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96節建省

作者 ︰ 嵩山坳

第96節建省

所謂建省之議,是年前有人分別上了兩份奏折。~~一是給皇帝打發回家,賦閑讀書的祁世長的條陳,建議在徐州設行省。另一個是監察御史周樹模所奏,建議裁撤漕運總督一缺,說到理由,條條是道。

漕運總督管理漕糧由運河北運的一切事務。漕船有幫,稱為漕幫,由明朝的衛所演變而來。至今還保留著沿運河的直隸、山東、江南、江西、浙江、湖廣諸衛所,每一個衛所之下,又分多少衛、多少所、多少幫。管事的首腦,在衛稱為掌印守備,在所、在幫稱為領運千總。

明朝的衛所,本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計口授田隸屬衛所,平時為農,有事當兵,稱為屯戶。到清朝利用衛所運輸漕糧,屯戶只管n ng舟,不管打仗,本已大失原意。自從皇帝登基,改漕運為海運之後,一方面運河淤塞,不通全漕,一方面海運勃興,轉輸便利,南漕一半折銀繳納,一半由海道北上,運河上漕船連檣千里的盛況,再不可見。所以各省的衛所,一律裁撤,屯戶亦與一般百姓,毫無分別。

這一來,各省的糧道,也就次第裁減,漕運總督無官可轄,無船可管,不僅有名無實,簡直成了個贅疣,是故裁去漕督一缺,早就有人主張,只是周樹模形諸奏牘而已。

至于祁世長的條陳,著眼不在裁漕督,而在設行省。他作了一篇文章,名為《徐州應建行省議》,以為當年劉邦崛起,與項羽爭天下的這一片千里無垠,莽d ng平原,一方面‘控淮海之襟喉,兼戰守之形便,殖原陸之物產,富士馬之資材’,可以自成局面;一方面‘俗儉民僿,強而無教,犯法殺人,盜劫亡命,梟桀之徒,前駢死而後鐘起者,大都以徐為稱首。’久為朝廷的隱患,而‘將y 因時制宜,變散地為要害,莫如建徐州為行省。’

這個省的轄區,祁世長有明確的指陳,以徐州為眾星之月,東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蘇、皖、魯、豫四省ji o會之區的四十五州縣。此省新建,祁世長以為有‘二便四要’。所謂‘二便’實際上只有一便,即漕督可裁,由‘徐州巡撫’兼理裁撤漕督以後所留下的‘未盡事宜’。

另外‘一便’,是練兵容易。因為這個地區的民風,‘樸嗇勁悍’,照他的估計,招募一萬人,練步隊六千、馬隊四千,如果訓練得法,只要三年的工夫,這一萬人便有足夠的防御力量。這在魚米之鄉的江南是不可能的事。

所謂‘四要’是‘訓農、勤工、通商、’,地方富庶了,自然百廢俱舉,但‘農工商兵皆資學問’,所以‘興學’為要中之尤要。

「這個條陳,看起來很動人,可惜,紙上談兵,不容易做得到。」奏折給皇帝ji o軍機處,奕將兩個抄件轉ji o曾國藩,後者草草看過,轉遞許乃釗等幾個人,口中淡淡的說︰「我跟子禾相處甚久,很知道他的為人,看起來是又有了靜極思動的心思了。」

這是隱隱譏刺祁世長不免書生之見。奕點點頭說︰「我亦是這麼想。不過,祁子禾以家學淵源而閑置,總也難怪他會有這麼一番心思。如今雖給皇上罷職賦閑,但在京中清流里亦還很有號召力,大家就覺得他的條陳,不能不用,而要用又實在很難。皇上的意思是說,把原件轉到內閣,為的集思可以廣益。滌翁,信公,你們都是大學士,不妨切切實實說一個意見,也好和上面去回。」

曾國藩對祁世長的這個條陳,實在不感興趣,主要的是覺得徐州設省這件事,根本就是空談。不談‘四要’之難,只說劃定轄區,牽涉到四省,便不知有幾許分歧的意見。

不過,朝廷有大政,皇帝多年來倚重有加,倘或緘默不言,無異自貶自削,因而想一想說︰「漕督可裁是不易之論,江淮遼闊,江寧藩司照應不到,亦是實情。我以為不妨就此兩點去斟酌折中,期于允當。至于分割四省四十多州縣,合為一省,疆界的變更最容易發生糾紛,雖然現在是承平時期,但也要多多慎重。」

