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男才女貌 第五十章

作者 ︰ 獠羽

相制度起源于戰國,是古代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候也被稱為相,或者相國。古代著名的蘇秦就曾經一人佩關東六國相印,而張義也曾兩度擔任秦國的相。但丞相這個詞第一次被正式作為官職名稱來使用,是從秦國的秦武王時代開始的,當時秦武王改相國為丞相,而且一下設立了左、右丞相,事實上也是為了能夠一步步削弱臣屬的權力,加強中央機關的集權。自此之後,丞相這個官職就在秦國一路傳承下來。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制定王朝官僚制度的時候,依然承襲了自己秦國一直以來的官制,而丞相一職也依舊被保存下來。不過當時雖然也設左、右丞相,但事實上整個秦朝的相權是被李斯一個人包攬了。

到漢高祖劉邦消滅暴秦,建立西漢,在建國初期,他也是將秦朝的官制照搬過來,不過卻將左右丞相再次合並,只設立一個丞相,全權負責王朝的政務,這在當時漢代初建,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歷史上有名的蕭何、曹參先後擔任大漢帝國的丞相,這種一相當權的情況,一直延續到漢惠帝繼位,曹參染病逝世為止。

漢惠帝繼位、呂後當權一直到漢文帝初年的十幾年的時間里,漢朝廷再次恢復了設左、右丞相的體制,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呂布為了能夠實現自己野心。當時地大漢朝堂中,一心忠于劉氏的官員可以說是、佔到了九成,呂後為了實現自己呂家天下的夢想,自然要想方設法的削弱這些臣僚們的力量,而位于百官之首的丞相,就是呂布第一個開刀的對象。

呂後逝世,漢文帝再次將劉家天下坐穩之後,為了能夠更好更高效的處理國家政務,引導這個龐大的帝國,又一次將左右丞相合並。而從他以後的歷代漢帝,只設一個丞相。所以漢代地丞相權力很大,主要負責管理軍事大計或其他要務。平時如果遇到有機密要事情呈報上來,就由皇帝召集公卿共同在御前商議。而一般的政務,則由丞相決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咨詢,丞相有時甚至可以封駁詔書。至于任用官吏、薦舉人才、治罰臧否、管理律令、鎮壓暴亂等等,更是丞相的固有職權,有時甚至在軍事或邊防方面,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西漢初期。成為丞相的,多為開國功臣,如蕭何、曹參、陳平、周勃等。這些人位尊職重,敢于直言進諫,確實能夠做到匡正朝廷君王的得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帝的君權。

到漢武帝時,隨著君主集權加強,漢武帝逐漸開始重用內廷近臣,對丞相卻是越來越不信任。縱觀武帝一朝,擔任丞相者,如莊青翟、田千秋等人,皆謹小慎微,庸碌無能之輩。到漢武帝末年,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從此到西漢末,大司馬權勢凌駕丞相之上丞相職權已無所作為。

西漢成帝時,大臣何武以丞相一人難以處理煩多的政事為理由。建議立三公制。于是漢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遂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為三公。這是旨在分散丞相權力的一項措施。漢哀帝時又改丞相為大司徒自此丞相的名位暫時被統治者廢棄。東漢時代並未更改這一官制。漫長地將近兩個世紀的歲月中,三公制一直被實行到東漢末年。

直到最近一段時間。丞相這個曾經顯赫的官職,又再次出現在大漢朝廷之中,而頂著這頂大帽子地,正是被天下人唾罵的董卓!說來也沒什麼可奇怪的,像董卓這樣時刻做著皇帝夢的人,小小的已經被分化了權力的三公職位,豈能讓他滿意,雖然一時還不能貿然稱帝,但先從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做起總可以吧,所以董卓才迫使漢獻帝下旨,重新恢復丞相地官職,而他自己則坐上了丞相寶座,儼然在眾官之上。後發號施令,和君主無異。

漢初各王國擬制中央,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漢景帝時為了顯示地方王國與中央政府的區別,所以下詔改郡國丞相稱為相,但依然掌管郡國政務,其職權還是基本與中央政府的丞相相同。到漢武帝時期,一步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王國勢力,到了漢武

