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29節暖氣

作者 ︰ 嵩山坳

開衙第一天,和軍機處見面,沒有什麼正經而緊要的公事要c o辦,多是一些堯天舜日,京中外省一切安好的消息,君臣說了幾句,各自散去。另外一邊,肅順在軍機處坐了片刻,等旁人到齊了,即刻ji o代一聲,二度進殿見駕,「今兒個找你們來,是有件事要讓你們去做。」

他說著,向六福點點頭,後者捧起厚厚的一摞卷宗,向下一遞。肅順不知道怎麼回事,接在手里,「皇上?」

「這種東西叫暖氣,是朕新近想出來的。憑你這狗才的xi ng中所學,怕是看不懂的,還是ji o給方家吧。雷廷昌,你來看看,可有可以施行之道?」

「喳。」雷廷昌膝行兩步,接過圖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御筆親書的文字,從材料選用,管徑粗細,一直到鋪陳網線,在在列明。不要說是他,就是造辦處里一名微末匠役,只要依照圖紙施工,也未嘗不有融會貫通的。

暖氣的原理本來並不復雜,只是借助管網,以熱力學中的冷熱ji o換之付諸實用而已,雷廷昌眼看心算,手指不時的輕輕動作,過了片刻,大約的原理就已經了然于心,「回皇上話,若是說按照圖中所畫,付諸施工,奴才可以擔保,用不到一個月,奴才就能夠將皇上所要的暖氣建造起來。」

明善心中大恨好個不懂事的雷廷昌皇帝說此事非肅大人所知,以你為方家之見,你就當了真了?居然還敢說什麼不出一個月,就能夠建?真是呆子他知道,雷家數輩都在宮中造辦處當差,論及旁的或者不值一哂,但說起營造匠役之事,樣式雷的名聲,哄傳九州。他家學淵源,在這樣的事情上,確實不負‘方家’的大名,但因為常年侵于此,接人待物上,總少了那麼一點歷練。說話很容易得罪人而不自知。

御前奏答有嚴格的規制,錯非是皇帝問道,明善是不敢s 自進言的,只得心中暗暗為他著急,跪在一邊,猛給雷廷昌使眼s 。

「一個月?」皇帝輕笑了幾聲,「有這麼容易嗎?」

「皇上,既然雷大人說一個月即可畢事,奴才以為,便一定能完。」明善一听這話,心中叫苦,雷廷昌果然把肅順得罪了只要皇帝開了金口,限期不能竣工,雷廷昌就一定會大倒其霉

皇帝卻似乎沒有听出來似的,等了片刻,方才說道,「暖氣這種東西,本身並不復雜,不過,若是要在一月之內,將宮中各處,盡皆通上暖氣管路,還要不傷及殿閣局勢。」

雷廷昌這才知道糟糕,在他想來,暖氣不過是鋪陳在養心殿一地,卻不料皇帝是要在紫禁城中盡數構建——這樣的大工程,一個月的時間怎麼能做得到?不要說一個月,半年之內能夠完工,就已經算是快手了。想到剛才自己大言欺主,若是追究起來,……雷廷昌嚇得語不成句,身體顫抖起來。

皇帝並未注意到雷廷昌的失態舉動,管自說著,「除了室內鋪陳之外,室外用于連接各處管網等線路的保暖、防凍裂等的預設差事,以及最終連成一體,一直延伸到制熱的鍋爐處的安裝和排列,朕都已經繪制在圖上,載垣、匡源,等一會兒你們下去之後,著工部和內務府認真梳理一下,看看要用到多少管路,多少人工,京中有的,就在京中鴆集;沒有的,列一個條陳上來,朕讓各省……,你們怎麼了?」

「回皇上話,奴才……奴才方才以為,暖氣鋪陳,只有皇上所居的養心殿一處,……如今才知道,皇上憐惜宮中人等是要在禁中盡數安裝此物,這,奴才剛才說的,一月竣事,實在是過于大言,請皇上治罪」

「朕本來也沒有想過要你在一個月之內把暖氣鋪陳的事情辦下來。」皇帝以為他怎麼樣了呢,卻是為此擔心?笑著說道,「這件事啊,等到過了年,春暖花開,朕移駕園子中之後,再由內務府和工部會同辦理。不過,一個月建成固然是強人所難,但也不可遷延過久,今年冬天,朕回鑾的時候,一定要把暖氣管網,鋪設到位——有這一年之期,你可能做到。」

