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 第一卷《十字》 第五節 學術與政治(中)

作者 ︰ 阿越

(慶祝抗戰勝利五十九周年!)

石越並不知道皇帝和中書堂的宰相們居然在很正式的場合討論著他那糟糕之極的毛筆字和白水潭隔幾日就會發生一次的打架事件。但是對于自己的毛筆字,他也不是全然沒有下過功夫的。

例如今天難得空暇,他就跑到桑府,坐在書房里一本正經的練毛筆字。只是這書法的習成,實在非一朝一夕之功,他吃力的提著筆,寫一劃下來,稍不留神就變歪了。桑梓兒在旁邊看著吃吃直笑︰「越哥哥,你不用這麼用力的,寫字靠的是腕力,用的是一股巧勁。你看我的……」

她從石越手中奪過毛筆,輕輕沾點墨水,在字箋上寫一個娟秀的「越」字。石越看看桑梓兒的字,再看看自己的字,一個勁的直搖頭。

桑梓兒輕笑道︰「這樣吧,越哥哥,改天我用朱筆寫一本字帖給你描。好過你這樣亂寫,堂堂白水潭學院的山長,皇上親自嘉嘆的‘天下奇材’,字也不能寫得太難看了。」

石越紅著臉听她取笑,沒有半點脾氣,誰叫自己字寫得太差呢?不過也只有這個辦法了,雖然他認識的名人很多,無論哪一個都有一筆好書法,但是讓他開口向他們求一本字貼練字,他實在開不了這個口。

他剛點了點頭說「多謝……」,就听侍劍進來說道︰「公子,李先生來了,在外面等候。」

石越連忙擱下筆,對桑梓兒討好的笑道︰「妹子,字帖就麻煩你了。」勿勿往外面去了。

到了客廳,便看到李丁文在那里喝茶,桑俞楚不在家,便有桑來福坐在下首相陪。見石越出來,二人便起身相迎,桑來福知道他們有事要說,便告了個罪出去了。

卻听李丁文似笑非笑的說道︰「公子,這白水潭很熱鬧呀。」

石越一怔,不知道他說什麼。

「難道公子不知道白水潭學院的學生隔三岔五在群英樓打架嗎?」李丁文奇怪的問道。

石越當時就怔住了︰「不可能吧?」

「現在群英樓的伙計和掌櫃都習以為常了。」李丁文便把所見所聞說了一遍。

石越听了不禁哈哈大笑,「這幫家伙,居然能做出這種事來,真是聞所未聞呀。」

李丁文自己也不禁莞爾,不過他畢竟是比較理性的人,「這些學生這樣子,實在有失體統。如果傳了出去,給人口實就不好了。」

石越點了點頭,表示同意,「潛光兄有何良策?」

「這件事,還須告訴桑長卿,讓他嚴肅山規。」

石越搖了搖頭,「這不是上策。堵不如疏,這樣吧,我們在文廟附近再建兩座大堂,一個座大堂做講演堂,專門請當世名流不能在學院兼課者講演;一座大堂做辯論堂,專門讓學生們自由辯論,免得他們去群英樓打架。每隔五日即有一日為講演日,一日為辯論日,這兩日皆不上課。你說如何?」

李丁文听了他這個設想,想了一想,覺得還是很合理,便笑道︰「果然是妙計。只不過講演日就比較麻煩,要去請名流,學院又要多一筆開銷。」

石越壞笑,「這件事,讓長卿去頭痛吧。辯論堂沒有建好之前,先找兩間教堂做辯論堂,讓他們去吵架吧。每次吵架也不能白吵,找專人記錄下來每個人的發言,公布在學校大欄上,給全校的人看看。另拿一份存檔。」

這件事說妥,李丁文又問道︰「我在白水潭西北看到有人大興土木,公子可是想擴張學院?」

石越點了點頭,笑道︰「白水潭現在慢慢變成小鎮了,我一面先給學院的老師們準備好一些房子,另外學院照這個趨勢,規模難免會擴大,因此還要建一些教舍。另外,到了二年級,學生就要分系了,我準備為儒學之類建一座明理院,為算術物理類建一座格物院。」

