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榮耀 第二卷 稱雄江南 第二百二十一章禮部尚書胡惟庸

作者 ︰ 曾鄫

169464第二百二十一章禮部尚書胡惟庸

歷七年二月初!,皇宮外殿,劉浩然頭戴折角向和的齒出陌,身穿黃色的盤領窄袖袍,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條,腰間系著一條主體為玉。以用金、琥珀、透犀裝飾的束帶。腳蹬羊皮精制的靴子,正神定氣閑的坐在正中。前面則有四位畫師站在前面,拿著各自的工具在細心作畫。

整個大殿一片寂靜,只有畫筆在紙上的沙沙聲音,還有在場幾個人玄意壓低的呼吸聲。

禮部尚書胡惟庸站在殿中的一個,角落里,他低著頭,悄悄地看著不遠處的皇帝陛下。又看了看四位畫師的作品。臉上一直保持著一種恭柬的神情。但是在他的心里,卻洋溢著一種得意,一種押中寶獲得大獎的得意。

胡惟庸是個很聰明也很有才干的人,正因為如此,李善長才決心將其作為淮西派後起之秀加以重點照顧,要不是胡惟庸本身沒有兩把刷子,依照李善長的性格,就是送再多的禮也不敢在劉浩然面前加以重點

薦。

胡惟庸熱衷仕途,渴望做出一番事業,進而獲得成功,從而榮登人臣之極。在胡惟庸的心里,他知道在大明做官。除了有真本事之外,還必須要時刻注意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揣摩上意。

在大明。最大的的老大自然是劉浩然,在胡惟庸看來,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于這位皇帝陛下。以前胡惟庸還官位低微的時候,他只能收起自己的雄心壯志。老老實實做事,完成上司交給的每一項任務,並且竭力巴結李善長,為其分憂解難,畢竟在那個時候,胡惟庸還沒有機會上達天听。他最大的老大則是這位相國。

當胡惟庸逐漸升來,最後成為一員封疆大吏之後。他知道,該走向皇帝陛下展示自己的才華了,而巴結李善長則成了一項輔助工作,其作用就是幫助自己能夠在皇帝陛下心里多留下一些映像。

在貴州布政使任上,胡惟庸仔細研究過劉浩然頌的關于各項治理民政的律法和指導性「詔書。」再結合貴州省的實際情況,他琢磨出關鍵性的東西來。

胡惟庸認為,劉浩然關于「遷出山民,集中居住,建設城鎮」是最適合貴州這種地緣偏僻、山高林深、族眾混居的地方。

貴州大部分是1「少數民族,,也一直由土司們統治,在很多地方,土司的權威就是天,就是法律,地方官府包括都察御史官署、按察司都無法揮什麼作用。

于是胡惟庸就與貴州都指揮司和駐軍聯手,先是大力推行「改土為流。」削弱土司們的權力。接著借著雲南殘元兵馬犯境,心有不滿的土司趁機鬧事。胡惟庸借明軍之手殺了不少人,然後他跑出來當好人。勸道不少部族「出山」遷居到小盆地的壩子居住,然後又在原本驛道的基礎上擴建直道,將這些新設的居住點連結起來。

但是依然有不少土司出來冒頭,反抗大明的「新政。」胡惟庸毫不猶豫地支持當地駐軍進行武力圍剿。在另一方面。胡惟庸則加強對歸附的「少數民族。控制,他強化「基層政權。小建設,推行類似于保甲制度的」村落聯保。制度,不僅便于開設官學、組織民兵等對山民的管理。還可以利用互助聯的形式幫助山民提高勞動效率,迅展生產。

五六年下來,貴州省境內的土司作亂幾乎看不到了,百姓們也開始安居樂業。兩個南北東西匯穿的直道也終于完成。一百二十六個大大小、小的城鎮也建立起來,貴州省在明歷五年的戶籍統計中一下子比明歷二年的人數多了一倍。