「對一動不如一靜」許乃釗很起勁的說︰「就這樣把宗旨定下來吧。4∴い0 5」

曾國藩頗為欣慰。但不是他的主張得以實現,而是許乃釗的唯言是听。不過口中還得謙虛一番。「我亦是想到就說,話不一定對。」他說︰「請王爺再多听听別人的意見。」

「亦不必多听,多听反而莫衷一是。」奕思考片刻,以為以這樣的主旨上奏皇帝,天子也不會有什麼更多的想法。

隨即傳軍機章京瞿鴻璣進來,撰擬上諭,因為祁世長特重徐州,所以軍機處要駁他的折子,就得講個徐州並不重要的道理。「徐州在江蘇,地居最北,若于平地創建軍府,既多繁費,所分割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四十余州縣,亦涉紛更。今昔形勢,遷變無常,漢末迄唐,淮徐代為重鎮;宋及金元之際,徐已降為散州。至明以來,則重淮安,歷為前代漕督及國初廬鳳巡撫,後改漕督駐扎之地。及江南河道總督裁撤,漕督移駐淮城迤西之清河縣,實為綰轂水陸之沖,北連徐海,南控淮陽,地既適中,勢尤扼要。」

接下來是論漕督原有管理地方之責︰「伏查前明初設漕運總督,即兼巡撫地方。國朝順治六年,裁廬鳳巡撫改漕運總督,仍兼巡撫事。漕督之兼巡撫,原為控制得宜,現漕務雖已改章,地方實關重要,與其仍留漕督,徒攤虛名,不如徑設巡撫,有裨實用。」

理由說明,奏陳辦法︰「臣等共同商酌,擬將漕運總督一缺,即行裁撤,改為巡撫,仍駐清江,照江辦巡撫之例,名為江淮巡撫,與江蘇巡撫分治,仍歸兩江總督兼轄。一切廉俸餉項,衙署標營,均仍其舊,但改漕標副將為撫標副將,以符定章。」

定了江淮巡撫屬下的官制,再定江淮巡撫的轄區。這比定官制更容易,原封不動地轉一轉手就可以了。

因勢利便,亦由江蘇的建制與他省不同。他省都是一省一藩司,唯獨江蘇有兩個,一名江蘇藩司,隨江蘇巡撫駐蘇州,一名江寧藩司,隨兩江總督駐江寧。江蘇藩司管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及太倉直隸州、海m n直隸廳。江寧藩司亦管四府,江寧、淮安、徐州、揚州,另轄兩個直隸州,南通、海州。涇渭分明,久如劃疆而治。

如今在長江以北設巡撫,與蘇松常鎮的關系淺,而與江淮徐揚的關系深,所以,「應將江寧布政使及所轄之四府二州,全歸管理。巡撫所駐,即為省會。江寧布政使應隨總督仍駐江寧,總督在江南,巡撫在江北,既無同城b 處之疑;江寧六府前隸蘇撫者,即改隸淮撫,亦無增多文牘之擾。」

寫到這里,瞿鴻璣自覺這番更張,解消了一個棘手的難題,得意之余,奮筆直書︰「不必添移一官,加籌一餉,而行省已建,職掌更新,建置合宜,名實相符。」

這篇折子遞上去,皇帝于此是抱著無可無不可的態度,當即以明文頒發上諭,如奏施行,並規定新建行省,由兩江總督兼轄。

消息一傳,江蘇的京官奔走相告,嘩然惶然,新年團拜,無不以此為話題,大致憤慨,決定上疏力爭。其時江蘇京官名位最高的是兩個狀元,一個是咸豐十五年的狀元徐郙,嘉定人;一個是咸豐二十年的狀元,都察院御史、南書房行走陸潤庠,蘇州人。由這兩個人出頭,領餃出奏。

江蘇人,尤其江南的江蘇人,最不滿的是將江蘇無端分隔為兩省。譬如前堂後軒一座成格局的住宅,忽而為人封閉中m n,割去了一半,m n面依舊,堂奧已淺,自然不能甘心。

江南文風大熾,這兩個狀元更是鍵筆,所提的理由有數條,第一有關系是「江淮、江蘇,若合為一省,則名實不符。昔有控扼兩省設為重鎮者,如國初偏沅巡之例,至一省兩撫,向無所有。現在湖北、雲南本有之巡撫,甫經議裁,而江南一省忽然添缺,未免政令分歧。」