李丁文因說道︰「算術之書稱為算經,比之儒家五經,的確可以為格物院之首。我听說有人上書朝廷,想把歷代有名算術家配享孔廟,不知道有沒有這事?」

石越搖了搖頭,「我也不清楚,不過算術孔子也學的,朝廷有此議再說吧。現在是多事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在這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下,春去秋來,秋去冬來,熙寧四年的秋天在紛紛落葉中成為過去。偶爾和蘇軾、唐棣等人書信往來,談談所謂的「石法」在地方推行的情況,听听他們對免役法和保甲法的抱怨——畢竟事不關已,石越也沒有那種切膚之痛,他完全是以一種政客的眼光看待這件事︰此時不宜和王安石對抗。

而石法推行順利,他在皇帝面前也越來越受重視;另一方面,則是白水潭學院頗越來越上軌道,第二學年的學生報名達到三千人,規模比太學還大。為此學院不得不提出入學考試,控制每學年的學生在兩千人左右。可以說惟一不太趁心如意的,是他的毛筆字始終不見起色。

這一天石越和往常一樣,一大早起來便往白水潭學院趕,因為很快就是重陽佳節,加上連日大雨,好不容易放晴,東京城里到處是菊花。通往白水潭學院的水泥路邊上此時已植了稀稀疏疏的樹,進到蒙學的教舍附近,就可以看到學院布置的菊花了,雖然品種一般,不過對石越這種不懂得賞花的人來說,還是挺漂亮的。

到了桑充國的「公廳」(辦公室),石越興沖沖的闖進去,卻發現這重陽佳節前夕,桑充國竟然皺著眉頭在那里發呆,手里拿著一張寫滿了密密麻麻小楷字的大宣紙。

「咳!」石越咳了一聲,「長卿,秋高氣爽,你在發什麼呆?」

桑充國見他來了,苦笑一聲︰「子明,你來看這個。」

石越疑惑的從他手里接過那張紙來,原來上面寫的全是些學生的名字。桑充國在旁邊說道︰「這是一年級考二年級的名單,其中考上明理院的約一千五百人,一千一百九十三人儒學,二百余人律學,八十人哲學;考上格物院的學生約五百人,是明理院的零頭,三分之一,算術九十人,格物和博學都是二百余人。」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石越倒是奇怪了,雖然算術人少一點他很奇怪,但是想來格物和博學都要修算術,專修算術的少,也很正常。至于格物院能有五百人這樣「了不起」的成績,很出乎他的意料了。

「我不是奇怪,我是擔心。」桑充國解釋道。

「擔心?」

「是啊,明理院的規模太大了,容不下這麼多人呀。而格物院又空出許多地方來。」桑充國擔心的是實際問題,畢竟長期以來是他主持具體事務的時候多。

「還有,現在我們學校修格物的學生倒像是謙謙君子,雖然有爭議,但是都是細聲細氣解決;反倒是這些考上明理的學生,在辯論堂辯論時,恨不得把對方給吃了一樣。」桑充國想想辯論堂里的情景,就有點受不了。而二程和孫覺、邵雍等人自從過去一次辯論堂後,就再也不去那地方了。他們幾個雖然各有觀點主張,但是也不至于分歧那麼大,更不至于面紅耳赤的爭。反倒是這些佩服他們的學生,為了捍衛一句經義,可以和人家吵上整整一天。

石越听桑充國抱怨這些,不禁好笑,「長卿你也太杞人憂天了,明理院的人太多,就把他們的課分開,不用排那麼滿。況且明理院二年級了,教授只上大課,小課比較少,怕什麼?還有,叫人多考他們,免得他們精力太多,無所事事。」