雷廷昌暗中長長的出了口氣,滿心輕松的踫下頭去,「請皇上放心,一年之中,奴才一定將此事辦妥。」

皇帝有一點的好脾氣,從來不會為臣下在奏對的時候言語失措而發怒,相反的,總是岔開一些話題,化解他們的尷尬,「圓明園大修之事,明善,一年以來,都是你經受料理的,如今工程進展得如何了?」

「是,回主子話,圓明園大工之事,經由內務府、工部戶部各衙m n從中料理,最遲今年六月,皇上萬壽之前,即可竣工。」

「順勢,把暖氣也裝上。」皇帝說道,「不要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再行返工。」

「是。奴才下去之後,即刻料理。」

「肅順留下,其他的——都跪安吧。」

載垣幾個退出去,皇帝讓肅順也站了起來,「過年的時候,新近入宮的楊貴人對朕又說,山西曹氏一族……並無子嗣流傳,此事你知道嗎?」

肅順腦筋一轉,大約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他當年在晉撫任上的時候,以脅迫方,意圖b 使曹楊氏入京進宮,後來為皇帝所止,其中有一此,他對曹楊氏說,日後夢熊有兆,誕下龍種,選一j ng明阿哥,承繼曹氏香煙——這在曹楊氏自然不能同意,後來也就作罷了,想不到到了今天,她居然有把這件事提出來了?看皇帝憂心忡忡的樣子,很為這件事傷腦筋似的。

「若是說貴人主子娘家無後,皇上推恩于外家,照理倒也說得過去,如今卻是夫家……,」肅順偷偷瞅著皇帝的臉s ,小心翼翼的奏答,「而且,又事關曹氏一族。主子身在北京,怕是不知道,曹氏一族,在晉省堪稱富戶之首,生意做的極大,分店遍及十八行省,這樣的大戶人家,族中之事,皆由族中長老耆宿,共議而定,若是說,」

「行了。朕知道了。」皇帝打斷了他的話,「此事毋庸再議了。」

「喳。」肅順答應一聲,看皇帝沒有更多的吩咐,悄悄的挪動身體,跪安而出。

「雨雪載途,奔行四五百里,老兄很辛苦吧?」

「多承王爺垂問,卑職不辛苦。」左宗棠在座位上欠一欠身,恭聲說道。

奕認真的打量了幾眼和自己隔桌相對的男子,他早就知道左宗棠的名聲,上一年的年底在養心殿匆匆一晤,並無什麼深ji o,想不到還沒有到上元節,他就從湖南老家進京來了?「皇上親下詔命,命你到府辦差,總也用不到如此惶急吧?是不是連過年也不曾過好啊?」

左宗棠笑了笑,以一口滿是湘音的京話說道,「不瞞王爺說,卑職並內子也都習慣了。這數年之中,家眷早已經移居任上,故而倒也不用京湘兩地的來回奔b 。」

「那就好。公事要做,家事也要寧靖嘛。」奕隨口說了幾句,話題一轉,談到了正經事上,「季高兄大才,哄傳四方,這一次皇上命你任職內務府,辦理旗務,本王等還要仰仗高明啊。」

「王爺如此期許,卑職實在是不敢當。只不過略效犬馬,以不負皇上知遇之恩,ji o托之重了。」

「這樣說來的話,老兄心中已有定見?」

「定見是不敢當了。不過倒有幾分愚才之得,想必也早在王爺臆中了。」

奕微微一皺眉,「哦?倒要請教。」

「既然如此,卑職就試為王爺析之。」左宗棠說,「自咸豐九年,皇上簡王爺辦理旗務以來,歷時已近兩年。外省不提,京中旗下人家,如斯響應,動身北上者,不足二成,何也?其一曰刁疲成x ng,不肯吃那份冰雪風霜,田間勞作之苦;這樣的人為數不多,但極有號召力,而良善旗人,有從眾之心,眼見他們不動身,自然也不願意動身了。」

「第二種是不識關外民土風情,不敢動身。」左宗棠旁若無人的侃侃而談,「我大清立國,已逾貳佰載,京中旗戶,多不識關外之路,甚至連當年祖宗起兵的龍興之地,亦從來不曾去過。只是人雲亦雲,以為盡是蠻荒煙瘴苦寒之地,闔家老小,舍棄這京中花花世界,到那樣的地方去,前路茫茫,無所依靠,自然心生畏懼,能夠拖一天是一天了。」