其次,「蘇淮若分兩省,則要政首在定界。自古經劃疆里,必因山川阨塞,以資控制,設險守國,蓋在無事之時,溯自蘇皖分省,亦非復舊時形勝,而蘇省跨江,尚有徐淮得力,據上游之勢。今劃江而治,江蘇僅存四府一州,地勢全失,幾不能自存一省,較唐之江南道,統州四十二,宋之江南路,統州十四,亦復懸殊。」

「惟南宋浙西一路,僅有三府四州,此偏安苟且之圖,非盛朝所宜取法。至巡撫藩司,專管地方之事,例駐省城,今設省清江,舍臨江扼要之名城,就濱河一隅之小邑,似亦未甚得勢。」

接下來的‘其三’,其實是最有關系的一個理由,即為省分的大小,省大不在幅員,而在戶口,戶口繁密,稅賦旺盛,地小亦為大省,倘或地廣人稀,幅員雖廣何益?但戶口繁密,總亦須有地可養,過于局促,施展不開,亦不能其為四方觀瞻的大省。江蘇之不宜,亦不應分割,由此處著眼,自然振振有詞。

這段文章,先由規制講起,論省分之大小︰「國朝經制,分省三等,蓋因戶口之多寡,亦視幅員之廣狹。各行省中,惟山西、貴州兩小省,幅員最狹。今蘇淮分省,江淮地勢較寬,僅及中省,江蘇則廣輪不足五百里,較山西、貴州,殆尤褊小,勢不能再稱大省。」

江蘇不成其為大省,後果如何?簡單明了地說︰「若改為小省,則一切經制,俱需更改,而籌餉攤款,尤多窒礙。」

所謂「一切經制,俱需更改」,首先是吏部簽分候補人員,江蘇便容納不了那麼多而最厲害的是︰「籌餉攤款,尤多窒礙」八個字,因為朝廷若有征斂,不管是額內正用如練兵經費等款項的籌措,或者臨時需要集資,如皇帝萬萬壽,舉行慶典,雖然早有明發上諭說一切從簡,但各省還是要被責成必須依限繳納的‘攤款’,江蘇總是高居首位,即以江蘇膏腴之區,而又為大省,怎麼樣也推托不了。如果江蘇改為小省,則前面已經說過,「因戶口之多寡,亦視幅員之廣狹」,雖為膏腴之區,無奈幅員太狹,盡可據理力爭。

其‘有關系者四’,說來亦是氣足神定︰「漕運總督所委漕務人員,皆系地方官吏,又有屯政軍政與地方相附麗。定例兼管巡撫事者,所以重其事權,初不責以吏治。」

這是隱然駁斥漕運總督兼有巡撫職責之說,以下便正面談到,江寧藩司,力足以顧江北。「淮徐之去江寧,遠者僅數百里,不為鞭長莫及。而三府二州之地,特設兩道一鎮,固已控扼要區,布置周密。其地方要政,向由藩司秉承總督,以為治理,歷久相沿,未聞有所荒脞。今之改設,似出無名。」

「‘無名’猶在其次,難在執掌權限,有所沖突。‘若江寧辦事,悉仍舊貫,則江淮巡撫,虛懸孤寄,徒多文移稟報之煩,無裨吏治軍政之要。」

行文到此,下面這段結論,自然擲地有聲︰「江蘇跨江立省,定制已久。疆宇宴安,官吏無闕。朝廷本無分省之意,江督亦無廢事之虞。顧以裁漕督而添巡撫,而設巡撫而議添行省;辦法既超乎倒置,定章必歸于遷就。」

以下引用咸豐十六年御史陳廷經條陳‘變通疆輿’,曾國藩駁倒此舉有兩句警語︰「疆吏苟賢,則雖跨江淮,而無損乎軍事吏事之興。疆吏苟不賢,則雖劃江分治,而無補于軍事吏事之廢。」

陸潤庠和徐郙領餃的這個折子,特為引述這段往事,恭維當時君臣︰「仰見廊廟之虛懷,老臣之深識」,認為前事不遠,可備稽參。

結論是要求重議。內閣奏定的會議章程,共計七條,第二條規定︰‘查內政之關系者,如官制裁改,新設行省等類,由各衙m n請旨會議,或特降諭旨舉行’,與此正相符合,所以奏折上很委婉的說︰「立法期于必行,更制亦求盡善。可否援照新章,恭請飭下廷臣會議,並飭下沿江督撫一體與議,復奏請旨遵行,俾見朝廷有博采群言之美,無輕改成憲之疑。臣等籍隸該省,情形稍悉,不敢有所見而不言,謹繕折具陳,不勝待命惶悚之至。」

