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大軍閥 卷六︰大國戰 第718章,兩頭局勢

作者 ︰ 閩南愚客

根據李根源事後回憶,他這個起義軍副總司令和蔡鍔的起義軍總司令,都是在攻下五華山之後才加冕的。不同親歷者的回憶在細節上都有模糊點,這帶來了許多學者的持久爭論。

李根源最初的工作是領導講武堂學生。但他擔心第七十三標失控,這支部隊只有李鴻祥領導的第三營屬于革命派,其他第一、二營包括標統丁錦都是支持清廷的。因此他堅持要去領導第七十三標,而把講武堂的指揮權交給了顧品珍。事前和事後都證明,丁錦是塊硬骨頭。而最早與起義軍交戰的,也是第七十三標內部。

在軍中並無任職的李根源,他的自信來自其在雲南軍中的威望。講武堂的短期培訓,已經為雲南的十九鎮新軍輸送了不少下級軍官。李根源、李鴻祥先動起來,戰爭格局才正式拉開。

起義後成立的大漢雲南軍政府,設立一院(參議院)、三部(參謀部、軍務部、軍政部),諸將也開始排資歷,論功行賞、加官晉爵。就像今天搞綜合排名一樣,戰役中首功的將領自然非李根源莫屬,但影響力又以蔡鍔為第一,于是蔡鍔做了都督,而李根源則控制了軍政府的實權,當上了軍政部長和參議院長,次長為唐繼堯。之後,李根源以滇軍第二師師長的名義與張光遠談判。回到昆明沒多久,1912年,他就離開了雲南,入京做國會議員。之後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李根源很少再回到雲南來,他選擇了四處游山玩水,直到抗日戰爭才復出。他離開雲南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謎。不管是他本人,還是其他親歷者,都很少言及離開一事。但縱觀史料,他為蔡鍔讓權的可能性極大。一山難容二虎,蔡鍔本身在雲南軍隊中就沒有實權,李根源在重九起義和其後的滇西會談中,都顯示出了絕對的實力。辛亥革命中,各省獨立,都督一級皆以本地人為主,所以當時滇人治滇的呼聲很高,雲南籍將領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李根源是呼之欲出的人物。李根源無意爭這一席位,這與當初他推薦蔡鍔到雲南來的初衷一致。而他賞人識人的這一品質,受到朱德的終生推崇。

此外,革命軍內部的分歧也讓李根源失望。打下江山後,怎麼分利益?非常難。而暴力革命帶來的負面效應也讓李根源開始謀求政治救國。重九起義的殺戮以及革命讓自己家鄉騰沖陷入另一種暴力之後,李根源內心受到很大的觸動。他願意去做國會議員,目的是想從政治上找到為中國謀前途的方法,其後他到日本,入早稻田學政治,鑽研歐事,在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時,還呼吁孫中山停止暴力革命,尋求以政治救國。當時支持他的人,有許多後來的國民黨精英,如黃興、章士釗、李烈鈞、陳炯明等,這也是李根源後來與其他派系軍閥交往很深的緣由。孫中山先是求政治改革遭到否決才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不同意李根源也有原因。靈魂人物對路徑的選擇不同,對中國的整體發展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這些爭論永遠都不會停止。

1912年,雲南政局穩定後,軍政府開始采取一系列外援措施。援川、征藏、援黔、援鄂,而援黔讓唐繼堯有了抬頭的機會。北伐軍是在援川後組建的,起初唐繼堯擔任總司令的北伐軍並沒有入貴州的計劃,只想取道瀘州,與援川軍會師後趕往湖北。1912年1月27日,北伐軍出師之日,數千民眾送行,寄語「不平胡虜,請勿生還」。這個時候,蔡鍔臨時決定出師貴州。

貴州是通過不流血的革命趕走清廷統治者的,當時主力軍主要是民間力量耆老會、憲政會、自治學社和哥老會等。起義成功後,他們也面臨著分權問題。憲政派代表戴戡等人先是發電到昆明請求支援,後又到昆明請求出兵鎮壓貴州匪類,匪類其實是哥老會、自治學社等組織。蔡鍔表現出對江湖門派一貫的態度,決定出師貴州。但後來蔡鍔了解到川情緊急,而貴州內部兩派斗爭激烈,幾次急電,命令唐繼堯停止進黔,立即改道。但唐繼堯一意入黔,到了貴州後,僅僅用了一天時間就控制了局勢。許多回憶者對滇軍在貴州殺數千人心有余悸,「一將功成萬骨枯」。

1912年3月4日,貴州憲政會、耆老會啟動貴州省議會,選舉唐繼堯為都督。在蔡鍔之後,唐繼堯成為第二個到外省任都督之人。老派的研究者抓著唐繼堯到貴州任都督一事不放,認為這是「竊取」之舉。但蔡鍔認可了唐繼堯的這一決定,並為他籌備了五萬兩軍餉,以支持和維護唐繼堯在貴州的統治。

唐繼堯以貴州為跳板,驟然升格為辛亥革命一級將領。1913年,蔡鍔赴京,加之此前李根源就任國會議員,唐繼堯成為雲南都督的不二人選。是年11月3日,唐繼堯離開貴州,回昆明就任雲南都督,開始了他的「東大陸主人」生涯。

