「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這不過是為人臣子的本份。然陛下欲除權奸,非得內外相濟不可。」

「內外相濟?何謂‘內’?何謂‘外’?」

「內是禹藏花麻,外則是石越!」

「石越?」秉常不禁愕然,禹藏花麻倒也罷了,石越如何會助自己?

「陛下若能割賀蘭、西涼以東予宋朝,臣便能說得石越相助。」

秉常苦笑道︰「我縱是不舍得割讓,難道便守得住麼?若果真能除權奸,我無所惜者。然恐石越未易說也。」

「石越實無亡我之心,不過不欲授人以柄。彼既欲我牽制青唐,又可輕易得數千里之地,順水人情,豈有拒絕之理?」

一個月後。

陝西安撫司,燕歌亭。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一個白袍男子站在亭中,低聲吟哦著唐人的這首《燕歌行》。他面容削瘦,臉色蒼白,仿佛是大病初愈,而眉宇之間,又似有無盡的滄桑。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這首《燕歌行》,真是寫盡了征戍之事!」一個爽朗的聲音從亭外傳來,白袍男子連忙轉身望去,卻是石越領著李丁文、司馬夢求,向這邊走來。說話之人,正是陝西路安撫使、端明殿學士石越。他連忙趨前數步,拜道︰「下官宣節副尉文煥,拜見石帥、司馬大人。」

「翊麾不必多禮。」石越快走兩步,親手扶起文煥。

「翊麾?」文煥愕然望著石越。

司馬夢求在旁含笑道︰「正要恭喜文君,兵部已除君翊麾校尉。」

文煥聞言,撲通一聲,重又拜倒在地,雙眼噙淚,「石帥再造之恩,下官沒齒難忘。」他九死一生,撿回一條性命,好不容易才康復,其間翻檢報紙,過往之事,早已知道得清楚。對于生死祿位,他早已看淡,由宣節副尉升至翊麾校尉,他也並不如何看重——須知這和他在西夏的地位比起來,簡直是不值一道。但是這次晉升,卻代表著宋朝對他的承認。此時此刻,縱是死了,文煥也覺可以瞑目。

石越再次扶起文煥,溫聲道︰「不負國家者,國家必不負之。翊麾于國有功,這是理所應得的。不過,而今西夏未定,此事暫時不宜聲張,翊麾還要忍耐一段時間。」

「朝廷知道下官非叛臣,于願已足,豈敢復希翼其他?」文煥並不天真,他自然知道自己的身份一旦公開,實等于送梁氏一道大禮,陷秉常于困境,並且影響到宋朝伐夏的正當性。宋朝無論如何,是不會在此時公布他的身份的。

「遲早有一日,會給翊麾公正的評價的。」石越淡淡地說道,卻是許下鄭重的諾言。

司馬夢求又道︰「文相公親自署君為職方館主事兼廣州房知事,此間事畢,文君即可赴廣州,日後與薛奕共事。過得三四年,便可重返汴京。」

文煥默然一會,又謝過司馬夢求。職方館絕非他所願意供職的機構,但是文煥也知道,這種處置,已經是煞費苦心。他並非沒有怨言,但他的經歷,已經讓他懂得不應當要求太多的東西。

「與薛奕一道,翊麾定能看到另一個天地。」石越說了一句文煥此時無法理解的話。對文煥的這個安排,其實是石越主動與文彥博商議的結果,廣州房實際是宋朝的海外情報機關,他相信文煥在那里,可以找到新的生命。

李丁文冷眼看著這一切。他注意到文煥從始自終,所感激的人,只有石越,卻一次也沒有提到過皇帝。他嘴角不禁露出一絲似笑非笑的神色。

石越說完之後,便喚眾人在亭中坐了。侍劍遠遠看見,連忙親自端著茶點送上來,然後便退了下去,守在園門口。

「此次請翊麾來,還有一件事情,想要請教翊麾。」石越坐下之後,便開門見山。以他的身份,自然也沒什麼必要與文煥委婉。

「有關西夏之事,下官但有所知,自當知無不言。」文煥連忙起身,恭身回道。他心里當然清楚,若僅僅是宣布自己的晉升與任命,根本不可能勞動堂堂的三品重臣。而看這個架勢,石越所問的,必是極為機密之事,而他能知道的,毫無疑問只能是西夏的事情。