,西漢初年設置的各大諸侯國已經消失殆盡,天下又到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中。

從此之後,雖然漢朝的宗室還是有被封為王爵的,但也僅限于皇帝的嫡親兄弟子孫,至于其他旁系宗室,則不再封王。而那些封王的宗室,也只是徒有其名,再無實權。東漢沿襲西漢舊制,一直都沒有出現過在地方上享有實質性權力地諸侯王,直到這次劉宇被封為蜀王。所以說,劉宇可說是自漢武帝以來二百多年間第一次再度獲得實權的宗室親王。

不過,漢代雖然限制諸侯王地力量,但有一點卻是肯定地,那就是凡有王爵者,必有封國,比如東海郡王,雖然沒有實權,但東海郡就確確實實是他的封國。自劉宇接受蜀王地爵位之時起,這整個益州就都是他的封國,也就是蜀國了,按照先例,諸侯國官制與中央朝廷相同,蜀國自然也應該設丞相,而這些官員翹首等待了半天,等來的竟然是不設丞相的詔令,也難怪他們的心中會感到難以接受。不過就算再難接受,他們也說不出什麼,因為這不設丞相的原因,他們也都清楚!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利益的沖突,從而就會產生爭斗,官場的這種爾虞我詐則更是嚴重。益州官場在劉宇的控制之下,雖然表面上一團和氣,但事實上在平靜的表面之下,同樣存在著各種大大小小的暗流。這些大大小小的麻煩中,最讓劉宇頭痛的,就是益州官場上拉幫結黨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矛盾也在悄然間不斷升級。

劉宇手下的官員可說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入川之前,是豫州刺史,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招攬各地賢才,所以跟隨劉宇的老人,基本上都是關東各州的,而這些人也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比如劉來自揚州,田豐、崔>|.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具有很濃厚的鄉土情結,後世的人找朋友托關系,這關系之中,最有用的一種就是老鄉,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嘛!古代也是如此,來自同一地區的人因為地緣關系,往往比其他人更加容易親近,而時間一長,這些人就會形成一個個小的團體,進而發展成政治上的聯盟或者派系。

僅就劉宇所知,他的手下就已經出現了不少的派系,而勢力最大的,就是豫州派、河北派以及荊揚派。之所以這三派勢力最大,就是因為劉宇手下的四大重臣陳群、崔>(而緊隨其後的就是青州派和益州派。這里面益州派的情況最讓人頭痛。他們是本土派系,和其他人比起來,在益州這個地方更有歸屬感,但可惜的是他們這一派的代表張肅、黃權等人在朝廷中只是二把手,並沒有進入最高層,試想他們怎麼可能心服。

出于這種種原因,劉宇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再次在自己的國內廢棄了丞相的官職,進而效仿唐朝的制度,以三省最高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以及尚書令分擔了丞相的職權,而這三省的長官,同時享受等同于宰相的待遇。而與他們三人地位相同的,就是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上朝排班之時,軍機大臣居右一位,中書令居左一位,門下侍中居右二位,尚書令居左二位,其他的六部尚書,高級將領再分左右文武排班,這就是劉宇成為蜀王之後,在第一次朝會上所宣布的事情。

對于這個結果,益州所有的大小臣工都無話可說。三省六部制在益州實行了這麼多年,可以說已經是深入人心,眾人早就適應了這種官制,再加上真正的當事人,身在益州的郭嘉等三人對這個安排都沒有任何的意見,其他的人自然也就不好再爭辯什麼。也正因為劉宇的這個安排,不著聲色的對已經陷入黨爭的人敲響了警鐘,使得益州官場又暫時安靜了下來。

而在這次朝會之後,劉宇迎來了他來到這個時代之後,第二個悠閑的長假,畢竟這冊封蜀王的事情不過是一個意外的插曲,他這次之所以回到成都,是為了陪著自己的兩個嬌妻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之男才女貌最新章節 | 三國之男才女貌全文閱讀 | 三國之男才女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