這些都走了不得的成績,而胡惟庸也付出了極大的心血,貴州各府他都跑了兩遍。甚至有幾次遇上作亂土司的兵馬,差點壯志未酬就就交待了。

真因為這些,李善長才會那麼理直氣壯的向劉浩然推薦胡惟庸,因為相比貴州省來說。廣西、湖南、廣東的改土歸流遠遠落在後面了。

胡惟庸理所當然地得到了提拔,而且被提拔的力度也在李善長等人的預料之中。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劉浩然居然將胡惟庸提拔到禮部尚書這個位置上。

在李善長等人看來,大明的禮都有點雞肋,除了監管新聞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實權,而那個,職權又由一位可以上達天听的侍郎來管理,禮部尚書還真沒有什麼實事可管的。

胡惟庸當初也覺得有點氣餒,但是細細研究過皇帝陛下對禮部工作的「指示。和配置之後,卻覺得這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如果能夠秉承「聖意。大有作為的話,說不定真的能青雲直上了。

別的不說。內閣這麼多尚書,為什麼皇帝陛下在大肆減少直學士名額的情況下。還讓禮部尚書掛上這個,非常珍貴的餃?如果說給自己這個,禮部尚書掛「直學士」餃是照顧淮西派訴求以及獎勵自己的功勞,那麼為什麼皇帝陛下要欽定各地地方官府禮事部門主官一定要掛「餃。?這一掛就等于比同一級職能部門高上一級了。

為什麼皇帝陛下會如此重視禮事部門?胡惟庸揣測了很久,慢慢琢磨出味道來。他猜測,可能是北伐和對北元戰事已經大致結束,皇帝陛下將注意力放在國內矛盾中來。而國內目前最大的矛盾則是主流思想之爭,也就是用那一套理論

劉浩然在持掌江南就展了一整套重商重工的理論和制度,並且利用手里的兵權以及各種手段迫使儒家理學暫時屈服。但是隨著對外矛盾的結束,被戰爭壓制的諸多矛盾將會逐漸激,此前一直佔統治地位的儒家理學不會甘心自己的地個逐漸被削弱,正在蓬勃展的新學派和勢力隨著其財富和實力的增強,將會謀求更多的話語權,甚至要求國家以有利于他們的思想和理論取代理學而成為主流。

胡惟庸推敲了一下,這種斗爭將會更加激烈。新學派以淮西派和新興的太平派為主。他們聯合了一大批江淅原本不得勢的商人、中小地主,還有少部分見識卓遠的世家和大地主;而舊學派則以理學為主,聯合了遍布江南各地,堅持著土地為主的世家大地主。

他們的斗爭不僅限于主流思想上,還表現在經濟利益上。新派利用劉浩然重工重商的政策,獲取了巨大的財富,而舊學派因為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不僅財富沒有迅增長,手里的大量土地財富也在迅「貶值。」在經濟實力上,他們已經逐漸失去了優勢地位。但是舊學派有自己的優勢。尤其在「農村地區」過于一地的鄉伸地主就代表該地的「民意。」官府必須依靠他們才能去治理地域廣袤、人口眾多的農村。而這些鄉仲地主卻和舊學派的文人名士是息息相關的,加上受到新派的「逼迫」。互相結為一體則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胡惟庸看到。皇帝陛下一上台就大力推行「國民教育。」大辦官學,甚至大開「掃盲班。」這種十幾年普及教育的成果一是讓文化不在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百姓不再是舊學文人名士說什麼就是什麼的愚民;二是利用設定官學科目和學校學習的知識等手段,使得新學派此前非常薄弱的思想基礎一下子得到了空前的增強。難怪皇帝陛下一直把學部抓在手里,又連續改革科舉制度,將其分為學考和政考。

不過胡惟庸也知道,這些是不夠的,上千萬百姓遵從了上千數百年的習慣是沒有辦法在十幾年內完全改變的。國民教育建設了十幾年,依然只能普及到各省的城鎮和不到一牛的農村,舊派勢力在各地的實力依然強勁,鄉伸文人依然是大明基層政權的」柱石」。

胡惟庸已經猜出,皇帝陛下把自己放到禮部尚書這個位置上來,就是想讓自己爭取「民意。」尤其是將讓廣大鄉村百姓的民意從舊學派手里搶出來。

領悟到這一意思後,胡惟庸當即在內閣提出一項建議,那就是在大明各地加強「忠君愛國。的教育。

這一建議的主體思想就是要讓行有的大明老百姓都意識到自己是偉大的大明王朝的一分子,他們正在偉大的皇帝陛下領導下開創新的歷史。

胡惟庸這一建議一提出來,得到了內閣的支持,舊學派勢力雖然看到了這其中的貓膩,但是卻不敢反對,還要大力支持和響應,難道你舊學派敢說讓大明百姓不要去「忠君愛國」?敢說現在的大明不偉大?敢說皇帝陛下不是英明之君?

