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國 第二卷 第305章 混亂理論

作者 ︰ 石晶藍

發展經濟,這是田潤真正想做的。而且也是自以為能夠勝任的。事實上田潤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這上面。直到開始做了,田潤這才發覺,發展經濟太復雜了。自己原來學的那些,絕大多數都派不上用場。

發展經濟的重要性,按道理是應該要說一下的。但是,現實中的讀者幾乎全部都知道經濟的重要性了,還說那些做什麼呢?所以,這里就權且當作讀者已經明白了,休戰一年,發展經濟的必要性了。只說大多數讀者不知道或者不明白的部分。

發展經濟,主要主體的不同,而差別極大。主體,問的是「誰」要發展經濟。于是,主體分為個人、集體和國家。這三種主體都需要發展經濟,而經濟時常又與政治月兌不了關系,最後,現實中就形成了個人經濟、集體經濟、國家經濟、地方政治、國家政治五個方面的混和體。

發展經濟的理論,在現代社會有很多。多得都讓人無所適用,不知道其中的那一個理論才是真理。現實中的讀者,通常的身份為個人。因此,就從個人經濟開始講起。

別怕。這里是小說,不是教材。因而,絕對不會像教材那樣枯燥。所有的說明,目的都是為了解釋田潤的最終行動,而並不是要向讀者灌輸什麼經濟的理念。

……

田潤在現代社會的經歷,出現在第一章。這里只說與經濟有關的部分。田潤在學校成績一直優良。上的是全國重點大學,學的是財經專業。畢業後,拒絕了留校任教的安排,到證券公司做白領。後失業。自謀出路,成為飲食個體戶。再後發展為餐飲企業。後轉行,辦磚瓦廠。並且正在籌建水泥廠。

這樣的經歷,很明顯,在現代社會中,算是個成功者。冠以「女強人」三個人,是很容易的。從理論上歸納一下,我們可以判定田潤經濟方面的素質很好,她不僅學了經濟,而且還實踐了經濟,並且取得了成功。

好像田潤發展經濟就應該一帆風順了,可惜不是。田潤一開始就困難重重。這主要是因為,田潤所會的,發展經濟的主體,是個人,和集體。而田潤搞的經濟,卻是國家經濟。

……

關于個人為主體的經濟理論,一言以蔽之,全是謬論。很多讀者都喜歡看勵志方面的書。那些書。講的就是個人為主體的經濟理論。該理論,不是為個人服務的,而是為國家經濟服務的。如果全國的每一個百姓,都按照勵志書籍所教導的那樣行事,最終受益的,並不是個人,而是國家經濟。

是不是有點抽象了?那好,舉例說明。什麼例子呢?什麼例子是最與讀者相關的呢?還真不好找。因為,網絡書籍的讀者,通常為在校學生。而在校學生的個人經濟,都還沒有開始呢。

那就另外舉個學習的例子吧。雖然它不是經濟領域,但道理卻是一樣的。

「努力學習;學習好,就能考上好大學。」是這樣的吧?這就是一種個人學習理論。為了敘述方便,我們把這種理論叫做考大學理論吧。通常,人們都認為考大學理論是正確的。也因為它的正確性,而被家長和老師總是掛在嘴邊。但是,它真的是正確的嗎?

現在,大學已經擴招了。上大學的人多了。以前呢,沒有擴招之前呢?很容易想到,在那個時代,上大學的人不會有現代多。兩個時代一加對比。很容易就會得出結論︰擴招之後,上大學的人多于擴招之前。于是,問題就來了。難道說,擴招之前的學生都不努力學習,以至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不好?

對比之後,我們發現,總體上,是否能上大學,是否能上好大學,取決于大學和好大學的招生名額而並不是學生。每年總是有那麼多的學生參加高考。那些大學按照學生的高考成績,自上而下錄取。假如總共只錄取一百名,那麼,第一百零一名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用的。

總體上不取決于學生,具體呢?好像具體方面應該取決于學生了。對于某一名學生來說,對于僅僅一個具體的對象來說,努力學習了,成績好了,好像就能夠考上大學、能夠考上好大學了。好像是,但還不全是。

有個寓言,說的是兩個人在森林里面遇到了熊。其中一人就開始穿跑鞋。另一個人問他,穿跑鞋有什麼用,難道還能夠跑得過熊?穿鞋那人回答說,我並不是想要跑過熊,我只需要跑過你就行了。

道理都是一樣的。對于具體的學生來說,光成績好是不夠的;你得比你同學的成績好才行。努力學習,把自己的排名提前,把同學的排名擠下去。最後,自己才能夠居于總體上的名額之內,才能夠真正考上大學、考上好大學。

假如你有一種辦法。能夠讓其它同學的學習成績下降,其實也是可行的。可惜,人力有限。你最多只能下瀉藥,讓同班同學拉肚子,以至于不能參加某一科的高考。但全國的考生太多了,這種餿主意是無法湊效的。

所以,考大學理論在具體上,是一種競爭;在總體上,取決于別人。當自己的成績提高的時候,實際上就擠下了其他的同學。充實自己,也相當于變相傷害別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狗咬狗起內訌,而最終的決定權卻在旁人的手中。旁人決定的時候,依據的,卻是與學生無關的,諸職校舍、師資力量、政府許可等其它因素。

如此荒謬的考大學理論,為何又能大行其道呢?這只能簡單說了。假設全國所有同學都相信考大學理論,那麼,相對老實的同學精力就會放在學習上面;不那麼老實的同學精力就會放在同學上面。學生,因為年青,所以沖動;因為無牽掛,所以很勇敢;是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把所有同學的精力往學習和同學上進行引導,對于社會的穩定,對于治安的好轉。都有非凡的意義。因而,考大學理論對于學生來說雖然是荒謬的,但對于國家政權統治,卻又是相當有效的。既然有效,就必然會大力宣傳推廣。

最後結論︰考大學理論實質上是一種宏觀政治理論。

……

應聘工作的時候,總因為供大于求,被用人單位百般刁難。而且這種供大于求的流毒還延續到工作之後,被單位的老板動輒以辭退相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勵志書籍是怎樣說的呢?

