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九龍秘籍 第一百一十四章 修行

作者 ︰ 天理之外

這章寫的有些專業,這是答應那幾個讀者了,看不見的這邊看吧……謝謝大家支持厚愛,我愛你們。207106109書友群

前面說過,打坐是九龍術的基礎,所有的一切道術,也都是打坐開始的,並不僅僅是一個采集天地靈氣的過程,它的本質,是一個在靜坐冥想中,在天地靈氣的滋潤中,逐步的加深對「道」的理解的過程。也同樣是一個構築自己道心的過程,雖然並沒有什麼固定上的姿勢的要求,但是對于氣息的流動,還是很非常苛刻的,如果一些基礎就不對的話,那麼,對于日後的修煉,甚至是對于身體,也是有著極大的危害的。

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而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系。中國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個人的健康長壽,與兩腿雙足有絕對的關系。所以嬰兒與小孩的活動都在兩足。一過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漸感無力,喜歡疊足或蹺足而坐。人的衰老與死亡,也多是從足腿開始而逐漸至于軀干與頭部。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與血脈並不通暢,證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所以放開足腿,等待酸麻過後,反有從未經驗過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恆,能坐到足腿的氣血流暢,保證足腿而上至于腰背以及全身,會有無比的快感發生,反不願意下座而松散雙腿了。其次,必須了解人體猶如植物一樣。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水,以及土壤的營養,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于把一株人參或松枝卷曲成結,使它的生發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于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

而此刻,外公幫助金萌已經到了打通督脈的關頭了,只差臨門一腳,但就這臨門一腳,卻也是需要大毅力,大智慧的,文揚當年一方面是自己的天賦異稟,超出常人另一方面,也是有師傅和外公的暗中幫助,不然也會多費不少的事。

金萌雖然溫婉聰慧,但畢竟是個小女孩,女人的視角和思考,很多是和男人不一樣的,這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有角度之別,文揚站在金萌旁邊,也和外公當年一般,輕輕的為金萌護法,這次文揚沒有在牆上畫符,也同樣沒有在地上擺陣,只是用了一個隔音的符咒,將整個屋子保持了清靜,講請勿打擾的牌子,掛在了門外,這時候,真來個送比薩餅的,估計金萌會走火入魔。

一切都做好後,文揚輕輕的坐到了金萌的身邊,閉上眼楮,靜心吐納,默默的,給自己心愛的人護法。

金萌和文揚說過,她本身是很怵打坐的,她總覺得,在打坐的過程中,有太多的不確定,而且,總會有太多的東西,涌上她的心頭,尤其是自小父親生死未卜,這對金萌的心境,其實有著很惡劣的影響,故此,每一次打坐,稍微入定,便總會有無數心魔涌出,也仗著金萌的心志堅定,福緣不淺,至少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了,不然現在也就見不到金萌了。

但是久而久之,金萌對于打坐,從心底,產生了深深的恐懼,這一點,甚至文揚也知道的不是特別清楚,

看著自己的愛人,雖然靜坐,但是臉上恐懼表情仍在,文揚的心,基本上都要疼死了。清了清嗓子,用了一口氣,將丹田的氣息提到自己的喉腔,聲若洪鐘的對著金萌講道。

「金萌,我告訴你,其實,這靜坐他並不難,但是用心實不易。一般學習靜坐的人,十分之七,為了健康長壽;十分之二的人為了好奇而求玄求妙,或者想達到神通,如放光、預知等境界;十分之一的人為了求道;而真正了解道是什麼,修道的證法又是什麼,則幾乎是萬難得一。

但是我們修行,講究的就是天人合一,上體天心,走的就是那最難的一途,我估計此生早已注定,要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我希望你能夠陪伴我,需要你在我身邊~!!!寶貝,加油!!!」

文揚說完這些,金萌表情明顯松弛了一些,應該是初期的心魔,被文揚的話壓了下去,但很快,金萌微閉雙眸的臉上,顯出了一絲茫然。

文揚知道,這是金萌剛剛壓下心魔,心中空虛所致由于長時間並不系統的學習茅山術,這種困惑由來已久,文揚知道,如果金萌能有存進,那就必須要趁此時,將這些,深深的印到金萌的腦海中。

當下文揚又繼續用那種渾厚的聲音說道︰「打坐,則必然要用心,那如何用心?首先需要了解學習靜坐的目的何在,如此才能切實商榷如何入手和如何用心。在佛家的方法中,現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觀、或觀心、參禪等。至于,篤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觀想等為正當的用心方法。各執一端,輕視余者。不過,在佛家的用心方法中,除了部分學習西藏流傳的密宗以外,的確都是重視「修心」為基礎,不大注意身體生理上的變化,而且認為重視身體生理變化者,便是外道之流、甚至,大有嗤之以鼻,不屑親近之慨。但在我們道家的方法中,卻極端注重身體生理的變化。甚至,認為由于靜坐修持的方法,達到身體生理預定的效果,打通任督二脈,以至于通達奇經八脈,恢復健康,增加壽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倘使如佛家一樣,只知「修心」而不知身體生理的奇妙,便不合道。所以道家者流,便認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並不完全。因此道家主張「性命雙修」,才是正道。並且說︰「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命功),萬劫陰靈難入聖。」乃至引用《易經》的觀念與《中庸》的大旨。確定「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作為無上的原則。其實,無論佛家或道家,乃至其他各宗各派所謂的旁門左道,除非不講究靜坐修持,便無話說。倘入進入靜坐修持的法門,試問︰除了這個生理的身體和有知覺情感的心理思維狀況以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離開身心以外而可以起修的嗎,假定是有,那便是從事物質科學的研究,或者專門注重醫藥,或藥物化學、生理化學等的事情。它與人生生命起修的方法迥然不同,一個是藉著自己生命的自在功能而求證形而上道;一個是籍外物的實驗,而了解宇宙物理的奧秘。

