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男才女貌 過渡章,無題

作者 ︰ 獠羽

卓被魏信這麼一說,頓時感到有些莫名其妙,明知道人家,難道要派兵前去送死?魏信看出董卓眼中的疑惑之色,連忙說道︰「太師,之所以要出兵攻蜀,原因有二。其一,那西涼與我關中相鄰,平素以來,馬騰韓遂兩人雖然表面恭敬,但事實上卻一直暗藏禍心。若是這次斷然拒絕韓文約的請求,將會無端與其結仇,此誠為不智之舉。其二,兵者,變化無常,戰機時隱時現。雖然在我等看來,益州軍不易戰勝,但事有萬一,倘若真的有破蜀良機,而太師卻與其失之交臂,豈不可惜?」

薰卓一邊听一邊點頭,而李儒也在一旁說道︰「岳丈大人,魏子瞻之言有理!還請岳丈大人速發大軍往隴西駐扎,與西涼大軍遙相呼應,尋機攻打益州!」董卓見自己手下的兩大謀士意見一致,也就下定決心,命人傳令調撥京畿大軍十萬,待選定大將之後,即刻啟程往隴西。

出兵的事情議定了,但這領兵將領要派誰,董卓卻還是拿不定主意,便向李儒、魏信兩人問道︰「我有意讓司隸校尉李傕領兵,不知你們兩位意下如何?」李儒模著他的那兩三綹胡須,默然不語。而魏信卻說道︰「太師不可,李稚然暴戾無常,刻薄寡恩,且有勇無謀,用之為先驅之將尚可,但若用之為帥卻萬萬不能!」

薰卓听魏信這麼評價李傕,心里面微有不快。畢竟李傕是他的部屬,如今被說地這麼不堪,他這個當主君臉上也不可能光彩的!可問題是,李傕還真是那麼一個人,魏信並沒有說錯,所以董卓也無法辯駁什麼。一旁的李儒見魏信這麼直言無忌,也不禁一個勁兒的直皺眉頭,心中暗道︰「你既然知道李傕是個什麼樣的人,心里明白也就算了。何必在主公面前說的這麼不留情面?唉,魏信是張濟的人,只怕日後這李傕和張濟是不可能有和睦的日子了!」

將心中的不快往下壓了壓,董卓向魏信道︰「那麼以子瞻先生之見。應該以何人為將領兵呢?」魏信思慮片刻道︰「太師之子,中郎將呂布可當此任!」董卓和李儒都是一驚,董卓想也不想就說道︰「呂布只是個武夫,豈能統領大軍!」李儒見董卓這麼口無遮攔。連忙在他身後清咳了一聲,董卓猛然警覺到自己失言了,怎麼這麼不小心就把自己地心里話說出來了呢?!雖然董卓一直承認呂布是員無敵的猛將,但這並不代表他能夠多麼的重用呂布。

在董卓的眼中。他地這個義子大概和一條凶猛的獵狗並沒有什麼區別。這也就是為什麼呂布身為薰卓的義子,但卻始終只能留在中郎將這個不高不下的位置上地原因。但這些在心里想想可以,光明正大的說出來可就不行了。萬一激怒了呂布。對薰卓可是一點好處都沒有!

李儒見董卓的臉上有尷尬之色。連忙打圓場道︰「子瞻,呂奉先素來恃強自傲。目中無人,而且當年他和劉宇多有矛盾,用他為將,恐怕有所不妥!」魏信則搖頭道︰「仲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呂奉先確實是自恃武藝高強,小覷天下英雄,不過,對于劉宇,我想呂奉先恐怕會比任何人都要小心謹慎的。因為放眼整個天下,恐怕也只有劉元瞻能夠在單打獨斗當中和他呂布打個旗鼓相當!武藝上難分高下,統兵謀略上又不及對方,試問像呂布這樣一個心高氣傲地人,又怎麼可能會輕易同劉宇開戰!他若是輸了,豈不是自取其辱?所以我以為由呂中郎將統兵前往隴西才是最佳人選!」