石越點點頭,道︰「翊麾可知耶寅其人?」

「可是葉悖麻之次子?」文煥對耶寅並不算陌生。

「正是。」

文煥笑道︰「此君志大才疏,然素懷忠義,頗忠于夏主。」

「哦?」石越與李丁文、司馬夢求相顧一笑,又問道︰「翊麾以為他會降宋麼?」

「耶寅之不能除宋,正若下官之不能降夏。」

「原來如此。」石越微微一笑,道︰「那倘若以其輔佐夏主,西夏足以為大宋之患麼?」

文煥不覺愕然,不知道石越為何會問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認真的思忖了一會,鄭重的回答道︰「若是耶寅相夏,縱不親宋,亦不至為患中國。下官在西夏時,曾听說他仰慕華夏,看不起蕃人,連西夏文字都很厭惡,幾乎恨不能生于華夏。況且他才具有限,縱有心,只怕亦無力。」

石越沉吟了一會,忽然便不再問耶寅之事,轉而問道︰「夏主待禹藏花麻如何?」

「雖是恩寵有加,但心中亦不免嫌其是蕃人,終不能倚為月復心。」

石越又接連問了文煥數十個問題,無不是有關于秉常與他的臣子的關系的,而且常常追根究底,連秉常與臣子之間的一些瑣事細節,都不放過。直到見著文煥已明顯疲憊不堪,才點湯送客。

待到送走文煥之後,石越望著李丁文與司馬夢求,笑著問道︰「如何?」

「耶寅雖然如約歸來,其回報卻是不盡不實,頗多隱諱。誠如文煥所言,他終是在替秉常謀劃。」司馬夢求微笑道︰「不過他膽子倒是不小。」

李丁文撇撇嘴,不以為然,「不過是狗急跳牆而已。」

石越笑道︰「他如今分明已是秉常的使者,竟欲游說于我。」

「學士果真決定放秉常過賀蘭山麼?學生總擔心會遺虎成患。」司馬夢求望著石越,神情間有一絲猶豫。他所擔心的,還不止于此。身為職方館知事,他自然明白,果真要故意縱秉常過賀蘭的話,宋廷是絕不可能允許的。雖然他相信此事石越一定會做得漂亮,不至留下把柄,但是若有萬一,卻是了不得的大事。且世間無不透風的牆,稍有不慎,就會流言四起。

石越緘口不言,李丁文幽幽地望了司馬夢求一眼,道︰「世上的事,總不能只享其利而不受其弊的。亡夏非難事,只須將計就將便可。但此事于我又有何益處?西夏若亡,青唐獨大。而今董氈雖然臣服,但蠻夷素不可信,今朝服,明日反,殊不可恃。且青唐佔據地利,朝廷亦無力伐滅之。縱能亡其國,耗費國帑,犧牲戰士,擾動天下,所得者,不過是一無用之地,守亦不能,棄之可惜。一旦撤兵,不十年間,又有一青唐佔據其間,襲擾邊境,國家真永無寧日。馭青唐之策,不可使之大,大則難制;不可恃武力而欺凌之,欺凌則易反……」

李丁文鞭闢入里地分析著,他所說的,亦是石越所考慮的。青唐吐蕃的根據地,在拉薩、青海,以宋軍目前的實力,休說根本無法在那種地區作戰。縱然宋廷不惜血本,發動戰爭,又有什麼用?受制于當時的條件,那里根本不是宋朝能駐兵久守的地區。若不能有效控制,不過是滅一青唐,又生一青唐。還不如盡可能的維持一個安定的局面。畢竟,現在的青唐,是一個親宋的青唐。石越與李丁文屢次商議,都認為宋朝的上策,是一方面保持一種蓄而不發的態勢,以強大的軍力國力,讓青唐知道與宋軍武力對抗,絕不是一個好主意;另一方面,則小心的安撫拉攏青唐,維持宋蕃同盟,在其內部培植、扶持親宋的力量,通過雙邊的貿易與交流來影響他們。