胡惟庸的「忠君愛國。建議第一項就是要求大明中樞、地方官府、司法機構等官署懸掛皇帝陛下的畫像。

舊學派對這一點頗有微詞,他們提出,以前只有「死人。才會有畫像受人瞻仰,現在皇帝陛下正值春秋壯年,你胡惟庸是不是在詛咒皇帝陛下?

但是橫下心來的胡惟庸卻反駁道,國旗代表著大明。那麼作為大明的君主難道就不能受百姓軍民景仰嗎?就憑皇帝陛下的功績,不僅現在,哪怕將來數百上千年,皇帝陛下的畫像也應當懸掛在大明每一個。地方,而且要世世代代掛下去。

這時副都承旨同簽樞密院事兼軍政司錄事總長劉存孝代表軍方出來力挺胡惟庸,並且建議,不僅各地方行政機構要懸掛皇帝陛下的畫像,軍隊的每一處也要懸掛皇帝的畫微

最後劉浩然出來說話了,他不介意生前就被人家把畫像掛出來,但是提出,懸掛的地方應該加以限制,只在各軍政單位的會議室懸掛。如內閣就在召開學士會議、內閣會議、御前會議的大會堂懸掛,各地則在召開各參議會議、協贊會議、協理會議的會議室懸掛,軍事單位則類似。其余懸掛地方則不作強行要求,完全由各單位和個人決定。

劉浩然拍板了之後,胡惟庸立即開始執行起來,他先經過一番精心挑選,選出了四位精于人物繪畫的畫師,他們中間有一位猶太人,一位阿拉伯人,都有一手可以將人畫得惟妙惟肖,形神皆似的本領,然後便開始了今天的繪畫。

此前劉浩然已經身穿大明海6軍大元帥服讓四位畫師畫了一幅畫,結果猶太人畫師的畫被選中,此後將作為軍方懸掛的標準。今天的畫像則將作為行政單位和民間使用的。原本內閣請劉浩然穿衷服畫像,但是劉浩然覺得那樣過于嚴肅玄板了,便決定穿一身常服來畫這幅畫。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創作,四位畫師終于完成了任務。胡惟庸連忙走上去,恭請劉浩然欽定畫像。

劉浩然看了一會,很快便確定由一位蘇南畫師創作的畫像,看來「老外。沒有把握好中國「帝王的精大人依然將劉浩然畫得威嚴雄武,充滿削歷︰,是過于「神聖」了。阿拉伯人卻依然將劉浩然畫得太「人性化」倒是這位蘇南畫師,不僅將劉浩然的帝王威勢表現得淋灕盡致。而且還在充分表現出自信的同時讓劉浩然變得非常慈祥,一種平易近人的可親,一種對大明百姓疾苦的關切從其的眉眼中流露無遺。這正是劉浩然所需。

選定畫像後。畫師下去領取報酬去,接下來的工作將是大明南京印刷廠的事情,幾位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傅將根據這兩幅畫像雕刻「母版」開始印刷大量畫像。

「惟庸,此事已畢,你接下來想如何繼續?」劉浩然喝了口水,隨意地問道。

「回稟陛下。我已經向內閣建議,加強對大明官員和司政的忠君愛國教育,翰林院和各省崇文館均開設相應課程。而內政學堂、各軍校也將6續開設相應的課程。」

崇文館和翰林院是大明官員的搖籃,內政學堂和軍校則是「警官」和軍官的搖籃,胡惟庸從這里下手,可謂是從根源抓起。

「嗯,只是這課程要好好斟酌,要實事求是,要以理曉喻,空話、謊話就不要說了。這些話一旦破了反而有負作用。」

「臣遵旨。啟稟陛下,臣還要想組織人手編撰《聖言寶錄》,讓大明文武軍民好好學習領會。」

這不成了「語錄了嗎?劉浩然深深地看了一眼胡惟庸,擺擺手道︰「這個倒不必了。而且我說的話不一定都是正確的,要是天下都按照我的話去做,還要你們和讀書人干什麼?真理不是遵行出來的,而是探索出來的。」