「還有第三種,便是自問祖上有名的,從龍入關,立過勞的,以此為憑,對抗聖命——這類人是最多,如今京中所有的旗下人家,若認真上溯幾代,又有哪一個不是在仁皇帝、憲皇帝、高皇帝為國征戰過的?」他說,「依卑職看來,這些人的心中,多半是舍不得京中繁華,少一半,則是覺得委屈——臣之後,不加封賞也就罷了,怎麼還要把旗人都趕出京去,到從來是犯官貶謫之地,受那份罪呢?況且說,這些人以旗人世代狩獵;漢人祖輩耕地為由,更加肆無忌憚的對抗皇命了。」

「有這三層原因在內,故而王爺辦理的旗務差事,也就難有寸進了。」

奕一面听,一面點頭,左宗棠的話,不是什麼發前人所未見的卓識之言,不提兩年辦差,多次為旗務之事做御前答奏時,皇帝早已經為他指出,就是自己府上的幕僚清客,也大約的能夠悟透個中三味,只不過,于解決之道,皇帝似乎有辦,卻故意不說,而府中那些人,也像是有難言之隱似的,只是找出了癥結所在,卻並不能對癥下y o。

「那,以季高兄所見,于以上著三等情況,當如何料理呢?」

「卑職所言的第二種,雖人數眾多,卻也是不妨事的。旗人以不識關外風情而心生畏懼,總還好辦——只要找一些人,最好是盡數通曉當地民情,又口舌便給的,向百姓多多曉諭。最好是找一些在咸豐九年、十年間已經動遷出京的旗人,從關外回來,向鄉鄰百姓說明,自然可以收。」

「嗯,這個辦好。」奕立刻說道,「便是朝廷再多的詔令,也及不上原本鄉鄰的一語之力。」他又問道,「那另外兩種呢?」

「另外兩種,則要行以國了。」左宗棠說道,「便說第三等人吧?仗著祖上余蔭,領著旗下公出的幾兩銀子,逍遙度日——銀子固然不多,但集腋成裘,亦成瞠然巨數。這些人居住在京中,每天走狗放鷹,正經事一點也不做——卑職不瞞王爺,我隨齋公在湖南、直隸兩省任上,所見所聞,實在令人膽寒很多旗人,連馬都不會騎,這還不是文職,而是省內的武官。王爺請想,兵士連馬都上不去,如何能夠為國征戰?饒是如此,……」

奕擺擺手,制止了左宗棠y 待出口的牢s o之言,心中有點好笑。只是這片刻之機,他就知道,左宗棠是那種心中只有自己,全無同僚之人他所建議的,奕也不是想不到,只不過礙于彼此同根同族,不好、也不能

出以酷烈——這樣想來的話,皇帝似乎也是瞅準了左宗棠的脾x ng,方才讓他以漢人之身,幫辦如今這已成lu n麻一團的旗務的吧?

花廳中沉寂了片刻,奕問道,「那,如何行以國呢?」

「就以旗人自稱狩獵為生,不善耕地來說吧。如今四海升平,天下長治久安,打仗都用不到旗人,還說什麼狩獵?便稱狩獵,這些人又有幾個人能夠挽得開一石半的強弓,放得出奔行二百步的力矢?可見是虛妄之詞,用以悖逆聖諭之言。」左宗棠繼續說道,「另外,卑職以為,」

奕看他突然閉口不言,心中奇怪,「怎麼了?怎麼不接著說了?」

左宗棠想了想,當此官行此禮,他雖然並無實缺,但多年在駱秉章身邊,官場侵襲而下,規矩總還是懂的。有些話,若是對駱秉章、曾國藩、胡林翼等漢人ji o好能夠說,對奕這樣的一國王爺,就不大容易見听了。「卑職想,樹大多枯枝,京、外各省旗人,不下百萬之眾,固然有心地良善,一意為國的;但也有那疲滑成x ng,……」

「你說的這些,我又豈有不知?」奕立刻明白過來,主動接過了話頭,「你說的那心地良善的,只是小可之比,更多的,都是一些……哎讓我怎麼說才好呢?」

「正是為此,皇上才不惜盡數北遷旗下閑散丁戶,一則解虛靡用度之苦,二則開關外數省千萬畝良田之廣袤,為國又新增一魚米之鄉。」左宗棠說,「若能成就這一番遠望,正是要靠王爺這樣,少年英發,為國不惜謀身的英才之士,砥礪相助啊。」

左宗棠的一席話,令奕心懷大開,嘿聲一笑,「季高兄所言正是本王心中所想。皇上以千秋大業重責ji o托,本王在公是皇上的臣子,在s 是皇上的兄弟,又豈敢為保全一己,而有所瞻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