但是要使策略成為可行,宋朝首先就必須防止青唐過度擴張。如果青唐吐蕃的實力不受抑制的增長,那麼他們的野心也會越來越大,對于宋朝來說,那會是一個比西夏更可怕的敵人。在青藏高原上打仗還是在陝甘寧打仗,若二者必選其一,任何有理智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而且,還有一個永恆的真理︰想要較長久的維持雙方同盟,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讓雙方有著共同的或明或暗的敵人存在。

一個被宋朝打怕了的西夏,一個實力受到削弱的西夏,一個被限制在河西走廊的西夏,既不會對宋朝構成太大的威脅,又必然會與青唐吐蕃有著激烈的利益沖突,這顯然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河西走廊在宋,則青唐為宋之敵仇;在夏,則青唐為宋之藩盟。盡取河西走廊易,而守之則難。兵少不可守,兵多則困于轉運……」

宋朝的國力還沒有達到一個為所欲為的程度。

一口氣吃個胖子,有時候也會噎死自己。

當然,最重要的是,被趕到河西走廊的西夏,必須是一個不會盲目地仇視宋朝的西夏。一定程度的仇視是不可避免的,當年大月氏也曾經仇恨匈奴。但是只要這種仇恨不發展到盲目的程度,那麼歷史的仇恨,絕對比不上現實的利益。

另一件同樣重要的事情,是被趕到河西走廊的西夏,其領導者不能夠是不世出的英才。

沒有人敢保證西遷後的西夏不會咸魚翻身,實際上石越隱隱感覺到這種可能性非常大。歷史上亞歐大陸東部民族競爭中的失敗者,西遷之後翻身的比比皆是。石越對此印象太深刻的。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被金滅掉的遼西遷後,便曾在中亞地區稱王稱霸,橫行一時。以時間而言,與此時相差不到一個世紀。

對此種可能,石越並不介意,相反倒有點期待。西域的重新洗牌,會多麼深刻地改變世界運行的軌道?被歷史學家們稱為「中亞交通島」的地區,向來是亞歐大陸最敏感的地區啊!

石越甚至不敢肯定決定背後,有多大程度是受到自己心中的這種期待的影響!

誰想要直接而深刻地改變世界,就請在中亞交通島推倒一張多米諾骨牌。

西夏就是第一張牌!

這種感覺非常好。

當然,石越並非是一個會把自己的理智全部交給這種浪漫情緒支配的人。通過與文煥的問答,以及之前職方館收集到的情報,他認為養虎成患的可能性並不大。

西夏有很大可能重新變成一只老虎。

但這只老虎成為大宋之患的可能性卻並不高。

更何況,今日之大宋,已經不會害怕任何老虎。

只要保證西夏人西遷後不變成瘋狗就行。

除此以外,石越也還有現實方面的考慮︰他需要盡早結束西夏的戰爭,早日回到汴京。在那里,還有呂相公的「改土歸流」……

這也是一個機會。

那邊廂,李丁文已漸漸將司馬夢求說服。

「天下知道此事的人,惟公子、純父與我三人。」李丁文笑道,「不會有任何密約!公子亦不會同意放任秉常西遷。耶寅欲我軍在靈州布疑陣,擺出強渡黃河的陣勢,分散梁氏兵力;欲我軍佯攻青銅峽,而後禹藏花麻以兵敗為名,退入興慶府,趁亂兵變。我軍也會渡黃河,也會攻青銅峽,但都不是佯攻,而是大舉進兵!」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算石越答應配合耶寅,這種事情,種諤又豈是石越節制得住的?至于密約,難道宋朝真的稀罕秉常的承諾?