關于應聘,勵志書籍說,應該找冷門職業。並且在應聘之前,就以算命先生的敏銳,預測到冷門職業並提前學習相應的技術。這樣的辦法,且不說難以操作;就算是能夠操作,都去應聘冷門職業,那種職業必將不再是冷門。應聘難,是全社會的供大于求所決定了的。個人的努力,在宏觀大背景下,只能夠起到微不足道的小改變,而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關于工作後被老板以辭退相威脅,勵志書籍提供的辦法是充實自己,讓自己由被以辭退相威脅的對象變成被以高薪挖角的對象。一望可知,此乃老大學理論的翻版。

……

到集體了,到企業了。對于個人來說,上了一個層次。員工是微觀,企業是宏觀。對于社會來說,企業,又稱為法人。法人,就是企業在法律意義上的人格化。企業依然跟個人差不了多少。

開辦企業,最重要的是擇業。不錯,就是擇業。「擇業」這兩個字,跟個人找工作的聯系非常緊密。但並不是說,企業就不能使用。企業要「擇」的「業」,當然不是「就業」的業,而是「行業」的「業」。

行業與行業之間,利益是不相等的。有經濟學家認為,不相等是暫時的,相等是絕對的。學過價值規律的讀者,請不要取笑這種理論。說不定這種理論早已經進入了你的骨子里。

當某個行業的利益偏大了,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那樣的經濟學家一定會認為,由于商業的趨利性,必將產生社會資源的流動。更多的資源流向多利行業。直到該行業利益與其它行業持平為止。

但是,流得動嘛?企業只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企業是有固定資產的,企業絕不是想流動就能夠流動的。也不是說沒有流動,是說那種流動是極為緩慢的。除國家直轄行業之外,暴利行業也是不太可能長期維持暴利的。他們的利益也在慢慢地向其它行業趨近。但是。往往還沒有等到利益持平的時候,新的暴利行業又產生了。

「向管理要效益」那種類似于上大學理論的理論,在此就不提了。只要你選擇了一個夕陽行業,無論你怎樣精于管理,你都是秋後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的。

……

個人服從于集體,集體服從于國家。鍋里有了,碗里才有;大河滿了,小河才怎麼怎麼。瞧瞧,真是太亂了。真理與謬誤混在一起,讓人難以識別。

人貴直、文貴曲。文學作品,總是曲折的好。其它應用文體,有時候也是這樣。就比如前面說過的考大學理論,明明是宏觀政治理論,但卻被當作個人學習理論去貫徹執行了。事間萬物,總是這樣的復雜,總是不肯直來直去。

也還是有個別原來直來直去的人,曾經說出了直來直去的話。但是,人們願意听嗎?多半是不願意的。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有很多種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等的聰明人與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的」,另一種是「只有上等的聰明人與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性情的」,後一種理解意味著「孔子認為大多數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改變與不能改變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一種說法,是人的性情。持這種理解的人認為,孔子認為,人的性情,是不以貧富、貴賤的區別為前提的。于是,這種理解又與前面「不可改變」的理解相聯系。但是,孔子又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並且還主張「有教無類」。這說明,孔子認為人的性情是很容易改變的,需要時時加以引導才行。這又與前面「可以改變」的理解相聯系。最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在總體上成為了一句廢話。

另一種說法,是等級、地位的世俗的東西。並因為這種說法,判定孔子是封建、甚至是奴隸等級制度的鼓吹者。這種說法,在曾經批孔的歷史上佔主導地位。

那麼,孔子到底說的是什麼呢?

已經知道,「不移」,與「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有教無類」相矛盾。由此可以證明,「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說的並不是教育。孔子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這個不錯,但孔子也是人,孔子周游列國是為什麼?就是為了希望自己有所改變。可惜,改變並沒有發生。最後,作為思想家的孔子發現了改變與不改變的規律,這才說出了「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孔子自己,就是一個想改變而未能得到改變的吃虧者,因而說出這番話,並不能說明孔子贊成這種不改變。孔子留下此話,是為了讓後人少走彎路,不要做那麼多的無用功。

已經明確了,孔子所說的不能改變的東西,就是等級、地位等世俗的東西,而與人的性情全然無關。孔子發現,上等人,這里說的是世俗的上等人而不是思想道德品質高尚的人;上等人的後代,能夠輕易成為上等人;而下等人的後代卻不能。因而,才說出了「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這就是說,身為下等公民,再怎麼努力,也是很難成功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無米不成炊,有錢好辦事。本小利微,本大利厚。因而「上智」與「下愚」不移。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女主三國最新章節 | 女主三國全文閱讀 | 女主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