我們修道,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沒有目標,那還談什麼精進?」

文揚的一大段話,如同甘泉流到了金萌的心中,雖然現在並不能有所表現,但是金萌的面容上的表情,卻又為之一松,顯然,這個關卡,已經順利的度過去了。

文揚輕輕松口氣,但是瞬間又提了上來,這修行途中,多少個高人前輩,也是都是死在小小的打坐練氣上面的。所以文揚是一點不得馬虎啊,

金萌靜靜坐在那里,每一次打坐,都是這麼一個過程,自己稍微懂事點之後,眼前出現過無數的爸爸經受各種罹難,考驗,刑法的畫面,每一次,金萌都要跑過去去救爸爸,但是每一次她都拼命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這個爸爸是假的,是魔鬼,是來吞噬他的魔鬼,所以她盡量的去抵抗,去遠離。但是隨著時間的加深,金萌感覺到,自己的抵抗力,越發的弱了,金萌常想,也許……也許有一天,自己終于會跟他走的。

但是文揚的話,就仿佛是雪中送炭,一記警鐘,徹底的在金萌的心中敲響了。金萌本已經迷離渙散的甚至,迅速的清醒了過來,並且抱元守一,馬上將自己的心智,重新凝結。

後來問楊講的那些方法,確實對她非常有用,每一句,仿佛都是一句金玉良言,指導著自己的前進。

正這時,外面又響了文揚的聲音。

「打通督脈,在靜坐的過程中,當氣機到達前腦時,當然已在通過後腦之後的階段。此時反應的現象不如在後腦時復雜。它的反應,最有可能而極普通的現象,便是前額左右兩邊太陽穴的氣脹,兩眼皮有重垂而昏昏欲睡的感覺。如果體力氣機較為充沛的人,便感覺後眉心和鼻根(山根)之處,有鼓脹或輕微刺激的感受。但雜念紛飛的情形,到此便自然減少而微弱,雖然神思與心境,並不清明,而帶有輕度昏沉的感覺,但較過去發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已經迥然有別。唯一不好的象征,便是容易引起眼楮的充血,而使眼膜有紅絲如發炎的現象。並且到此往往眼觀光景,或如一團太陽之光,或如月亮之光,或如點點螢火之光,有時閃爍不定,有時固定不變,不論閉眼或開眼都如在目前。甚至,在這些光影中,可以看見人物並預知未來的事,因此,有人便認為這就是眼通的神通境界。有許多人因先入為主的觀念,深入佛學道術的所知障,如執著圓陀陀、光爍爍等形容術語,就當為真實,而認為這種光明,就是自己性光的顯現。禪宗呵斥為光影門頭,道家認為是幻境,就是對此等初期的現象而言。其實,這是因為氣機在腦神經里閃爍不定,所以由心念之力與腦波的震動互相排蕩磨擦,而發出的暫時變化現象,並非真實。至于光色的不定,那是由于腑髒之間潛在有未發病癥的象征,例如︰腎髒(包括生殖神經等部分)衰弱有病,往往便反映出黑點的黑光;肝髒衰病,光的反映則是青色;心髒衰病,反映則呈紅色;肺部衰病,反映白色;脾胃衰病,反映是黃色;膽衰病,反映是綠色;如果配合神秘的測驗,凡是黑色光景者,主災晦,青色主憂悲;紅色主橫逆;綠色主魔障;黃、白最為平安而吉祥。不過這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定法,須知「一切唯心」與「心能轉物」的道理,「但得正身心,魔境可轉聖」,只要在自己一念的邪正之間,深自反省檢點心里的思想和行為,力加懺悔,才是正理。如果眼球充血不散,必須配合醫藥,自然有利而無害。其次,停留在前腦的氣機有時因不知道當的調整和導引,便順勢而沖向鼻端,引發鼻竇神經潛在的病癥,就會經常流青鼻水,變成鼻竇炎的現象。有一派的道家,認為這種現象,便是精氣走漏的毛病,必須要緊搐鼻子,使其元氣不漏,才不會喪失至寶,其實,這種現象,是不是精氣走漏,姑且不加辯論,到此緊搐鼻子,倒不失為對治的良法。不過,如何緊搐,那是一大問題。最好而最有力的治法,必須經過醫學的證驗,確認這種鼻水並不帶有濃計或其他病菌,則只要淨出鼻水,然後倒吸再流的液體回去,如此多咽幾天就可不藥而愈,另入佳境了。否則,也有人因此而多年流青鼻水而難以痊愈,因此而引發其他的病癥。外公說,親眼看見許多出家的和尚或道士,以及修道學怫的人,作功夫到此都犯有此病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于是便學唐末高僧懶殘與寒山子的」寒涕垂膺」來自作解嘲,真是「其鼻可同也,其愚不可及也」。我當時,過去也曾經在這差點死了……,終因「天啟其牖」才自知其調理而轉入勝境。思之,不禁為後之來者一嘆!如過此一關,便有內聞檀香氣味,和各種香氣的反應。那都是發自內髒正常的體香,並非完全是外來神秘的氣息。」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茅山九龍秘籍最新章節 | 茅山九龍秘籍全文閱讀 | 茅山九龍秘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