「不錯,他們經常辯論,能于經義中發現新義,也是好事。日後我們白水潭學院的學生參加科考,一定會很出色。石山長在明理院前刻下‘文以載道、學以致用’八個大字,很合吾心。」孫覺一邊模著胡須一邊從外面走了進來。

一起進來的二程也點著稱是,理學家對于學以致用,是絕不反對的。實際上有不少人就是因為覺得科考于世無益,而改學理學的。

石越連忙笑道︰「原來是孫大人,明道先生、伊川先生。」

孫覺和程顥微笑回禮,程頤也面無表情的回了一禮。

程顥笑道︰「石公子,我們是來找桑長卿商議一件事情的。」

桑充國在旁解釋,「孫大人、明道先生、伊川先生,還有康節先生等人都說學生們在辯論堂辯論,有不少言論頗有可采之處,希望能整理了刊印,而不僅僅是貼在學院之內。」

石越笑道︰「不錯啊,這是好主意。我很。」他反正不要自己操心,當然樂觀其成。

桑充國皺了皺眉頭,不滿的看了石越一眼,「只是這些言辭,頗有不訓之處,刊出去,有很多觀點會讓人笑掉大牙的。」

程頤點了點頭,「桑公子所言不錯,這些後輩頗有不長進之處。」

石越笑了笑,說道︰「這事無妨的,其實竟可辦一《白水潭學刊》,每月一期,讓學生們把自己的心得寫成文章投稿,由諸位先生組成編審會,專門審議文章能否在《學刊》上發表。這樣就可以保證質量了。而無論學生和先生們,只要文章在學刊上發表,皆給一定的潤筆,謂之稿酬。這樣可好?」

程顥想了一回,笑道︰「果然是好主意,不愧皇上親口稱贊的天下奇材。」

孫覺也覺得甚好,程頤卻問道︰「若是編審會意見不同,那又如何?」

石越笑道︰「這又不是科考,雖不能太寬,也不必太嚴,依我看,倘意見不一,只要編審會有兩人同意,不管他人同不同意,都可刊印。」

桑充國卻想得多一點,「諸位先生太忙,若真要創辦這個學刊,學生中優秀俊逸者,可以選一二人來幫助處理瑣雜事宜。另外既是白水潭學刊,則明理院和格物院不可有偏頗,三分之二明理院的文章,三分之一格物院的文章,這樣方見公允。明理院的文章由明理院的先生們審議,格物院亦由其自己選。如此可好?」

眾人想了一下,覺得他說得不錯,便算是議定了。石越待二程等人一走,便拉著桑充國往門外走去,「這樣秋高氣爽的好日子,把公務先放一下,到白水潭附近逛一逛去。」

二人也不坐馬車,各自牽了一匹馬,沿著白水潭學院的小路慢慢往外走去。整潔的水泥小路,良好的植被,樹叢中隱約出現的古典風味的建築,挽綹徐行的石越忽然有一種「夢里不知身是客」的感覺。參預白水潭學院後期規劃的人,都是胸中大有丘壑的人物,從美學上來講,白水潭學院的確是很有欣賞價值的。想到實際上是自己締造了這一切,石越心中又有了一種驕傲的感覺。只可惜這一份成就感,沒有人能夠和自己分享,他畢竟是有太多秘密的人。

和桑充國一邊品評路邊的菊花,一邊享受涼爽的秋風,不知不覺便走到了白水潭之外的村落里。桑充國笑道︰「子明,我有點渴了,找戶人家討口水喝吧。」

他一提起,石越也覺得自己有點渴了,便笑道︰「好啊。」躍上馬看了一下遠處,揚鞭指道︰「去那里吧,那里有戶人家。」

二人催馬來到一處農戶房前,這是一棟白水潭附近很普遍的紅磚平房,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和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在門前玩耍,見有生人過來,畢竟是白水潭學院旁邊的小孩,倒並不是很害怕,男孩略帶羞澀的問道︰「你們找誰?」