「臣明白了。」胡惟庸絲毫不以自己的建議被反駁而沮喪,而是神情自如地繼續稟報道︰「啟稟陛下,根據臣此前建議的大綱,接下來則是加強對百姓們的教育。」

「臣以為。當從百姓們的喜聞樂見中入手了,除了報刊書籍要加強宣化之外,臣還想整合各地的戲劇,組成劇團,再組織相關人士編寫百姓們喜歡看的戲文。臣準備以禮部的名義,向各地劇團征集劇目,並舉行一場會賽。選出優勝者,再去各地演出小不僅城鎮,鄉村也應該去。」

劉浩然點點頭︰「這個建議不錯,摒棄舊陋習俗。接受新風良習,靠強制手段是不行的,要以春風化雨的方式進行。記住了,這戲文不要空洞無味,要從百姓身邊的小事入手,這樣才能打動百姓,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說到這里,劉浩然州酌了一下說道︰「例如宣傳先烈忠良小不要把他們寫得高大光輝,渾身上下全是好處,這種人有,但是很少。可以寫一寫這些人原本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一樣的缺點,這樣百姓們才會覺得親切和真實。在關鍵時刻,這些先烈忠良可以拋頭顱灑熱血,不是因為他們比別人高尚,而是他們記住了一點,國之吾國,民之吾民,他們只是迸出我們大明百姓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的網烈和血性。

「臣明白了。先烈忠良也是從普通人中出來的。」

劉浩然不由笑了笑,這胡維庸的悟性還真不錯,看來自己把他放在禮部尚書的位置還真沒錯。

「好好去辦事吧。有什麼困難就接我。」

「臣一定恪盡職責,將事情辦好。」胡惟庸當即領命道,但是他明白,真遇到困難了他也要迎難而上,不能動不動就去陛下那里訴苦,他知道,陛下的眼楮亮著呢,臣下干的每一件事他都看在眼里。

「對了,惟庸。越陳那邊來了戰報,其國主已經降了。只是這此後治理是個大問題。你在貴州干得不錯,對治理越陳有什麼建議,只管說來听拜」

「回稟陛下。胡惟庸斟酌了一會才緩緩說道,「臣對越陳情況不是很熟悉,不敢妄呈健言。只是臣想,越陳游離我天朝已久,化外自治數百年,其境內百姓已不知我天朝上恩多年,只怕真心歸附的不多,與貴州等地不可同語。」

「那你的意思是斬草除根?」

「回稟陛下,臣萬萬不敢出此建言。殺戮太重,不僅越陳難以安撫,其余各地恐怕會以此為懼,將來我大明開土擴疆恐怕會有大阻礙。而且越陳已平,我大明即將在那里設省治理,那里的百姓也是我大明子民,不宜以殺戮治理。臣的意思是,不如將這些人遷移他地。只要離開故土,又與原來族人分開,就是想鬧事也不成,只有安心下來。」

「只是這南海之地有民千萬,要是盡數如此處理,遷往何處?」劉浩然搖搖頭說。現在大明自己人口就少,不過數千萬,要是南海地區全打下來,恐怕也要接收一兩千萬人口,要是全部遷到中原來,本土的大明百姓佔不到絕對優勢,搞不定還會將禍亂帶到這邊來。

胡惟庸一听。就知道劉浩然的目光不僅僅在越陳一地,還放在了南海數十國上,只是這問題太大了,他一時半會也想不出好辦法來,只好默言不語。

「唉,讓我再想想吧。」劉浩然想了一會,也想不出好辦法來,只好嘆了一口氣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國的榮耀最新章節 | 帝國的榮耀全文閱讀 | 帝國的榮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