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行紀 第十三章 一出偏崖(1)

作者 ︰ 一地風兒

次日一早6時3o分(5月14日),陳佳永讓刀郎叫醒了一中隊的戰士們共25人,集合在了大廳旁的議事廳里。

戰士們己穿戴上了偏崖里趕制出來的最好裝備︰一人一頂小竹斗笠、一件簑衣、一付布綁腿、一雙新牛皮耳簑草鞋,每人身上還挎了一個帶著塞子的竹筒,里面裝著約1公斤的冷開水。陳佳永站在隊前說︰「同志們,我們偏崖獨立大隊在昨晚已經正式成立。我們現在身上的穿戴,是偏崖的弟兄姐妹們連夜趕制出來的,我們要深深地感謝他們!第一中隊的戰士們,我們馬上就要出去執行艱巨的任務。大家有信心沒有?」

眾人沉聲答︰有!

陳佳永叫到︰「1中隊長張山!」

張山出列,低聲說︰「到!」

「命令你帶7個槍法好的弟兄,組成第1小隊,馬上去領取槍彈和食物,出狩獵。距離偏崖不能太遠,就在附近的森林中,無論收獲多少,在下午5時前一定要趕回來!」

「是!」張山領命後,叫上了7個人,領武器彈藥去了。

陳佳永又下了第二道命令︰「後勤小隊長蔣四,帶1中隊的7個弟兄,組成第2小隊出采集食物和柴火等,中午回來;午餐後下午再出去一次,不許走遠。」

蔣四帶著弟兄們,拿上了新織的竹背簍和棕繩等工具,馬上就去準備出了。

「余下的弟兄們,由我帶隊,帶上中午的干糧,向偏崖遠處搜索,距離不限,下午5時前趕回!」陳佳永剛說完,就見草廳外面進來了一群人,他們都是才得知1中隊要出偏崖而來的。

他一看,人還真不少,就說︰「本來不想驚醒你們,讓你們多睡會,但你們送行來了,我很感謝你們!但是,今天在偏崖有任務的不能出去︰刀郎、安德森、安貞子、春森等人各有任務,先退下!」

這時哨兵帶進來一個俘虜,他向陳佳永鞠躬後說︰「我叫大雄進二,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農學碩士,已知道大隊長閣下要出偏崖,我願隨大隊長閣下出去偏崖,也想為我們多找回些食物甚至種子,為大隊效力,也為我們贖罪!」

陳佳永一想︰這小日本武裝商隊里的人才還真不少呵,工程師級別的居然還有個農業方面的專家。很好,正好為我所用。他于是馬上說︰「大雄,我同意你的請求。但是,你一定要老老實實地接受改造!。」大雄啪的一個立正說︰「謝謝大隊長閣下救了我們,還給縫制新衣,讓我們和大家一起吃住,大雄己萬分感激不盡。我的心里已沒有‘俘虜’的概念。我不會放槍打仗,但作為一個學者,我可用我的知識為您工作。所以,無論有多麼危險和艱辛,大雄定然萬死不辭!」

陳佳永感覺他也算是一個有良知的人,也說出了內心的真話,就上前拍了拍他的肩頭,點頭答應了他。並任命他為第2小隊副隊長,隨小隊長蔣四一起出。

兩個英國人也「哇哇」地叫著站了出來。他們一個叫詹姆士,地礦工程師;一個叫威爾遜,水電工程師。他們說︰「他們本來就是出來考察的,呆在這偏崖已經兩個晚上了。大地震的災難非常可怕,但也給他們的考察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要求隨隊出偏崖。」陳佳永一想︰真是瞌睡遇上了枕頭,這兩個人才也是急需的,也就同意他們加入了第3小隊。

安貞子和崔英子她們,默默地為大伙們整理著行裝。安貞子在陳佳永耳邊說︰「姐等你們平安歸來。」他心頭一熱,使勁點了點頭。

陳佳永帶領的第3小隊人數最多,9名隊員加上他和刀瑪、兩個英國人,共有13人。他將小隊分成了兩個小組︰第一小組由他和詹姆士、威爾遜等7人組成;第二小組由刀瑪帶隊,6人組成,擔任先頭搜索。

不到早晨7時,天剛放亮,在風雨中,3個小隊出了,分別走了三個方向︰1小隊去了偏崖上端的密林狩獵;蔣四他們2小隊在附近搜尋一切可用東西;陳佳永帶的小隊則沿著偏崖向東北的山脈搜索前行,主要是探索附近地形和有無村鎮,在約定趕回來的時間內,能走多遠走多遠。

這滇南大山里清晨的雨天,給人的感覺十分陰冷,陳佳永看了手表,顯示的溫度才攝氏8度。大家都穿的是才趕做出來的單衣短褲,在這樣下雨的野地里肯定是會凍得受不了的。幸好他們頭上帶著斗笠,上身披著簑衣,腿上打著綁腿,身上倒是很暖和,腳下的草鞋也挺結實的。他心里感念著偏崖里的人們,腳下的步子一下子就變得輕快起來。