石越彎下腰,笑著模了模小男孩的臉蛋,「我們來討口水喝,你怎麼不去上學?」白水潭的村民的子女,都可以免費進蒙學就讀的。

「哦,二妹,去倒兩碗水來。」小男孩轉過身招呼她妹妹。看著小女孩清脆的答應一聲,跑進屋里,桑充國也笑著模了模了小男孩的頭,問道︰「家里大人呢?你為什麼不上去學呀?」

「爺爺、女乃女乃和娘去地里干活了,爹去做團練了。家里要人看家,還要給爺爺女乃女乃做飯,沒時間去上學。」小男孩說話很有條理。

石越愣了一愣,和桑充國對望了一眼,不再做聲。秋天是忙碌的季節,居然還要參加團練?這保甲法也太不像樣了,逼得老弱婦孺去成事生產。

小女孩端著兩碗水出來,怯生生的遞給石越和桑充國,石越微笑著謝過,站起來喝水,碗在嘴邊,卻停住了。桑充國看出他的異樣,問道︰「怎麼了?子明。」

「你看,前面的地里有青壯年在干活。」石越一邊說一邊指給桑充國看。

桑充國順著石越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人在地里做事。他疑惑的看小孩一眼,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石越蹲到小男孩面前,笑著問道︰「你知道為什麼別人家有叔叔伯伯在地里做事嗎?」

「因為他們家有錢,我們家沒錢。」小男孩的回答倒是很精闢。

石越和桑充國對望了一眼,無言的嘆息了一聲。兩個人都是聰明人,一听就知道其中的關鍵了。小吏不顧農時,強迫丁夫參加保甲訓練,為了不誤農時,農民只好交點錢行個方便,沒有錢的,就只好讓婦孺去勞動,真正的勞動力卻在那里參加軍事訓練。

看著這一切,二人游興頓時全無,謝過兩個小孩,便慢慢從另一條路往回走。

桑充國嘆道︰「前一段日子,為了免役法,鄉民沖擊開封府、王安石私邸、御史台,幾乎釀成大亂。幸好皇上是仁君,沒有說他們叛亂。這樣沸沸揚揚的事情,讓王安石輕易壓了下來。」

「免役法本來是好事,但是曾布和鄧綰想事情不夠周詳。」石越嘆道。

「好事?」桑充國不解的望著石越。

「是啊,其實呂惠卿行助役法,倒還不會有這麼大的麻煩,但是呂惠卿丁憂,曾布一心想樹立自己的政績,所以輕率推出免役法和保甲法。鄧綰是什麼人你不是不知道,小人一個。他哪會想得周詳呀。王安石的毛病,是有點見財眼開,只要能不加稅而又可以給國庫增加收入的行為,他沒有不贊成的。」石越有憤世嫉俗的說道。

……

兩人一邊走一邊說著新法的利益得失,突然听到前面幾棟民房前有吵鬧的聲音。

只听到一個人大聲喝道︰「這件事你家公子爺管定了,別說開封府,就算是王丞相那里,我又何懼?」

石越心里暗道︰難道踫上什麼了俠客?好奇心起,連忙催馬過去,看得清楚時,卻是一個腰佩彎刀的白衣青年沖幾個開封府的皂隸在發作,他身邊兩個婦人在哭泣,幾個小孩躲在門後,悄悄伸出半個頭來,一個中年人畏縮縮的站在白衣青年身後,一根手指上纏著紗布。