「我們所做的,只是縱歸耶寅兄弟與三百俘虜,讓他們去興慶府火並,將來耶寅也有點資本與禹藏花麻唱對台戲。此外,興慶府之殘敵,不過跳梁小丑,大舉進兵的日期,似乎亦無必要保密了。」

的確很干淨。司馬夢求不由得在心里點點頭,將來就算有人得到風聲想追究此事,最多也就是石越識人不明,被耶寅所欺。而只要興慶府果然發動了兵變,那麼石越更是有功無過。讓秉常跑掉,那是前線將領無能。至于耶寅又投效了夏主,那不過是蠻夷「反復無常」罷了。

「秉常與耶寅能做到哪種程度,全看他們的造化。」石越淡淡地說道︰「我不會掣肘前線將領,若這些西夏人沒有本事,皇上在汴京,已經替秉常造好府第了。」

「那麼學生要做些什麼?」司馬夢求此時才發現,其實所有的事情,石越與李丁文早已謀劃妥當了。但石越花這麼多心思與他解釋此時,讓他參預機密,除了絕對的信任之外,肯定也還有需要他做事的地方。

「與耶寅一起回去的俘虜當中,事先要安插一些人。如若秉常真能活著走出賀蘭山,純父須早做準備,到時候免不得要安排一些‘忠臣義士八路中文去投奔他;那些素來敵視大宋不可救藥者,該鏟除的也要鏟除。」石越端起茶來,輕輕抿了一口,輕描淡寫地說道︰「總之,賀蘭山那邊發生的事情,大宋該知道的都要知道;那些文臣武將當中,要有些仰慕喜愛大宋的人物;要盡力讓秉常把目光投西方,而不是回過頭來看賀蘭山。」

大宋對西域真的沒有野心麼?司馬夢求認真地听著石越的話,冷不丁的忽然冒出來這麼一個念頭。「這不是驅虎吞狼之計麼?」

李丁文眯著眼楮,懶洋洋地調侃道︰「純父不曾作文章麼?不知早先多留些伏筆,後面方有文章可做麼?」

司馬夢求不覺莞爾,他忽又想起一事,忍不住向石越問道︰「學士既早有決斷,為何竟不用文煥?文煥之才智,十倍于耶寅,既得夏主信任,又忠于大宋……」

李丁文不待他說完,便擊掌道︰「我亦是如此說。」

石越搖了搖頭,道︰「耶寅回報之前,我便與文相公商議過了,我亦不能未卜先知,豈能先行料到?若西夏人抵死不肯西遷,我還在為如何制衡青唐而發愁呢。」司馬夢求與李丁文都忍不住笑起來,石越笑道︰「世事確是變化難料。若是西夏西遷之後,反而不斷擾邊為患,倒不如先行斬草除根的好。非止領軍諸將,我亦曾想要將西夏人一網打盡,不欲其西度賀蘭。便是現在,我肯容得他們西遷,但誰又敢肯定,西夏人不會因懷戀故土而重燃烽火呢?不過耶寅的出現,讓我看到了至少西夏人還不全是榆木腦袋,還懂得將眼楮向西看,並且他還教會了秉常向西看,我也因此看到了另一條路,總算可以兩害相權取其輕。若全是嵬名榮之輩,我料他們縱是退過賀蘭山,亦不過是欲待機重來。此輩的雙眼,這一世是注定只會向東看了。我又豈能容得他們從容西遷?不過,縱是現在,我雖然肯容他們西遷,李憲、種諤、折克行輩卻未必容得。秉常能不能跑掉,還要看他的造化。」

這些話,全是真話,但卻又都不是真話。耶寅的確是個引子,或者說機緣,但絕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而文煥,石越不讓他再赴西夏,也絕不是因為他事先已經與文彥博商議妥當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不過石越既不想炫耀自己的深謀遠慮,也不想表露自己軟弱的一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新宋最新章節 | 新宋全文閱讀 | 新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