前出了偏崖約1公里,前面斜坡約5o度的山體呈水平線向下滑坡了約3o米,長約3公里。陳佳永觀察了一下山體,看來還較為穩定,就決定從滑坡地帶迅突過去。他們在山石和泥濘中艱難行進著,時有那位詹姆士不時從嘴出咕隆聲。也只有陳佳永和威爾遜能听出來︰他要求停下,他說他有很多新現,他要進行仔細考察。陳佳永知道一位地礦工程師在長過近3公里大約又有近2o米斷層的地震地貌上,驚奇的現肯定不少。但他還是嚴肅地用英語對詹姆士說到︰「回來再看!現在迅前進。」

3小隊用了近1個小時,越過了滑坡帶,來到了一處突出的山嘴平坦處,稍事休息。威爾遜現,在下面一道由西北向東南的深山山溝里,有一道整體的山岩,在地震中倒向了山溝底部,高約5o米,由于倒下的部分山體和碎石,已使山溝形成了一個壅塞湖。山溝形成了一個長約5公里的狹長湖泊,溪水從堵塞處石縫中流下,形成了一道大瀑布,蔚為壯觀!

陳佳永命威爾遜和刀瑪前去勘查,不一會兒他們回來說︰垮塌的山體為石質,正卡在山口陡崖口處,使原本2o多米高的谷口,水位一下上升為7o多米了,暫時沒有「潰壩」的可能性。建議扎一個木排,從上游約1oo米處渡過這壅塞湖,寬度大約25o米,可節省不少繞道的時間。

陳佳永同意了這一方案,于是大家都行動起來,輪流用小隊帶的一只砍刀和3把刺刀,砍伐了山林中的幾十根竹子,扎成了一個排筏,也砍出了一條通向湖邊的「路」,總共用了兩個多小時。有隊員偷閑用自制的竹槍,居然扎著了三條約3斤重的大魚,還抓了幾條蛇和不少大青蛙。陳佳永一看時間,上午1o點3o分了,就命令大伙渡過壅塞湖,他們用竹片做槳,25o米寬的水面,不到1o分鐘就渡過去了。陳佳永叮囑隊員們用竹蔑編的纜繩將竹筏在湖邊大樹上栓牢。這個壅塞湖渡口,可省掉他們向東北探索往返路程3個小時。

一路披荊斬棘,繼續向東北方向行進,已離開偏崖大約5公里了,但是仍然沒有現一戶人家。陳佳永用手表測了一下海拔高度,仍在95o米以上,這里應相當于後世西南地區的「封山育林」地段,就是有人家,恐怕也被「退耕還林」的政策請下山去了。

此刻,風雨己漸漸地小了下來,天邊也開始透出了一片片的亮色。看來今天出來是個好兆頭。

到了一處陡峭的山嘴,視界很開闊,雨後的青山格外清朗。可看到東北和南面的大片地方。陳佳永拿出了掛在胸前皮盒中繳獲的一架25倍的德制「蔡司」望遠鏡,仔細地搜索著腳下這片雲霧繚繞的紅土地。不一會兒,他現西北方開闊的地方,隱隱有一小片房舍,忙叫過刀瑪,讓他也看看。

刀瑪眼尖,一下就肯定了︰那是一座山寨。詹姆士和威爾遜用望遠鏡觀察後,測出了他們所處山嘴與山寨的直線距離約3ooo米。高度約低于山嘴2oo米,也就是海拔7oo米左右。根據山型,沿山下去約5ooo米。陳佳永默算了一下,那座山寨大約距偏崖1o公里路程,但是沒有一條現成的路可以通下去。

他仔細觀察著那座寨子,大約有百十戶人家的規模,心里一邊盤算︰看來我們往後的根據地非此寨莫屬了!

高興之余,陳佳永一看時間,中午12點多了,即命升火做「飯」。刀瑪他們雀躍著,烤了魚,又用兩只鋼盔做了「蛇羹湯」。刀瑪拿出了偷著帶出來的一竹筒酒,被他批評了幾句,當然也就與大家分而喝之,迅地處理了。大家然後就著飯團,飽餐了一頓。

飯間,詹姆士自我介紹到︰他︰27歲,英國藉,但有一半猶太血統,因為他母親是猶太人。他在英國大學里學的是地礦專業,畢業後干的也是這行。陳佳永瞧著這話語不多的詹姆士,要不是他有一頭金黃的「夷人」卷作標志,他臉型和體型真還和東方人差不多。身體也很強壯,就像一塊岩石。

這威爾遜則就是個正宗的「英格蘭」人種了,他26歲,學的是當時的前沿學科︰水利電力工程專業。是東南亞的幾條大江大河和豐富的水利資源吸引了他,他申請從本土來到了緬甸,然後也就到了這里。他的神態像個大孩子,藍色的眼珠里一片清明,一看就是個很認真和執著的小伙子。

飯後,陳佳永讓大家休息一個小時,然後往回趕。

一個小時後,他們3小隊啟程返回。刀瑪問陳佳永咋不往寨子方向走?他說返回途中也還有很多事要去做的,再說,必須下午5時返回去,以免偏崖的人擔心。

陳佳永將小隊重新作了安排︰刀瑪帶4人在前面開路,順路狩獵;兩名戰士(背著兩只背簍)陪詹姆士沿途考察,協助取回礦石標本;1名戰士保護威爾遜,協助進行水資源及水利勘察;陳佳永則帶著兩名戰士(有1只背簍),沿途清道和觀察周邊情況。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滇緬行紀最新章節 | 滇緬行紀全文閱讀 | 滇緬行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