石越的俠客夢很快被追上來的桑充國打破了。桑充國看到個白衣青年,臉色一沉︰「段子介,你在那里做什麼?」白水潭學院的學生,自然是桑充國認識得多一點。

段子介往這邊一看,在學院這麼久了,他自然是認識石越和桑充國的,正要過來行禮,那些皂隸也凶了,有個魯莽的喝道︰「你當真阻差辦公?兄弟們,給我拿下。」

段子介冷笑一聲,「誰敢?我是有功名在身的舉子,看哪個敢拿我。」

「開封府官多了去了,便是舉子,也不能阻差辦公。我們也不為難你,回去開封府說話便是。」听他報出身份,既是有功名的,差人也不敢太過份。

桑充國氣得臉都白了,沖段子介喝道︰「好你個段子介,你好威風。」

石越看那些差人正要動粗,連忙上前喝道︰「且慢,這是怎麼一回事?」

那些差人看到石越和桑充國都是布衣打扮,也不管那麼多,喝了一聲「拿下」,便如狼似虎的沖向段子介和那個中年人。

段子介拔出刀來,寒光一閃,厲聲喝道︰「既要動武,就讓你們知道公子爺的刀快。」這個時節,他也顧不了石越和桑充國在場了。

桑充國見段子介竟敢這樣大膽,他畢竟是讀聖賢書長大的,雖然喜歡任俠,但真正和官府動刀子對干的事情他想都沒有想過。此時真是又氣又急,沖到段子介面前,瞪眼喝道︰「快把刀給收起來。」

段子介心里一萬個不服氣,但是桑充國怎麼說也是他的師長,實在不敢不听,狠狠的把刀插進鞘里。

石越見段子介被桑充國壓下來了,也走了過去,冷冷的對幾個差人說道︰「你們不必動粗,即是開封府的,那麼我們隨你們一起走一趟便是,我倒要看看韓維能把我怎麼樣。」

其實這幾個差人,也是不長眼的。有人听石越說到韓維的名號,便喝道︰「大膽,你是什麼人,韓大人的名諱你是亂叫的?」

石越心里也隱隱有氣了,回古代這麼久,沒有人和他大呼小叫過,他是頗有城府的人,也不發作,只冷冷說道︰「到了開封府,你就知道我叫得叫不得了。」其實他心里也很納悶,韓維這個人,官聲不壞的。

當下石越等人便跟著這一干差役去了開封府,路上段子介一五一十把事情的原委說給了石越和桑充國︰原來這家人是段子介寄居的房東,因為白水潭學院給這家的主人找了份活計做,錢雖然多掙了不少,但本來是下戶的人家卻也因此被官府算成了中戶,被逼著交免役錢,這還罷了,一年在白水潭學院掙的錢,包括段子介的房錢,把青苗錢、免役錢、還有稅糧交了,勉強足夠。可又要輪到去參加保甲了,因為他老娘身體不好,家里實在沒有勞力,可是又交不起錢賄賂小吏,只好一狠心,把自己的手指給切下一截來,這樣就可以不用參加保甲了。結果官府不干了,說他是奸民,要定他的罪,便差了人來抓他。這段子介回家取書,恰好踫上,便忍不住打抱這個不平。

桑充國听罷了,便對那個漢子說道︰「這自殘身體,那也不應當。」他是書生見識。

那個漢子低聲說道︰「小人也是沒有辦法,誤了農時,明年就沒有吃的。這個主意也是別的縣有人做過,我才一時想岔了。」桑充國和石越,他都是認識的,因為說話間特別恭敬。

石越听他所說,卻吃了一驚︰「你說別縣也有?」

那個漢子點了點頭,「我們是托石大人的福,一年能在白水潭掙點錢,別處交免役錢青苗錢,別說斷根手指,便是賣兒賣女的,也難免。原來下戶沒有差役的,所以還過得去,現在官府連下戶也要收免役錢了,下戶越發愁苦。我們白水潭實在是托了石大人的福呀。」他一邊說一邊感激涕零。

有個差人听他說話,忍不住在前面冷笑道︰「這些話勸你還是不要說,朝廷的事是你議論得的?」

段子介冷笑道︰「有什麼說不得的?要不是你們這些污吏想發黑心財,收什麼保甲錢,他家也不至這麼慘。」

那差人不干了,回頭說道︰「這位公子你說話要憑良心,別說我們沒收什麼保甲錢,就算收了,也不是黑心財。依我看,收點保甲錢,反而是給鄉親們方便。否則依朝廷的規矩,那是到了年紀,人人都要練鄉兵的,他們地里的活一樣是干不了。」