奏折一遞,當然發ji o軍機。奕事先雖有所聞,只當江蘇京官是因為無端失地而不滿,可以用一頂大帽子把他們壓了下去,及至細看原折,頭頭是道,不由得愣住了。

其余的軍機大臣,傳觀了這個折子,亦都面無表情,唯有許乃釗不便裝聾作啞,想一想說道︰「江淮設省,原是為了漕督已裁,地方不可無大員主持,事非得已,江蘇京官應該體諒朝廷的難處。如今明詔已發,通國皆知,何況漕督亦已改授為淮撫,朝廷莫非還能收回成命?」

「只有暫時壓一壓再作處理。不過,」奕問道︰「上頭問起來,該有話ji o代。」

「上頭問起,我有話答奏,只要江蘇京官不鬧,慢慢兒可以想法子。」

「信公,」恭王問︰「請你告訴我,這個法子怎麼想?」

「無非顧全朝廷的威信,慢慢兒想法子補救。」

「好」奕想得了一個辦法,「你我分任其事,上頭問道,請你擔當,江蘇京官,我去想法子安撫,請他們別鬧。」

「是了,我听王爺的吩咐。」

于是帶著原折進見,不出所料,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問這一案。

「他們的話,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皇帝說︰「當初……是不是辦得太草率了一點呢?」

「是」奕回頭望了一下。

「原折自然言之成理,不過有些話是避而不談。江淮一帶,南北要沖,民風強悍,從前是出捻子的地方。漕督、河督兩標兵,加上淮揚鎮總兵的各營,亦不見得能應付得了,如今漕督一裁,漕標移撤,江淮之間,伏莽四起,將成大患,所以不能不設巡撫鎮守。至于江蘇雖分割為兩省,就兩江總督而言,仍是整體,一切錢糧征派,應該不受影響。地猶是也,民猶是也,倘以省分大小為借口,對征派故意推諉規避,其心就不可問了」

這番振振有詞的話,皇帝覺得亦很不錯,便即問道︰「且不說誰對誰錯,江蘇京官既然有這麼一個奏折,總得處置才是」

「是」許乃釗答說︰「原折亦只是奏請會議商酌,並飭沿江督撫一體與議,本來亦是件從長計議,一時急不得的事」

「好吧,你們先商量著看。」每到年底,皇帝總是處于一種神態慵懶,不願意過多生事的狀態下,許乃釗入值軍機處有年,自然知道他這樣的脾氣,于是,一件大事,就這麼輕描淡寫地讓他暫且敷衍過去了。

接下來便是奕去安撫江蘇京官了。他是采取的擒賊擒王的辦法,傳個帖子專請陸潤庠和徐郙兩個吃飯,不提正事。飯罷又看自己的收藏,到得起更時分,陸潤庠和徐郙起身告辭,奕方始問道︰「鳳石,我想起件事,你們遞那個折子,是怎麼打算著來的?」

「王爺明鑒,茲事體大,總期斟酌至善,庶無遺憾。」這是徐郙代替陸潤庠在回答。

「誠然,誠然不過,壽蘅,我要請教,如果你我易地而處,我該怎麼處置?」

這句話將徐郙問住了,想一想答說︰「似乎不能不召集會議。」

「召集會議的上諭怎麼說?要皇上認錯,收回成命?」

這一問不難回答「召集會議就是。不一定要見上諭。」

「是了謹遵台教。」奕劻拱拱手。對陸潤庠說︰「鳳石,咱們就此約定,會議我一定召集,上諭可是不發了」

「是」

「只怕貴省有人等不得,又遞折子來催,如之奈何?」

「請王爺釋懷,王爺肯全我江蘇疆土,大家自然耐心等待,我回去告訴同鄉就是」

「好請你務必都通知到,尤其是貴省的那班都老爺,我實在惹不起。」

陸潤庠笑了,忍不住說一句︰「王爺大概吃過都老爺的虧」

「不談,不談」

彼此打個哈哈,一揖而別。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