薰卓听完,和李儒對看了一眼,李儒沖著他輕輕的點了點頭,董卓就沒再多說什麼,當下派人傳召呂布來見,吩咐他統兵出征的事情。魏信和李儒在此間事情了結之後,也一同向董卓告辭離開了太師府。待除了府門,李儒終于忍不住向魏信說道︰「子瞻乃高明之士,為何今日反倒作出糊涂事?那李傕心胸狹小,他若聞知你今日所言,豈會與你甘休?子瞻如今投靠張將軍,如此一來,豈不是為張將軍豎一強敵嗎?!」

魏信淡笑一下,對李儒道︰「仲堅好意,信在此多多謝過,此中利害,我又怎能不知。只不過,兵者,國之重器,此番與益州之戰,後果是福是禍,殊難預料,若太師真用李稚然為統兵之將,恐怕十萬兵馬多有損傷,為家國大業著想,我也只好開罪于李將軍了。不過,李將軍雖然氣量小了點,但也還是個識大體地人,他與我家主公相交多年,想來也不會為了這點小事斤斤計較,仲堅大可放寬心就是。」

李儒被魏信這麼一說,心里倒覺得也有那麼幾分道理,何況,人家當局者都不著急,自己還有什麼好操心地。就算萬一到時候李傕和張濟真地有了紛爭,那自己便奏請太師為他二人作主便是,難道他們還能反了天不成!想到這里,李儒也就索性將此事先放在了一邊,又和魏信寒暄了幾句,便回自家府邸去了。任他李儒再怎麼聰明,恐怕也想不到,這次魏信之所以那麼不遺余力的指責李傕地不是,其實是有意為止,要的就是讓張濟和李傕的關系失和!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魏信不看好董卓!別看董卓對魏信很是倚重,魏信也是幫著董卓出謀劃策,但事實上,魏信打從一開始就不認為董卓是個能夠真正做出一番事業來的人。能當上太師不代表你有多大的能力,太師又怎麼樣?關鍵是要看你能在這個位置上呆多長時間。像董卓這樣一有了權勢就開始得意忘形,只知道用殺戮的手段和嚴酷地刑罰來鞏固自己地位的莽夫,他要是能夠一直坐在太師的寶座上。那才叫奇怪呢。

魏信是張濟的手下,從前是,現在也是,他為董卓謀劃,可一直都稱呼他為太師,只有對張濟才稱呼為主公。之所以要為董卓出謀劃策,是因為皮

毛將焉附,張濟說穿了也不過是董卓的一個手下,他薰卓來還要淺薄十倍。想要讓張濟能夠在這個亂世中出人頭地。那麼就必須借助董卓的提拔。但從眼下這個情形來看,整個長安城中都是暗流涌動,董卓身在漩渦之中,卻毫無察覺。在魏信看來,這位董太師的好運估計也快要走到頭了。

他董卓敗落了不要緊,問題是千萬別把張濟也給扯進去!為了能夠保全張濟,魏信這次也只好兵行險招了。照著那李傕的個性,要是知道了魏信在董卓面前說他地壞話,他要是能咽得下這口氣才怪,而張濟雖然不是個喜歡多事的人。但也絕不是個能夠讓人隨便拿捏的主兒,到時候,說不得。這兩位估計怎樣也要鬧出點響動來!

手下之間不和。當主公的自然要居中調解。可薰卓現在一心想著如何才能夠更好地吃喝玩樂。哪里有心情去做那細心的調解工作!要想讓屬下們之間不生事端,容易。讓他們見不到面不就行了!所以魏信可以肯定,這件事鬧到最後,肯定有一個人要被調離長安,到地方上去擔任太守,至于這個人是誰,也不用費心去想了,論親疏,當然是李傕與薰卓之間更為親密,董卓不可能將自己的心月復之人弄到遠離自己的地方去地。

如此一來,張濟也就成功的離開了長安這個是非之地,也離開了董卓這個是非之人。等到了地方上,有自己在一旁輔佐,招兵買馬,積草屯糧,就算日後董卓有個三長兩短,張濟手中有兵有糧,進可取董卓而代之,退也足以守土自保,如此方才不負自己為報答救命之恩來輔佐張濟一場!

