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 605

作者 ︰ 沈陽唐伯虎

天台外圍有十二尊形態不同的雕塑人物噴水柱,中央還有一尊高大的維納斯神像,田尋推開落地窗來到天台之上,是夜星空寂靜,遠處靜謐的樅樹林就像忠誠武士般遠遠守衛著城堡,偶有幾只飛鳥從樹林里飛出漸遠。空中圓月如銀盤,將天台和神像都罩上一層淺淺的灰霧。

田尋穿著考究的蠶絲睡衣,感到有些涼意,可卻又不願回房,因為這種涼意似乎可以讓他的大腦變得更加清醒。他靠坐在維納斯神像底座邊,雙手枕在腦後,看著天空的繁星在想︰難道我也要像林之揚當年那樣,拋棄自己的父母獨自到國外享受天堂般的生活?

夜更深了,更露打濕了衣服,田尋冷得瑟瑟發抖,卻不願回到溫暖舒適的大床上睡覺,內心希望這種刺骨疼痛會令他清醒地做出選擇。

第二天下午來了一名英國律師,和林之揚洽談城堡轉讓的最後文件簽署事宜,辦完後林之揚送律師出門,田尋無意中在文件上瞥了一眼,清楚地看到林之揚的英文簽名「ChanceLin」下面有一行小字︰Nationality︰Switzerland.

田尋英文水平很一般,但這些單詞他還是知道的,意思是︰國籍瑞士。他心中一震︰原來林之揚早就入了瑞士國籍!

等林之揚回來,田尋忍不住問他,林之揚坦然相告,不僅他,連林振文、杏麗和林小培也都加入了瑞士國籍。田尋默然,更覺得此事有些不妥。

城堡的事情辦完了,林之揚問田尋在回國之前還有什麼地方想去,田尋月兌口而出︰倫敦大英博物館。

飛機可真是個好東西,要是放在歐洲中世紀,從伯明翰走到倫敦至少得一個月,而次日下午田尋等三人坐的奔馳車已經停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門口了。

這天剛好下過雨,道路和建築都被洗刷得干淨清爽,路上行人大都穿黑色大衣、撐著雨傘匆匆而行,十足英國紳士打扮。

司機先下車為林之揚撐起雨傘,田尋則和林小培共同撐傘走上博物館台階。大英博物館門票是免費的,可能因為下雨的緣故,今天館內游客並不多,先到古近東館看了一圈,然後又參觀了希臘和羅馬館,再就是埃及館,這可能是最受歡迎的了,游客也最多,並且允許使用閃光燈拍照。

田尋邊看文物,邊對照手里那印刷精美、而且免費的參觀指南查找出處,並一一拍下各個角度的照片。尤其是法老依默霍特普頭像、拉美西斯頭像和羅塞塔石碑,另外還有大量盛殮木乃伊的彩繪木棺,顏色非常鮮艷,就像剛從地下挖出來似的。

林之揚指著一幅用紙莎草繪制成的埃及畫卷說︰「這就是著名的亞尼死者之書,這里的鎮館之寶,上面畫的是死者亞尼從靈魂離開軀體、一直到乘太陽船復活的全過程。」

其中有幅畫是一名強壯的狼頭人半跪于地,面前的天秤里左面放著人的心髒,右面則是一根羽毛,狼頭人對面端坐一人,手持法杖,頜留長須。

看到這幅畫,田尋忽然想起去年在去新*疆的途中遇到聖裔之墓,那墓門口的狼頭人雕像似乎就是這位撥弄天秤的亡靈守護者阿努比斯。

田尋拍得興起,後退取景時不小心腳後跟踢到了一個展櫃,不到十秒鐘後,一名工作人員神情緊張,手持對講機快步走來。他在展櫃上四處看了看,朝著對講機說了幾句英文,隨即輕松地走開了,看來應該是每個展櫃都裝有微動感應器。

轉了一會兒來到了中國文物館,迎面就看到巨大的敦煌壁畫瓖嵌在防彈玻璃櫃里。這時一位漂亮的英國金發美女解說員正在為游客講解,林之揚同時把她的講解內容翻譯給田尋听,解說員說這里共藏有中國歷代珍貴文物兩萬三千余件,其中有著名的元代鱖魚圖案青花瓷盤、女史箴圖、永樂大典等。

壁畫旁還堆著上千軸白宣紙經卷,這些經卷分門別類地放在一個個金屬箱中,外面貼有標簽,標明這組經卷的名字,並注明是全卷還是殘卷,很是詳細。從多國文字介紹上得知,它們和壁畫一樣,都是被英國著名探險家斯坦因從甘肅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圓手中以幾百兩銀子的低價購得,然後再用大木箱

運回歐洲。

文字介紹很詳細,說王圓道士在無意中發現藏經洞之後,曾經帶著經卷走了八百里地,冒著被狼吃的危險交給當地兩任縣令卻無任何結果,他甚至給慈禧也寫了信,當然是泥牛入海,最後在灰心之余賣給了斯坦因,因為斯坦因說中國沒能力保護好它們,最好是讓文明的歐洲人來代為保管。下面還有斯坦因和王圓道士的黑白照片。

看著堆積如山的經卷,田尋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中國的歷來宣傳中,這個胖道士王圓一直就是個典型的賣國賊形象,而現在卻反過來,斯坦因搖身一變成了維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功臣。田尋默默無語,他貼近那些壁畫仔細看,發現上面有很多劃痕,他詢問林之揚這壁畫上的劃痕是怎麼回事,林之揚笑道︰「那是當年斯坦因在甘肅莫高窟移動壁畫時用小斧砍的。還有一部分是發現藏經洞之後,國內很多書畫家慕名到莫高窟臨摹時留下的痕跡。」

「臨摹怎麼會在壁畫上留下痕跡呢?」田尋不解。

林之揚說︰「你不懂。那些畫家臨摹的方法很特別,他們直接把透明紙蒙在壁畫上,再用筆描下來。」

田尋听了非常震驚︰「這樣描不會對壁畫造成傷害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國家寶藏最新章節 | 國家寶藏全文閱讀 | 國家寶藏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