一番話似是而非,段子介待要辯駁,卻也覺得他們說得是理。當下氣鼓鼓的不再作聲。

另一個差人又說道︰「鄉里鄉親,誰願意太過份。不過千里求官只為財,公子想要人人清如水,只怕是一廂情願了。我們做差的,一邊撈點外快,一邊也算方便鄉親,不算過份。」

石越听到這些話,人都呆了。開封府知府韓維他是知道的,皇帝親自拉著手介紹給他的,本來和王安石關系不錯,是皇帝做太子時的東宮舊人,本朝著名世家韓家的子弟,但是最近幾個月對免役法和保甲法非常不滿,寫過不少奏章請朝廷廢除這二法,這奏章石越還讀過——就這麼一個人治下,近在天子腳邊的開封府,免役法和保甲法就有這麼多流弊了。他無法想像各路那些想樹立政績阿附新黨的官員治下會是什麼樣子。

不多時一行人便到了開封府,這一群人各色混雜,不倫不類的,馬上有人來問那些差役,去拿一個農夫,怎麼拿了三個書生,一個佩刀,兩個牽馬,身份氣度不凡。這開封府的衙役不是個個都不長眼的,否則沒法在開封府混下去,更有一些,當蘇軾做開封府推官時,見過石越的——此時見石越來了,連忙過來獻殷勤︰「哎喲,石大人,您老是來會韓大人的吧?您稍等,馬上給您通傳。」又有幾個人過來給石越請安。

石越和桑充國從懷里各拿出一張名帖,交給一個衙役遞了進去。到了這時,那幾個差人都嚇呆了,不知道石越是什麼來頭,連忙顛過來陪罪。

石越也懶得和他們計較,不多時便有韓維出來把他們迎了進去。還沒有說來意,卻見有些家人在收拾東西,石越奇道︰「韓大人要搬家?可是要去御史台?如此國家之幸也。」原來皇帝因為韓維是東宮舊人,一直想讓他去做御史中丞,但是韓維卻因為他哥哥韓絳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直力辭。現在韓絳受了處分,他也就沒有理由了,所以以為韓維可能要做御史中丞了。

韓維苦笑道︰「子明賢弟,實不相瞞,我是請郡了。」當時朝廷大臣請求到外地做太守,叫「請郡」,那是體面的退出朝廷的意思。

石越大吃一驚︰「這是為何?韓大人聖眷正隆,又是東宮舊人,豈可輕言外任?」

「子明不是外人,我也不必隱瞞。我的政見和介甫多有不合,我不是貪圖富貴之輩,既然言不能用,就不想呆在朝廷里面了。眼不見心不煩吧。」韓維實在有點心灰意懶,「實不相瞞,文大人請辭樞密使,陛下有意讓我副之,但是要靠昔日東宮舊恩而富貴,我韓維實在不願意。」

石越早已知道這些古人的脾氣,那是太有原則了,越是君子的人越有原則,因此也不好說什麼,只問道︰「韓大人外任何處?」

「京西南路,襄州……子明來此,一定有事吧?」韓維顯見不想多說。

石越便把緣由說了一回,韓維眉頭微皺︰「不瞞子明,這事情卻不是我做的,開封府的頊事,大抵是開封府推官做,而推官上面,還有新法提舉司、司農寺天天壓著,多半是有人想討好宰相吧。」

石越誠懇的說道︰「我再愚昧,也知這不是韓大人的意思。邵康節先生對他的門人學生們曾說,新法雖然有不妥之處,但是也不必不做縣官,自己在縣官任上,能寬得一分,老百姓便受一分利。我來找你,便是這個意思。」

韓維笑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今日能听到這句話,韓某終身受益。我離開開封府之前,會親自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好,不過那個農夫,依例我還得審一下。」

