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行紀 第七十九章 漢家後裔

作者 ︰ 一地風兒

陳佳永對周凡笑道︰「慌什麼慌,難道那英軍還嚇著你了嗎!」周凡道︰「不是的,不是的,是德欽黨人的游擊隊,從縣城到橄欖灣之間,派出了一支約2oo人的游擊隊,準備打英人的伏擊!他們已派了人前來和我們聯系聯手攻擊的事了」

陳佳永這一下腦子里又繃緊了弦。將正在體味著收那英軍5萬個大洋賠償費的美好情緒去掉了大半。只說了一句︰「Tm的,今天可能又走不成了。」

來人是那頌豐。陳佳永和他認得,就讓周凡和刀瑪去接待。那頌豐提出︰游擊隊和貨棧聯合出手,去滅了那兩支出城的英軍。所有繳獲,雙方對半分。周凡表示要考慮一下,先穩住了那頌豐。過來向陳佳永匯報了,陳佳永考慮了一會兒,認為推辭不恰當,只有再做一下文章了。他和周凡等商議後,就對還留在貨棧的威廉通報了德欽黨游擊隊準備伏擊英軍的情報。威廉頓時緊張起來。

陳佳永告訴威廉︰只要英軍接受談判條件,並在中午12時前5萬大洋送到貨棧。他們就可以配合英軍,假意在後面追擊,英軍可以全力以赴去對付那些游擊隊。周凡也過去答應了頌豐他們,保證配合,兩邊夾擊英軍。約莫上午11時,幾名英軍士兵抬著5萬大洋上了山。周凡命人點過數後,就放威廉等人下山了。按照約定,中午12時,貨棧派出的一隊人馬向英軍放了一陣空槍。英軍撤退,貨棧的人馬假意追趕。

那比爾吃了貨棧承諾不攻擊他們的定心丸,就全力以赴地對付起游擊隊來。游擊隊以為英軍沒有準備,想打個出奇不意。誰知甫一接觸,英軍就像惡狼似地撲了上去。那比爾將一口悶氣全撒在了游擊隊身上。雙方打得十分鬧熱,游擊隊抵擋不住,撤向了一邊,眼睜睜地望著英軍撤進了城。周凡帶著人追了上來,嗔怪那頌豐沒盡全力擋住英軍。頌豐一臉倒霉樣兒,沒有話說。這次伏擊中,他又折了2o多人。無佘之下,只得喪氣而去。

陳佳永和馮吉在電報中交流了意見後,決定王二娃的分隊5o人、寸光輝的一個騎兵排3o騎從尤里寨前置,長駐到橄欖寨,以保證對周邊的威懾和商道的安全。尤里寨事實上已成為了「後方」,成為了吉祥寨在緬北的「後院」了。寨子的治安就交由木姐弟的民兵隊去管理了。

周凡就留在了橄欖寨,負責安排和布置防務,然後就去那臘戌城里,找門面建立「吉祥貿易貨棧」。任務完成後,就將帶著3o馱交換的貨物和3o萬大洋、15公斤砂金等返回吉祥寨。

陳佳永他們仍然是滿滿的6o馱貨物,又從橄欖密營出了。一路上曉行夜宿,翻過了莽莽的萊別大山,又渡過了湍急的瑞麗江,在一個叫「拉瓦」的風景秀麗寨子里駐扎了下來,馱隊要進行一天的補充和休整。這個邊遠小寨也是刀瑪刻意經營的一個密營貨棧,主要是收購農產品和藥材、皮毛、鴉片。而刀瑪馱隊帶來的1oo多種生活日用品和中成藥等,在這一帶很有賣場。密營貨棧除了金銀外,一概以物易物,所以安排了1o架馱馬定期向橄欖密營轉運貨物等。

次日清晨,在寨子的一個大場壩上,架起的一溜大布棚下,擺滿了吉祥馱隊馱來的各類商品︰大的有腳踏縫紉機、節能灶具,小到有木梳、香皂、鏡子、縫衣針線等;還有絲綢、臘染布、卡嘰布;各類新奇的金銀飾品……周邊的各寨寨民興高采烈地絡繹而來,挑選著自己中意的物件。陳佳永給了阿笙和阿蘿各一個大洋,也讓她們去場壩逛「商品交易會」,倆妮子萬分高興地去了。

陳佳永徜徉在寨子的場壩邊,觀賞著寨子下面的清清小溪,和那一蓬篷的鳳尾竹和一片片芭蕉林;他又看著那些擁躍購物的寨民們,看到了在貨架前選購東西的那倆個小妮子,心想︰生活原本就應當是這樣美好的!