滇軍的外援計劃,從其後的歷史看,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在反袁世凱的滇軍高層秘密會議中,有一條是,如果有一個省響應雲南,那麼雲南就起兵護國,否則,一切休談。當然,這個時候的唐繼堯已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而之後護國運動中多省聯軍的成立,如果沒有之前的北伐,顯然是缺乏軍事基礎的。

1915年12月23日夜里11點,由唐繼堯、任可澄發出的《致袁世凱請取消帝制並嚴懲帝制禍首電》要求袁世凱取消帝制,並要求「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段芝貴、朱啟鈐、周自齊、梁士詒、張鎮芳、袁乃寬等人,即日明正典刑,以謝天下」。三天後,袁世凱沒有回應,唐繼堯等人發出二次通電,宣布雲南獨立。之後,便是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最終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

這段歷史長期被誤讀,杜奎昌先生輯注的《唐繼堯護國討袁文稿》還原了許多歷史真相。時值辛亥百年,雲南一片安寧氣象,願諸公在九泉之下安息才是。特約撰稿周重林

參考資料

唐繼堯《東大陸主人言志錄》

庚恩暘《再造共和會澤大事記》

《雲南省文史資料選輯》

《貴州省文史資料選輯》

《湖南省文史資料選輯》

《昆明市文史資料選輯》

《雲南辛亥革命資料》

沈雲龍主編《唐繼堯》

劉存厚《雲南光復陣中日記》

祝鴻基《陸軍第十九鎮及雲南講武堂對雲南辛亥革命的關系》

祿國藩《辛亥革命前後有關雲南史實三則》

李根源《雪生年錄》

楊瓊《李印泉先生傳》

杜奎昌輯注《唐繼堯護國討袁文稿》

周鐘岳《雲南光復諸人事略》

祝宗雲《滇南光復偉人張文光傳》

謝本書《唐繼堯傳》

1912年四川軍政府成立後,川督尹昌衡改編川軍為五個師,第五師師長為熊克武。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熊克武在重慶宣布獨立,成立重慶討袁軍總司令部,熊克武任總司令,楊庶堪任民政部長,劉植藩任軍政部長兼參謀長,但懋辛任副參謀長兼督中路之師。討袁軍由原蜀軍兩個團,川軍第五師兩個旅共九千人合編為四個支隊,一個川江水師,一個炸彈隊。龍光、呂超、李樹勛、劉植藩分任四個支隊司令,余際唐任川江水師司令,曾子玉、顏德基分任炸彈隊隊長。討袁軍計劃兵分三路,由第一支隊取中路經永川、榮昌、隆昌,進取瀘州;由第二支隊扼守合川,防御北路;第三、第四支隊防御南路,分拒滇、黔軍。與此同時,袁世凱命令鄂督黎元洪、陝督張鳳、滇督蔡鍔、黔督唐繼堯派兵合攻重慶。川督胡景伊令駐瀘州的第一師師長周駿發兵進攻重慶,由王陵基模範團及川軍第二、第三師編組為一支隊,由北路南下,由第四師師長劉存厚編組一支隊沿江東下。9月12日,黔軍佔領重慶,討袁軍或被殺,或逃亡,很快瓦解。四川討袁之役失敗。1916年,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率中路主力軍經貴州畢節入川,國民黨籍的川軍將領熊克武、但懋辛等組織四川義軍,配合護國軍作戰。1917年12月8日,北京政府任命劉存厚為四川督軍,推舉熊克武為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1918年2月20日,川滇黔靖國聯軍攻入成都,劉存厚等部退往陝南漢中地區。2月25日,唐繼堯自任熊克武為四川督軍兼省長。3月,孫中山正式任命熊克武為四川督軍。1918年熊克武任李蔚如為參謀長,但懋辛為第一師師長,喻培棣為第一旅旅長,余際唐為全川江防司令兼重慶鎮守使,張沖為督軍署警衛團長及第二混成旅旅長,吳秉均為兵工廠兼造幣廠廠長,劉光烈為政務廳長,以掌握四川的軍、民、財大權。至此,國民黨九人團形成。1920年春,國民黨實業團與楊庶堪聯合滇黔軍發動了倒熊之戰。不久,熊克武退往閬中後,將部隊進行整編,以但懋辛為第一軍軍長,劉湘為第二軍軍長,劉成勛為第三軍軍長。依劉湘之計,把劉存厚在漢中請回四川,合作驅逐滇黔軍及呂超等部。表示同意,熊克武聯絡劉存厚,發動靖川之戰。此戰,熊克武將滇、黔軍全部趕出四川,結束了滇、黔軍閥控制四川的局面。同時,實業團的勢力亦遭到嚴重的挫敗,戰後,所有實業團高級軍官一律被逐出四川,楊庶堪亦辭去省長職離川赴廣州。1921年驅劉之戰,劉存厚遺留在四川的部隊被熊克武各軍收編。經此兩役,國民黨九人團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G!~!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1908大軍閥最新章節 | 1908大軍閥全文閱讀 | 1908大軍閥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