這件事在當時看來只是小事,石越沒多久就忘記了。但是對桑充國和段子介來說,卻沒有這麼容易忘記。

石越看來,王安石新法斂財的本質也是被逼出來的,從一個側面正可以反映當時的國家面臨多大的財政危機!王安石甚至窮得把天下的渡口都承包掉來增加國庫收入,可見大宋朝實際上有多麼窮了。

但桑充國和段子介都想不了這麼遠,他們是標準的儒生,從小就受「仁政」的教育,所以凡是老百姓吃虧的事情,他們就會反對。而新法的弊病以前只是在傳聞中听說,他們畢竟沒有切膚之痛,但是這一次卻是就發生在自己生活的附近,就發生在白水潭很熟悉的人身上,這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特別是桑充國,一想到那個農夫為了避開保甲法,生生截斷自己一根手指,就會氣憤填膺。但不管怎麼說,氣憤歸氣憤,同情歸同情,這種種弊端卻不是那麼容易解除的。特別是王安石變法此時已經基本上改變了大宋朝入不敷出的財政困局,尤其考慮到這是在西北連年用兵,水旱災害不斷的情況下,這就更堅定王安石本人對變法的信念,客觀上也堵住了一些人的嘴巴。

當石越略帶疲憊的回到家里時,李丁文正急得團團轉,見他回來,連忙跑了過來,「中使來了四次,皇上急召公子進宮。」

石越大吃一驚,畢竟從來沒有這麼急過,他鎖著眉頭問道︰「出什麼事了?」

「大河要決口了!」李丁文急道。

石越一听知道真是出大事了,也來不及說話,躍上馬催馬就往皇城去了。

到了崇政殿,皇帝正和大臣們焦急的商議,王安石正安撫著趙頊︰「只要曹村之堤不決,京師不至于有危,皇上不必過于心急。」

文彥博出列說道︰「請陛下先回宮安撫兩宮太後,這種事情,做臣子寧死也不會讓開封城有危。」

石越听說曹村之堤還沒有決口,心里稍稍放心,入秋以來,先是永濟一帶決堤,大水淹了幾個縣,然後是兩浙水災,要不是王安石的農田水利法,現在只怕後果不堪設想。澶州可以說是開封府的前線,澶州如果不保,水只怕真的會淹到開封城下。而曹村是關鍵所在。

卻听馮京說道︰「曹村急報,是前天的事情,鎮寧僉判人在小吳村護堤,相去百里,只怕不能親自主持大局了。報急文書是州帥劉渙發出來的,他說他已經不顧禁令,親自帶著廂兵去堵堤了,並且自請處分。」

王安石朗聲說道︰「這時候管不了什麼處分不處分,事急從權。當務之急,一方面急遣禁兵去抗洪,一方面派探馬流星傳報,萬一事有危急,則請皇上和兩宮太後登龍舟以避大水,我輩和開封軍民上城牆,誓保京師之安。」

這時候眾人也不會和王安石扯皮,齊聲稱是。石越也出列,咬著嘴唇說道︰「皇上,臣願親赴曹村。」

「卿懂得治水?」趙頊大喜。

「臣不知治水,于防洪卻略知一二,且程顥原是鎮寧僉判,沈括精通水利,有二人相助,事必可為。」

皇帝正要答應,王雱卻道︰「皇上,石大人雖然其心可嘉,卻也沒有這個必要。禁軍已經緊急調動,如果曹村之堤不決,則禁軍足以抵御;若萬一不幸,則石大人白白送死。臣願皇上為天下愛惜人材。」他說得好听,其實是不願意石越去立功,他哪里知道,石越自請去曹村,完全是出于內疚的心理。

對程顥生平還算熟悉的石越,一听到曹村、小吳村、鎮寧僉判這些名詞,原本印象很淡的事情馬上清晰起來,熙寧四年的這場大水,完全是因為程顥之力,才轉危為安的,因為程顥听到曹村之危,輕騎一夜從小吳村趕到曹村主持大局,且不顧禁令,和劉渙一起擅自調動廂軍,自己又身先士卒,才保住曹村之堤。此時他早已把程顥調到了白水潭,親破了歷史的軌跡,如果在這個地方出個差錯,開封城保不保得住還在其次,但是淹死那許多百姓,他一輩子也難以心安。