有戰士來報︰刀瑪隊長有請大隊長。陳佳永隨戰士去了場壩邊的一間房里,只見刀瑪陪著一個中年漢子在說著話。見陳佳永進屋,刀瑪介紹到︰「這就是我們的大老板陳佳永陳老板。」那中年漢子趕忙起身,向陳佳永拱手道︰「在下楊承業,拜見陳老板。」

三人落座後,那楊承業道︰他原本是漢人,明朝時,祖上楊林帶兵靖邊,後作為總兵留下鎮守,不想時過境遷,到了他這一輩,他卻成了緬國人了。並且是在這一帶的高山上生存著,目前以種植鴉片為生。他這會兒想用1o馱鴉片,換取馱隊這次馱來的所有日用百貨。

陳佳永看著這位漢人的後裔,心情十分復雜。他神情頓了一頓,問︰「你的寨子有多遠?」楊宏業答︰「不遠,上山半個時辰的路程。」陳佳永道︰「我去看看好嗎?」那楊承業大喜,說︰「陳老板是我中華俊杰,能光臨我的小寨,自是萬感榮幸!」

陳佳永帶上了阿笙和阿蘿,在刀瑪安排的幾名密營戰士護送下,騎著馬隨楊承業踏上了山道。還不到半個時辰,就到了楊承業的寨子。那寨門前大書著「漢人寨」三個大字。進得寨門,那楊承業興奮地大聲喊到︰「爺爺,來貴客了!」

陳佳永看著那寨子中間有一大瓦房,飛檐斗拱,約有2oo多年歷史了。一位穿著中式長袍的老者從大門里出來,楊承業對他垂說︰「爺爺,有咱中華的貴客到了!」那老者興奮不已,上前細細打量了陳佳永一行人。然後說到︰「老朽楊繼祖,能在這緬北大山里得見我中華後生,甚幸甚幸。快快有請到大堂上座。」

陳佳永們一邊承讓著,一邊隨那楊繼祖老人去了瓦房堂屋。陳佳永只見那堂屋的正門兩邊寫著一幅對聯,右聯為︰漁樵耕讀有人家;右聯為︰漢唐遺風澤世長。橫聯為︰漢風堂。陳佳永心里一震。進得正廳,老者招呼下人上茶。只見兩個穿著明代襦裙的丫頭前來上了茶。

那楊繼祖老者道︰「老朽繼祖,為先祖楊總兵第二代孫,祖上為宋朝楊家將中第三子後代,現寨子里只有楊、穆、張、李四姓。女不外嫁,男子娶女均要隨漢姓。楊家到此,實為揚我漢唐雄威!祖上鎮邊關歷代數百年,這一帶莫不靖安平定。但後來清兵入關,華夏盡為滿人天下。祖上不服,遂屢遭清軍追剿,幸得緬北大山盡有回旋和躲避之地。我楊家後人才得幸存于此。但近年又遭受英人荼毒,這日子越過越不行了……」

陳佳永一看四周,除了這棟經受了幾百年風雨的瓦房外,其它均為茅草房。男女老少的穿著極為寒傖。這時,一個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進門來說︰「祖公,您該去學堂教課了。」楊繼祖老人遂一整衣衫,對陳佳永等人道聲了「告辭!」就急急隨小丫頭去了。

楊承業道︰「爺爺已有85歲了,但他還堅持在寨子里的社學里講學,每日不斷的。」陳佳永就要求過去一觀。只見那旁邊一間茅草房里,大約有5o多名孩子,在那楊老者的教導下,誦讀著「三字經」、「訓詁學」等古文。但見那些孩子們,大都還赤腳穿著草鞋,孩子們帶來的午餐,則是土豆和紅薯等雜糧。那楊承業在一旁說︰「爺爺說過多次了︰咱漢人寨的祖訓為漢衣冠、漢語、漢文字、一樣都不能丟!但承業無能,讓老人和孩子們受苦了!」陳佳永眼里濕潤了︰在這1ooo多米的緬北高山上,迎著那紛飛的初雪,卻在這茅屋里響著朗朗的漢學讀書聲。多麼好的老人!多麼好的孩子們呵!他們離開華夏這麼多年了,都還沒有忘記祖國的傳統和文化,沒有忘了漢人的根!

陳佳永掏出了筆記本,寫下了一連串數字,交給了身旁的一名密營戰士,那戰士立即打馬下山去了。他又讓楊承業帶他去了漢人寨考察︰種糧食這里卻沒戲,所以楊承業才種植了了大量的鴉片,聊以維持寨子近3ooo人口的生存。陳佳永見寨民們大都使用著青銅器,就問楊承業︰「你們這里有銅礦嗎?」楊承業答︰「有呀,我們早已煉出了銅的,只是沒有個銷處。」陳佳永心里大喜。就對楊承業說︰「你們今後就別種鴉片了,」改種中藥材,我們包銷;你們的銅礦,繼續煉著。銅礦石1o斤換一斤大米,煉出的粗銅1斤換一斤大米,其他商品按此折價。

楊承業一默算,心中不由大喜,對陳佳永一深深一輯道︰「謝謝陳老板解救我漢人寨之危難!承業這里就應允下了。」陳佳永道︰「咱們同是漢家祖根,就別提了。」說話間,己有2o余馱的馱隊上山來了。楊承業馬上迎了上去。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滇緬行紀最新章節 | 滇緬行紀全文閱讀 | 滇緬行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