魏信在心中將小算盤打的飛快,這個暫且不說。只說董卓決定以呂布為將,統領十萬大軍往隴西助西涼攻打益州這件事,董卓前腳剛宣布了命令,兩天後,呂布的兵馬還沒有啟程呢,遠在漢中南鄭城地劉宇桌案上,就擺放了分別來自西涼和長安兩地的情報。情報上的內容就是關于這次地軍事行動。情報能夠細致到這個程度,劉宇心中很是滿意,不愧是當年第一批組建地情報網,工作效率上,比起當時上庸那種根基尚淺地情報網,確實是有天壤之別。

不過,得到情報不代表就能夠解決事情。劉宇自從打發走了韓遂的那個使者之後,就知道西涼這邊肯定不會甘休。想想也是,現在地社會可是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盡管馬雲璐並沒有去參加那個什麼定親儀式,也壓根就不想和那個無恥的韓大少爺定親,但這件事他們雙方的家長都已經同意了,那這定親的事也就有了法律上的效力,也就是說,她馬雲璐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現在都已經是韓家的準兒媳婦了。

可這個準兒媳婦偏偏被劉宇留在益州,而且死活不肯放人,這讓韓家如何能夠咽得下這口氣!要是韓遂不做出點樣子來,他們韓家的臉可就丟光了!但劉宇卻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韓遂竟然會為了這件事情搞出這麼大的動靜,不但從西涼弄來了十二萬鐵騎,還與關中的董卓串聯,又弄來了十萬關中援軍,看這個架勢,是想要借著馬雲璐的事情,向整個益州發起挑戰了!這兩路人馬,其中的任何一路,劉宇都不放在眼里,但他們一起來,劉宇可就要費點腦子了。

當然,也不是說劉宇就怕了他們,漢中現在好歹也屯駐著十萬大軍,加上地勢易守難功,漢中百姓也都願意為劉宇赴死,可說這天時地利人和三項之中,劉宇已得其二,這場仗如果真打起來的話,勝利的天平八成會偏向益州這一方,但問題是,對方那是二十多萬人,不是二十多萬只羊,硬拼一場,也許自己多年來在漢中積蓄的這些力量就要一次性賠光了!

但對方的兵馬既然都已經派出來了,劉宇當然不可能按兵不動,于是連忙遣人將郭嘉傳到帳中,將這兩封情報遞于他,待郭嘉看完之後,方才問道︰「以奉孝看來,我軍當如何應對?」郭嘉看著劉宇笑道︰「主公早已有定論,又何必要我說!」劉宇嘿嘿一笑道︰「一人計短,二人計長,這兵馬調動的大事,你我還是商量一下為好。」

郭嘉听了也不多說什麼,直接說道︰「這西涼兵,關中兵,若是只來一路,我益州都免不了一場血戰,但如今兩路齊來,各懷鬼胎,這場仗,怕是就打不起來了!」劉宇聞言拍手道︰「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既然如此,奉孝以為我應當帶多少兵馬前往拒敵呢?」郭嘉道︰「漢中現有兵馬十一萬,主公可帶八萬人馬,先行入隴西,奪得臨洮為據點,而後便可坐看韓遂、董卓兩家勾心斗角了。」

劉宇思量一番,也覺得八萬人馬正好,于是召集眾將在中軍帳議事,將這些情況說了一遍之後,與眾人商討半晌,最終決定統帥五萬騎兵,三萬步兵,以高順的三千陷陣營為前鋒,兵進隴西。高順的陷陣營果然不愧是益州軍中的精銳,三千人馬來到臨洮縣城池之下,高順也不先命部隊休整,而是直接開始攻打城池。這臨洮縣本就沒有防備,被高順打了個措手不及,陷陣營雖然沒有攻城器械,但還是在一個時辰之內,就將臨洮縣奪下了!

臨洮位于隴西與益州武都郡的交接要沖,為進攻漢中的咽喉之地,韓遂、呂布的兵馬來到隴西之後,才知道這個門戶已經被蜀軍攻佔了。無奈之下,這兩支人馬才另選了地方駐扎下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式。至于戰事,也正如郭嘉所預料的一般,西涼和關中兩路人馬誰也不願意先出頭,生怕被對方得了漁翁之利,所以三路人馬對峙一月有余,竟然一戰都沒打,可說是一件奇事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之男才女貌最新章節 | 三國之男才女貌全文閱讀 | 三國之男才女貌全集閱讀