他此時也沒有心情和王雱計較,只是眼巴巴的看著皇帝。趙頊想了想,終于還是覺得王雱說得在理︰「卿不必去了,這幾日就陪朕侍讀。」

石越想了想,也無可奈何,只好請求道︰「皇上,沈括對水利頗精通,可否讓他協助主持開封府的防洪?」

「準奏。」

「另外,請諸位大人切記不可以泄露曹村告急之事,所有官府,一律照常辦公。如果人心浮動,那就不好辦了。」石越提醒道。

王安石和馮京難得的一齊向石越投過贊賞的目光。王安石厲聲說道︰「官員敢讓自己的家眷收拾物品避難的,以投敵論處;散布謠言者,無論官職大小,按叛逆論。」

開封府韓維也早已到場,當下說道︰「請皇上放心,臣可以保開封府一切如常。」他一回家,馬上就命令家人把物品重新擺置好。

從這天一入夜,好不容易晴得一天的天氣,又開始下雨了,且越下越急,越發讓人擔心。幾天來中書省通宵達旦都有宰相執勤,皇帝一夜三驚,開封府也增加了邏卒,來往的信使不絕于道,石越算是親身體會了古代對于發大水的感受了,特別是渾州決堤的消息傳到京師,更讓人心驚肉跳。

不過頗為諷刺的是,也就是這幾天,大宋的官員們才難得的齊心協力起來。

洪水終于還是沒有能夠沖垮曹村的堤坊,大宋的君臣們都長舒了一口氣,但是石越一直到九月份的平靜生活,隨著這場洪水,亦徹底消失了。

「宣夏國使者覲見——」

因為西夏國的國力並不能夠和大宋長期作戰,雙方交戰,經濟來往被切斷,吃虧的始終是西夏,所以西夏國長期以來的戰略都是以打促談。用局部戰役的勝利,爭取談判桌上的實質性利益。也因此,伴隨著春季的大勝,西夏國的使者來到了京師,「乞求」和平。

「大宋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使者長得很黑,穿著錦袍。石越看過他的資料,知道他叫李泰臣。

繁瑣的禮儀之後,李泰臣很恭敬的遞上國書,這個中書省早就看過了,今日不過是一個正式的答復而已。

西夏國的要求,是請宋朝「歸還」綏州城,恢復通商,西夏照樣對大宋稱臣。

皇帝正式回答的詔書很簡單,也很不耐煩︰「前已降詔,更不令交塞門、安遠二砦,綏州亦不給還,今復何議!俟定界畢別進誓表日,頒誓詔,恩賜如舊。」

詔書直接告訴西夏國,綏州不給,少廢話。石越心里自然這是「王安石內閣」的外交策略,對遼國采守勢,對西夏取攻勢,剛剛任命王韶主持西北軍務,力圖進取,西夏想要和談,還提出領土要求,那是大宋君臣絕不容忍的。

這個回答李泰臣也早就知道,這次正式的詔見,他不過是想做最後的游說。「陛下,臣聞中國是仁者之邦,王丞相素習《老子》,當知惟仁者能以大事小,還請陛下以仁者之心對我小邦。」

王雱冷笑道︰「使者知惟仁者能以大事小,可知惟智者能小事大?」這話便含著威脅之意了。

石越心里其實挺不屑的,自己的軍隊被人家打得大敗,怎麼威脅人家以小事大?

果然,李泰臣不置可否的一笑,顧左右而它︰「陛下,臣這次進貢的物品中,頗有一些奇珍異寶,可否讓臣一一給陛下解說,以顯示敝邦君臣的誠心?」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新宋最新章節 | 新宋全文閱讀 | 新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